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农业科学
  • 2篇生物学

主题

  • 2篇幼苗
  • 2篇蒙古栎
  • 1篇地理种群
  • 1篇凋落
  • 1篇凋落物
  • 1篇凋落物分解
  • 1篇氧化碳
  • 1篇幼苗生物量
  • 1篇樟子松
  • 1篇沼泽
  • 1篇沼泽湿地
  • 1篇生长季
  • 1篇生态系统
  • 1篇生物量
  • 1篇湿沉降
  • 1篇湿地
  • 1篇碳源
  • 1篇气体排放
  • 1篇种间
  • 1篇种间竞争

机构

  • 5篇东北林业大学

作者

  • 5篇李娜
  • 4篇毛子军
  • 3篇孙涛
  • 2篇吕海亮
  • 2篇刘瑞鹏
  • 2篇李兴欢
  • 1篇丁一阳
  • 1篇牟长城
  • 1篇刘传照
  • 1篇王彪
  • 1篇段喜华
  • 1篇马莉
  • 1篇张妍

传媒

  • 3篇植物研究
  • 2篇生态学报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模拟增温和不同凋落物基质质量对凋落物分解速率的影响被引量:24
2013年
采用凋落物分解袋法,研究了在土壤、水分相当的条件下模拟增温对红松(Pinus koraiensis)、蒙古栎(Quercus mongolica)及其混合凋落物分解的影响,以及在不同温度水平下,不同凋落物质量(两种单一凋落物和混合凋落物)的分解特性。利用碱式吸收法测量了凋落物分解累积释放CO2动态。将N浓度和C/N率作为凋落物质量参数,用呼吸产生CO2的积累值和凋落物质量损失率确定凋落物分解率。结果表明温度升高对单一凋落物和混合凋落物分解均有促进作用,在不同温度水平上,不同质量凋落物的分解特性有所差别,25℃和29℃条件下混合凋落物分解速率>蒙古栎单一凋落物>红松单一凋落物分解速率。然而,在31℃条件下混合凋落物与蒙古栎单一凋落物分解速率相差不大,二者均大于红松单一凋落物分解速率。
刘瑞鹏毛子军李兴欢孙涛李娜吕海亮刘传照
关键词:蒙古栎凋落物分解温度
小兴安岭天然森林沼泽湿地生态系统碳源/汇被引量:8
2017年
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与相对生长方程法,同步测定小兴安岭7种天然沼泽湿地(草丛沼泽-C、灌丛沼泽-G、毛赤杨沼泽-M、白桦沼泽-B、落叶松苔草沼泽-L-T、落叶松藓类沼泽-L-X、落叶松泥炭藓沼泽-L-N)的土壤呼吸(CO_2、CH_4)净碳排放量、植被年净固碳量,并依据生态系统净碳收支平衡,揭示温带天然沼泽湿地的碳源/汇作用规律。结果表明:(1)7种天然沼泽CH_4年通量(0.006—7.756 mg m^(-2)h^(-1))呈M(高于其他类型1.0—1291.7倍,P<0.05)>C、G、B(高于针叶林沼泽17.7—649.0倍,P>0.05)>针叶林沼泽变化趋势,其季节动态存在3种类型(C、G单峰型、M、B多峰型及针叶林沼泽排放与吸收交替型);(2)其CO_2年通量(157.40—231.06 mg m^(-2)h^(-1))呈G(高于森林沼泽28.7%—46.8%,P<0.05)>C(高于森林沼泽7.4%—22.5%,P>0.05)>森林沼泽的变化趋势,其季节动态存在2种类型(C、G、L-X和L-N双峰型和M、B、L-T单峰型);(3)C、G、M、B、L-N CH_4排放仅受0—40 cm不同土壤层温度所控制;7种天然沼泽土壤CO_2排放均受气温及0—40 cm不同土壤层温度所控制,但B、L-X、L-N受温度与水位综合控制;(4)其植被年净固碳量((2.05±0.09)—(6.75±0.27)t C hm-2a-1)呈C(高于其他类型65.4%—229.3%,P<0.05)>G、B、L-T、L-X、L-N(高于M 80.0%—99.0%,P<0.05)>M变化趋势;(5)7种天然沼泽的碳源/汇(-2.32—2.09 t C hm-2a-1)作用不同,C、B和L-N为碳吸收汇(C强汇、B和L-N弱汇),M、G、L-T和L-X则为碳排放源(M、G强源、L-T和L-X弱源)。因此,温带小兴安岭草丛沼泽为碳强汇、灌丛沼泽为碳强源、森林沼泽基本维持碳平衡(除M外)。
