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陶思羽

作品数:5 被引量:29H指数:3
供职机构:河南省立眼科医院(河南省眼科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河南省国际科技合作计划项目河南省基础与前沿技术研究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角膜
  • 2篇真菌性
  • 2篇真菌性角膜
  • 2篇真菌性角膜炎
  • 2篇膜炎
  • 2篇基因
  • 2篇家系
  • 2篇角膜炎
  • 1篇眼感染
  • 1篇眼黄斑
  • 1篇一家系报告
  • 1篇遗传性
  • 1篇弱视
  • 1篇三唑类
  • 1篇施耐德
  • 1篇视网膜
  • 1篇视网膜厚度
  • 1篇投药
  • 1篇突变
  • 1篇突变分析

机构

  • 2篇河南省眼科研...
  • 2篇郑州大学
  • 1篇河南省立眼科...

作者

  • 5篇陶思羽
  • 3篇王丽娅
  • 2篇余晓菲
  • 2篇牛超
  • 2篇张俊杰
  • 2篇孙声桃
  • 1篇祝磊
  • 1篇胡宏
  • 1篇贺燚
  • 1篇张月琴
  • 1篇李金
  • 1篇韩雷
  • 1篇张荻
  • 1篇王璐璐
  • 1篇陈晓
  • 1篇庞辰久
  • 1篇李家臣
  • 1篇李舒茵
  • 1篇张红敏
  • 1篇贺司宇

传媒

  • 2篇中华眼科杂志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中华实用诊断...

