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苏菲

作品数:11 被引量:103H指数:5
供职机构: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西京医院学科助推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1篇医药卫生
  • 2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4篇内固定
  • 4篇内固定术
  • 4篇骨折
  • 4篇固定术
  • 3篇阿司匹林
  • 2篇术后
  • 2篇术后感染
  • 2篇四肢
  • 2篇四肢骨
  • 2篇四肢骨折
  • 2篇髓型
  • 2篇破骨
  • 2篇破骨细胞
  • 2篇破骨细胞生成
  • 2篇子机
  • 2篇脱位
  • 2篇细胞
  • 2篇疗效
  • 2篇临床疗效
  • 2篇内固定术后

机构

  • 10篇第四军医大学...
  • 4篇南方医科大学
  • 1篇第四军医大学
  • 1篇空军临潼航空...
  • 1篇北京华钽生物...

作者

  • 11篇苏菲
  • 10篇桑宏勋
  • 9篇白博
  • 7篇吴子祥
  • 6篇刘斌
  • 5篇樊勇
  • 4篇张扬
  • 4篇雷伟
  • 4篇杨超
  • 2篇裴国献
  • 2篇曾艳平
  • 1篇张大伟
  • 1篇赵广跃
  • 1篇邹继伟
  • 1篇李亮
  • 1篇梁娟
  • 1篇王春梅
  • 1篇臧成五
  • 1篇石磊
  • 1篇杨红军

传媒

  • 2篇中国骨质疏松...
  • 2篇中华创伤骨科...
  • 1篇中国矫形外科...
  • 1篇中华创伤杂志
  • 1篇中国脊柱脊髓...
  • 1篇中国感染控制...
  • 1篇中国医药导报

