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周游

作品数:5 被引量:40H指数:3
供职机构:成都理工大学沉积地质研究所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四川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天文地球

主题

  • 2篇地貌
  • 2篇地貌研究
  • 2篇地震
  • 2篇断层
  • 2篇山前
  • 2篇发震
  • 2篇包谷
  • 2篇M
  • 1篇地貌演化
  • 1篇地形
  • 1篇地形起伏度
  • 1篇断裂活动性
  • 1篇砂箱
  • 1篇速度场
  • 1篇起伏度
  • 1篇褶皱
  • 1篇褶皱冲断带
  • 1篇涡度
  • 1篇涡度场
  • 1篇滑脱层

机构

  • 5篇成都理工大学
  • 3篇中国石油天然...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四川省地震局
  • 1篇四川省核工业...

作者

  • 5篇李敬波
  • 5篇周游
  • 4篇颜照坤
  • 4篇闫亮
  • 4篇李勇
  • 3篇郑立龙
  • 3篇聂舟
  • 1篇李勇
  • 1篇赵国华
  • 1篇杨彦通
  • 1篇刘颖倩
  • 1篇马超
  • 1篇李辉
  • 1篇彭海燕

传媒

  • 2篇现代地质
  • 1篇四川师范大学...
  • 1篇防灾科技学院...
  • 1篇地震工程学报

年份

  • 1篇2016
  • 4篇2015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2014年云南鲁甸M_S6.5地震发震构造特征及动力源分析被引量:9
2015年
通过对2014年8月3日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发生的MS6.5地震的震源机制解、余震空间分布、活动断裂组合样式和区域构造背景等特征的综合分析表明:(1)根据主震及4级以上强余震的震源机制解、余震空间分布、烈度长轴方向,判断本次地震的发震断裂为NW向的包谷垴—小河断裂;(2)根据地表GPS水平运动速率及水平缩短速率的差异性、断裂组合样式和历史余震深度,判断发震断裂具有薄皮-同向差异逆冲型捩断层的特征;(3)包谷垴—小河断裂活动可能主要受深部的"管道流"控制,"管道流"自NW向SE方向运动,在昭通断裂带处受到华南板块的差异阻挡,造成包谷垴—小河断裂西侧管道流运动速率大于东侧管道,从而驱动包谷垴—小河捩断层的左旋滑动,导致了鲁甸地震的发生。
邵崇建李勇周游颜照坤聂舟李敬波郑立龙闫亮王腾文
关键词:发震断裂
包谷垴-小河断裂——2014年8月3日云南鲁甸M_S6.5地震发震构造被引量:12
2015年
2014年8月3日云南鲁甸发生MS6.5地震。通过对鲁甸地震震源机制解、余震分布、断裂组合样式及区域地质构造背景综合分析,得出以下结论:根据地震等震线长轴衰减方向、震源机制解、震后前期强余震分布样式及地表破裂,判定本次地震的发震构造为包谷垴-小河断裂;根据莲峰断裂、昭通断裂和包谷垴-小河断裂之间的构造组合样式、地表GPS水平运动速率及水平缩短速率的差异性判断包谷垴-小河断裂为同向差异逆冲型捩断层;根据莲峰、昭通断裂带上的地震震源深度分布规律,认为在断裂带下15~20km处地壳物质呈塑性流动状态,在来自大凉山次级块体南东向运动给予的应力挤压下,形成了包谷垴-小河捩断层,并且导致了鲁甸地震的发生。
王腾文李勇李敬波马超邵崇建杨彦通周游
关键词:断裂活动性
基于面积-高程积分对龙门山南段山前河流的构造地貌研究被引量:22
