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青

作品数:101 被引量:624H指数:15
供职机构: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经济管理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5篇期刊文章
  • 25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59篇天文地球
  • 21篇石油与天然气...
  • 13篇经济管理
  • 8篇文化科学
  • 2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哲学宗教
  • 1篇理学

主题

  • 21篇岩浆
  • 21篇锆石
  • 15篇地体
  • 15篇同位素
  • 15篇花岗岩
  • 14篇拉萨地体
  • 13篇勘探
  • 11篇盆地
  • 10篇岩浆作用
  • 9篇地质
  • 9篇岩石
  • 9篇油气
  • 9篇三叠
  • 9篇年代学
  • 8篇地球化
  • 8篇地球化学
  • 8篇三叠世
  • 8篇晚三叠世
  • 8篇拉萨地块
  • 7篇油藏

机构

  • 46篇中国地质大学...
  • 30篇中国石油天然...
  • 26篇中国地质大学
  • 17篇中国石油大学...
  • 7篇中国石油大学...
  • 6篇中国石油
  • 4篇中国科学院
  • 4篇中国地质大学...
  • 2篇防灾科技学院
  • 2篇兰州大学
  • 2篇中国石油化工...
  • 2篇中国石化胜利...
  • 1篇成都地质矿产...
  • 1篇吉林大学
  • 1篇西北大学
  • 1篇石家庄经济学...
  • 1篇上海海事大学
  • 1篇中国地质科学...
  • 1篇台湾大学
  • 1篇中国海洋大学

作者

  • 101篇王青
  • 47篇朱弟成
  • 34篇赵志丹
  • 19篇刘栋
  • 18篇莫宣学
  • 16篇王建君
  • 11篇张宁宁
  • 10篇杜殿发
  • 8篇李浩武
  • 6篇刘盛遨
  • 6篇吴兴源
  • 6篇陈越
  • 5篇董国臣
  • 5篇汪平
  • 5篇张立雪
  • 5篇李世民
  • 5篇胡兆初
  • 5篇张亮亮
  • 5篇贾黎黎
  • 5篇赵旭

传媒

  • 18篇岩石学报
  • 6篇2012年全...
  • 5篇国际石油经济
  • 5篇矿物岩石地球...
  • 4篇石油科技论坛
  • 4篇2014年中...
  • 3篇中国石油勘探
  • 2篇石油学报
  • 2篇石油实验地质
  • 2篇石油勘探与开...
  • 2篇油气地质与采...
  • 2篇地质通报
  • 2篇中国地质教育
  • 2篇胜利油田职工...
  • 2篇教育教学论坛
  • 1篇天然气工业
  • 1篇吉林大学学报...
  • 1篇国外油田工程
  • 1篇现代地质
  • 1篇数学的实践与...