年份

  • 4篇2017
  • 5篇2016
  • 2篇2015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成形Centerpiece钛板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中期临床疗效被引量:18
2016年
目的:探讨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成形Centerpiece钛板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中期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9年1月~2011年6月在我院行后路椎管扩大成形Centerpiece钛板内固定术治疗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59例,其中男性42例,女性17例,年龄21~68岁,平均56.2±9.8岁。MRI显示3个节段狭窄12例,4个节段狭窄29例,5个节段狭窄18例。以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17分法)及其改善率评价术后神经功能改善情况;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score,VAS)及颈部功能障碍指数(neck dysfunction index,NDI)评价患者的疼痛及功能变化情况;术后复查颈椎X线、CT及MRI,在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的颈椎X线片上测量C2~C7夹角、颈椎活动度(ROM),在颈椎三维CT上测量椎管矢状径及椎管横截面积,计算椎管扩大率[(术后椎管矢状径-术前椎管矢状径)/(术前椎管矢状径)×100%],评价椎管扩大和维持情况及门轴侧骨融合情况。结果:手术时间为142.2±18.1min,术中出血量为264.5±50.5ml,术后引流量为252.3±28.6ml,住院日为7.2±0.7d。在术后随访过程中,15例出现了颈后部轴性疼痛症状,按照VAS评分,13例为轻度疼痛,2例为中度疼痛,所有患者颈部轴性疼痛症状均于术后1年内消失。1例术后第3天出现C5神经根麻痹症状,经2周保守治疗症状明显缓解,于术后12周时症状完全消失。随访48~72个月,平均60.5±2.7个月,术前JOA评分为8.5±0.5分,末次随访为15.4±1.3分,改善率为(77.1±5.2)%。术前平均VAS评分为3.9±0.4分,末次随访时为1.3±0.6分。术前平均NDI为20.3±5.4,末次随访时为6.5±1.8。影像学复查示术后随访期间颈椎管扩大满意,脊髓受压完全解除,椎管矢状径平均值术前为9.7±0.9mm,末次随访时为16.8±1.2mm,椎管扩大率为(67.6±13.9)%,椎管矢状面积术前为128.1±13.5mm^2,末次随访时为318.3±34.3mm2。末次随访时颈椎ROM值较术前减少9.6°±2.4°,手术前与术后随访期间C2~C7夹角未见�
苏菲桑宏勋樊勇吴子祥张扬白博刘斌雷伟
关键词:脊髓型颈椎病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成形术内固定疗效
阿司匹林抑制破骨细胞生成的分子机制研究
目的 研究不同浓度阿司匹林对RANKL诱导的RAW264.7细胞系中破骨细胞的生成分化和活动影响,以及其对破骨细胞中NF-κB通道和MAPKs通道系列信号分子表达及其磷酸化活动的影响,探讨阿司匹林对破骨细胞生成的影响及其...
苏菲曾艳平
四肢骨折内固定术后手术部位感染危险因素被引量:41
2017年
目的了解四肢骨折患者内固定术后手术部位感染(SSI)的发病率和危险因素。方法收集某院2013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四肢骨折接受内固定手术治疗的患者资料,将术后发生SSI的39例患者纳入感染组,按1∶2的比例随机抽取同期术后未发生SSI的78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分析SSI的危险因素。结果 4 125例骨折内固定患者术后SSI发生率为0.95%(39例),感染组细菌培养阳性率为87.2%(34/39),共分离病原菌38株,其中革兰阳性菌22株(57.9%),革兰阴性菌15株(39.5%),真菌1株(2.6%),金黄色葡萄球菌是主要致病菌(47.4%),多重耐药菌20株。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合并基础疾病、受伤至手术时间≥8 h、开放性骨折、多处骨折、手术时间≥180 min、术中失血量≥400 mL、术中输入异体血、术后引流管留置时间≥5 d、平均住院时间≥14 d,感染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受伤至手术时间≥8 h、开放性骨折、手术时间≥180 min、术后引流管留置时间≥5 d、住院时间≥14 d是骨折内固定术后SSI的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四肢骨折内固定术后患者发生SSI的危险因素较多,减少危险因素,对降低SSI发生率,提高治愈率有积极作用。
白博桑宏勋吴子祥郇科苏菲刘斌
关键词:骨折内固定术手术部位感染术后感染
新型纳米氮化钛银涂层髓内钉治疗家兔股骨骨折感染的研究被引量:3
2017年
[目的]观察研究纳米氮化钛银涂层髓内钉对家兔股骨骨折合并感染一期内固定的治疗效果。[方法]健康青年级家兔16只,随机分为纳米氮化钛组(Ti N)和纳米氮化钛银组(Ti N-Ag),建立家兔开放骨折合并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模型,一期应用Ti N髓内钉和Ti N-Ag髓内钉固定,对比观察两组家兔术后感染、日常活动、体重、体温等一般情况,定期拍摄X线片,术后8周取材进行微生物学和组织病理学检查,评价新型纳米氮化钛银涂层内固定材料的抗菌效果。[结果]术后8周,细菌培养结果提示Ti N组感染率为87.5%,Ti N-Ag组为25%(P=0.041);Ti N组动物体重平均增加(112.00±23.00)g,Ti N-Ag组增加(233.88±37.83)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Ti NAg组体温明显低于Ti N组(P<0.05)且波动较小;影像学检查结果:Ti N组骨折断端骨膜反应明显,有死骨形成,内固定松动移位,Ti N-Ag组骨折断段骨痂形成改建良好,内固定位置良好,未见明显死骨形成;组织病理学观察显示:Ti N组大量炎性细胞聚集浸润,Ti N-Ag组未见明显死骨及炎性细胞浸润。[结论]纳米氮化钛银涂层髓内钉对骨折合并感染有良好的预防和治疗效果,可有效降低术后感染风险。
白博桑宏勋郇科苏菲刘斌杨超姜培齐
关键词:骨折纳米银抗菌治疗
四肢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病原菌特点和耐药性分析被引量:10
2017年
目的研究四肢骨折内固定手术患者术后感染的病原菌特点和耐药情况。方法收集2013年1月~2016年1月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骨科收治的四肢骨折行内固定术的患者资料,发生术后感染共39例患者,取组织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 39例术后感染患者细菌培养阳性率为87.18%(34/39),细菌培养结果阳性的34例患者共分离出38株细菌,4例(10.53%)分离出2种细菌。导致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的病原菌主要为革兰阳性菌(57.89%,22/38),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47.36%,18/38)所占比例最高;革兰阴性菌占39.47%,真菌占2.63%。52.63%(20/38)术后感染患者病原菌为多重耐药菌(MDR),70.00%(14/20)的MDR是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其对青霉素、左氧氟沙星、克林霉素和红霉素等呈较高的耐药性,对万古霉素和利奈唑胺均敏感。结论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且MDR占很高比例。应尽早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明确病原菌,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及时调整抗生素使用方案,对降低院内感染发病率、控制抗生素滥用、有效控制感染和提高治愈率有重要意义。
