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
- 作品数:12 被引量:81H指数:6
- 供职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左主干病变导致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原性休克患者的近期预后被引量:7
- 2019年
- 目的探讨左主干病变导致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原性休克患者的近期预后。方法纳入2012年6月至2018年5月在阜外医院经急诊冠状动脉造影术证实罪犯血管为左主干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原性休克患者24例,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在术后对患者进行随访。根据诊断休克后28 d是否死亡,将入选患者分为存活组(11例)和死亡组(13例)。根据术后冠状动脉血流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分级,将入选患者分为TIMI 0~2级组(11例)和TIMI 3级组(13例)。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将入选患者分为非三支病变组(14例)和三支病变组(10例)。结果与存活组患者相比,死亡组患者入院24 h内最差收缩压较低[50(48,70)mmHg(1 mmHg=0.133 kPa)比73(70,80)mmHg,P<0.01],舒张压较低[(33.5±12.4)mmHg比(48.9±9.4)mmHg,P<0.01],呼吸频率较快[(27.3±2.5)次/min比(21.5±4.0)次/min,P<0.01],24 h尿量较少[(422±266)ml比(1 680±863)ml,P<0.01],血小板较低[(161.9±81.9)×109/L比(241.6±94.0)×10^9/L,P=0.03],血肌酐较高[(250.0±36.8)μmol/L比(132.7±34.2)μmol/L,P<0.01],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较高[288(76,846)IU/ml比81(42,109)IU/ml,P=0.04],动脉血pH值较低(7.11±0.17比7.39±0.09,P<0.01)、乳酸较高[(10.29±3.62)mmol/L比(4.21±2.85)mmol/L,P<0.01],气管插管比例较高(7/13比2/11,P=0.02),急性生理及慢性健康评价Ⅱ(APACHE Ⅱ)评分(35.4±6.8)分比(18.7±1.7)分,P<0.01]和简化急性生理学评分Ⅱ(SAPS Ⅱ)评分[(73.5±17.4)分比(47.0±4.3)分,P<0.01]较高,最终靶血管血流分级为TIMI 0~2级的比例较高(10/13比1/11,P<0.01)。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TIMI 3级组患者诊断休克后28 d生存率高于TIMI 0~2级组患者(76.9%比9.1%,log-rank检验P<0.01),三支病变组与非三支病变组患者诊断休克后28 d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5.7%比60.0%,log-rank检验P=0.14)。多因素logistc回归分析显示,与最终靶血管血流分级为TIMI 0~2级比较,最终靶血管血流分级为TIMI 3级的左主干病变�
- 郭超许浩博段欣胡小莹张峻李佳高晓津罗晓亮杨伟宪胡奉环吴元乔树宾
- 关键词:心肌梗死预后
- 高血压、糖尿病照护级联效应促进与阻碍因素的定性研究
- 2024年
- 目的运用定性研究方法,基于级联照护模型对不同利益相关者进行访谈,了解高血压、糖尿病照护中各阶段的促进与阻碍因素。方法于2023年7月,选取河南省巩义市、舞钢市和山东省潍坊市临朐县,通过目的性抽样招募符合研究纳入条件的政策制定者、医疗机构管理者、卫生服务提供者以及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进行个人深度访谈。结合归纳法与演绎法对访谈资料进行主题分析。结果本研究共访谈82名,年龄为(53.8±12.0)岁,男性48名(58.5%);其中政策制定者、机构管理者、卫生服务提供者、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分别5、10、20和47名;在高血压和糖尿病意识、筛查、诊断、治疗、长期管理与控制各阶段都存在患者、医疗服务提供者和系统层面的阻碍和促进因素。结论本研究揭示并分析了高血压、糖尿病照护中各阶段的阻碍与促进因素,为制定有效、可行和可持续的实施路径奠定了基础。
- 王振中尹学珺杨京松李佳刘青兰魏国喜陈敏井斌邵瑞太冯录召
- 关键词:高血压糖尿病
- 急性心肌梗死亚急性心脏破裂合并肝肾衰竭及感染救治成功一例被引量:4
- 2020年
- 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64岁。主因“突发胸痛7.5 h”于2017年6月7日入我院。患者入院前7.5 h突发胸痛,伴心悸、大汗、头晕,持续不缓解,于我院急诊就诊,测血压157/98 mmHg(1 mmHg=0.133 kPa);心电图示:V2~V6导联ST段弓背向上抬高0.1~0.4 mV;心肌损伤标志物:肌钙蛋白I 2.65 ng/ml,肌红蛋白1000.00 ng/ml,肌酸激酶同工酶149.00 ng/ml。床旁超声心动图示左心房内径35 mm、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49 mm,左心室射血分数63%,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未见明显心包积液。
