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孙涛

作品数:29 被引量:342H指数:11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机械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4篇期刊文章
  • 3篇学位论文
  • 2篇专利

领域

  • 25篇农业科学
  • 2篇生物学
  • 1篇机械工程

主题

  • 5篇松林
  • 5篇土壤
  • 5篇红松林
  • 5篇次生
  • 4篇氮沉降
  • 4篇阔叶
  • 4篇阔叶红松
  • 4篇阔叶红松林
  • 4篇白桦
  • 4篇次生林
  • 3篇凋落
  • 3篇凋落物
  • 3篇凋落物分解
  • 3篇兴安落叶松
  • 3篇幼苗
  • 3篇生物量
  • 3篇树干
  • 3篇天然次生林
  • 3篇气候
  • 3篇温带森林

机构

  • 25篇东北林业大学
  • 8篇中国科学院
  • 3篇齐齐哈尔大学
  • 1篇沈阳农业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作者

  • 29篇孙涛
  • 20篇毛子军
  • 7篇刘瑞鹏
  • 7篇李兴欢
  • 5篇王秀伟
  • 5篇黄唯
  • 4篇侯玲玲
  • 3篇刘林馨
  • 3篇宋媛
  • 3篇李娜
  • 2篇刘敏
  • 2篇吕海亮
  • 2篇刘传照
  • 2篇厉悦
  • 2篇宋元
  • 2篇陆彬
  • 2篇赵娟
  • 2篇贾桂梅
  • 1篇丁一阳
  • 1篇吴海军

传媒

  • 12篇生态学报
  • 8篇植物研究
  • 2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植物生态学报
  • 1篇生态学杂志

