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印 作品数:6 被引量:39 H指数:2 供职机构: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克拉玛依市科技计划项目 四川省科技支撑计划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PELD治疗无脱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穿刺点位置选择研究 全腹三维重建CT影像分析可以明确安全有效的内窥镜下经椎间孔入路Half-Half技术治疗无脱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穿刺位点距离和穿刺水平角度范围。术前测量设计的关键影像学参数能做到穿刺的个体化,减少徒手穿刺的误差,同时可为为... 刘印 孔清泉 宋跃明关键词:手术治疗 穿刺点 影像学评估 全脊柱内窥镜治疗合并椎管内骨化占位的腰椎疾患近期临床疗效分析 在腰椎疾患的治疗中,全脊柱内窥镜技术现已渐成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治疗的主流技术.而随着设备的不断更新和技术的进步,目前内窥镜技术应用日趋广泛,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及合并同节段椎管内占位骨化的腰椎疾患,且能达到与传统开放技术... 刘印 孔清泉 宋跃明关键词:腰椎疾患 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循证治疗 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循证探讨1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治疗方案。方法于2015年10月19日收治1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在充分评估其病情后,按照PICO(P:患者,I:干预,C:对照,O:结局)原则提出临床问题并转化,从Cochrane Database of Systematic Reviews、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s、Medline、Embase、Pub Med、OVID ACP Journal Club、中国知网、万方等数据库中,获取并评价相关系统评价、随机对照试验、临床对照试验证据等,检索文献时间为1991年1月—2015年12月,并将最佳证据用于临床实践。结果共纳入12篇文献,包括Meta分析/系统评价5篇,随机对照试验2篇,队列研究4篇,颈椎病治疗与康复最新指南1篇。结果显示,对伴后纵韧带骨化的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创伤较小,并发症少。其中,"单开门"手术可能效果更佳。在"单开门"手术中,加用小钢板可以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结论经后路加用小钢板的"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能有效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且其创伤较小,并发症较少。对于伴后纵韧带骨化的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为求最佳治疗效果及尽量避免不良结局应首选该术式。 刘印 孔清泉关键词: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 脊髓型颈椎病 后纵韧带骨化 循证实践 椎间孔入路经皮脊柱内镜治疗无脱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穿刺点位置选择研究 被引量:27 2016年 目的应用全腹三维重建CT测定内镜下经椎间孔入路Half-Half技术治疗无脱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穿刺位点距离和穿刺水平角度范围,为经皮内镜腰椎间盘髓核摘除(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PELD)技术提供更全面精确的临床参考数据;通过术前测定的数据研究椎间孔入路PELD(transforaminal 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PETD)临床实践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8月至2015年10月,我院应用PETD治疗的65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包括全腹三维重建CT、腰椎三维重建CT和腰椎MRI),其中男38例,女27例;年龄25-73岁,平均(37.58±7.14)岁。术前通过全腹三维重建CT测定和明确以下影像学指标:椎间盘突出节段、穿刺入针点距离棘突的体表水平距离(D1)、关节突腹侧缘水平连线与皮肤交点距离棘突中点距离(D2)、横断面上入针最大水平角度α、横断面上入针最小水平角度β(穿刺时既不受小关节突阻挡,也不损伤内脏)。应用术前测定的数值指导PETD临床实践,结合术中穿刺位置情况,来判定测定的数值是否能够达到预期目的,并计算安全性和有效性的比率大小。结果术前全腹CT测量D1距离在L(1-2)至L5-S1水平分别为8.4-10.9 cm、9.6-12.7 cm、11.1-14.3 cm、12.4-15.7 cm、13.6-15.9 cm,随目标节段的下降,旁开距离逐渐增大,且受患者体重指数的影响(P〈0.05)。