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艳

作品数:38 被引量:256H指数:10
供职机构:四川农业大学林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四川省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医药卫生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34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7篇农业科学
  • 7篇生物学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医药卫生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主题

  • 16篇凋落
  • 15篇马尾松
  • 13篇凋落叶
  • 13篇人工林
  • 13篇林窗
  • 13篇马尾松人工林
  • 6篇PCR-DG...
  • 5篇凋落物
  • 5篇植物
  • 4篇凋落物分解
  • 3篇凋落叶分解
  • 3篇毒素
  • 3篇羊瘤胃
  • 3篇养分
  • 3篇植物乳杆菌
  • 3篇肉鸡
  • 3篇乳杆菌
  • 3篇三叶
  • 3篇树种
  • 3篇土壤

机构

  • 38篇四川农业大学
  • 3篇宜宾学院
  • 3篇贵州师范学院
  • 2篇动物疫病与人...
  • 1篇四川民族学院
  • 1篇四川省畜牧科...
  • 1篇西南民族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成...
  • 1篇成都动物园
  • 1篇四川省林业勘...
  • 1篇大连民族大学
  • 1篇四川省林业和...

作者

  • 38篇张艳
  • 16篇张健
  • 15篇李勋
  • 12篇杨万勤
  • 12篇刘华
  • 11篇张明锦
  • 8篇杨瑞武
  • 7篇倪学勤
  • 7篇曾东
  • 7篇张丹桔
  • 7篇高刚
  • 6篇邓家彬
  • 6篇曾燕
  • 4篇陈良华
  • 4篇简平
  • 4篇邓长春
  • 4篇王剑
  • 4篇童珊珊
  • 3篇彭燕
  • 3篇王茜

传媒

  • 4篇应用与环境生...
  • 3篇应用生态学报
  • 3篇植物研究
  • 3篇基因组学与应...
  • 2篇植物生态学报
  • 2篇生态学杂志
  • 2篇生态环境学报
  • 1篇生态学报
  • 1篇植物保护学报
  • 1篇中国兽医学报
  • 1篇东北林业大学...
  • 1篇食品工业科技
  • 1篇湖南农业大学...
  • 1篇广西植物
  • 1篇西北植物学报
  • 1篇中国南方果树
  • 1篇动物营养学报
  • 1篇草地学报
  • 1篇自然资源学报
  • 1篇中国畜牧兽医

