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世华
- 作品数:6 被引量:66H指数:2
- 供职机构:四川省复员退伍军人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哲学宗教政治法律更多>>
- 监狱警察和精神科医护人员职业倦怠调查分析被引量:2
- 2012年
- 目的了解监狱警察及精神科医护人员在职业倦怠、社会支持情况上的异同,以期制定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方法采用职业倦怠问卷-中文版(Chinese 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CMBI)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ocial Support Rating Scale,SSRS),分别对某精神病院医护人员和某男监狱的警察各100人,进行工作倦怠及社会支持的调查。结果 (1)监狱警察的倦怠程度高于医护人员(P<0.05);(2)监狱警察的耗竭、人格解体高于医护人员(P<0.05),而成就感降低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监狱警察的社会支持高于医护人员(P<0.05)。结论监狱警察和医护人员都容易产生职业倦怠,但具体表现和获得的社会支持不同,应积极、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干预措施,以改善不同职业群体的职业倦怠。
- 谢家玲潘奎琼刘世华
- 关键词:司法精神病学警察医生职业倦怠
- 不同年代住院精神病人状况调查比较被引量:1
- 2002年
- 目的 了解不同年代背景和社会文化因素对住院精神病人层次、结构及诊治情况的影响。方法 分别对 1 979、1 989、1 999年出院病人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3组病人在性别、婚姻、职业、住院时间等方面均有显著性差异。女性及农民患者呈逐年上升趋势 ,离婚丧偶比例逐年增大 ,无业人员明显增加 ,住院时日缩短 ,精神分裂症仍居榜首 ,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情感性精神障碍、分裂样精神病诊断比率增加 ,神经症、器质性精神障碍诊断则呈下降趋势 ,各种休克治疗手段已逐渐被精神药物所取代 ,近期疗效明显提高。结论
- 刘世华王瑞文陈科石悦红王海燕
- 关键词:精神病人精神分裂症
- 365名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被引量:1
- 2013年
- 目的了解教师这一特殊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为促进教师心理健康、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使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365名教师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结果 SCL-90得分:最低90分,最高450分,总均分142分,标准差57.8分,症状自评因子分在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等阳性评分上显著高于全国常模(P<0.01),以总均分≥160分作为标准,本次筛查出有心理问题的教师83人,占总数的23%,因子频数分布及比例分布,以SCL-90因子分≥2分的个数,有心理问题的81人,与SCL-90总均分≥160分非标准的83人基本相似。男女之间在因子分上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教育主管部门应关注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促进教师这一特殊群体的心理健康。
- 潘奎琼谢家玲刘世华易艳梅赵英
- 关键词:教师心理健康症状自评量表
- 医护人员职业倦怠与应对方式被引量:47
- 2013年
- 目的了解医护人员的职业倦怠现状,探讨应对方式与职业倦怠之间的关系,为制定针对性地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职业倦怠调查问卷和简易应对方式问卷对本市3家医院300名一线医护人员进行调查。结果①年龄30~39岁的医护人员情感耗竭较高,40~49岁的医护人员有较高的成就感(F=4.39,4.17;P<0.05);②工龄10~19年的医护人员情感耗竭较高,20~29年的医护人员有较高的成就感(F=4.18,4.21;P<0.05);③妇产科医护人员情感耗竭较高,精神科医护人员的人格解体较高(F=5.02,5.40;P<0.05);④医护人员的应对方式与职业倦怠呈显著正相关(t=0.94,0.96;P<0.01)。结论医护人员面对工作的压力,很容易产生职业倦怠,应对方式与职业倦怠有密切的关系。
- 谢家玲尹学琼李蓉陈科刘红刘世华
- 关键词:医护人员职业倦怠情感耗竭
- 丙戊酸钠与碳酸锂治疗躁狂症对照研究
- 1995年
- 丙戊酸钠与碳酸锂治疗躁狂症对照研究刘世华,王瑞文,陈科,高灵,韩海英,谢家玲对象:本组病例为我院一男病区连续入院的躁狂病人,诊断符合CCMD──2躁狂症发作标准;BRMS分值≥20分,共计29例。按入院先后顺序,随执分成两组,丙戊酸钠组15例,碳酸锂...
- 刘世华王瑞文陈科高灵韩海英谢家玲
- 关键词:丙戊酸钠躁狂症复员退伍军人显效时间睡前服用镇静催眠药物
- 65例精神病人暴力行为特征分析被引量:15
- 2008年
- 目的探讨精神病人暴力行为特征及相关因素。方法对1998~2007近10年间住院的65例精神病人暴力行为的病历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结果精神病人暴力行为以青壮年(84.61%)、男性(75.38%)、精神分裂症(83.07%)居多;低文化、病前性格内向、敏感、多疑,未正规接受抗精神病药物治疗与暴力行为密切相关;激发因素以幻觉妄想病理性动机占首位(66.15%);伤害对象主要为亲属及近邻(73.84%);暴力手段采用锐器及重物钝器伤及躯体重要部位,致死、致残率高(41.53%)。结论强化精神病人的药物治疗和社会监管力度,加强社会群体精神卫生知识宣传,是避免和减少精神病人暴力行为必不可少的防范措施。
- 刘世华林建新
- 关键词:精神病人暴力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