D2距离同样受患者体重指数的影响(P〈0.05),在L1-2至L5-S1水平分别为12.2-15.9 cm、12.7-16.3 cm、13.4-17.6 cm、14.9-18.4 cm、15.1-18.5 cm。入针最大水平角度在L(1-2)至L5-S1水平分别为17°-29°、14°-25°、11°-22°、6°-18°、6°-13°,不同体重指数患者入针角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左、右侧入针最小水平角度在L(1-2)至L(3-4)水平分别为13°-16°、7°-13°、2°-5°,在下腰椎L(4-5)和L5-S1节段则分别为2°-4°� 刘印 孔清泉 徐练 李晓龙 蔡鹏 宋跃明关键词:椎间盘移位 影像学评估 miR-93-5p靶向调控Smad5表达抑制小鼠C3H10T1/2细胞成骨分化的研究 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探讨mi R-93-5p是否通过靶向调控其预测靶基因Smad5的表达,从而抑制小鼠MSCs C3H10T1/2细胞的成骨分化。方法构建Smad5 3’-UTR-荧光素酶报告载体(pmi R-RB-REPORTTM),通过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观察mi R-93-5p对Smad5 3’-UTR荧光素酶活性的影响,鉴定Smad5是否为mi R-93-5p的靶基因。将mi R-93-5p mimics(M组)与mi R-93-5p inhibitor(In组)及其对应的阴性对照组mi R-93-5p mimics阴性对照(MC组)与mi R-93-5p inhibitor阴性对照(In C组)分别转染至C3H10T1/2细胞中,并进行成骨诱导培养,48 h后分别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fluorescent quantitative PCR,q RT-PCR)及Western blot检测各组细胞Smad5在m RNA及蛋白水平的相对表达量;14 d后通过茜素红染色检测各组细胞外钙盐的沉积情况,了解mi R-93-5p对C3H10T1/2细胞成骨分化的调控效应。结果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结果显示,mi R-93-5p能与Smad5 m RNA3’-UTR特异性结合,抑制其荧光素酶活性(P<0.05)。q RT-PCR检测示,M组及In组Smad5的m RNA相对表达量与对应阴性对照组MC组及In C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 blot检测示,M组及In组Smad5蛋白相对表达量与对应阴性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M组较MC组表达量下调,而In组则较In C组表达量上调。茜素红染色示,M组钙盐沉积较MC组明显减少,而In组则较In C组钙盐沉积明显增多。结论Smad5是mi R-93-5p的靶基因,mi R-93-5p可通过靶向调控Smad5的表达,抑制小鼠C3H10T1/2细胞成骨分化。 徐练 李晓龙 刘印 孔清泉 龙丹 李胜富关键词:C3H10T1/2细胞 SMAD5 成骨分化 小鼠 全脊柱内窥镜治疗合并椎管内骨化腰椎疾患疗效观察 被引量:9 2017年 目的探讨经皮全脊柱内窥镜技术治疗合并椎管内骨化腰椎疾患的可行性﹑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2008年7月—2016年6月采用全脊柱内窥镜技术治疗96例合并椎管内骨化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或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其中男59例,女37例;年龄13~57岁,平均29.5岁。病程3~51个月,平均18.2个月。51例有明确腰部外伤史。单节段单侧症状92例,双侧症状4例。骨化性质为椎体后缘离断症89例,纤维环或后纵韧带骨化7例。骨化为侧方型32例,中央型13例,混合型51例。镜下去除致压因素,如突出的髓核﹑增生黄韧带﹑关节囊或上关节突骨赘结构。椎间孔入路50例采用局麻或持续硬膜外麻醉,椎板间入路46例采用持续硬膜外麻醉或全麻。术前及末次随访时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下肢疼痛程度,末次随访时根据改良Macnab标准评定手术疗效。结果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经椎间孔入路者手术时间平均53 min,术中透视次数平均8次;经椎板间入路者分别为58 min和3次。术后卧床时间平均6.5 h,住院时间平均4.7 d。术后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18个月,中位时间11个月。术后3 d腰椎CT三维重建示,骨化组织未切除26例,部分切除12例,完全切除49例;术后3个月腰椎MRI示硬膜囊及神经根未见压迫。末次随访时下肢疼痛VAS评分为(0.7±1.1)分,较术前的(5.8±1.1)分显著降低(t=1.987,P=0.025);根据改良Macnab标准评价获优87例、良5例、可4例,优良率95.8%。结论全脊柱内窥镜治疗合并椎管内骨化腰椎疾患有效、安全、微创,近期疗效可靠。骨化处理方式应结合症状、影像、风险评估结果综合分析。 刘印 蔡鹏 孔清泉 宋跃明关键词:微创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