白博郑恬吴子祥郇科苏菲梁娟桑宏勋
关键词:骨折内固定术术后感染病原菌多重耐药菌
阿司匹林体外抑制破骨细胞生成的分子机制研究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对破骨细胞生成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方法体外培养RAW264.7细胞,以100 ng/ml核激活因子κB(NF-κB)受体配体(RANKL)诱导培养,并同时添加不同溶度的阿司匹林(0,0.25,0.5,1.0,1.5 mmol/L)培养5天。在不同时间点,通过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染色的方法来观察破骨细胞诱导生成能力,用实时荧光PCR方法检测其破骨细胞系标志基因,包括组织蛋白酶K(CTSK)、TRAP、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和降钙素受体(CTR)mRNA的表达。裂解不同培养条件的细胞并提取蛋白上样,行western印迹检测NF-κB通道蛋白的表达以及有丝分裂原激活蛋白激酶(MAPKS)通道蛋白的表达,通过免疫荧光的方法分析确定NF-κB的P65的核易位。结果阿司匹林抑制RANKL诱导的破骨细胞生成,随着阿司匹林浓度增加,破骨细胞形成数量明显减少;其标志性基因TRAP、CTSK、MMP9及CTR的mRNA表达均有所下调;磷酸化的P65、P50、IKB-a、P38以及氨基端激酶(C-JNK)和胞外信号调节蛋白激酶(ERK)蛋白表达均有所减少,而其非磷酸化的蛋白表达水平无明显变化。阿司匹林同时对NF-KB P65的核易位也表现出抑制效果。结论在RAW264.7细胞系中,阿司匹林通过抑制NF-κB系统(P65、P50、IKB-a)和MAPKS系统(P38、C-JNK和ERK)通道的激活来抑制破骨细胞的生成,且在一定范围内和阿司匹林浓度呈正相关。阿司匹林可能具有临床预防及治疗骨质疏松的潜能。
曾艳平杨超杨红军樊勇吴子祥刘斌苏菲白博张文强桑宏勋
关键词:阿司匹林破骨细胞MAPKS
颈椎管扩大成形Centerpiece钛板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远期临床疗效
目的:探讨颈椎管扩大成形Centerpiece钛板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远期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9年1月~2011年6月在我院行后路椎管扩大成形Centerpiece钛板内固定术治疗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59例,其...
苏菲桑宏勋樊勇吴子祥张扬白博刘斌雷伟
关键词:脊髓型颈椎病内固定疗效
阿司匹林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实验研究进展被引量:3
2017年
综述阿司匹林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的实验研究进展,简要介绍阿司匹林的特性及在临床上的应用,以及阿司匹林治疗骨质疏松的机制,为治疗骨质疏松提供一种新的方法。以在体实验和离体实验作为文献的基本分类标准,进一步以各项实验室检测指标作为细化分类,广泛查阅近年来国内外有关阿司匹林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实验的相关文献,并综合分析。在体实验方面,分别从骨密度、骨组织形态学、骨生物力学、骨代谢生化指标等方面进行阐述;离体实验方面,整理阿司匹林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相关机制的信号通路、细胞因子表达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实验研究进展。在此基础上做出总结,指出目前研究尚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阿司匹林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作用机理未完全阐明,以及相关流行病学研究的匮乏;提出下一步探究的思路,以期为相关研究者提供借鉴与参考。
苏菲桑宏勋
关键词:阿司匹林绝经后骨质疏松
3D打印和术中导航技术在寰枢椎脱位术中的应用被引量:16
2016年
目的探讨3D打印和术中导航等数字骨科技术在寰枢椎脱位术中的应用,评价其临床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至2014年6月期间收治的39例寰枢椎脱位患者资料。其中18例患者采取常规后路寰枢椎复位、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植骨融合手术(常规组),男11例,女7例;平均年龄为(52.7±12.3)岁。21例患者联合3D打印模型和术中即时导航系统进行后路手术(3D组),男12例,女9例;平均年龄为(51.1±11.4)岁。通过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颈椎日本骨科学会评分(JOA)、JOA改善率、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椎弓根螺钉位置准确性等指标,评价数字骨科技术的可行性和临床疗效。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结果常规组与3D组患者术后分别获平均(43.7±5.4)、(21.3±3.2)个月随访,手术时间平均分别为(100.2±9.4)、(84.8±8.2)min,术中出血量平均分别为(94.2±9.6)、(85.6±8.0)mL,置钉总准确率分别为97.2%(70/72)和100%(84/84),以上项目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年V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JOA评分、JOA改善率、NDI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一组内术前与术后1年VAS评分、JOA、NDI两组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寰枢椎均获骨性融合,未见内固定物松动、移位、断裂等并发症。结论采用3D打印和术中导航等数字骨科技术辅助外科治疗寰枢椎脱位,椎弓根螺钉置入准确性高、术中风险明显降低、手术安全性高、临床疗效满意,是一种有效、可行、值得推广的新技术。
樊勇杨超杨红军张扬苏菲白博王飞吴子祥雷伟裴国献桑宏勋
关键词:寰椎枢椎脱位3D打印导航模板
FK506联合供体骨髓移植诱导猪同种异体复合组织移植免疫耐受的组织病理学研究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改良猪带血管-骨-肌-皮肤异体复合组织移植模型,探讨FK506联合供体骨髓移植对猪同种异体复合组织移植术后移植物存活的影响及组织病理学变化。方法选择3头家养雄性长白猪和8头近交系雌性巴马香猪分别作为复合组织移植的供体和受体,将受体猪分为3组:A组:单纯免疫抑制药物组,B组:免疫抑制药物联合骨髓移植组,c组:自体异位移植对照组,A、B组每组3头,C组2头。改良制备猪异体复合骨-肌-皮肤腹股沟包埋模型,术后观察猪的一般情况,监测FK506血药浓度,通过移植物皮肤大体观察及活组织检查监测其排斥反应及存活时间。结果A组移植物分别在术后第7、9、10天因排斥反应而坏死;B组移植物分别存活至术后第80、91、114天;对照组C组移植物截至观察13期为止,仍存活良好。移植物活检HE染色及透射电镜观察显示:B组淋巴细胞浸润及免疫排斥分级较A组明显减弱。结论FK506联合供体骨髓移植可延长移植物存活时间、降低免疫排斥反应,移植物皮肤活体组织检查是诊断排斥反应的可靠依据。
刘斌李亮王春梅李俊琴张大伟姬传磊赵广跃邹继伟臧成五石磊高祎程朋真苏菲白博裴国献桑宏勋
关键词:骨髓移植免疫耐受皮肤活检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