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华
- 作品数:47 被引量:96H指数:5
- 供职机构: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文学文化科学历史地理更多>>
- 韦尔施美学的“审美化”概念被引量:3
- 2007年
- 在当前关于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讨论中,德国后现代美学家沃尔夫冈.韦尔施的名字出现频率较高,他的理论被当作肯定或倡导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西方权威而受到高度重视。然而韦尔施对日常生活审美化所采取的态度是批判性的,他的理论不仅不能为中国美学当前严重的实用主义倾向提供任何证明,相反,我们看到了他对伦理学和认识论等纵深层次审美化的论证。“审美化”概念涉及到韦尔施美学的审美中断、盲点文化、艺术的双重结构和重构美学等问题;作为比照,我们同时也看到了中西“后学”之间的真正差距。
- 邹华
- 关键词:日常生活审美化文艺学建设
- 大自然如此陈列——卢梭作品中的自然被引量:3
- 2006年
- 卢梭对自然之美的具体描写和论述,分散在《新爱洛伊丝》、《爱弥尔》、《忏悔录》和《漫步遐想录》等作品中。本文以对这些材料的梳理概括为基础,阐释了情感深度体验与自然美生成之间的关系,并在自然美两种历史形态的宏观背景中,对卢梭超越古代美和古典艺术的审美倾向进行了论述。深入了解卢梭的自然美思想,对于研究从浪漫主义、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的西方文学的发展演变,具有重要的意义。
- 邹华
- 关键词:卢梭大自然历史流变
- 郭店楚简与《乐记》被引量:7
- 2004年
- 《乐记》是中国古代美学的一部重要著作,但其何时成书的问题一直悬而未决。近年湖北郭店出土的战国中期楚简,为确定《乐记》的成书年代提供了重要依据,其中保存完好的《缁衣》证实了沈约所说"《乐记》取《公孙尼子》"的可靠性,而《性自命出》对人性和音乐的论述也表明《乐记》的成书时间不晚于战国中期。因此,应当是荀子的《乐论》继承了《乐记》,而不是相反。在郭店楚简与《乐记》互证关系的基础上,对中国美学偏重情志教化的人性论根源进行探究,并在中国古代美学的整体结构中,对"乐教"之美作出新的阐述。《乐记》形成年代的确定和提前,对于加强中国古代美学研究,对于更新古代美学传统并推进现代美学和艺术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邹华
- 关键词:美学郭店楚简性恶论《乐记》
- 崇高的历史提升与更新——周来祥美学简论被引量:3
- 2008年
- 周来祥以对辩证思维方法的大力倡导和对美是和谐命题的研究,创立了一个以审美关系理论为基础,以三大美理论为构架的具有丰富历史内容的美学体系。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这一体系已扩展为中国当代美学的一个流派。以崇高范畴在周来祥美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为参照,和谐说可分为前期和后期两个阶段。前期和谐说中的崇高只是一个过渡性的从属范畴,而后期和谐说则将重心调整到以对立分化为历史走向的崇高,拓展了和谐美学阐释中西当代美学和艺术的理论空间。
- 邹华
- 关键词:和谐美学
- 文艺学扩容的美学视野被引量:3
- 2006年
- 文化研究是文艺学学科反思的重要学术背景。在重新理解文学与社会生活关系的过程中,文化研究在一些基本问题上出现偏差,具体表现为对审美化的片面理解,对影像魅力的盲目崇拜以及对现实生活的误认等。文化研究应当回归美学研究,因为美学不仅具有跨学科的文化视野,而且能够将所有相关学科纳入其特有的“感知”框架,从而在学科建设上与文艺学融合在一起,避免那些本不应出现的理论混乱以及与文学研究分离、脱节的倾向。
- 邹华
- 关键词:文艺学学科反思审美特性文化研究
- 原点解析的四个层次被引量:1
- 2003年
- 审美意识是研究中国古代美学的切入点。通过逐层讨论审美意识与人性结构、人性结构与古代宗教等问题,我们对"切入点"或许会有一个基本的认识,从而为中国古代美学的研究作出必要的准备。