年份

  • 2篇2023
  • 9篇2022
  • 5篇2021
  • 2篇2020
  • 6篇2019
  • 4篇2018
  • 6篇2017
  • 2篇2016
  • 5篇2015
  • 15篇2014
  • 12篇2013
  • 15篇2012
  • 2篇2011
  • 6篇2010
  • 2篇2009
  • 3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6
  • 2篇2003
  • 1篇2002
10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薄层底水油藏注入水存水率影响因素——以陆梁油田为例被引量:4
2010年
薄层底水油藏注入水易沿垂向高渗透部位进入底水层造成存水率偏低。结合陆梁油田薄层底水油藏注水开发的生产特征,给出了该类油藏注入水存水率的计算公式;在试验区历史拟合的基础上,应用典型的一注一采非均质模型研究了注入水存水率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非均质性、沉积韵律、水平与垂直渗透率比和注水速度等;提出了调整注水速度、建立层内及底水隔板提高注入水存水率的方法。隔板半径优化结果表明,其值为20m左右效果明显,试验区注入水存水率和采出程度可分别提高20.46%和4.14%。
杜殿发王青戴彩丽赵福麟
关键词:薄层底水油藏陆梁油田
近20年世界油气新发现特征与勘探趋势展望被引量:48
2018年
对历年来世界油气新发现情况进行统计分析,有助于加深对上游勘探进展的认识与未来发展趋势的研判。基于统计分析、油气勘探等方法理论,梳理了近20年来全球9010个油气新发现情况,重点分析了近5年来油气新发现的储量规模、油气类型、分布领域、盆地类型、作业公司等特点。统计表明,过去20年油气发现总可采储量为6722×10~8bbl,其中可采储量大于1×10~8bbl的油气新发现为997个,占总发现储量的85%。2014年油价下跌以来世界油气新发现个数与规模大幅下降,天然气发现比例呈增大趋势。非洲是近年来油气新发现储量最多的大区,接下来依次为拉美、中亚—俄罗斯、东南亚、北美、中东、欧洲。过去5年油气新发现储量主要分布在被动大陆边缘盆地、裂谷盆地与前陆盆地中,被动大陆边缘盆地中油气新发现储量占总发现储量的70%,主要国际油公司与国家石油公司是新发现的主体。分析表明,随着勘探难度增加,陆地油气新发现越来越少,深水、超深水油气发现增加,新领域、新类型、新深度、老区新层系持续探索,天然气越来越重要。海上油气勘探将是未来重要发展趋势,中国油公司在深水区块勘探与充当作业者方面尚有待加强,未来要继续加强上游勘探投入,与国际大油公司开展合作对优质深水资产进行战略储备,并进一步加强海上勘探目标评价与优选研究,重视海上油气相关技术储备与创新。
张宁宁王青王建君侯连华李浩武李谦
关键词:盆地类型
拉萨地体的起源和古生代构造演化被引量:86
2012年
早期由于资料有限,对拉萨地体古生代时期的裂解、漂移、俯冲和碰撞历史的认知程度还很低。本文利用目前已有地质和地球化学资料,分析了拉萨地体的中生代岩石圈结构,探讨了拉萨地体的起源和古生代演化历史。大量长英质岩石的锆石Hf同位素和全岩Nd同位素表明,南部和北部拉萨地体以新生地壳为主,部分地区可能存在前寒武纪结晶基底,而中部拉萨地体是具有古元古代甚至太古代结晶基底的条带状微陆块。大量古生代沉积岩的碎屑锆石U-Pb年龄数据表明,拉萨地体约1170Ma的碎屑锆石年龄指标,明显不同于以约950Ma为碎屑锆石年龄指标的安多、羌塘和特提斯喜马拉雅。拉萨地体起源于澳大利亚大陆北缘是目前资料情况下的最合理解释。中部拉萨地体约492Ma的双峰式火山岩形成于活动大陆边缘背景,代表了古地理上位于澳大利亚大陆北缘的岩浆弧的一部分,可能与原特提斯洋岩石圈板片的断离有关。拉萨地体南缘和南羌塘的泥盆纪末期—石炭纪早期片麻状花岗岩类为存在明显幔源物质输入的S型花岗岩,可能形成于最终演化为松多特提斯洋的弧后盆地背景。中二叠世末期发生的拉萨地体与澳大利亚大陆北缘的碰撞造山事件可能触发了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洋岩石圈的南向俯冲,并随后对拉萨地体的中生代构造岩浆演化发挥关键性作用。
朱弟成赵志丹牛耀龄王青Yildirim DILEK董国臣莫宣学
关键词:岩石圈结构拉萨地体
西藏措勤尼雄地区早白垩世晚期岩浆作用的起源和成因
西藏措勤尼雄岩体是中部拉萨地体白垩世晚期大规模岩浆活动的代表之一,但是其岩浆起源和岩石成因并未得到很好的约束。为探讨这些问题,本文报道了尼雄岩体寄主花岗闪长岩、闪长质包体和石英闪长玢岩脉的岩石学、全岩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和...
王皓朱弟成王青赵志丹刘盛遨刘栋
关键词:石英闪长玢岩高镁岩浆混合
文献传递
西藏打加错晚三叠世岩浆活动的锆石U-Pb年代学和Hf同位素
青藏高原南部的拉萨地体T3–J1时期岩浆活动的深部过程和地球动力学背景仍是尚待解决的一个重要科学问题。由于南部拉萨地体西部地区缺乏T3–J1时期的岩浆活动记录,直接限制了对拉萨地体T3–J1时期岩浆活动空间分布特点和地球...
宋绍玮刘泽朱弟成王青夏瑛李世民张立雪
关键词:锆石U-PB年代学弧后盆地
文献传递
基于粗糙集理论的超稠油油藏水平井吞吐效果评价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1
2010年
