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立进

作品数:11 被引量:58H指数:4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肿瘤
  • 4篇文献复习
  • 4篇细胞
  • 4篇复习
  • 3篇肾肿瘤
  • 3篇剜除术
  • 3篇膀胱
  • 2篇上皮
  • 2篇细胞癌
  • 2篇腺癌
  • 2篇消融
  • 2篇腹腔
  • 2篇腹腔镜
  • 1篇导管
  • 1篇导管消融
  • 1篇导管消融术
  • 1篇动静脉
  • 1篇动脉
  • 1篇动脉造影
  • 1篇血管

机构

  • 9篇南京大学医学...
  • 2篇南京医科大学
  • 1篇东南大学

作者

  • 11篇郭宏骞
  • 11篇张立进
  • 7篇张士伟
  • 7篇赵晓智
  • 5篇纪长威
  • 5篇刘光香
  • 3篇李笑弓
  • 3篇张胜捷
  • 2篇孟凡青
  • 2篇姜伟
  • 1篇宋剑楠
  • 1篇张青
  • 1篇邱雪峰
  • 1篇姚林方
  • 1篇姜伟
  • 1篇徐林峰
  • 1篇袁选民
  • 1篇蒋昊
  • 1篇陈蔚
  • 1篇李凯

传媒

  • 6篇现代泌尿外科...
  • 2篇临床泌尿外科...
  • 1篇中华泌尿外科...
  • 1篇中华外科杂志
  • 1篇中华腔镜泌尿...