李娜牟长城王彪张妍马莉
关键词:温室气体排放
长期极端高温胁迫对樟子松幼苗生物量及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的影响被引量:26
2014年
采集东北地区(红花尔基、黑河、漠河)3个地理种群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mongolica)的种子在温室进行育苗和培养,通过连续4年温室持续高温控制培育实验。研究了极端高温(+15℃,+18℃,+21℃)对不同地理种群樟子松幼苗的株高、基径、根冠比、生物量分配及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含量的影响,探明樟子松对高温的耐受程度。结果表明:不同地理种群间幼苗的株高、基径、生物量累积存在显著差异,株高、基径、生长速率和总生物量都表现为:黑河(He)(+15℃)>红花尔基(Ho)(+18℃)>漠河(M)(+21℃);根冠比大小依次为:红花尔基(Ho)(+18℃)>黑河(He)(+15℃)>漠河(M)(+21℃)。可溶性糖和淀粉百分含量在同种群不同器官,及不同种群相同器官间均有差异。可溶性糖与淀粉在不同种群间均表现为:黑河(He)(+15℃)>红花尔基(Ho)(+18℃)>漠河(M)(+21℃),可溶性糖与淀粉在不同地理种群的相同器官中均表现为:叶>根>茎。黑河樟子松种群的幼苗对高温胁迫表现出较强的适应能力,具有比红花尔基和漠河樟子松更强的抗高温胁迫的生理基础,意味着樟子松幼苗可适应升高15℃的高温环境,而升高20℃则对其产生严重胁迫,是东北地区适应未来全球气候变暖的理想樟子松种源。
李娜孙涛毛子军
关键词:高温胁迫樟子松地理种群生物量非结构碳水化合物
东北帽儿山地区生长季大气氮湿沉降动态变化被引量:7
2015年
利用雨量器收集降雨样品的方法,研究了帽儿山地区大气氮湿沉降的浓度、沉降量及其动态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2011年随降雨输入到该地区的大气氮沉降量为19.16 kg·hm-2,其中,NH+4-N、NO-3-N和溶解有机氮(DON)输入量分别占湿沉降量的52%、26%和22%,NH+4-N/NO-3-N沉降量接近2.0。降雨中NH+4-N对当地大气氮湿沉降输入量的贡献率最大,其平均浓度为1.59 mg·L-1。氮湿沉降浓度存在明显的季节差异,以5和9月氮浓度最高,7月最低。该区NH+4-N、NO-3-N和总氮(TN)湿沉降输入量与降雨量均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决定系数分别为0.65、0.63和0.76,而DON输入量与降雨量相关性交差(P>0.05),其决定系数为0.24。
孙涛李兴欢刘瑞鹏毛子军李娜韩营营丁一阳段喜华
关键词:大气氮湿沉降降雨
干旱对红松和蒙古栎幼苗生长的影响及种间竞争被引量:6
2014年
以红松(Pinus koraiensis Sieb.et Zucc.)和蒙古栎(Quercus mongolica Fisch.ex Ledeb.)幼苗为研究对象,针对东北地区未来可能的干暖气候条件,利用盆栽实验进行干旱条件下两种幼苗的生长与竞争研究,分析其光合生理参数和生物量变化。一个生长季的实验结果表明:(1)干旱致使红松和蒙古栎幼苗的光合速率均下降,蒙古栎降低幅度达到显著水平,红松下降不显著。干旱使蒙古栎的水分利用效率下降而红松却显著增加。干旱还导致蒙古栎幼苗的茎叶和侧根生物量以及全株叶面积下降,但却增加了红松的细根生物量和根冠比。(2)混栽栽植处理降低了蒙古栎幼苗的最大净光合速率和水分利用效率,进而减少了其茎和侧根生物量。而对于红松幼苗,混栽同样降低了其水分利用效率,但也增加了其比叶面积和全株叶面积,因而对幼苗生长影响较小。以上结果表明,蒙古栎对干旱反应更为敏感和迅速。种间竞争中红松幼苗比蒙古栎幼苗表现出更强的竞争能力。
吕海亮毛子军李娜
关键词:蒙古栎种间竞争干旱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