年份

  • 2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2
  • 1篇2009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局部应用伏立康唑治疗真菌性角膜炎的临床观察被引量:15
2016年
目的:评价局部应用伏立康唑治疗真菌性角膜炎的临床疗效。方法病例系列研究。对2008年1月至2011年3月就诊于河南省眼科研究所门诊的84例真菌性角膜炎患者行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检查、角膜刮片镜检及真菌培养,对患者进行局部伏立康唑治疗,观察药物疗效,比较不同诊断方法敏感性比较伏立康唑对不同菌属所致角膜感染的疗效差异。采用K-S检验判断数据是否服从正态分布。若数据资料服从正态分布且方差齐,则采用t检验。若各组服从正态分布但方差不齐,则采用t'检验;对3种诊断技术的敏感性采用McNemar检验,对前3位致病菌的治愈率采用Pearsonχ2检验。结果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角膜刮片镜检及角膜刮片真菌培养的阳性率分别为92.85%(78/84),85.71%(72/84),84.52%(71/84)。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较其他两种方法诊断率更高(χ2=4.167,P=0.041;χ2=5.143,P=0.023)。局部应用伏立康唑后70例(83.33%)患者痊愈,14例(16.67%)患者治疗无效,行手术治疗。最常见的3种致病真菌为镰孢菌、曲霉菌和交链孢菌,伏立康唑对其治疗有效率分别为72.22%、94.44%、1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610,P=0.000);共焦显微镜显示残存菌丝消失时间分别为(38.35±17.32)、(25.00±16.11)、(21.00±4.36)d。结论局部应用伏立康唑是治疗真菌性角膜炎的有效方法,交链孢菌及曲霉菌性真菌性角膜炎治疗有效率较高,镰孢菌性真菌性角膜炎治疗有效率较低。(中华眼科杂志,2016,52:657-662)
王丽娅许中中张俊杰孙声桃李金余晓菲祝磊张月琴贺燚李家臣王璐璐陶思羽
关键词:角膜炎三唑类
我国中原地区653株真菌性角膜炎分离镰刀菌的基因型及药物敏感性被引量:10
2015年
目的 研究中原地区真菌性角膜炎分离镰刀菌的基因型和体外药物敏感性.方法 测定2002-2011年河南省眼科研究所真菌性角膜炎患者角膜分离的镰刀菌758株的部分translation elongation factor (EF)1-a基因序列,通过部分EF1-α基因的序列比对进行镰刀菌菌种和基因型的鉴定.采用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研究所M38-A方案测定其中145株镰刀菌对伏立康唑、特比萘芬、那他霉素等12种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MIC).结果 653株镰刀菌菌种及基因型通过EF1-α序列得到鉴定.中原地区真菌性角膜炎感染镰刀菌以腐皮镰刀菌种复合体(FSSC)最多,386株(59.11%),包括15个种,43个基因型,最常见的FSSC基因型是FSSC5-d(132/20.21%).赤霉菌种复合体(GFSC)居第2位,包括3个菌种,F.proliferatum 124株(18.99%),F.verticillioides 112株(17.15%)和GFSC18株(2.76%).尖孢镰刀菌复合体(FOSC)居第3位,11株(1.68%),6个基因型.体外药物敏感试验结果显示镰刀菌属对那他霉素、伏立康唑、两性霉素B敏感,对氟胞嘧啶、氟康唑、制霉菌素、克霉唑、咪康唑耐药.超过一半的镰刀菌对益康唑、酮康唑、伊曲康唑和特比萘芬敏感.FSSC对伏立康唑、咪康唑、特比萘芬、益康唑和那他霉素的MIC50高于F.verticillioides、F.proliferatum和GFSC.结论 中原地区真菌性角膜炎感染镰刀菌大多数位于3个复合体FSSC、GFSC和FOSC内,基因型(种)多.不同种镰刀菌对伏立康唑、咪康唑、特比萘芬和那他霉素的药物敏感性有差异.
孙声桃吕奇学韩雷马秋飞胡宏贺司宇陶思羽张俊杰张红敏王丽娅
关键词:角膜炎眼感染真菌性镰刀菌属基因型微生物敏感性试验
屈光参差性弱视眼黄斑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成像研究被引量:4
2016年
目的应用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成像(spectral domain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SD-OCT)技术分析不同类型单眼屈光参差性弱视青少年弱视眼与对侧非弱视眼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差异。方法10~18岁单眼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42例(42眼)(弱视组),其中近视性屈光参差性弱视18例(18眼)(近视组),远视性屈光参差性弱视24例(24眼)(远视组),对侧非弱视眼为对照组。行SD-OCT快速扫描测定黄斑中心凹区(A1)、上方内圈(A2)、颞侧内圈(A3)、下方内圈(A4)、鼻侧内圈(A5)、上方外圈(A6)、颞侧外圈(A7)、下方外圈(A8)、鼻侧外圈(A9)区视网膜厚度,并进行比较。结果弱视组A2、A5、A6、A8区视网膜厚度[(315.81±15.52)、(314.24±14.58)、(281.71±16.86)、(264.29±14.85)μm]大于对照组[(305.94±9.38)、(306.22±7.87)、(267.39±13.55)、(256.78±15.62)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近视组A4、A6、A7、A8区视网膜厚度[(299.33±10.90)、(272.67±13.14)、(248.33±12.56)、(251.33±8.05)μm]小于远视组[(315.50±11.16)、(288.50±16.56)、(268.00±11.88)、(274.00±10.65)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区域视网膜厚度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黄斑视网膜厚度改变具有区域特异性,SD-OCT技术可协助弱视的诊断。
张荻陶思羽李舒茵陈晓牛超
关键词:屈光参差性弱视黄斑视网膜厚度
施耐德角膜营养不良家系的UBIAD1基因突变分析
2012年
目的探讨施耐德角膜营养不良家系疾病的遗传学改变。方法对3例临床诊断为施耐德角膜营养不良患者、2名表型正常成员及健康人进行详细眼科检查,提取外周血DNA,根据UBIAD1基因的DNA序列设计引物,行PCR扩增,扩增产物直接测序,结果与Genebank数据库中UBIAD1基因所有外显子及其5’、3’非翻译区序列进行比对分析。结果该家系共调查4代15人,家系中其他患病者与先证者症状及临床表现类似,所有患者均见角膜周边老年环样脂质环,角膜中央区前基质层内有一环形、边缘不规则、类盘状黄白色细小针状结晶样混浊。共焦显微镜检查示角膜浅基质层内大量散在或成簇分布的方形、针状胆固醇结晶物。眼前节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显示前部基质高信号强度的致密物。所有临床确诊患者UBIAD1基因第一外显子均发现C.305A〉G改变,导致其编码的蛋白质第102位天冬酰胺(Asn)被丝氨酸(Ser)取代,其他家系成员及正常对照均无UBIAD1基因突变。结论UBIAD1基因错义突变C.305A〉G(P.Asnl02Ser)可能是导致该家系发病的原因;通过基因筛查可以协助临床医生明确诊断,并进行症状前诊断及产前诊断以防止疾病的发生。
陶思羽王丽娅余晓菲牛超庞辰久
关键词:角膜营养不良遗传性突变
后部多形性角膜营养不良一家系报告
陶思羽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