- 吴超赵雪燕罗晓亮宋莉李佳张峻吴元颜红兵乔树宾高润霖杨跃进
- 关键词:心肌梗死心脏破裂肝衰竭肾衰竭
-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游离壁破裂和室间隔穿孔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比较被引量:13
- 2019年
-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游离壁破裂和室间隔穿孔患者的临床特征及60天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0月至2017年12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冠心病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7 315例AMI患者,比较游离壁破裂和室间隔穿孔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住院相关检查结果、手术治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室间隔穿孔修补术或游离壁破裂心脏修补术)及60天预后等情况。结果:共83例(1.13%)患者发生心脏破裂(包括游离壁破裂和室间隔穿孔),不同年份的发生率相似。其中33例(0.68%)发生游离壁破裂,50例(0.45%)发生室间隔穿孔。游离壁破裂的发生时间早于室间隔穿孔[(3.3±2.6)d vs(4.1±3.6)d,P=0.01]。仅2例(6.1%)游离壁破裂患者成功接受外科手术治疗,25例(50.0%)室间隔穿孔患者成功接受外科手术治疗。游离壁破裂患者60天生存率明显低于室间隔穿孔患者(12.1%vs 48.0%,P=0.002)。结论:室间隔穿孔患者接受外科手术率更高,预后更好,对AMI合并室间隔穿孔患者更应重视积极的内外科联合治疗以达到更好的预后。
- 李佳罗晓亮张峻赵彤袁建松吴元乔树宾杨跃进
- 关键词:心肌梗死心脏破裂室间隔穿孔死亡率
-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置入时机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原性休克患者预后的影响被引量:6
- 2022年
- 目的:探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置入时机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原性休克(CS)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纳入2012年6月至2018年5月期间收入我院的AMI合并CS患者209例,其中置入IABP患者102例(置入IABP组)、未置入IABP患者107例(未置入IABP组)。为评估IABP置入与否以及置入时机不同(介入诊疗前置入和介入诊疗后置入)是否影响临床结局,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与未置入IABP组比,置入IABP组男性比例、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比例、接受急诊冠状动脉造影比例及简化急性生理学评分Ⅱ(SAPSⅡ)评分更高,既往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心房颤动、神志改变、罪犯血管为左前降支比例以及28 d病死率更低(P均<0.05)。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置入IABP可改善28 d生存率(46.1%vs.25.2%,P=0.003)。(2)在置入IABP的102例患者中,72例为介入诊疗前置入,30例为介入诊疗后置入。与介入诊疗前置入患者比,介入诊疗后置入患者血肌酐水平及SAPSⅡ评分更高(P均<0.05)。生存分析显示,介入诊疗前置入患者28 d生存率数值上高于介入诊疗后置入患者,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2.8%vs.30.0%,P=0.118)。(3)回归分析表明,高龄(OR=1.015,95%CI:1.001~1.028,P=0.037)、神志改变(OR=2.709,95%CI:1.825~4.020,P=0.000)、PCI术后(OR=1.787,95%CI:1.180~2.705,P=0.006)为AMI合并CS近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接受急诊冠状动脉造影(OR=0.654,95%CI:0.435~0.984,P=0.042)、较高动脉血酸碱度(OR=0.064,95%CI:0.023~0.184,P=0.000)、较高的收缩压(OR=0.961,95%CI:0.948~0.973,P=0.000)为近期预后的独立保护因素。结论:置入IABP可改善AMI合并CS患者的近期预后,介入诊疗前置入有改善生存趋势,但并非28 d预后的独立保护因素。
- 郭超杨昊翰王心宇许浩博袁建松李佳张峻吴元乔树宾杨伟宪
- 关键词:心原性休克急性心肌梗死主动脉球囊反搏
-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间隔穿孔患者中的临床应用及并发症情况分析被引量:4
- 2019年