年份

  • 1篇2024
  • 3篇2023
  • 1篇2022
  • 2篇2018
  • 2篇2017
  • 1篇2016
  • 5篇2015
  • 4篇2014
  • 4篇2013
  • 2篇2012
  • 2篇2011
  • 2篇2010
2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模拟氮沉降对东北地区兴安落叶松树干呼吸的影响被引量:7
2015年
2011年的5月至2012年的12月,对兴安落叶松(Larix gmelinii)人工林进行了模拟氮沉降实验,设置了4个氮沉降水平处理,分别为:对照(0 g N m-2a-1)、低氮(5 g N m-2a-1)、中氮(5 g N m-2a-1)和高氮(15 g N m-2a-1),每个处理设置3个重复样地。所施氮肥为NH4NO3,以溶液方式在生长季内每月喷施1次。采用红外气体分析法于2012年4月底—10月份,每隔15d左右测定1次树干呼吸,共测定12次。结果表明:各个氮处理下的树干呼吸速率基本与树干温度的变化一致,均呈单峰型季节变化模式,其中7月底最高、10月底最低。氮处理均提高了落叶松的树干呼吸速率,且随着氮输入水平的增加,平均树干呼吸速率呈现逐渐增强的趋势。生长季内,对照、低氮、中氮、和高氮处理条件下的树干表面释放的CO2通量分别为67.3、72.5、78.9 g C/m2和86.5 g C/m2。树干温度与树干呼吸速率存在显著的指数函数关系,而且温度敏感性(Q10)随着氮输入的逐渐升高亦随之增强,对照、低氮、中氮、和高氮处理下的Q10值分别为1.67、1.80、2.01和2.54。另外,伴随氮输入的逐渐增加,树干的氮含量也逐渐升高,树干氮含量与树干呼吸速率之间也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能够解释树干呼吸变化的38.3%。
孙涛刘瑞鹏李兴欢毛子军黄唯董利利
关键词:树干呼吸氮沉降
凉水自然保护区不同皮型红松径向生长对气候的响应被引量:10
2014年
运用相关函数及单年分析等树木年轮气候学方法,研究了黑龙江凉水国家自然保护区不同皮型红松径向生长与气候因子的关系、主要影响因子及这种响应关系是否长期稳定.结果表明:细皮红松更适合做树木年轮气候学分析.两种皮型红松的径向生长对环境变化都比较敏感,对气候因子的响应无显著差异.1902—2009年生长季,尤其当年6月的气候因子是影响研究区两种皮型红松生长的主要因子.其中,温度表现为显著负相关,降水表现为显著正相关.不同时间段内红松径向生长对气候因子的响应存在差异,随着1970年后气温的快速升高及干旱的加剧,两种皮型红松径向生长对气候因子的响应更敏感,尤其表现为对生长季温度和更多季节水热复合因子变化(帕尔默干旱指数)的响应更显著.
刘敏毛子军厉悦李兴欢刘瑞鹏黄唯孙涛赵晶
关键词:气候变化凉水自然保护区
不同纬度阔叶红松林红松径向生长对气候因子的响应被引量:36
2016年
运用树木年轮气候学方法,研究了不同纬度阔叶红松林红松径向生长趋势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以期揭示不同纬度红松径向生长对气候因子响应的差异以及气候变化影响下红松的动态特征、适应性及敏感性.结果表明:不同纬度红松径向生长对当地气候因子的响应存在差异,最南部的白石砬子自然保护区红松径向生长与生长季的平均相对湿度呈显著正相关,与平均最高气温呈显著负相关.中部的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的低海拔区域红松径向生长与生长季的水分因子(降水、相对湿度和帕尔默干旱指数PDSI)呈显著正相关,而与平均最高气温呈显著负相关;凉水自然保护区红松径向生长与生长季的水分因子(相对湿度和PDSI)呈显著正相关,与气温因子(平均气温和平均最高气温)呈显著负相关.而最北部的胜山自然保护区红松径向生长则与大部分月份的气温因子呈显著正相关.当年6月气候因子是影响所有纬度红松径向生长的关键气候因子,4个样地都与当年6月平均最高气温呈显著负相关.在气温不断上升的近40年,最南部的红松径向生长呈显著下降趋势,最北部呈显著上升趋势,中部的变化不显著.如果未来气温升高而降水不变,红松分布区可能缩小.
刘敏毛子军厉悦孙涛李兴欢黄唯刘瑞鹏李元昊
关键词:纬度气候变化
四个典型温带树种不同根序细根分解速率及其主要影响因素被引量:5
2018年
细根分解是森林生态系统土壤碳和养分的主要输入途径,但目前人们对于影响细根分解的主要因素和细根分解模式的了解仍然很少。该研究采用根序划分等级方法,将红松(Pinus koraiensis)、落叶松(Larix gmelinii)、水曲柳(Fraxinus mandschurica)和白桦(Betula platyphylla)细根组分前四级根划分为两个等级:一级和二级根混合为低级根,三级和四级根混合为高级根。利用埋袋法对东北地区4个树种不同根序细根进行连续4年的分解实验,并对其分解速率以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显示,红松低级根和高级根分解系数分别为0.342和0.461,落叶松依次分别为0.304和0.436,水曲柳分别为0.450和0.555,白桦为0.441和0.579。4个树种均显示低级根分解速率较慢,而高级根分解速率较快。实验表明,根系分解系数与酸不溶性物质(AUF)和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TNC)均具有显著相关性。出现上述结果的主要原因是低级根含有较多的AUF,很难被分解,以及含有较少的TNC,为分解者提供能量较少。
顾伟平刘瑞鹏李兴欢孙涛张子嘉昝鹏温璐宁马鹏宇毛子军