年份

  • 2篇2023
  • 2篇2020
  • 1篇2019
  • 2篇2018
  • 3篇2017
  • 10篇2016
  • 13篇2015
  • 4篇2014
  • 1篇2008
3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植物乳杆菌BS22对黄曲霉毒素B_1的吸附效果及对肉鸡消化道菌群的影响被引量:7
2015年
为探明植物乳杆菌BS22对黄曲霉毒素的解毒作用及对肉鸡肠道菌群的影响,设饲料添加不同量的BS22试验(不饲喂)和饲料添加BS22饲喂肉鸡试验。在含有50μg黄曲霉毒素B1(AFB1)的1 kg饲料中加入106、107、108 CFU/g植物乳杆菌BS22,于加入0、15、30 d检测AFB1含量。检测结果:加入BS22后,各组饲料中的AFB1含量均显著下降;同一添加量下,随饲料贮存时间的增加,AFB1含量均有所提高。肉鸡饲喂设3个组:I组(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II组,饲喂基础日粮+50μg/kg黄曲霉毒素B1;III组,饲喂基础日粮+50μg/kg黄曲霉毒素B1+1.0×108 CFU/g植物乳杆菌BS22。试验期为28 d。采用RCR–DGGE比较4周龄肉鸡嗉囊、腺胃、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及盲肠内容物及黏膜细菌群落的结构。对消化道内容物而言,除回肠外,消化道其他部位的内容物的细菌多样性指数、均匀度和丰富度均是III组的高于II组和对照组;聚类图显示,除腺胃和盲肠外,其他部位均是II组与对照组聚在一起,而III组单独存在。对消化道黏膜而言,除空肠和盲肠外,其他部位的黏膜的细菌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均是II组的均高于III组和对照组,且III组和对照组的细菌多样性指数相近或相同;除回肠和盲肠外,其他部位III组和对照组聚在一起,而试验II组单独存在。综合分析,黄曲霉毒素B1对各肠段内容物菌群的作用不明显,对黏膜菌群有较大影响,尤其是对十二指肠的黏膜菌群影响更明显,植物乳杆菌BS22能调节由于黄曲霉毒素B1引起的肠道黏膜菌群失衡。
张艳曾东倪学勤王剑曾燕简平
关键词:植物乳杆菌黄曲霉毒素B1肠道菌群变性梯度凝胶电泳肉鸡
马尾松人工林林窗内土壤动物对凋落物微生物生物量的影响被引量:11
2016年
选择长江上游人工采伐形成的7种不同大小的马尾松人工林林窗(G1:100 m^2;G2:225 m^2;G3:400 m^2;G4:625 m^2;G5:900 m^2;G6:1 225 m^2;G7:1 600 m^2),探讨不同林窗大小、位置和凋落物分解时间下土壤动物对凋落物微生物生物量的影响.结果显示:中等林窗(G4和G5)内,土壤动物显著影响了凋落物的微生物生物量氮(MBN)(P<0.05),MBN分别增加了28.16%和26.18%.同时,林窗边缘的土壤动物使凋落物的MBN增加了29.06%(P<0.05).此外,分解30 d,土壤动物使凋落物的MBN增加了26.52%(P<0.05);分解90 d,土壤动物使凋落物中微生物生物量碳(MBC)显著增加了49.10%(P<0.05);但在180 d时,土壤动物显著降低了MBC(P<0.05).这些结果说明,在马尾松人工林林窗内马尾松凋落物分解初期,土壤动物对微生物生物量的增加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其作用大小受到林窗大小、林窗位置和凋落物分解时间的影响而表现出一定的差异.
张明锦陈良华张健杨万勤李勋张艳刘华
关键词:微生物生物量土壤动物凋落物分解林窗马尾松人工林
中国森林生态系统凋落叶分解速率的分布特征及其控制因子被引量:61
2014年
凋落物分解是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中国森林凋落叶分解速率数据库,分析凋落叶分解速率与其主要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对精确地预测中国森林生态系统碳收支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通过收集已报道的中国森林凋落叶分解常数(k)及其相关变量,分析探讨地理因素(纬度、经度和海拔)、气候因素(年平均气温和年降水量)、凋落叶质量(氮、磷、钾、木质素、木质素:氮和碳氮比)和叶特性(常绿与落叶、阔叶与针叶)对中国森林凋落叶分解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国家尺度上,k随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氮、磷和钾的增加而增加,随纬度、经度、海拔、碳氮比、木质素和木质素:氮的增大而减小,叶特性对k的影响不显著。气候与地理因素(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和纬度)能解释k值变异的34.1%,凋落叶质量(氮、钾、木质素和木质素:氮)能解释k值变异的21.7%,它们能共同解释k值变异的74.4%。了解森林凋落叶分解速率在国家尺度上的格局和主控因素可为中国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相关模型提供基础参数。
