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黄娟娟

作品数:5 被引量:75H指数:4
供职机构:安徽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南京军区医学科技创新课题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臂丛
  • 4篇神经阻滞
  • 4篇膈肌
  • 4篇膈肌麻痹
  • 4篇罗哌卡因
  • 4篇臂丛神经
  • 4篇臂丛神经阻滞
  • 4篇超声
  • 4篇超声引导
  • 3篇肌间沟
  • 3篇肌间沟臂丛
  • 2篇锁骨
  • 2篇膈神经
  • 2篇肌间沟臂丛神...
  • 2篇肌间沟臂丛神...
  • 1篇入路
  • 1篇上臂
  • 1篇神经传导
  • 1篇锁骨上臂丛神...
  • 1篇锁骨下臂丛神...

机构

  • 5篇安徽医科大学

作者

  • 5篇黄娟娟
  • 4篇王祥和
  • 2篇安小凤
  • 2篇张群英
  • 2篇丰浩荣
  • 2篇胡焕盛
  • 1篇朱凤琴

传媒

  • 3篇临床麻醉学杂...
  • 1篇国际麻醉学与...

年份

  • 1篇2018
  • 1篇2017
  • 3篇2015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同一剂量不同容量罗哌卡因超声引导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对膈肌移动度的影响被引量:24
2015年
目的探讨在超声引导下同一剂量不同容量罗哌卡因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interscalene brachial plexus block,ISBPB)对膈肌移动度的影响。方法拟行右侧前臂骨折术后取内固定装置患者60例,在超声引导下进行ISBPB,随机分为A组(0.5%罗哌卡因20ml)和B组(0.75%罗哌卡因13.3ml),每组30例。应用M型超声对注药前、注药后15及30min的膈肌移动度进行测量并记录,观察并评价注药后15及30min臂丛各主要神经的痛觉阻滞效应、运动阻滞程度,记录麻醉效果、麻醉维持时间、运动阻滞恢复时间。结果两组患者麻醉阻滞效果及维持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A组比较,B组注药后30min膈肌麻痹的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两组在注药30min后分别有28例(93%)和22例(73%)患者的膈肌移动度下降幅度超过50%(P<0.05)。结论 0.5%罗哌卡因20ml与0.75%罗哌卡因13.3ml在超声引导下行肌间沟臂丛阻滞时均可以达到理想的臂丛阻滞效果。与0.75%罗哌卡因13.3ml相比,0.5%罗哌卡因20ml更易引起膈肌麻痹。
黄娟娟胡焕盛安小凤张群英朱凤琴王祥和
关键词:超声膈肌麻痹肌间沟臂丛罗哌卡因
相同浓度不同容量罗哌卡因超声引导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对膈肌麻痹的影响被引量:23
2017年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supraclavicular brachial plexus block,SCBPB)使用相同浓度不同容量罗哌卡因对膈肌麻痹的影响。方法选择拟行右上肢骨折术后取内固定装置术的患者72例,男32例,女40例,年龄18~65岁,ASA I或II级。随机分为两组:0.375%罗哌卡因20ml组(A组)和0.375%罗哌卡因30ml(B组),每组36例。所有患者在超声引导下行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记录臂丛各主要神经根的感觉阻滞、运动阻滞的起效时间和持续时间,并观察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采用M型超声测量阻滞前、阻滞后30min时两组平静呼吸和用力呼吸的膈肌移动度,通过观察膈肌移动度的变化来反映膈肌麻痹情况,并计算膈肌麻痹率。结果两组患者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感觉阻滞和运动阻滞持续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B组运动阻滞起效时间明显短于A组(P<0.05)。阻滞后30min A组和B组分别有12例(33.3%)和22例(61.1%)患者出现膈肌麻痹,B组膈肌麻痹率明显高于A组(P<0.05)。结论 0.375%罗哌卡因20 ml与30ml在超声引导下行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均可达到理想的臂丛阻滞效果,0.375%罗哌卡因20 ml引起膈肌麻痹较少。
鲍秀霞黄娟娟丰浩荣王祥和
关键词: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罗哌卡因膈肌麻痹
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阻滞对膈神经传导的影响
目的:探讨在超声引导下罗哌卡因行肌间沟臂丛阻滞( interscalene brachial plexus block,ISBPB)对膈神经传导(phrenic nerve conduction, PNC)潜伏期及膈肌复...
黄娟娟
关键词:膈神经传导罗哌卡因超声引导肌间沟臂丛阻滞麻醉效果
文献传递
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引起膈肌麻痹的研究被引量:11
2015年
背景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interscalene brachial plexus block,IsBPB)是肩锁关节及上肢手术一种良好的麻醉和镇痛方法,但是麻醉医师常常关注其即时并发症(如局部麻醉药中毒),对于其延迟或远期并发症关注较少(比如ISBPB引起的膈肌麻痹)。目的回顾国内外关于ISBPB后膈肌麻痹发生率的研究,为ISBPB所需的局部麻醉药的最佳剂量提供参考。内容阐述ISBPB引起膈肌麻痹的危害、发生原因、影响因素以及诊断、预防和治疗。趋向在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的精确定位下,尽早将0.375%罗哌卡因5ml。10ml运用于ISBPB可获得满意的麻醉和术后镇痛效果,并且膈肌麻痹发生率较低。
黄娟娟胡焕盛张群英王祥和
关键词:肌间沟臂丛膈肌膈神经
超声引导下两种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入路对膈肌麻痹的影响被引量:19
2018年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下肋锁间隙入路和喙突旁入路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对膈肌麻痹程度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行右手或右前臂手术患者60例,男36例,女24例,年龄18~65岁,体重50~80kg,BMI 18~28kg/m2,ASA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肋锁组(C组)和喙突组(P组),每组30例。C组行超声引导下肋锁间隙0.375%罗哌卡因30ml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P组行超声引导下喙突旁0.375%罗哌卡因30ml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记录操作时间、感觉和运动阻滞起效时间、感觉和运动功能恢复时间和不良反应包括Horner综合征、损伤血管、局麻药中毒、气胸、呼吸困难、神经损伤的发生情况。采用M型超声分别对平静呼吸和深呼吸状态下阻滞前、阻滞后30min的膈肌移动度进行测量并记录。结果 C组感觉和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均明显短于P组(P<0.05)。两组操作时间、感觉和运动功能恢复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阻滞后30min深呼吸测量下C组膈肌部分麻痹率明显高于P组(43.3%vs 13.3%,P<0.05)。平静呼吸下C组与P组膈肌麻痹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无一例出现Horner’s综合征、损伤血管、局麻药中毒、气胸、神经损伤并发症。结论超声引导下肋锁间隙入路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较喙突旁入路起效时间短,但更易引起膈肌麻痹。
钱玉莹黄娟娟丰浩荣安小凤王祥和
关键词:超声引导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膈肌罗哌卡因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