- 目的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间隔穿孔患者置入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治疗的临床和并发症情况进行分析,为IABP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间隔穿孔患者的临床应用总结相关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5月至2019年3月阜外医院冠心病重症监护病房收治并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间隔穿孔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是否置入IABP分为IABP置入组(57例)和未置入IABP组(49例,其中20例因血流动力学相对稳定未置入),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住院相关检查结果,并进一步对IABP置入术后发热、血小板减少、出血、新发脑卒中、下肢缺血等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分析。结果与血流动力学相对稳定未置入IABP组患者相比较,置入IABP的57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间隔穿孔患者,就诊时心率更快,白细胞计数更高,室间隔穿孔更大,左心室射血分数更低,其中31例(54.4%)院内死亡。并发症发生情况:血小板减少16例(28.1%)、出血14例(24.6%)、新发脑卒中2例(3.5%)、下肢缺血1例(1.8%),7例严重血小板减少(<50×109/L),住院期间均死亡。19例患者有发热,均发生于长时间使用IABP治疗患者中,平均置入时间(28.6±9.9)d,其中4例血培养阳性。结论IABP是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室间隔穿孔患者的重要过渡治疗措施,血小板减少、出血和发热是常见并发症,严重血小板减少是患者院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 罗晓亮张峻袁建松赵彤郭超李佳吴元乔树宾
- 关键词: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室间隔穿孔预后
-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原性休克患者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治疗效果的性别差异被引量:13
- 2020年
- 目的探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心原性休克患者短期生存率的影响是否具有性别差异。方法纳入2012年6月至2018年5月间阜外医院收治的AMI合并心原性休克患者共209例,回顾性收集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依据性别及是否接受IABP治疗对患者进行分组。观察终点为28 d(自心原性休克诊断明确起)的生存情况。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法比较不同性别/接受IABP治疗与否患者的28 d生存率。调整年龄、收缩压、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双联抗血小板、昏迷、APACHEⅡ评分及SAPSⅡ评分等因素,采用Cox回归分析在不同人群中IABP治疗是否影响患者的28 d全因死亡风险,应用Z检验评估性别因素对IABP治疗效果的修饰作用。结果共纳入209例患者,其中男性148例[80例(54.05%)接受IABP支持],女性61例[22例(36.06%)接受IABP支持]。接受IABP治疗者102例。男性患者的28 d生存率高于女性[39.2%(58/148)比26.2%(16/61),Log-rank P=0.034]。接受IABP治疗患者的28 d生存率高于未接受IABP者[46.1%(47/102)比25.2%(27/107),Log-rank P=0.0017]。在女性患者中,接受IABP与未接受IABP患者的28 d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89);而在男性患者中,接受IABP者的28 d生存率高于未接受IABP者[51.2%(41/80)比25.0%(17/68),P=0.001]。接受IABP治疗的男性患者的28 d生存率高于未接受IABP治疗的男性患者及接受或未接受IABP的女性患者(P均>0.05)。调整混杂因素后,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性别患者中,IABP对28 d全因死亡风险的影响并不一致,在男性患者中IABP治疗可降低28 d全因死亡风险(HR=0.44,95%CI 0.25~0.77,P=0.004),而在女性患者中IABP治疗对28 d全因死亡风险无影响(P=0.401),性别与IABP疗效存在交互作用(Z值=-2.32,P=0.020)。结论IABP支持对患者28 d死亡风险的影响存在性别差异,仅在男性患者中表现出保护作用。
- 郭超滕浩波张峻李佳许浩博王心宇袁建松杨伟宪胡奉环吴元乔树宾
- 关键词:心肌梗死主动脉球囊反搏
- 应激性心肌病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被引量:14
- 2018年