唐仕姗杨万勤殷睿熊莉王海鹏王滨张艳彭艳君陈青松徐振锋
关键词:分解速率叶凋落物
林窗对凋落物分解过程中细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影响被引量:9
2015年
基于细菌16S rDNA 的PCR-DGGE 方法,以林下(US)为对照,研究了长江上游低山丘陵区人为采伐形成的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人工林7 种不同大小林窗(G1:100 m^2、G2:225 m^2、G3:400 m^2、G4:625 m^2、G5:900 m^2、G6:1 225 m^2、G7:1 600 m^2)在冬夏两季对凋落物分解过程中细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凋落物中的细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受到林窗大小的显著影响,这种差异性受到季节的影响.有些菌纲只出现在特定大小的林窗,例如,绿弯菌纲(Chloroflexi)和放线菌纲(Actinobacteria)都只出现在US 和G1 林窗,芽孢杆菌纲(Bacilli)只出现在大中型(G4-G7)林窗,黄杆菌纲(Flavobacteria)只出现在中型(G4 和G5)林窗,浮霉菌纲(Planctomycetacia)只存在于G5、G7 和US.冬夏两季细菌群落结构差异较大,冬季的细菌类群高于夏季.在冬季,细菌群落的多样性与林窗大小、凋落物含水率、日平均温度、凋落物的全碳、可溶性有机碳和全氮含量显著相关;在夏季,细菌群落的多样性仅与日平均温度和全碳含量显著相关.总体来看,变形菌门是凋落物分解过程中的优势类群,有利于凋落物分解过程中的碳氮循环.林窗的形成改变了凋落物中的细菌群落结构和组成,减小了凋落物分解过程中细菌群落的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但增大了优势度指数.冬季的细菌群落的丰富度、多样性和均匀度高于夏季,优势度则低于夏季.
张明锦张健纪托未刘华李勋张艳杨万勤陈良华
关键词:林窗凋落物分解细菌群落多样性PCR-DGGE
14个赖草属植物DREB2基因的克隆与SNP分析被引量:2
2015年
植物的DREB2转录因子具有抗旱、抗盐碱的功能。对小麦族赖草属的14个物种的DREB2基因进行了克隆、测序和比对分析。结果表明:(1)14个赖草属植物的DREB2基因序列和氨基酸序列相对保守,总相似度分别为98.05%和97.78%;(2)Leymus mollis的DREB2基因在编码区有3 bp CTT的缺失;(3)14条DREB2基因序列共发现79个SNP,SNP发生频率为1SNP/10.6 bp;(4)进化树分析显示DREB2基因能把14个赖草属物种很好的分开。
高刚邓家彬苟学梅王茜张艳杨瑞武
关键词:赖草属
林窗边缘效应对马尾松和香樟凋落叶分解的影响被引量:9
2017年
为了解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人工林不同面积林窗边缘凋落叶分解的养分释放规律,采用凋落袋分解实验,以长江上游低山丘陵区人为采伐形成的马尾松人工林7种不同大小林窗(G1:100 m^2;G2:225 m^2;G3:400 m^2;G4:625 m^2;G5:900 m^2;G6:1 225 m^2;G7:1 600 m^2)为研究对象,以林下为对照,探讨马尾松和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凋落叶的质量损失率和养分释放率.结果表明:除钾释放率外,林窗边缘两种凋落叶的质量损失率和养分释放率均显著高于林下.在1.5年分解过程中,两种凋落叶的质量损失率和碳释放率呈持续上升趋势.分解前90 d,两种凋落叶的质量损失速率和养分释放速率最快;分解90-360 d后,部分林窗出现氮和磷的富集现象;180-270 d和1.5年后,部分林窗出现钾的富集现象.随林窗面积增大,除钾释放率外,两种凋落叶在中型林窗边缘(400、600和900 m^2)具有较高的质量损失率和养分释放率.在凋落叶分解过程中,质量损失率和碳、氮释放率与土壤含水率均呈显著正相关.中型林窗(400-900 m^2)对凋落物的分解具有更显著的边缘效应,而这种边缘效应与物种有一定关联.因此,在马尾松低效林改造过程中,可利用中型林窗(400-900 m^2)边缘这一显著作用,引入乡土阔叶树种加速马尾松人工林的物质循环,维持林分地力.
李勋张丹桔张艳张健宋思梦周扬刘华
关键词:林窗凋落叶养分释放马尾松香樟
应用PCR-DGGE技术比较绵羊瘤胃、网胃、瓣胃和皱胃菌群的多样性被引量:8
2015年
