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欣
- 作品数:9 被引量:83H指数:5
- 供职机构:南京农业大学农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江苏省农业三新工程项目江苏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江苏省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稻田土壤养分特性对不同耕作方式的生态响应被引量:12
- 2017年
- 为深入了解耕作措施对稻田耕层土壤的作用效果,笔者在前人研究结果的基础上综述了免耕、翻耕等不同耕作方式对稻田土壤物理性质包括容重、孔隙度、团聚体、水分、温度,土壤化学性质如氮、磷、钾、有机质和微量元素含量以及土壤生物学特性包括微生物、酶活性的影响,分析了不同稻作措施的优缺点。最后对稻田耕层的合理调控提出因地制宜,依据当地的气候、土壤条件、栽培模式选择合理的耕作方式;合理轮耕,免耕、翻耕和旋耕交替运作;配施绿肥和有机肥;推行节水稻作模式等建议。
- 杭玉浩王强盛许国春刘欣杨冰金梅
- 关键词:耕作措施土壤化学性质土壤生物学特性
- 水分管理和秸秆还田对稻麦轮作系统温室气体排放的综合效应被引量:16
- 2017年
- 水分管理和秸秆还田是调节温室气体排放、提高作物产量的有效措施,在农业生产中受到广泛关注。为明确水稻季水分管理和秸秆还田对稻麦轮作系统全球增温潜势(GWP)和作物产量的影响,开展了为期两年的田间试验,在传统灌溉(TI)和控制灌溉(CI)两种模式的基础上,设置麦秸还田(WS)、生物炭还田(BC)、不还田(NS)3种秸秆处理方式,对稻麦轮作系统进行CH_4和N_2O的排放监测以及作物产量的评估,以筛选出最佳的水分管理和秸秆还田组合方式,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结果显示,与NS处理相比,WS、BC处理年均CH_4排放分别增加106.02%、36.77%,年均N_2O排放分别降低27.25%、16.21%,稻麦年平均产量分别增加6.49%、5.90%,年均单位产量GWP(GWPyield-scaled)分别增加40.53%、8.07%。在整个轮作周期,CI系统的CH_4排放较TI降低79.63%,N_2O排放增加27.03%,稻麦年平均产量增加0.42%,单位产量GWP降低60.32%。各处理中,以控制灌溉加生物炭还田(CIB)的年均单位产量GWP最低,比传统灌溉不还田(TINS)、传统灌溉麦秸还田(TIS)、传统灌溉生物炭还田(TIB)、控制灌溉不还田(CINS)、控制灌溉麦秸还田(CIS)分别降低53.81%、70.49%、59.77%、4.46%、11.92%。水分管理和秸秆处理方式对全球增温潜势表现出强烈的交互作用,但对作物产量无明显交互作用。可见,控制灌溉加生物炭还田(CIB)是降低稻麦轮作系统温室气体排放提高作物产量的有效管理措施。
- 杭玉浩王强盛许国春刘欣
- 关键词:水分管理秸秆还田稻麦轮作系统温室气体排放
- 稻作环境和稻鸭共作对有机物料还田水稻物质积累及氮素利用的影响
- 【研究目的】以南粳9108为试验材料,探究栽培环境和稻鸭共作对有机物料还田水稻干物质积累、产量形成和氮素利用的影响。【方法】设露地栽培(Open field cultivation,OFC)和网室栽培(Insect-pr...
- 王强盛刘欣许国春杭玉浩
- 关键词:水稻稻鸭共作氮素利用
- 文献传递
- 稻鸭共作与有机物料还田对水稻群体物质和氮素积累利用的影响
- 以南粳9108为试验材料,探究栽培环境和稻鸭共作对有机物料还田水稻干物质积累、产量形成和氮素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无机氮肥处理相比,秸秆、沼渣还田降低了水稻移栽到拔节期叶片SPAD值,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到拔节期叶片净光...