关键词:细根分解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
小兴安岭不同年龄序列白桦天然次生林的土壤碳通量和碳贮量
森林土壤呼吸和地下碳贮量是森林生态系统碳平衡的两个重要分量,土壤表面CO2通量(Rs)作为陆地生态系统向大气圈释放的主要CO2源,其时空变化直接影响到区域碳循环。土壤有机碳是高纬度地区森林生态系统最大的碳库,是森林生态系...
孙涛
关键词:年龄序列碳贮量
文献传递
小兴安岭地区枫桦次生林与原始阔叶红松林土壤呼吸和地下碳分配被引量:2
2015年
森林土壤呼吸速率和地下碳分配是森林碳平衡的两个重要分量。本研究选择枫桦次生林和原始阔叶红松林为研究对象,测定其土壤呼吸速率和地下碳分配以及相关的环境因子。研究结果表明,生长季内枫桦次生林的土壤呼吸速率的平均值略高于原始阔叶红松林,分别为5.52和5.43μmol·m-2·s-1。土壤温度是造成土壤呼吸速率季节性变化的主要影响因子,可以分别解释两种林型土壤呼吸速率的77%和81%变异。枫桦次生林和原始阔叶红松林的Q10值分别为2.74和2.23。枫桦次生林的土壤呼吸年通量为9.66 t C·hm-2·a-1,略高于原始阔叶红松林的9.37 t C·hm-2·a-1。枫桦次生林和原始阔叶红松林的地下碳分配量分别为7.73和7.56 t·hm-2·a-1。
黄唯毛子军韩营营孙涛
关键词:原始阔叶红松林土壤呼吸
小兴安岭4种典型阔叶红松林土壤有机碳分解特性被引量:26
2013年
土壤有机碳分解是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采用土壤有机碳释放速率的室内培养实验的方法,并根据三库一级动力学模型,对小兴安岭地区4种典型阔叶红松林的土壤有机碳分解特征及各组分含量进行研究。实验结果如下:(1)土壤有机碳的分解趋势表现为前期迅速,后期缓慢,并且土壤腐殖质层(A)大于淀积层(B);在4种阔叶红松林中,云冷杉红松林土壤有机碳的分解速率最大,枫桦红松林最小;土壤有机碳的分解速率与土壤总有机碳、活性碳及土壤的C/N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5)。(2)在土壤A层和B层,4种阔叶红松林的活性碳分别占总有机碳的0.89%—1.78%和1.91%—2.87%,平均驻留时间为12—35 d和27—58 d。缓效性碳占总有机碳的22.58%—28.44%和23.87%—42.63%,平均驻留时间为4—19 a和18—37 a。惰性碳占总有机碳的69.98%—76.24%和54.50%—74.22%,平均驻留时间为173 a;土壤有机碳各组分含量及驻留时间的大小顺序均为:云冷杉红松林>椴树红松林>枫桦红松林>蒙古栎红松林。
宋媛赵溪竹毛子军孙涛侯玲玲
关键词:活性碳
一种土壤风力—水力—冻融复合侵蚀研究装置
本实用新型属于水土流失研究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土壤风力—水力—冻融复合侵蚀研究装置,土槽内放有研究区域的土壤,安装架的侧面安装有对土壤吹风的风力制造器,安装架的顶部安装有向土壤实现降雨的降雨模拟器;土槽上连接有可开关的槽...
谷健赵旺马宁宁尹光华孙涛白洁张国徽张淑丽刘雪梅张晶刘泳圻王微朱洪武刘亚平周旭侯文杰王晓东
模拟增温和不同凋落物基质质量对凋落物分解速率的影响被引量:24
2013年
采用凋落物分解袋法,研究了在土壤、水分相当的条件下模拟增温对红松(Pinus koraiensis)、蒙古栎(Quercus mongolica)及其混合凋落物分解的影响,以及在不同温度水平下,不同凋落物质量(两种单一凋落物和混合凋落物)的分解特性。利用碱式吸收法测量了凋落物分解累积释放CO2动态。将N浓度和C/N率作为凋落物质量参数,用呼吸产生CO2的积累值和凋落物质量损失率确定凋落物分解率。结果表明温度升高对单一凋落物和混合凋落物分解均有促进作用,在不同温度水平上,不同质量凋落物的分解特性有所差别,25℃和29℃条件下混合凋落物分解速率>蒙古栎单一凋落物>红松单一凋落物分解速率。然而,在31℃条件下混合凋落物与蒙古栎单一凋落物分解速率相差不大,二者均大于红松单一凋落物分解速率。
刘瑞鹏毛子军李兴欢孙涛李娜吕海亮刘传照
关键词:蒙古栎凋落物分解温度
以“塔群”为核心的“立体-全息”森林生态系统信息化观测研究方法体系被引量:1
2023年
当前森林生态学研究在时空尺度上朝着更宏观和更微观两个方向发展,传统的观测研究方法或模式已不适合现代森林生态学研究的需求。尤其是在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背景下,当前森林生态观测科研范式亟需变革。本文基于辽宁清原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的“科尔塔群”,提出以塔(群)为核心的“天-空-塔-地”一体化观测研究体系。具体包括:主/被动星载遥感(天)、无人机+激光雷达+多/高光谱传感器的近地面遥感(空)、塔群或单塔(塔)、长期固定样地群(地);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实现海量数据的自动获取、传输、运算、分析与展示,形成“立体-全息”森林生态系统信息化观测研究方法体系。该研究方法体系旨在促进森林生态学或生态系统生态学、林学等领域知识创新,探索科研范式变革提供实现途径;并为地理学、遥感科学和边界层气象学等学科提供参考。
朱教君高添高添孙一荣张金鑫刘志华孙一荣卢德亮孙涛刘志华于立忠杨凯宋立宁郑晓王绪高闫巧玲梁宇杨凯刘利芳宋立宁刘华琪郑晓李秀芬王绪高王庆伟
关键词:全息激光雷达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