- 目的:分析应激性心肌病患者临床资料,总结临床特点及远期预后情况。方法:收集2011-01至2017-12在我院住院确诊为应激性心肌病患者,收集临床资料,定期门诊及电话随访,记录预后情况。结果:共计15例患者入组,其中女性13例(86.7%),入院时超声心动图提示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伴心尖部室壁瘤形成,左心室射血分数为(44.80±10.70)%,血清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 BNP)水平为(2 429.10±2 283.43)pg/ml,经积极治疗出院时超声心动图复查提示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及室壁瘤消失,左心室射血分数提高至(62.90±7.60)%,血清NT-pro BNP水平降至(715.14±1 912.31)pg/ml,自身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随访过程中无死亡事件,1例首诊2年后争吵复发再住院,治疗后恢复。结论:应激性心肌病患者常有超声心动图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及室壁瘤样改变,伴有NT-pro BNP明显增高,积极对症治疗后超声复查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可消失,心功能可恢复,NT-pro BNP可明显下降,整体预后好,但仍需注意出院宣教,警惕复发。
- 罗晓亮李佳赵雪燕孙晓昕戴琳琳赵彤高晓津张峻吴元乔树宾杨跃进
- 关键词:应激性心肌病预后
-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原性休克患者临床特点及短期预后分析被引量:4
- 2020年
-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原性休克(CS)患者临床特点及短期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本研究纳入2010年6月至2018年2月期间于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冠心病中心住院的AMI合并CS患者,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发病28 d的全因死亡风险,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其预测因素。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98例AMI合并CS患者,28d时共有128例患者死亡,短期全因死亡率为64.6%。与存活组比较,死亡组患者年龄更大,男性比例更高,体质量更低,收缩压和舒张压水平更低,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比例更低,既往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比例更高,合并高血压病、二尖瓣返流、消化道出血及昏迷的比例更高,使用有创机械通气的比例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此外,与存活组相比,死亡组患者的血红蛋白水平、血小板计数、血清白蛋白水平、动脉血酸碱度(pH)及碳酸氢根离子浓度更低,谷丙转氨酶、血肌酐、血尿素氮、血钠水平、血钾水平、N末端B型利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D-二聚体及动脉血乳酸水平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收缩压降低[比值比(OR)0.914,95%可信区间(CI)0.849~0.984,P=0.017)、动脉血pH降低(OR 0.021,95%CI 0.01~0.614,P=0.025)及血肌酐升高(OR 1.016,95%CI 1.006~1.025,P=0.002)是AMI合并CS患者发病28 d内全因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AMI合并CS患者全因死亡率较高,入院时收缩压、动脉血pH及血肌酐是其发病28d内全因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
- 郭超许浩博滕浩波王心宇张峻李佳王娟段欣崔锦钢吴元袁建松
- 关键词:心原性休克急性心肌梗死预后
- 裸金属支架治疗单支冠状动脉局限性动脉瘤合并严重狭窄的效果被引量:5
- 2018年
- 目的探讨裸金属支架治疗单支冠状动脉局限性动脉瘤合并毗邻部位严重狭窄的效果。方法纳入2012年12月至2015年6月在阜外医院接受裸金属支架置入术的单支冠状动脉局限性动脉瘤合并毗邻部位严重狭窄(狭窄程度≥70%)患者7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7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62±11)岁。术中首先对动脉瘤毗邻狭窄部位进行预扩张,然后跨越动脉瘤瘤体,置入裸金属支架,使瘤体局部被裸支架覆盖。收集患者术后即刻和随访期间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对介入治疗的效果进行评估。结果左前降支动脉瘤5例,右冠状动脉动脉瘤2例。动脉瘤瘤体直径(5.21±1.28)mm,长度(13.71±3.88)mm。术后即刻冠状动脉造影可见动脉瘤内形成涡流,动脉瘤近端狭窄消失,远端血管血流TIMI 3级,未见夹层及血栓征象。7例患者在术后6(6,16)个月的随访中,原有冠状动脉瘤消失,未发生心肌缺血、急性心肌梗死、血运重建、出血和死亡等不良心血管事件。结论初步经验表明,裸金属支架治疗单支冠状动脉局限性动脉瘤合并毗邻部位严重狭窄安全、有效。
- 乔树宾李佳崔锦钢袁建松刘圣文赵杰胡奉环杨伟宪刘海波孙仲伟高润霖
- 关键词:冠状动脉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