- 王强盛刘欣许国春杭玉浩
- 关键词:水稻稻鸭共作氮素利用
- 稻鸭共作农作系统的生态效应与技术模式被引量:36
- 2015年
- 稻鸭共作生态技术是将雏鸭全天候放入稻田,利用鸭子不间断的活动来刺激水稻生长、促进物质循环和改善稻田环境,构建了种养结合、节本增效、物质循环的优质安全农产品生产的农作模式,笔者综述了稻鸭共作技术对水稻的物质积累、壮秆效应、根系活力、病虫草害控制及生物多样性、土壤理化性质、稻田甲烷排放及控氮截流的影响,阐述了近年来稻鸭共作生态农业实施中投放绿萍、一稻两鸭、零日龄放鸭、沼稻鸭循环及防虫网全程覆盖等成功实践的种养模式,指出了稻鸭共作生态农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为稻鸭共作农作系统的技术理论和实践发展提供借鉴。
- 刘欣王强盛许国春冯金侠
- 关键词:稻鸭共作生态效应种养模式
- 麦秸还田配施基蘖氮肥提高机插超级粳稻分蘖成穗及产量被引量:12
- 2015年
- 为探究麦秸还田量与不同氮素基蘖肥比例配施对机插超级稻分蘖形成、成穗及产量的影响,在2013年、2014年通过田间小区试验,以超级稻南粳9108为试验材料,在总施氮量300 kg/hm2、氮素穗肥120 kg/hm2的条件下,设计5个氮素基蘖肥比例(基肥:分蘖肥为0∶180 kg/hm2、45 kg/hm2∶135 kg/hm2、90 kg/hm2∶90 kg/hm2、135 kg/hm2∶45 kg/hm2、180 kg/hm2∶0)和3个麦秸还田量(麦秸还田量分别为0、3 000、6 000 kg/hm2),试验分析各处理机插超级稻的分蘖发生和成穗特性,并在成熟期测定产量结构。结果表明,无秸秆还田处理的机插超级稻主茎一次分蘖发生的起始蘖位为3/0,分蘖发生的主要蘖位为4/0、5/0、6/0、7/0,发生率在73.17%以上;秸秆还田处理的机插超级稻主茎一次分蘖发生的起始蘖位为4/0,分蘖发生的主要蘖位为5/0、6/0、7/0,麦秸还田处理降低了机插超级稻低位分蘖发生率;机插超级稻5/0和6/0蘖位分蘖发生率为100%,不受氮素基蘖肥比例的影响,其他蘖位的分蘖发生率则随着氮素基肥比例增加、蘖肥比例下降而下降;麦秸还田处理降低了机插水稻的分蘖发生率,进而使得成熟期有效穗数减少,但穗粒数、结实率、千粒质量、穗质量及实际产量增加;氮素基肥比例增加促进了单个分蘖每穗粒数和穗质量提高;该试验条件下,氮素基肥45 kg/hm2、分蘖肥135 kg/hm2处理产量最高。该研究揭示了超级粳稻分蘖成穗规律及合理氮素管理,为大面积机插超级粳稻高产高效种植提供技术依据。
- 熊瑞恒杭玉浩王强盛许国春刘欣武皞
- 关键词:分蘖成穗
- 油菜素甾醇对杂交粳稻灌浆期光合物质、群体氮素积累和利用的影响被引量:3
- 2015年
- 以常规杂交粳稻常优3号和籼粳杂交超级稻甬优12为材料,通过叶面施肥分析了油菜素甾醇(BR)对2个杂交粳稻灌浆期剑叶光合特性、群体干物质积累、氮素吸收利用、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积累和植株不同器官NSC/N的影响。结果表明,BR对2个水稻叶片光合生理指标的影响表现为gs〉Tr〉Pn〉Ci。喷施2,4-表油菜素内酯(e BL)后能够增强灌浆期叶片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维持叶绿素含量和胞间CO2浓度,从而提升叶片光合能力;以及增加群体干物质、氮素和NSC积累量以及干物质积累比例和积累速率、氮素吸收比例和吸收速率、NSC转运比例和转运速率,但降低了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喷施油菜素吡咯(Brz)后的上述生理效应相反。e BL提升了2个水稻品种花后干物质、NSC和氮素的转移量及氮素对籽粒贡献率,降低了干物质和NSC对籽粒贡献率;Brz则降低了干物质、NSC及氮素的转移量和转移率,提升了干物质和NSC对籽粒贡献率。2个杂交粳稻整个灌浆期地上部不同器官NSC、氮素转运量均表现为e BL〉CK〉Brz,籽粒灌浆前期〉籽粒灌浆后期。2个水稻品种地上部不同器官NSC/N随着籽粒的不断充实呈现上升趋势,其中茎鞘、穗部NSC/N变化最为显著;e BL减小了叶片和茎鞘中的NSC/N,Brz则反之,但喷施BRs后穗部变化规律不明显。籼粳杂交超级稻甬优12比常规杂交粳稻常优3号具有更强的剑叶光合速率,更高的干物质和氮素及NSC积累量,更大的灌浆前期NSC和氮素转运量,最终籽粒实际产量较常优3号增加5.03%-9.32%;e BL对2个水稻品种干物质和氮素积累及NSC转运作用规律不一,Brz对甬优12干物质、氮素积累及NSC转运抑制效应大于常优3号。
- 田晓雅刘欣王强盛蒋琪冯金侠张慧丁艳锋
- 关键词:杂交粳稻氮素利用
- 稻鸭种养生态系统的碳氮效应及其循环特征被引量:7
- 2015年
- 稻田生态系统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碳氮吸收转化对全球碳氮循环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稻鸭种养生态系统由于鸭在稻田营养和时空生态位的添加,使稻田生态系统的碳氮循环更趋于复杂化、稳定性和可控性。在概述稻鸭种养生态系统碳氮循环特征的基础上,阐明稻鸭种养生态系统的固碳效益和氮素利用效率,对稻鸭共作生态系统的碳氮代谢及高效利用前景进行展望。
- 许国春刘欣王强盛甄若宏郑建初
- 关键词:稻鸭共作氮素利用生态系统
- 稻鸭共作对不同有机物料还田水稻群体物质积累及氮素利用的影响
- 以南粳9108为试验材料,探究栽培环境和稻鸭共作对有机物料还田水稻干物质积累、产量形成和氮素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无机氮肥处理相比,秸秆、沼渣还田降低了水稻移栽到拔节期叶片SPAD值,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到拔节期叶片净光...
- 王强盛刘欣许国春杭玉浩
- 关键词:水稻稻鸭共作氮素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