年份

  • 1篇2017
  • 7篇2016
  • 3篇2015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冷冻消融联合索拉菲尼治疗转移性肾癌的初步临床研究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初步研究冷冻消融(氩氦刀)联合口服索拉菲尼治疗转移性肾癌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10月~2012年3月收治的9例肾癌伴远处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男7例,女2例,年龄43~71岁,平均58岁。9例肾癌伴肺部转移患者中,双侧多发肺转移伴右侧肱骨转移1例,左侧肺转移5例,右肺转移3例。所有患者均先行根治性肾切除术,2周后再于局部麻醉下行转移灶冷冻治疗,然后口服索拉菲尼进行治疗。结果:9例患者手术均获得成功。肺部转移病灶完全损毁7例,术后4例出现少量咳血,对症处理后缓解;1例术后1周出现大量胸腔积液,予以放置闭氏引流后积液消失,右肱骨转移灶冷冻术后患肢未见明显异常,2周后恢复正常功能。患者术后口服索拉菲尼,药物耐受性及肿瘤控制均取得较满意效果。9例患者随访6~21个月,平均15个月。1例肾癌伴下腔静脉癌栓,左肺转移患者术后13个月死于肿瘤转移,2例肺部多发转移患者分别于术后12、16个月死于肿瘤进展,其余患者均存活。结论:转移性肾癌愈后差,冷冻治疗转移灶后联合索拉菲尼进行治疗可提高患者的生存时间。但由于病例数较少,仍需积累更多相关例数,进一步随诊观察。
张立进张士伟郭宏骞
关键词:转移性肾癌冷冻消融索拉菲尼
膀胱原发透明细胞癌2例报告并文献复习被引量:5
2016年
目的报道2例膀胱原发透明细胞癌患者的资料,并进行相关的文献复习,探讨原发膀胱透明细胞癌的临床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2015年收治的2例膀胱原发透明癌患者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复习讨论。结果 2例中1例发生于膀胱右侧壁近膀胱颈处,另一例肿瘤位于三角区,均以肉眼血尿就诊。病理上肿瘤组织均来源于腺癌,呈巢团状腺样排列,胞质丰富,淡染,核仁明显。免疫组化均示CK7(+)、PAX8(+)、CA125(+)。1例行膀胱肿瘤电切术,15个月出现复发,遂行膀胱癌根治术,随访1年后死亡;1例因患者一般情况差行肿瘤电切术+双侧输尿管腹壁造口,随访10个月后未见进展。结论膀胱透明细胞癌多以血尿为主要表现,多需要病理检查才能确诊,治疗以根治性手术为主,预后差于典型尿路上皮癌。
张胜捷姜伟张立进张士伟郭宏骞
关键词:膀胱肿瘤透明细胞癌腺癌尿路上皮癌
肾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10例报道并文献复习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探讨肾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EAML)的症状、诊断、影像学表现、病理特征、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通过对10例EAML患者临床资料的回顾性分析,结合相关文献,探讨其临床特点、组织学特征、鉴别诊断及治疗方法。结果 10例患者,平均年龄43.9岁,8例无明显阳性体征,2例有腰痛症状。CT平扫呈略高密度实性肿块,边界清楚;实质期强化密度最高,排泄期密度下降较少。分别行肾肿瘤剜除术和肾根治性切除术,组织学主要以上皮样分化为主。免疫组化显示肿瘤细胞表达HMB45(+),A103(+),SMA(+),Ki67(+),Desmin(+)。术后10例患者中位随访时间13个月,9例存活,1例术后6个月复发,12个月死亡。结论 EAML临床较少见,术前多无明显症状,确诊需组织病理结合免疫组化,治疗方法可予肿瘤剜除或肾脏切除,预后大多良好,但少数具有潜在恶性,存在恶变可能,术后需要长期密切随访。
袁逸民姜伟张胜捷张立进蒋昊陈蔚赵晓智郭宏骞
关键词:肾脏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病理免疫组化
机器人辅助腹腔镜下单纯肾肿瘤剜除术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总结机器人辅助腹腔镜下单纯肾肿瘤剜除术的手术经验,并初步探讨此术式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1月至2015年6月于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接受机器人辅助腹腔镜下肾肿瘤剜除术的66例患者,其中男43例、女23例,平均年龄(55±11)岁。本组共66个肿瘤,其中左肾41例、右肾25例。根据R.E.N.A.L评分:低度复杂(4~6分)3例、中度复杂(7~9分)42例、高度复杂(10~12分)21例。所有肿瘤患者均经术前CT及超声证实,排除集合系统侵犯或者远处转移,肿瘤平均直径(4.6±1.2)cm,临床分期为T1aN0M0-T2aN0M0。术前平均血红蛋白(Hb)为(131±18)g/L、平均血清肌酐(SCr)为(93±37)μmol/L、患肾平均肾小球滤过率(GFR)为(39±8)ml/min。结果 66例患者均手术成功,无中转开放。手术平均时间(160±35)min,本组57例患者实施肾动脉阻断,平均热缺血时间(19±5)min,平均出血量(149±36)ml,术中未输血。术后1周无继发出血、漏尿等并发症发生。术后3 d复查Hb(124±12)g/L、SCr(97±32)μmol/L、患肾GFR(37±9)ml/min,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病理示:肿瘤切缘阳性率1.5%,肾良性病变8例,肾癌58例。术后平均随访(6.7±1.2)个月,未见肿瘤复发及新发慢性肾功能不全等并发症。结论机器人辅助肾肿瘤剜除术是安全的,短期随访研究证实肿瘤控制效果满意,且对肾功能影响较小。