本研究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变性梯度凝胶电泳(PCR-DGGE)技术结合DGGE图谱条带的克隆和测序比较了绵羊瘤胃、网胃、瓣胃和皱胃菌群的多样性,同时对菌群进行了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绵羊瘤胃、网胃、瓣胃和皱胃内容物DGGE图谱的平均条带数分别为18、13、16和15条;瘤胃和瓣胃内菌群的多样性指数、均匀度和丰富度均较高,分别为2.83、0.79、17.00和2.82、0.79、16.80,而网胃和皱胃内容物较低,分别为2.52、0.70、12.60和2.73、0.76、15.40;聚类分析结果显示不同胃的内容物菌群具有一定差异,但不同动物个体相同胃的内容物相似性系数均高于0.63;PCR-DGGE图谱中测序的条带大多数归为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优势菌群为厚壁菌门(Firmicutes)细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细菌、未培养瘤胃细菌(uncultured rumen bacterium)、未培养细菌(uncultured bacterium)和韦荣球菌科(Veillonellaceae)细菌,特异性细菌为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 sp.)细菌和瘤胃球菌属(Ruminococcaceae)细菌。结果提示,绵羊4个胃中均含有种类丰富和数量巨大的细菌,且随着消化道部位由前往后的顺序,菌群的多样性呈现先高后降低再升高的趋势。
曾燕曾东倪学勤张艳祝辉唐雨蕊
关键词:绵羊PCR-DGGE
应用PCR-DGGE技术比较绵羊瘤胃、网胃、瓣胃和皱胃菌群的多样性
本研究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变性梯度凝胶电泳(PCR-DGGE)技术结合DGGE图谱条带的克隆和测序比较了绵羊瘤胃、网胃、瓣胃和皱胃菌群的多样性,同时对菌群进行了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绵羊瘤胃、网胃、瓣胃和皱胃内...
曾燕曾东倪学勤张艳祝辉唐雨蕊
关键词:绵羊PCR-DGGE
文献传递
马尾松-香椿不同混合比例凋落物分解过程中的生态酶化学计量动态
2023年
胞外酶对凋落物分解过程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但可能受到凋落物物种组成和混合比例的影响.采用凋落物分解袋法,以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P)与香椿(Toona sinensis,T)的混合凋落叶为研究对象,设置4个混合比例(PT10:0、8:2、7:3、6:4),探讨马尾松-香椿不同混合比例凋落物分解过程中生态酶化学计量动态特征.结果显示:β-葡萄糖苷酶(BG)、纤维二糖水解酶(CBH)、β-N-乙酰氨基葡糖苷酶(NAG)和酸性磷酸酶(AP)活性随分解时间降低,而多酚氧化酶(PPO)、过氧化物酶(POD)、亮氨酸氨基肽酶(LAP)活性整体先降低后升高.相比马尾松,马尾松与香椿以6:4混合在分解3、6个月时CBH、NAG和LAP酶活性升高,AP酶活性显著降低,酶碳磷比(C:P_(_(EEA)))和酶氮磷比(N:P_(EEA))均显著升高;分解9、15个月时,NAG、LAP酶活性显著降低,BG、AP酶活性升高,酶碳氮比(C:N_(EEA))显著升高,N:P_(EEA)降低.整体上PT8:2、7:3与PT6:4具有相似的变化规律,仅在分解3、9个月时CBH、NAG酶活性相反.相比马尾松,马尾松与香椿凋落物混合可减弱分解前阶段的微生物磷限制,加重后续阶段的碳、磷限制,且6:4混合比例下作用更显著.方差分解表明非生物因子对酶活性及其计量比(除C:P_(EEA)外)的相对解释率比生物因子更高,且冗余分析发现凋落物碳含量(41.2%)和碳磷比(29%)分别是酶活性和酶计量比的主要调控因子.综上,凋落物混合显著影响了凋落物生态酶化学计量特征,并受分解时间的调控.相比马尾松,马尾松与香椿以6:4混合对分解前阶段微生物受磷限制的缓解作用可能是改善马尾松人工林凋落物养分释放的关键.
袁亚玲崔宁洁张丹桔李娇张艳李勋李勋游成铭谭波徐振锋谭波
关键词:马尾松树种组成
川西亚高山三种优势树种不同根序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被引量:23
2015年
采用Pregitzer的方法对细根进行分级,测定川西亚高山红桦、岷江冷杉和粗枝云杉3种优势树种1~5级细根(直径〈2 mm)碳(C)、氮(N)和磷(P)浓度,并计算它们之间的化学计量比.结果表明:3种优势树种的细根的C浓度、C/N和C/P随根序的升高而升高,N和P浓度随根序的升高而降低,而N/P在不同根序间变化不显著.细根C、N和P浓度及其化学计量比在3个物种之间差异显著,且这种差异随细根根序的不同而变化.3种树种的细根C、N、P浓度及其化学计量比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
唐仕姗杨万勤熊莉殷睿王海鹏张艳徐振锋
关键词:化学计量比粗枝云杉岷江冷杉红桦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