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宏

作品数:6 被引量:10H指数:2
供职机构: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院长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胶质
  • 4篇胶质瘤
  • 2篇细胞
  • 2篇恶性
  • 2篇恶性胶质瘤
  • 1篇单克隆
  • 1篇动物
  • 1篇动物模型
  • 1篇袖套
  • 1篇腰腿痛
  • 1篇腰骶
  • 1篇腰骶段
  • 1篇硬脊膜
  • 1篇有限稀释法
  • 1篇原代培养
  • 1篇原代细胞
  • 1篇神经胶质
  • 1篇神经胶质瘤
  • 1篇神经节
  • 1篇神经外科

机构

  • 6篇南方医科大学...
  • 1篇南方医科大学

作者

  • 6篇陆云涛
  • 6篇漆松涛
  • 6篇李宏
  • 4篇周强
  • 3篇刘亚伟
  • 2篇王海
  • 2篇俞磊
  • 2篇欧阳辉
  • 2篇张立
  • 2篇李俊杰
  • 2篇陈磊
  • 1篇李志勇
  • 1篇宋烨
  • 1篇石瑾
  • 1篇彭林
  • 1篇向伟
  • 1篇彭林

传媒

  • 1篇中华实验外科...
  • 1篇中国临床解剖...
  • 1篇暨南大学学报...
  • 1篇中国现代神经...
  • 1篇南方医科大学...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19
  • 2篇2015
  • 1篇2013
  • 1篇2012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胸腰骶段脊神经根鞘结构的解剖学和组织学研究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明确胸腰骶部不同节段脊神经根鞘的解剖学和组织学结构及其分布特点,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取7例成人脊柱标本,解剖观察胸腰骶部不同节段神经根鞘的硬脊膜囊开口方式,并制成组织切片后显微镜下观察神经根鞘的结构。结果胸腰段神经根鞘存在单孔和双孔两种硬脊膜囊开口方式,而骶段神经根鞘只存在单孔开口方式;单孔根鞘又根据前、后根之间有无双层袖套结构分为Ⅰ型和Ⅱ型。较之神经根其他部位,神经节处硬脊膜袖套的胶原纤维层少且结合疏松。腰4/5和骶1~5节段神经节处的硬脊膜袖套的厚度比其他节段更薄(F=37.31,P〈0.01)。神经根袖套下腔隙终止于神经节。结论Ⅰ型和Ⅱ型神经根鞘在各节段的分布规律,解释了腰骶部神经根受压时多表现为感觉和运动功能同时受累的现象;而神经节处的硬脊膜袖套在下腰骶节段最薄的特点,也和腰腿痛高发的现象相关系。脊神经节是脊神经根开始转化为脊神经的标志。
张立漆松涛王海周强李宏石瑾彭林陆云涛
关键词:脊神经节腰腿痛
病理类型、IDH-1突变和MGMT启动子甲基化状态与间变性胶质瘤假性进展的相关性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明确间变性胶质瘤(Anaplastic glioma,AG)组织中病理类型、IDH-1基因突变以及MGMT启动子甲基化与患者综合治疗后发生假性进展(Pseudoprogression,PsPD)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对47例间变性胶质瘤标本采用基因片段测序的方法检测异柠檬酸脱氢酶(IDH-1)突变和MGMT启动子甲基化状态情况。对所有病例进行临床随访,结合肿瘤的病理类型,探讨其对术后PsPD发生的提示作用。结果:47例AG患者中有24例出现早期进展(6个月内)。9例PsPD中IDH-1突变和MGMT启动子甲基化分别是6例和7例;另15例真性复发患者IDH-1突变和MGMT启动子甲基化分别是3例和5例,IDH-1突变对PsPD检出率与MGMT启动子甲基化相比,无明显差异(2<0.02,P>0.9);PsPD中含少突胶质细胞病理成分的4例病例,包括3例间变性少突胶质细胞瘤(AO)和1例间变性少突显形细胞瘤(AOA),全部发生IDH-1突变,另5例间变性显形细胞瘤(AA)中有2例发生IDH-1突变,IDH-1突变对PsPD检出率与病理类型中含少突胶质细胞成分相比,无明显差异(2=0.5,P>0.5)。结论:病理类型中含有少突胶质细胞成分、存在IDH-1突变和MGMT启动子甲基化可以作为间变性胶质瘤中预测PsPD的可靠客观预计指标,有利于鉴别肿瘤PsPD和真性复发。
李宏陆云涛漆松涛俞磊欧阳辉刘亚伟
关键词:MGMT
复发难治部位恶性胶质瘤的手术及治疗策略被引量:6
2012年
