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文斌

作品数:14 被引量:29H指数:3
供职机构: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语言文字经济管理艺术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文学
  • 2篇经济管理
  • 2篇哲学宗教
  • 2篇语言文字
  • 2篇艺术
  • 1篇社会学

主题

  • 7篇符号学
  • 5篇身份
  • 4篇小说
  • 3篇主义
  • 3篇自我
  • 3篇马克思主义
  • 2篇电影
  • 2篇虚构
  • 2篇双轴
  • 2篇非虚构小说
  • 2篇成长电影
  • 2篇成长小说
  • 1篇电影研究
  • 1篇妒妇
  • 1篇多元论
  • 1篇醒世姻缘传
  • 1篇性别研究
  • 1篇叙述学
  • 1篇异化
  • 1篇姻缘

机构

  • 14篇四川大学

作者

  • 14篇陈文斌
  • 1篇赵毅衡

传媒

  • 2篇符号与传媒
  • 1篇江西师范大学...
  • 1篇兰州大学学报...
  • 1篇四川戏剧
  • 1篇当代文坛
  • 1篇鞍山师范学院...
  • 1篇蒲松龄研究
  • 1篇重庆广播电视...
  • 1篇宜宾学院学报
  • 1篇文化研究
  • 1篇西南民族大学...
  • 1篇湘潭大学学报...
  • 1篇中外文论

年份

  • 2篇2018
  • 1篇2017
  • 4篇2016
  • 7篇2015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青春成长电影的符号表意机制及其文化分析被引量:2
2015年
针对近年大陆青春成长电影的发展现状,本文尝试运用符号学基本原理对其进行解读。全文立足于“发送者—符号信息—接收者”的表意机制,总结大陆青春成长电影兴起的原因。首先,由青春文学改编成电影保留了读者群,读者通过群选经典实现身份认同;其次,电影构建的“成长神话”形成了叙述的一般模式,但提供了虚幻的满足感;再次,电影以青春和成长为核心元素,满足了观众缅怀青春和渴望成长的意义需求。最后立足于符号自我的考察,本文从现象解读深入文化动因的探寻。
陈文斌
关键词:符号学自我身份文化
符号学视域下的成长电影研究——以《少年时代》为例被引量:2
2015年
成长电影就是表现青少年在青春期"形成自我",走向成熟的类型电影。围绕着青少年的成长历程,不断展现个体的改变与时代场景的变化是成长电影的主要表现范式。从符号学的角度看,成长电影能促使观众在"元自我"层次上解读自己,从而产生愉悦感;能在聚合轴和组合轴两个维度上表现人生、表达情感,从而带给观众生命的体验。
陈文斌
关键词:成长电影符号学少年时代元语言
非虚构小说中的真实与虚构:一个符号叙述学解读被引量:7
2016年
真实与虚构的关系是文学理论的一个基本问题,对这两个概念的界定也处于争议之中。本文认为,作者与文本的合谋制造了真实性,但虚构性无法彻底消除,不仅文本会暴露叙述痕迹,接收者也有对虚构性的获意倾向。真实是非标出的,以真实性为意义活动的底线,虚构向真实靠拢从而巩固了表意秩序。同时,虚构又满足了虚假僭越真实的意义渴求。
陈文斌
关键词:非虚构小说虚构
主体,自我,身份——关于符号自我的考察被引量:3
2016年
主体问题贯穿西方思想史,对于主体的研究大致呈现为建构、解构和再重建的过程。主体符号学中的"主体"在进行"文本表意和解释"时便产生了"自我"。从主体到自我,考察自我的内部划分和外部交流;从自我到身份,自我具象化为身份的展演。从"词与物"的对应到符号象征,考察当代文化造成的身份——自我危机。与意义世界保持距离,从而为危机的解决寻求可能的途径。
陈文斌
关键词:自我身份
身份历险:解读《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成长主题被引量:1
2018年
本文从三个角度解读《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的身份问题。哈克通过伪造死亡逃离原有身份,成长历险过程中不断游移身份。国王和公爵通过伪装身份获取现实利益,但哈克却从中习得了社会化过程中身份伪装的手段,同时又保留了善良的本性。在与杰姆的共同游历中,作为引路人的杰姆不断影响哈克对于种族身份的认知,最终使得哈克摆脱社会成规的束缚,洞悉了人性的美好。这三个角度解读了哈克成长过程中对于身份的多方面理解,最终走向成熟。
陈文斌
关键词:《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身份种族成长小说
中国近年成长电影中的符号身份问题被引量:3
2015年
成长电影作为一种特殊电影类型的地位有待于明确,以成长变化为类型特征作为支撑,融入其他因素作为辅助将奠定成长电影的地位和发展潜力。立足于成长电影中的符号身份问题,剖析中国近年成长电影所展露出的趋势,从电影到现实,将能够窥见中国社会发展产生的身份焦虑问题。成长电影既揭露问题又提供暂时满足,在进一步的发展中将继续面对如何解决身份问题的深入反思。
陈文斌
关键词:成长电影符号学身份自我
两种自由概念之辨——论伯林的自由观被引量:1
2015年
以赛亚·伯林明确提出了积极自由与消极自由这两种自由概念,其贡献在于厘清了两者对于自由本身的作用。消极自由要求保障最低限度的自由领域,积极自由的自我实现则外拓自由领域;前者一味退守将扼杀自身,后者一味外拓将丧失自由本身。两种自由虽然都存在正反两面的意义,但自由的最终获取恰恰是基于两者的相互依存,而其中消极自由作为屏障,从中导出的自由选择更需要得到重视。
陈文斌
关键词:消极自由多元论
双区隔理论解读“非虚构小说”的文本特征——以阿来《瞻对》为例被引量:2
2016年
围绕着"非虚构"的争议是由各类概念界定模糊引起的,厘清真实、虚构与非虚构的关系将能明晰"非虚构文学"这一概念。以《瞻对》为对象文本,借助于广义叙述学中的双重区隔理论,可知"非虚构文学"兼容一度区隔内的纪实与二度区隔内的虚构。从历史和文学两个层面辨析《瞻对》的文本特征:历史层面两个区隔争夺话语权,文学层面两个区隔彼此协调从而凸显文学性。《瞻对》为"非虚构文学"的存在和继续发展提供了创建,同时也暗藏着可能的缺失。
陈文斌
关键词:非虚构文学
重回马克思:反驳鲍德里亚对消费社会的解读被引量:2
2018年
鲍德里亚通过对消费社会的分析,激进地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但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并不就等同于马克思主义。鲍德里亚从马克思主义那里汲取理论资源,通过置换概念、变换关系等一系列手段,偏离了马克思主义。这一偏离形成了鲍德里亚独特的批判路径,其中既有直指资本主义社会问题的批判力度,但也有偏离马克思主义后的逻辑错误和本质误读。重回马克思,不仅要廓清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内涵,更是要通过反驳鲍德里亚对消费社会的解读,去强调建设性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陈文斌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符号学鲍德里亚消费社会异化
为什么马克思提出“商品是一种符号”?被引量:5
2016年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符号学之间能够对话,马克思主义的符号学能把商品、货币、市场、意识形态等问题纳入到自己的视野中,不仅能够建构其中的符号表意机制,还能揭开其背后的解释元语言。同样作为批判性学科,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向符号学提出了全新的问题,强调并论证了符号在整个社会文化和历史中的重要性。本文尝试探索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符号学研究中的几个关键问题,从而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进一步发展探寻一些可能性。
陈文斌
关键词:政治经济学货币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