- 邹华
- 关键词:审美意识人性结构古代宗教
- 深入不易,浅出更难——评王汶成教授新著《人文博物馆·文学卷》
- 2012年
- 人文知识的普及和人文精神的传播,对社会和民族的发展至关重要,也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方面。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国内对人文知识的传播和人文精神的弘扬以及提升公众的人文素养这方面重视不够,即使人文学者本身,也没有多少人真正重视这个问题,王汶成教授历时近十年写成的《人文博物馆·文学卷》(山东教育出版社2011年出版,以下简称《文学卷》)正是普及文学理论知识、普及人文知识和思想的一次重要而成功的尝试。
- 邹华
- 关键词:人文学者博物馆成教人文知识国家软实力
- “社会美”范畴创构六十年之反思被引量:4
- 2007年
- 社会美是中国现代美学独创的范畴,也是中国美学对世界美学的重要贡献,首次出现在蔡仪美学中,至今已有六十年的历史。在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的初步繁荣之后,这个范畴逐渐被冷落,甚至被遗忘。社会美理论的确存在许多有待澄清的问题,但其生活指向和现实关注却显示出中国美学的基本特色,当今文论界所推崇的西方审美化理论,完全可以纳入社会美的框架之中。社会美有古代和现代两种历史形态,当前的审美化理论不过以一种后现代的方式强化了社会美的古代特点,实际上是向古代美学的倒退。从美善混同的功利性转变为美真结合的认知性,从漂亮炫目的形式美转变为生活原生态的现象化,这是社会美范畴走出困境的关键;这个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也将切实地推动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
- 邹华
- 关键词:社会美审美化历史形态
- 中国当代美学八大范畴的全面异化
- 2020年
- 在美学思维中,现代美的生成过程是以相互衔接的四种关系展示出来的,这就是本体论人学重构的人己关系,认识论主体建构的物我关系,美感情智合成的交错关系以及艺术发展流变的对峙关系。在理论形态上,这种关系分别由"人二本"之"史本"与"生本"、"我两识"之"事识"与"物识"、"美交错"之"直觉"与"观照"以及"艺双扩"之"再现"与"表现"等八大范畴构建而成。由于对"审美"问题的严重错解,这个范畴体系在中国当代美学中遭到全面的异化:本体论的"史本"与"生本"分别被异化为见物不见人的"律本"与"欲本";认识论的"事识"与"物识"分别被异化为或观念或物欲的"定识"与"艳识";审美论的"直觉"与"观照"分别被异化为审美残缺的"情智两无"与"有情无智";艺术论的"再现"与"表现"则分别被异化为古典主义的"模仿"与"空灵"。八大美学范畴的全面异化,极大地阻遏了中国美学从古代转向现代的历史过程。
- 邹华
- 关键词:中国美学
- 消解困扰的审美自由(续)
- 2001年
- 审美关系理论是现代美学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关系着审美特性、美感经验以及与之相应的美的感性形态的生成问题,而且关系着美的根源或美学本体论问题。中国现代美学早在30年代又一次提出这个问题,这表明审美关系作为现代美学课题所具有的重大理论价值和无法回避的历史意义。审美关系理论仍需要向前推进,仅仅局限在经验地描述审美不同于实用和科学的特点,已经远远不能适应当代美学的研究水平。实际上,非实践、非认识的审美关系,恰恰是从实践和认识两大关系中转化升华出来的,为了深入理解审美关系,必须首先理解实践关系和认识关系,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才能看到作为两者综合的审美关系及其特性是如何形成的,看到美的形态是在怎样条件下呈现出来的。这些理论,将为审美关系的研究,为美的形态和艺术创造的历史研究,提供美学基础理论的支撑。
- 邹华
- 关键词:审美观照审美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