影响超稠油油藏水平井蒸汽吞吐开发效果的因素包括地质参数、流体参数、开发参数、水平井设计参数等众多因素,寻找主要因素对于超稠油油藏水平井吞吐效果评价及开发调整设计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粗糙集理论对影响超稠油油藏水平井吞吐效果的10个因素进行数据属性约简,同时利用灰色关联分析,对这些因素进行敏感性分析;应用Elman神经网络比较上述两种结果,证明了粗糙集理论进行数据属性约简的方法更准确.最终得到注汽干度、注汽强度、注汽速度、水平段长度和注汽压力对水平井的开发效果影响最大.实例计算表明,方法实用有效,精度较高,可用于超稠油油藏水平井吞吐效果评价及开发、调整设计.
杜殿发李冬冬石达友王青
关键词:水平井蒸汽吞吐粗糙集理论ELMAN神经网络
锆石记录的大型花岗岩基形成过程:以藏东晚三叠世东措岩基为例
在具有长期留存历史的岩浆房中,很长的时间尺度内都有锆石的结晶,相应形成的岩体不能使用单一的锆石加权平均年龄来代表岩体的形成时代,合理解释中-酸性岩体中出现的持续且大范围变化的锆石年龄对理解大陆地壳中-酸性岩浆房的形成机制...
刘祥朱弟成王青谢锦程詹琼窑
文献传递
藏东同普二叠纪高分异花岗岩的锆石U-Pb年龄和岩石成因被引量:3
2017年
对具有富U或高U锆石的高硅花岗岩进行准确定年并进行成因讨论是花岗岩研究中的难题。本文以青藏高原东部江达-维西构造带北部同普岩基边缘相的高硅花岗岩为对象,开展了锆石U-Pb年代学、锆石Hf同位素和全岩元素地球化学研究。采用大激光束斑(100μm)先剥蚀2~3个脉冲的预剥蚀方法,获得了这套含富U或高U锆石高硅花岗岩的可靠锆石UPb年龄(260±1Ma)。这套高硅花岗岩具有高的Si O2含量(74.92%~76.46%)、高的全碱含量(Na2O+K2O;7.61%~8.55%)和高的分异指数(92~96),明显的Eu(Eu/Eu*=0.17~0.41)异常和显著亏损Ba、Nb、Sr、P和Ti等特征,属于典型的高分异花岗岩。本文数据,结合文献数据,指示同普高硅花岗岩为高分异I型花岗岩。富集的锆石Hf同位素组成(εHf(t)=-9.9^-5.8)指示它们来源于古老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定量模拟表明它们可能由同期花岗闪长质母岩浆经历斜长石、磷灰石和富钛矿物的分离结晶作用形成。
周士旭朱弟成张亮亮谢锦程王青
关键词:藏东锆石U-PB年龄岩石成因
藏东左贡-竹卡地区一些关键地层的时代和物源区示踪被引量:3
2017年
因地层时代和物源区缺乏有效约束,限制了对龙木错-双湖缝合带东向延伸的北澜沧江缝合带北段构造演化历史的认识。本文报道了位于北澜沧江缝合带北段藏东左贡-竹卡地区的酉西群、竹卡群和甲丕拉组的锆石U-Pb年龄数据,在酉西群变质砂岩和甲丕拉组砂岩中获得的最年轻碎屑锆石U-Pb年龄加权平均值分别为410±7Ma(n=3)和215±1Ma(n=2),将二者的最大沉积时代分别限定为早泥盆世和晚三叠世。竹卡群英安岩的锆石U-Pb年龄(240±1Ma)表明火山岩浆作用发生于中三叠世。碎屑锆石年龄频谱表明,酉西群兼具南羌塘地体约950Ma的碎屑锆石年龄指标和拉萨地体约1110Ma的年龄指标,表明其初始物源可能来自东冈瓦纳大陆内部印度大陆与南极洲之间的Eastern Ghats-Rayner和澳大利亚大陆和南极洲之间的Albany-Fraser-Bunger-Windmill造山带。甲丕拉组碎屑锆石最年轻的年龄峰值(225±2Ma;n=25)及其Hf同位素组成(-15.7^-4.2)与东达山岩基的相似性,指示甲丕拉组的物源很可能来自邻近的东达山岩基。甲丕拉组最年轻的碎屑锆石年龄(215Ma)与东达山岩基最年轻的花岗岩浆活动同期。这一结果,结合东达山地区甲丕拉组与下伏地层之间发生的与羌塘中央隆起带同期的区域性角度不整合事件,提出在北澜沧江北段的东达山地区,在东达山花岗岩基岩浆作用之后(约215Ma)甲丕拉组磨拉石沉积之前,很可能发生了快速隆升,与青藏高原羌塘中央隆起带的隆升剥露事件同期,可能受控于北澜沧江古特提斯洋壳板片的断离。
金鹭王青朱弟成谢锦程张亮亮
关键词:锆石U-PB年龄藏东
重新认识西藏林周盆地基性岩石的地球动力学含义被引量:4
2013年
拉萨地体南部大面积分布的林子宗火山岩的地球动力学意义迄今尚未得到很好的约束,对于这个问题的深入理解有助于揭示雅鲁藏布特提斯洋岩石圈的俯冲和随后印度-欧亚大陆的陆陆碰撞过程。要合理认识林子宗火山岩所蕴含的地球动力学含义,在一定程度上还有赖于对林子宗火山岩中基性岩石的岩浆起源和性质的深入剖析。本文结合已有资料,报道和总结了位于林子宗火山岩命名地———林周盆地中基性岩石样品(56~53Ma)的全岩地球化学、Sr-Nd同位素数据。林周盆地基性岩石为高钾钙碱性-钾玄岩系列,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s)、亏损高场强元素(HFSEs),初始87Sr/86Sr比值为0.7048~0.7054,εNd(t)值为+0.5^+1.8;同时还具有高Zr含量、Zr/Y比值以及高的Ta/Hf、Th/Hf比值。林周盆地基性岩石既显示岛弧玄武岩浆又显示板内玄武岩浆的双重地球化学特征,除了来源于受俯冲流体交代的岩石圈地幔的部分熔融外,同时可能还存在深部软流圈地幔物质的贡献。本文提出其成因很可能与雅鲁藏布特提斯洋壳北向俯冲板片在约52Ma发生的板片断离有关,指示印度与亚洲大陆的初始碰撞至少发生在60Ma以前。
贾黎黎王青朱弟成陈越吴兴源刘盛遨郑建平赵天培
关键词:拉萨地体林周盆地
共11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