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周航

作品数:9 被引量:65H指数:4
供职机构:遵义市第一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贵州省科技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颅内
  • 2篇血压
  • 2篇术后
  • 2篇脑出血
  • 2篇高血压
  • 2篇病原
  • 2篇病原菌
  • 2篇出血
  • 1篇丁苯
  • 1篇丁苯酞
  • 1篇丁苯酞氯化钠...
  • 1篇动脉瘤
  • 1篇多态
  • 1篇多态性
  • 1篇血脂
  • 1篇血肿
  • 1篇血肿周围
  • 1篇血肿周围水肿
  • 1篇氧化应激
  • 1篇氧化应激指标

机构

  • 8篇遵义市第一人...
  • 1篇桐梓县人民医...

作者

  • 8篇周航
  • 4篇余云湖
  • 3篇李建萍
  • 2篇付晓红
  • 2篇唐斌
  • 2篇王飞
  • 1篇杨开华
  • 1篇罗勇
  • 1篇陈群
  • 1篇胡颖
  • 1篇赵敏
  • 1篇王波
  • 1篇范军伟

传媒

  • 1篇中华医院感染...
  • 1篇中国现代医学...
  • 1篇中国老年学杂...
  • 1篇山东医药
  • 1篇现代诊断与治...
  • 1篇临床医药实践
  • 1篇保健医学研究...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19
  • 4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4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Ⅲ型胶原蛋白α1链基因rs1800255多态性与颅内动脉瘤发病关系的系统评价被引量:2
2018年
目的系统评价Ⅲ型胶原蛋白α1(COL3A1)基因rs1800255 G>A多态性与颅内动脉瘤(IA)发病关系。方法截止2017年7月31日,联合检索NCBI PubMed、中国引文数据库(CNKI)及万方数据库等关于rs1800255G>A多态性与颅内动脉瘤发病相关病例-对照研究。应用Stata 12.0软件检测所纳入研究进行发表偏倚及异质性检验,以合并效应的OR及95%置信区间(95%CI)评估rs1800255 G>A多态性与颅内动脉瘤发病风险的关系。结果共6个研究数据,包含3 664例研究对象纳入研究。Meta合并分析结果显示,在显性遗传模型下,rs1800255 G>A多态性与颅内动脉瘤发病相关,与GG基因型比较,A等位基因携带者颅内动脉瘤的发病风险增高,整体合并效应的风险比[OR=1.68(95%CI:1.43,1.98)];隐性模型下,与GG+GA基因型比较,AA基因型可升高颅内动脉瘤的发病风险,合并效应的风险比[OR=1.62(95%CI:1.12,2.35)]。结论 COL3A1基因rs1800255 G>A多态性可能影响个体对颅内动脉瘤的易感性。
付晓红赵敏余云湖周航付臣志
关键词:多态性颅内动脉瘤发病风险
有创颅内压监测在重型颅脑外伤中的应用价值被引量:2
2014年
对我院2011年12月~2013年12月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抽样,选取90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进行对比观察,其中试验组予以颅内压探头监测,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进行监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试验组死亡率(13.33%)明显低于对照组(28.89%),且入院至手术开颅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颅内压动态监测有助于判断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病情变化,观察脑灌注压、颅内压等状况,在颅脑创伤早期诊断与治疗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值得临床广泛推广与应用。
周航
关键词:颅内压监测重型颅脑外伤
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颅内血肿周围水肿体积扩大的相关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15
2019年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颅内血肿周围水肿体积扩大的相关影响因素,为临床干预措施的制订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2月遵义市某医院收治的143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颅内血肿周围水肿是否扩大分为水肿扩大组(n=68例)和水肿未扩大组(n=75例)。比较2组患者性别构成、年龄、病程、使用药物情况(是否使用氨氯地平、甘露醇及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压变异性等一般资料,并探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颅内血肿周围水肿体积扩大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水肿扩大组中病程≥10d的患者所占比例及血压变异性高的患者所占比例高于水肿未扩大组,而氨氯地平使用率低于水肿未扩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病程≥10d及血压变异性高是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颅内血肿周围水肿体积扩大的危险因素,而使用氨氯地平是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颅内血肿周围水肿体积扩大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颅内血肿周围水肿体积的扩大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临床上应尽早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进行相关干预,以缩短患者脑出血病程;同时强化血压管理,尤其是使用氨氯地平,以降低患者血压变异性,进而防治血肿周围水肿体积的扩大,改善患者预后。
周航李建萍唐斌
关键词:高血压脑出血血肿周围水肿血压
高血压性脑出血术后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分布特征及其相关因素分析被引量:6
2018年