张立进赵晓智张士伟刘光香纪长威姚林方李笑弓郭宏骞
关键词:机器人肾肿瘤剜除术临床疗效
冷循环射频消融联合肿瘤剜除术治疗巨大肾错构瘤的初步临床观察被引量:7
2016年
目的初步探讨冷循环射频消融联合肿瘤剜除术治疗窄基、外向型生长的巨大肾错构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泌尿外科2011年7月至2014年10月收治的接受冷循环射频消融联合肾肿瘤剜术的15例巨大、窄基底型肾错构瘤患者资料,男性6例,女性9例,年龄35~71岁,中位年龄49岁。肿瘤位于左肾6例、右肾8例,孤立肾1例。所有诊断均经超声或CT检查结果证实。肿瘤最大径8.5—12.7cm,平均9.7cm。所有肿瘤均呈窄基、外向型生长,无集合系统侵犯。15例患者术前平均血红蛋白为(127±19)g/L、平均血清肌酐为(89±53)μmol/L、患肾平均肾小球滤过率(GFR)为(32±12)ml·min^-1·1.73m^-2。结果15例患者手术均获得成功,平均手术时间(115±31)min,平均出血量(72±21)ml,术后平均住院时间(7±2)d。术中及术后均未输血,术后3d复查血红蛋白为(129±18)g/L,血清肌酐为(92±41)μmol/L,患。肾GFR为(30±15)ml·min^-1·1.73m^-2,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术后病理检查结果证实为肾错构瘤。平均随访19.5个月,术后1、3、6个月复查CT及GFR,均显示无局部复发或肾功能受损。结论冷循环射频消融联合肿瘤剜除可安全有效地治疗窄基、外向型生长的巨大肾错构瘤,短期随访结果显示治疗效果基本达到预期目标。
张士伟张立进赵晓智纪长威刘光香李笑弓宋剑楠郭宏骞
关键词:错构瘤肾肿瘤导管消融术剜除术
手术联合GC方案治疗混合型膀胱小细胞癌的初步临床研究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初步探讨手术联合GC(吉西他滨和顺铂)方案治疗混合型膀胱小细胞癌的治疗效果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自2012年5月-2014年3月收治的7例混合型膀胱小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6例,女1例。年龄49-71岁,中位年龄61岁。7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血尿症状,5例患者伴发尿路刺激征。所有患者术前均行B超及泌尿系CTU扫描以明确膀胱内肿瘤,4例患者行膀胱癌根治性切除术,3例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结果:所有患者术后病理均证实为混合型膀胱小细胞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为:Syn、CgA、CD56、Ki-67均为中等-强阳性表现,uroplakin散在阳性。其中,5例为小细胞癌混合高级别浸润性尿路上皮癌,2例混合低级别尿路上皮癌。7例患者术后1个月按计划行4-6个周期的GC方案化疗,但2例患者因化疗反应过大,未完成预定化疗方案,余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化疗。7例患者均获得随访资料,中位生存时间为19个月,除1例患者术后因疾病进展死于肿瘤转移外,其余患者均存活。结论:混合型膀胱小细胞癌恶性程度高,预后不良,确诊依赖病理学及免疫组织学检查。早期采用手术切除仍是首选治疗方式,但配合化疗等治疗可提高术后疗效。但本组病例数较少,且缺乏相关临床对照试验,其远期预后及疗效仍需长期随访观察。
张立进张士伟赵晓智刘光香纪长威郭宏骞
关键词:手术膀胱小细胞癌混合癌
介入栓塞治疗肾动静脉畸形(瘘)11例报道并文献复习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通过分析肾动静脉畸形影像学征象并通过介入栓塞治疗,提高肾动静脉畸形的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4月至2014年12月期间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行肾动脉造影和选择性栓塞治疗的11例肾动静脉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呈现典型的栓塞前后影像特点,对常见栓塞方法及疗效进行讨论。结果 11例肾动静脉畸形患者的影像特点可分为2类:1一个或多个小动脉和一个或多个引流静脉之间成迂曲血管团状病灶,共6例;2单个动脉和扩张静脉间交通,肾动静脉之间直接形成瘘而无畸形血管团,5例。其中治疗后1例患者在栓塞8d后复发,行肾切除后血尿消失,对侧肾功能代偿正常;1例患者在栓塞1d复发后加用无水乙醇,随访6年无复发。结论选择性肾动脉造影和栓塞术是肾动静脉畸形主要的诊断和治疗方法,组合使用栓塞材料较使用单一栓塞材料临床效果更好,但仍需要密切随访。
李凯张青赵晓智徐林峰张立进郭宏骞
关键词:肾动静脉畸形肾动脉造影介入栓塞血尿
改良Gleason评分系统在前列腺癌术后患者预后评估中的意义被引量:22
2016年
