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韩林

作品数:10 被引量:39H指数:4
供职机构:重庆市涪陵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重庆市医学科研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建筑科学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 1篇建筑科学
  • 1篇政治法律

主题

  • 3篇三峡库区
  • 3篇库区
  • 2篇流行病
  • 2篇流行病学
  • 2篇流行病学调查
  • 2篇疾病控制
  • 2篇艾滋病
  • 1篇信息资源
  • 1篇循证
  • 1篇循证医学
  • 1篇移民
  • 1篇饮用
  • 1篇饮用水
  • 1篇饮用水中
  • 1篇应急
  • 1篇应急机制
  • 1篇藻毒素
  • 1篇中毒
  • 1篇三峡水库
  • 1篇生态习性

机构

  • 10篇重庆市涪陵区...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重庆医科大学

作者

  • 10篇韩林
  • 4篇王兴明
  • 3篇周义芬
  • 3篇郑青川
  • 3篇谢中
  • 2篇康小莉
  • 2篇陈旭
  • 2篇陈艳
  • 2篇曹勇
  • 2篇余天莉
  • 2篇封雷
  • 2篇王大政
  • 2篇秦雪松
  • 1篇甘兰琴
  • 1篇虞平
  • 1篇黄洪云
  • 1篇李革
  • 1篇李革
  • 1篇代兴碧
  • 1篇李敏

传媒

  • 2篇环境与健康杂...
  • 2篇重庆市预防医...
  • 1篇中国地方病学...
  • 1篇现代预防医学
  • 1篇中国预防医学...
  • 1篇中国循证医学...
  • 1篇第四届全国性...