研究背景复发恶性胶质瘤由于肿瘤浸润而侵犯重要神经或脑深层结构,进一步增加再次手术和治疗的难度。因此,如何制定合理的治疗策略,在最大限度切除肿瘤的同时保证患者基本生存质量,是目前争论的热点。本文旨在探讨复发恶性胶质瘤的合理治疗方式和最佳手术策略。方法对4例典型复发恶性胶质瘤患者术前影像、术中操作、术后并发症,以及远期随访结果进行综合评价,阐述对其治疗策略。结果其中2例术后MRI检查显示复发肿瘤位于T2WI少量水肿残余部位;1例根据T2WI所示于术中行水肿带扩大切除,术后近期出现感觉性失语和右侧肢体乏力,经改善脑循环、高压氧,辅助针灸及物理康复训练症状明显改善;1例脑干胶质瘤采取激光刀精确"雕刻式"手术切除,术后未出现明显神经功能障碍表现,恢复良好。4例患者术后均接受替莫唑胺(200mg/kg,5d/28d)化疗,平均随访(14.00±12.50)个月。结论对于明显复发的恶性胶质瘤患者,再次手术仍是延长生存时间的关键,扩大切除T2WI所示水肿带能减少肿瘤复发机会。在保持患者术后基本生存质量(Karnofsky生活质量评分>70分)基础上,应采用病灶扩大全切除;而针对毗邻脑功能区的肿瘤病灶,则应采取精确"雕刻式"切除,尽量减少肿瘤细胞残留。
陆云涛漆松涛欧阳辉李宏刘亚伟宋烨李志勇俞磊
关键词:神经胶质瘤神经外科手术
胶质母细胞瘤原代细胞单克隆株的建立
2015年
目的 建立胶质母细胞瘤原代细胞的单克隆株并观察记录不同单克隆株间细胞形态和增殖能力的差异.方法 胶质母细胞瘤组织原代培养后进行纯化、单克隆培养、鉴定;定期观察单克隆细胞株的生长状况和形态特征,并比较其增殖能力的差异.结果 成功建立了23株胶质母细胞瘤细胞单克隆株,根据单克隆株形态不同,将其分为长伪足型和短伪足型,长伪足型伪足长(142.50±33.65) μm,短伪足型伪足长(31.33 ±5.72) μm,两者伪足长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时,细胞增殖实验证明长伪足型单克隆细胞株增殖能力弱于短伪足型单克隆细胞株,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实验显示长伪足型单克隆株第10天吸光度值为0.85 ±0.13,短伪足型单克隆株吸光度值为1.31 ±0.20,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不同单克隆细胞株形态和增殖能力的差异印证了肿瘤细胞的异质性.
周强漆松涛向伟王海张立李宏刘亚伟陆云涛
关键词:胶质母细胞瘤原代培养单克隆有限稀释法
C19MC簇中多个miRs协同调节GBM细胞程序性死亡介导放化疗抵抗的机制研究
目的 探讨chr19q13.41microRNA 簇(C19MC)上多个miRs 对GBM 凋亡和自噬的调控机制,及其对放化疗效果的影响;方法 通过SNP array 筛选出包含54 个miRs 的C19MC 簇,对46...
陆云涛李宏李俊杰陈磊翁志坚施林勇周强彭林漆松涛
关键词:恶性胶质瘤自噬MICRORNA
替莫唑胺诱导的小鼠胶质瘤耐药动物模型的建立
2021年
目的通过颅内原位成瘤小鼠体内连续传代技术,建立更为有效的替莫唑胺(TMZ)耐药胶质瘤模型,评估其耐药性和相关生物学特性。方法取成年C57BL/6小鼠78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6组(13只/组):诱导组共3组(小剂量、中剂量和大剂量诱导组),对照组共3组(不给药组、中剂量和大剂量对照组)。每组中5只磁共振评估肿瘤大小,5只观察小鼠生存,3只取肿瘤行原代培养。使用GL261鼠胶质瘤细胞系,对诱导组1和对照1、2、3组小鼠行原位成瘤。诱导组1使用小剂量TMZ(5 mg/kg)诱导5 d后停药10 d,再将诱导组1小鼠取瘤制备单细胞悬液,流式分选得到胶质瘤细胞后继续培养,用于接种诱导组2。中剂量TMZ(25 mg/kg)处理诱导组2荷瘤鼠,同法取瘤分选后培养并接种诱导组3,大剂量TMZ(50 mg/kg)处理诱导组3荷瘤鼠。以此逐代适度递增药物剂量诱导耐药,建立小鼠胶质瘤TMZ耐药模型。对照组1使用不含TMZ的溶剂对照处理,对照组2、3分别使用中、大剂量(25、50 mg/kg)TMZ处理。细胞集落法检测每代小鼠原位肿瘤细胞的TMZ耐药性;CCK8法检测TMZ作用下的细胞耐药指数。结果成功建立了小鼠胶质瘤TMZ耐药模型并确定了其耐药性。大剂量诱导组细胞相对集落率明显高于大剂量对照组(P<0.05),相比于不给药组产生了4.25倍耐药性。大剂量TMZ能明显减小对照组荷瘤鼠肿瘤体积(P<0.05),而大剂量诱导组肿瘤体积明显大于大剂量对照组(P<0.001),且荷瘤鼠生存时间较大剂量对照组明显缩短(P=0.0018)。结论逐代适度递增药物剂量刺激原位成瘤小鼠,能建立更为有效的小鼠胶质瘤TMZ耐药株模型。
施林勇李宏辜俊伟宋憧李俊杰陈磊周强漆松涛陆云涛
关键词:胶质瘤动物模型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