目的探讨改良Gleason评分系统在前列腺癌术后患者预后评估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4月至2011年10月收治的168例前列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年龄53~85岁,平均69岁。初始PSA4.59—36.12ng/ml,平均13.31ng/ml。168例按传统“三分法”Gleason评分:≤6分组50例,7分组86例,8—10分组32例。按改良的“五分法”Gleason评分:6分组50例,3+4分组67例,4+3分组19例,8分组15例,9—10分组17例。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各分组的生化复发生存曲线,应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影响前列腺癌生化复发的多因素分析,ROC曲线法比较分析“五分法”与“三分法”对前列腺癌术后5年无生化复发生存率的预测价值。结果“五分法”各分组间比较,初始PSA值、病理分期、包膜外侵犯、精囊侵犯、淋巴结转移、切缘阳性率等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7~98个月,中位时间68个月。6分、3+4分、4+3分、8分及9~10分组的5年无生化复发生存率分别为84.0%(42/50)、76.1%(51/67)、57.9%(11/19)、40.0%(9/15)、29.4%(5/17)。3+4分组和4+3分组的HR值分别为1.736和2.075(P均〈0.05)。“三分法”中≤6分组、7分组、8~10分组的5年无生化复发生存率分别为84.0%(42/50)、72.1%(62/86)、43.4%(14/62)。“五分法”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698(95%C10.609~0.788),“三分法”为0.674(95%C10.584~0.76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结论改良的“五分法”Gleason评分系统与前列腺癌的恶性程度及生存率明显相关,可对前列腺癌患者的预后做出准确的评估,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对Gleason评分3+4分前列腺癌的过度医疗。
张胜捷姜伟袁选民张立进纪长威郭宏骞
关键词:前列腺癌根治生化复发
后腹腔镜下单纯肾肿瘤剜除术治疗肾嗜酸样细胞腺瘤的临床观察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探讨肾嗜酸样细胞腺瘤(RO)的临床、病理特征及评估后腹腔镜下肾肿瘤剜除术对于此病的疗效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至2012年10月于我科接受后腹腔镜下肾肿瘤剜除术治疗的15例肾嗜酸样细胞腺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9例、女6例;中位年龄51(34~72)岁;肿瘤位于左肾10例,右肾5例;肾上极7例,中极3例,下级5例;肿瘤中位直径3.7(2.2~5.6)cm,远离集合系统,无远处转移,临床分期为T1a^T1b。结果所有患者肿瘤均被成功剜除,手术平均时间为(130±13)min。11例患者术中行肾动脉阻断,中位阻断时间为25(21~27)min;中位出血量为175(87~251)mL,未输血。术后平均住院时间(7±1.3)d,期间无继发出血、慢性肾功能不全等并发症发生。术后病理均提示肾嗜酸样细胞腺瘤,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为:Cytokeratin(+)、EMA(+)、PAX8(+)、Vimentin(-)。术后平均随访19.5(16~28)个月,术后复查示患者均无瘤生存,无肿瘤组织残留或复发。结论 RO作为一种十分少见的良性肾脏病变,其临床及CT等影像学表现均缺乏特征性,必须依靠病理检查确诊。后腹腔镜下肾肿瘤剜除术治疗肾嗜酸样细胞腺瘤是安全有效的,且预后良好,但仍需要密切随访。
张立进张士伟赵晓智刘光香纪长威孟凡青郭宏骞
关键词:后腹腔镜肾肿瘤剜除术
丹参酮Ⅰ对放射性膀胱炎的保护作用研究被引量:7
2017年
目的观察丹参酮Ⅰ(T-Ⅰ)对于放射性膀胱炎(RIBI)的保护作用。方法体内实验:雌性ICR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1(control)、对照组2(T-Ⅰ)、实验组1(R)、实验组2(R+T-Ⅰ),每组给予丹参酮Ⅰ或橄榄油腹腔注射两周后接受X射线照射,1周或12周后收集小鼠膀胱组织,比较各组膀胱组织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丙二醛(MDA)水平及组织病理学评分;体外实验:人膀胱永生化上皮细胞(SV-huc-1)分为对照组1(control)、对照组2(T-Ⅰ)、模型组1(R)、模型组2(R+T-Ⅰ),每组利用丹参酮Ⅰ或其溶剂处理24h后接受X射线照射,比较各组细胞活力及细胞内活性氧水平。结果体外实验中,利用T-Ⅰ预处理可以降低X射线导致的膀胱上皮细胞活力下降,并且可以减少细胞内的活性氧水平。在体内实验中,T-Ⅰ治疗能显著减轻RIBI早期膀胱组织损伤,降低组织内氧化应激水平,并改善了RIBI晚期膀胱纤维化程度。结论 T-Ⅰ可通过抗氧化活性在放射性膀胱炎中起到保护作用。
高文强张立进张士伟邱雪峰李笑弓郭宏骞
关键词:放疗膀胱氧化应激抗氧化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