年份

  • 2篇2008
  • 3篇2007
  • 4篇2006
  • 1篇2005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2004年和2005年三峡库区涪陵段鼠疫危险因素监测分析被引量:3
2007年
为掌握三峡库区鼠疫生物媒介的本底资料和鼠疫疫情的基本情况.重庆市涪陵区自2004年起开展了鼠疫危险因素监测。现将2004、2005年三峡库区涪陵段蓄水前期的监测结果报告如下。
韩林甘业光李革周义芬郑青川赵廷容黄洪云谢中杨启志
关键词:鼠疫三峡库区
涪陵区人群艾滋病感染现状流行病学调查被引量:9
2008年
[目的]调查涪陵区不同人群HIV病毒感染现状,分析流行趋势。[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在11类人群中抽样调查6036人,对全部样本人群抽静脉血用酶联免疫法作HIV初筛,二试二次阳性标本送重庆市疾控中心HIV确认实验室用免疫印迹法(WB)作最后确认。资料用SPSS10.1软件分析。[结果]涪陵区抽样人群HIV感染率为1.26%。6个行业人群中检出HIV感染者,男性高于女性,不同人群中差异非常显著,自愿咨询检测者检出率高达8.80%。感染方式由吸毒向性传播过渡,感染人群由特殊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发展。[结论]涪陵区人群HIV感染率高,社会人群受艾滋病威胁较为严重。政府、社会应高度重视艾滋病的预防工作,采取有效措施,控制艾滋病流行。
甘业光郑青川韩林康小莉余天莉陈德枢王大政
关键词:艾滋病
重庆市涪陵区人群艾滋病感染现状流行病学调查
目的:调查涪陵区不同人群HIV病毒感染现状,分析流行趋势。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在11类人群中抽样调查6036人,对全部样本人群抽静脉血用酶联免疫法作HIV初筛,二试二次阳性标本送重庆市疾控中心HIV...
甘业光郑青川韩林康小莉余天莉陈德枢王大政
关键词:艾滋病流行病学调查
文献传递
三峡库区涪陵段移民环境变迁与健康关系的研究被引量:4
2005年
目的探讨移民环境变迁后相关疾病发生的频率、流行规律及干预措施。方法通过对二十多个指标进行长期连续的实验观察、监测,收集资料综合分析。结果传染病发病率逐年减少,但发病率仍然较高,年平均发病率达414.63/10万;人口出生率、死亡率逐年减少,人口出现老年化趋势;婴儿死亡率低于重庆市平均水平,但缺陷率较高,年平均出生缺陷率为13.09‰,人口质量受到影响;人口期望寿命及人口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安置区集中式供水部分不符合卫生标准;人均住房面积和粮食占有量有较大提高;环境污染主要来自生活垃圾和废水排放;流行性出血热(EHF)带毒率年均为4.44%,鼠、蚊种类和数量较多;气象因素和灾害性天数搬迁前后无明显改变。结论通过水库建设和移民搬迁,移民居住环境和自然环境均发生重大变化,促进了移民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但潜在的危害和影响因素也不容忽视。
甘业光周义芬韩林陈艳秦雪松谢中陈旭
关键词:三峡库区移民
菜姆病传播途径及其二棘血蜱生态习性的研究
蒲朝文李革李优良封雷代兴碧韩林王兴明李敏虞平赵廷蓉
该研究采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对二棘蜱血的密度、季节消长、在流行季节一天内蜱的消长情况、蜱的繁殖季节、以及与气温雨量的关系和生态环境的相关特点进行了全面调查研究。在自然疫源地二棘血蜱的莱姆病螺旋体感染率为40%,并分离...
关键词:
关键词:菜姆病二棘血蜱生态习性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建设探讨
建立统一、高效、权威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机制是我国公共卫生管理中的一项重大制度创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工作纳入到法制化轨道。各地各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韩林甘业光
关键词:疾病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
文献传递
三峡库区涪陵段库底卫生清理效果被引量:2
2006年
目的探讨三峡水库涪陵段库底卫生清理的方法并评价效果。方法于2002年5—12月开展涪陵区库底卫生清理,范围为坝前135m抵抗20a一遇洪水回水线(又称二期迁移线)以下的库底。库底卫生清理对象分为一般性污染源(5882座)和传染性污染源(68座)。一般性污染源包括1786座畜厩、2316座粪池、233座化粪池、188座沼气池、202座公共厕所、1157座普通坟墓;传染性污染源包括22家医疗卫生机构和18座医院垃圾、13座屠宰场、5座兽医站、4座牲畜交易所、6座传染病疫源地、因传染病死亡的人畜墓地。灭鼠与鼠密度监测的范围包括拆迁区、耕作区、人群居住地、仓库、码头、垃圾堆等场所共1308.62×104m2。主要采用生石灰搅拌、净土回填、漂白粉消毒等方法。结果完成全部库底卫生清理对象的卫生清理工作。灭鼠前农耕区、城市拆迁区鼠密度分别为3.97%和2.97%,灭鼠后农耕区、城市拆迁区鼠密度分别为0.65%和0.33%,分别下降83.63%和88.89%。结论通过库底卫生清理,清除了移民区的传染性污染源和一般性污染源,减少了污染源对三峡水体的污染;通过灭鼠工作的开展,降低了鼠密度,控制了鼠介传染病的流行。
甘业光秦雪松韩林陈艳谢中周义芬陈旭
关键词:土壤垃圾处理三峡水库
重庆市涪陵区城乡饮用水中微囊藻毒素的污染被引量:10
2007年
目的探讨重庆市涪陵区城乡居民饮用水中微囊藻毒素LR(MC-LR)污染现状。方法在涪陵区市政水源水(长江水)、管网水、二次供水系统设立采样点;同时,抽取水源和水处理工艺完全相同的4个乡镇水厂,选择其水源水、管网水;在上述4个乡镇分别选择3~4个农村居民饮用水井。于2004年6—11月,采集各采样点水样。采用酶联免疫试剂盒测定MC-LR含量,采用氯化亚锡分光光度法测定水样中总磷含量,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水样中总氮含量。结果6—11月市政水源水(长江水)、管网水以及6月市政二次供水、乡镇水厂水源水、管网水、农村居民饮用水井水水样中均未检出MC-LR。7—11月乡镇水厂水源水中MC-LR含量为(0.63±0.27)μg/L,高于管网水[(0.57±0.25)μg/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88,P>0.05)。农村井水中MC-LR含量以8、9、10月最高,7、11月次之。市政水厂水源水、管网水水样中总磷、总氮的含量均符合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地面水三级卫生标准要求;7、11月二次供水水样中总磷、总氮的含量高于8、9、10月。乡镇水厂水源水、管网水所有水样中总磷、总氮含量均超过国家地面水三级卫生标准。7—11月农村饮用井水水样中总磷、总氮含量略低于乡镇水厂水源水、管网水。7—11月氮磷比为6.56~13.13,其中8、9、10月氮磷比约为7.2,适合各种藻类生长且是水体中MC-LR形成的高峰期。结论本次调查的涪陵区城乡饮用水不同程度地受到MC-LR污染。在今后的改水工程中,应增加去除MC-LR的设施和加强消毒处理。
蒲朝文韩林封雷宋立荣王兴明甘兰琴赵廷蓉代敏
关键词:微囊藻毒素卫生调查
基层疾控机构信息资源计算机管理模式探讨
二十一世纪的社会是信息时代的社会,疾病预防控制信息资源开发应用温藏着极大的潜力。特别是在计算机网络十分普及的年代,疾病预防控制信息资源开发应用尤为重要。从目前全国计算机管理行业信息发展情况看,基层疾控机构较医疗机构滞后,...
程荣联韩林王兴明杨焰曹勇
关键词:疾病控制计算机管理
文献传递
我国改灶降氟防治燃煤型氟中毒效果的评价被引量:11
2006年
目的分析我国燃煤型氟中毒的改灶降氟防治效果及其影响因素,为防治氟中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和中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数据库。检索时间截至2005年12月。同时检索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居室保温性与改灶降氟防治效果的资料来源于三峡库区监测点。通过制定纳入和排除标准严格筛选相关文献,对研究证据进行质量评价,对燃煤型氟中毒改灶降氟防治效果的相关指标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共纳入12篇文献,质量评价结果9篇为C级,3篇为D级。炉灶正常使用下降率与8~12岁氟斑牙、尿氟下降率呈负相关(Pearson相关系数分别为r=–0.87、–0.63,P<0.01、0.05)。氟斑牙下降率和炉灶正常使用下降率与居室保温性能间具相关关系(两个等级相关系数相同,均为r=–1.00,P<0.01)。结论我国改灶降氟防治燃煤型氟中毒效果方面的研究尚缺乏高质量的证据。本研究结果提示对改灶降氟防治燃煤型氟中毒而言,不仅改灶重要,改灶后的正确使用与维护和住房改造提高其保温性也与防治效果有关。
程荣联韩林王兴明杨焰曹勇
关键词:燃煤型氟中毒改灶降氟循证医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