2015年
1970年和2013年龙门山构造带南段分别发生了大邑西Ms 6.2级地震和芦山Ms 7.0级地震,表明该地区新构造运动相对活跃,为研究构造-地貌-水系的理想场所。基于DEM数据,提取了龙门山南段山前地区的西河(R1)、出江河(R2)、斜江河(R3)、文井河(R4)、三郎河(R5)和泰安河(R6)6条河流及其次流域,通过计算得到这6条河流及其次流域的面积-高程积分值和面积-高程积分曲线,对该地区的构造活动、地貌演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研究区域总体上面积-高程积分值从NW向往SE向递减,表明从NW向往SE向区域活动性整体上在减弱,同时代地层出露的时间越来越晚。(2)研究区域双石—大川断裂上盘SW段的面积-高程积分值比NE段高,表明双石—大川断裂活动性从SW向往NE向有减弱的趋势。(3)随着前展式逆冲推覆作用持续,按照Ohmori模式推测出山地、丘陵、平原的发展模式:1山地,未来山地区域会继续长高,其面积-高程积分渐渐接近0.6(F阶段),面积-高程积分曲线开始从S形向凸形方向发展,山地型河流会由壮年期向幼年期发育;2丘陵,其面积-高程积分曲线开始从凹形向S形发展,丘陵型河流会由老年期向壮年期发展,到达壮年期之后,会进入山地的发展模式;3平原,虽然逆冲抬升作用会增强,但地形雨降雨带也会逐渐靠近,反而造成其剥蚀强度大于抬升强度,其发展模式会渐渐进入丘陵模式。
邵崇建李勇赵国华颜照坤聂舟闫亮李敬波郑立龙周游彭海燕
关键词:构造地貌地貌演化
龙门山南段山前河流构造地貌研究被引量:2
2016年
通过SRTM数字高程数据,提取龙门山南段山前地区的西河、出江河、斜江河、文井河、三郎河和泰安河6条河流流域,进行河网分级,计算分析河流分支比、集水盆非对称、面积高程积分、地形起伏度等地貌参数,得到以下结论:1)研究区域中构造活动性从NW往SE减弱;高值区域集中于:NW部的山地区域,尤其是双石-大川断裂的NW侧,反应了双石-大川断裂较强的构造活动性.2)研究区域中双石-大川断裂以烂泥坝为界分为2段,其NE段活动性有所减弱.3)河流主干通过双石-大川断层时,形成的河流转向,反映出双石-大川断裂的右行性质及其对水系的控制作用.4)次集水盆地河流偏向形成似环状,可能表明此处剥蚀较强烈;河流偏向向四周发散,可能表明此处抬升较为强烈.5)研究区域的应力方向为NWSE向.
邵崇建李勇颜照坤聂舟郑立龙李敬波闫亮周游
关键词:地形起伏度
基于粒子成像测速(PIV)技术的褶皱冲断带砂箱构造物理模拟研究
2015年
在前人对褶皱冲断带的研究基础上,为进一步深入分析对比滑脱层数量、强度、深度等对褶皱冲断带的制约,设计了6组砂箱模拟实验,并运用粒子成像测速(PIV,Particle Image Velocimetry)技术的实时监测,计算出各阶段模型剖面上的速度场和涡度场,对褶皱冲断带的运动学过程和变形机制进行详细刻画和定量分析。实验结果表明,滑脱层的强度和深度均制约着褶皱断层的构造演化,滑脱层的强度越小,其上覆地层中的变形传播越远,滑脱层深度越深,对整个构造样式更具有控制作用,变形也就传播得更远。以微玻璃珠组成的滑脱层主要产生前展型逆冲叠瓦式构造,上部推覆体前缘水平位移较快;以硅胶组成的滑脱层上部形成叠瓦式构造,下部形成冲起构造,上、下两部分具有明显的分层变形特征。PIV监测结果显示,当上盘速度骤停,并且前缘涡度值骤降时,断坡形成并发展成断坪-断坡组合构造样式;下一条断层以相同方式在前缘形成,从而使褶皱冲断带向前陆方向扩展。将实验结果与龙门山南段褶皱冲断带进行了对比分析,得到了较好的印证。
周游李勇李敬波邵崇建颜照坤闫亮李辉王腾文刘颖倩陈玮涵
关键词:滑脱层速度场涡度场褶皱冲断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