目的:探讨高血压性脑出血术后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菌分布特征及其相关因素,为临床防治措施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318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术后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术后并发下呼吸道感染的患者45例为感染组,未并发下呼吸道感染的273患者为未感染组。统计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患者术后下呼吸道感染的发生率、病原菌的分布情况;分析高血压性脑出血术后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高血压性脑出血术后下呼吸道感染的发生率为14.15%。共培养出71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阳性菌15株(21.13%),革兰阴性菌45株(63.38%),真菌11株(15.49%)。感染组年龄>60岁、接受侵入性诊疗措施、住院天数>14 d、血糖水平>7.8 mmol/L、合并基础病的比例均显著高于未感染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接受侵入性诊疗措施、住院天数、血糖水平以及合并基础疾病均是高血压性脑出血术后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高血压性脑出血术后患者发生下呼吸道感染的风险较高,致病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临床应针对下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制定防治措施,降低其发生率。
周航李建萍唐斌
关键词:高血压性脑出血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
神经外科手术患者医院感染特点与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16
2018年
目的总结神经外科手术患者医院感染的临床特点,分析导致其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探讨降低医院感染的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2月-2016年1月医院收治的神经外科手术患者386例的临床资料,统计患者术后感染情况,并分析病原菌及药敏数据,对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医疗资料进行统计,归纳术后感染的相关因素,探讨预防医院感染的措施。结果 386例神经外科手术患者共发生44例医院感染,感染率11.40%,感染部位以呼吸道和切口为主;共培养分离病原菌59株,其中革兰阳性菌24株占40.68%,革兰阴性菌31株占52.54%,真菌4株占6.78%;革兰阴性菌对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替坦、亚胺培南、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耐药率均<20%,对氨苄西林、头孢唑林、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四环素、诺氟沙星耐药率均>50%。革兰阳性菌对氨苄青霉素、多西环素、米诺环素、克拉霉素、阿奇霉素耐药率均<20%,对阿莫西林、头孢曲松、氨苄西林耐药率均>50%。年龄、手术时间、术后再次手术、伴慢性疾病、脑血管疾病、颅脑外伤是神经外科手术患者术后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P<0.05)。结论神经外科手术复杂,术后并发感染率较高,术前应充分评估患者基本情况并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尽可能降低术后感染率。
周航王飞李建萍余云湖付晓红胡颖
关键词:神经外科手术术后感染病原菌
412例神经重症患者治疗对照研究
王飞余云湖周航
NLRP6诱导胶质瘤细胞生物活性及对TGF-β1/Smad蛋白的作用
2023年
目的探讨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NLR)P6诱导胶质瘤细胞生物活性及对转化生长因子(TGF)-β1/Smad蛋白的作用。方法将胶质瘤细胞U251分为正常组(U251细胞)、NC组(U251细胞+NC-空转)和干预组(U251细胞+NLRP6-shRNA),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检测24、48和72 h U251细胞增殖,Transwell小室法、流式细胞法、Western印迹和聚合酶链反应(PCR)法分别检测24 h后U251细胞迁移数目、凋亡率、TGF-β1/Smad蛋白和mRNA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NC组及干预组细胞侵袭数目、TGF-β1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细胞凋亡率、Smad4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均P<0.05)。与NC组比较,干预组细胞侵袭数目、TGF-β1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细胞凋亡率、Smad4 mRNA及蛋白水平显著升高(均P<0.05)。结论沉默NLRP6能够降低胶质瘤细胞U251细胞活性,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TGF-β1水平及激活Smad4水平相关。
余云湖熊严全周航杨开华王波
关键词:胶质瘤生物活性
阿托伐他汀联合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治疗的ACI患者血脂、氧化应激指标、脂联素水平观察被引量:24
2018年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口服联合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静滴治疗的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脂、氧化应激相关指标及脂联素(APN)水平变化。方法 100例ACI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两组均采用常规治疗及口服阿托伐他汀(20 mg/d,终生服用),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静滴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100 m L∶25 mg,2次/d,间隔12 h/次,连用3 d后改为1次/d,疗程10 d)。采用放射免疫比浊法检测TC、TG、LDL-c、HDL-c及血清APN,比色法检测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结果与同组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TC、TG、LDL-c水平降低,HDL-c水平升高(P均<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后TC、TG、LDL-c水平降低,HDL-c水平升高(P均<0.05)。与同组治疗前比较,观察组血清SOD活性、APN水平升高及MDA含量降低,对照组血清APN水平升高(P均<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后SOD活性、APN水平升高及MDA含量降低(P均<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可有效改善ACI患者血脂水平及升高血清APN水平,增强抗氧化酶活性,控制脂质过氧化程度及氧自由基产生。
陈群罗勇范军伟周航
关键词:阿托伐他汀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血脂氧化应激脂联素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