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晶
- 作品数:11 被引量:72H指数:5
-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北京同仁眼科中心更多>>
- 发文基金: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先天性无虹膜合并白内障手术疗效观察
- 2016年
- 目的 评价先天性无虹膜合并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晶状体囊袋张力环及黄色后房折叠型人工晶状体(IOL)植入,并配戴美瞳接触镜的治疗效果。方法 前瞻性系列病例研究。对10例(17眼)先天性无虹膜合并白内障患者施行白内障手术,采用3.2 mm透明角膜切口,连续环形撕囊直径小于6 mm,超声乳化后,植入晶状体囊袋张力环及黄色后房折叠型IOL,术后配戴美瞳接触镜。患者年龄4-50岁,平均(25.4±14.8)岁。术前最佳矫正视力(BCVA)0.05-0.1。眼压(IOP)8-24 mmHg(1 mmHg=0.133 kPa),平均(16.4±3.9)mmHg。角膜内皮细胞计数1 825-3 829个/mm^2,平均(3 280±473)个/ mm2。仅1例患者具有部分虹膜,其余患者均仅有虹膜根部,晶状体完全暴露,晶状体悬韧带可见,无晶状体脱位,晶状体混浊表现为不均匀花瓣状,患者畏光症状明显,有不同程度眼球震颤,角膜及眼底大致正常。应用配对t检验比较手术前后IOP、角膜内皮变化情况。结果 手术均顺利完成,植入IOL度数为19.50-30.00 D,平均(24.44±4.30)D。随诊时间1-18个月,末次随访BCVA 0.1-0.7,均较术前提高;患者自觉畏光症状明显减轻,配戴美瞳后畏光症状减轻更为明显。所有病例最后一次复查时角膜均清亮,未见接触镜所致角膜感染症状。所有IOL被囊袋包裹良好,位置趋中。2例(4眼)患者随诊至术后6个月时晶状体囊袋机化明显,后囊混浊经YAG激光治疗后已形成人工瞳孔。术后IOP为(18.1±3.6)mmHg,未见继发性青光眼。角膜内皮细胞计数为(2 669±850)个/mm^2,无继发性角膜内皮失代偿病例。结论 应用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晶状体囊袋张力环植入、后房折叠型黄色IOL植入和配戴美瞳接触镜治疗先天性无虹膜合并白内障效果良好,术后视力有一定程度提高,明显减轻畏光等不适症状。
- 王进达张景尚熊瑛李婧李晓霞刘雪赵晶万修华
- 关键词:无虹膜白内障摘除术晶状体囊袋张力环
- 白内障超声乳化摘出及后房折叠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被引量:25
- 2016年
- 目的评价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行超声乳化摘出及后房折叠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疗效。方法对46例(77眼)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施行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吸出术,通过3.2 mm切口植入后房折叠型人工晶状体。于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随访复查,比较手术前后最佳矫正视力、球镜度数、柱镜度数、角膜曲率、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和眼轴长度的变化。结果手术均顺利完成,人工晶状体100%囊袋内植入。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最佳矫正视力≥0.5者分别有59眼、60眼、65眼和65眼。术后6个月患者球镜度数、柱镜度数、角膜曲率、眼轴长度、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分别为(-1.04±0.59)D、(-0.23±1.14)D、(43.72±1.16)D、(28.46±1.77)mm、(2041±825)个·mm-2。与术前相比,球镜度数、角膜内皮细胞计数两项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超声乳化摘出及后房折叠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效果良好,术后视力恢复快、屈光状态稳定。
- 安莹王进达张景尚李晓霞刘雪赵晶万修华
- 关键词:白内障摘出术人工晶状体高度近视
- 人工晶状体材料及设计研究的进展
- 2015年
- 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重,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患者的数量逐步增加.IOL材料包括传统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硅胶、水凝胶和丙烯酸酯等.开发与使用稳定性、光学质量及安全性更好的新型IOL是提高患者术后视觉质量的需要.新型材料及设计的IOL包括注入式IOL、纳米材料IOL、羟乙基甲基丙烯酸酯(HEMA)材料IOL等.含HEMA的IOL疗效更确实、术后并发症更低;新型丙烯酸酯IOL独特的后缘尖锐化设计进一步降低术后并发症,提高IOL稳定性;注入式IOL实现了小切口手术、保留了晶状体正常的调节功能;纳米材料IOL提高了IOL生物相容性;新型黑色虹膜隔型IOL不仅使眼球美观,而且能够透过近红外线接受SLO、OCT等眼底检查.随着研究的深入与新材料的开发应用,这些IOL将很快问世,为白内障患者带来更多的福音.
- 赵晶万修华
- 关键词:人工晶状体
- 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IOL植入术后的视力预后及其影响因素被引量:12
- 2014年
- 目的 回顾性分析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IOL植入术后的视力预后及其影响因素,为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预估术后视力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选择46例(77眼)高度近视(球镜度≥-6.00 D并且眼轴长度≥26 mm)合并白内障的患者,详细检查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IOL植入术前、术后的BCVA、白内障严重程度(LOCS分级)、眼轴长度、眼底照相模糊程度及眼底病变程度,并进行Pearson相关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 以术后6个月BCVA为准,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术后6个月BCVA与术前BCVA、术前球镜度、眼轴长度、术前眼底像模糊程度、白内障严重程度、眼底病变严重程度相关.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后视力与术前BCVA(P<0.01)和眼底病变严重程度相关(P<0.01).结论 对于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IOL植入术后的视力恢复情况与术前BCVA和眼底病变程度相关.
- 王进达张景尚李婧王宁利熊瑛李晓霞刘雪赵晶张晓慧万修华
- 关键词: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预后
- 2014-2016年北京同仁医院青光眼专科门诊青光眼类型构成比分析被引量:13
- 2017年
- 目的分析2014-2016年北京同仁眼科中心青光眼专科门诊的青光眼类型构成比。设计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2014-2016年北京同仁眼科中心青光眼专科门诊4383例青光眼患者。方法回顾青光眼专科门诊PACS系统青光眼患者的电子病历资料。用SPSS11.0软件统计患者的诊断类型、性别与年龄情况。主要指标构成比。结果 3年门诊患者8108例,其中青光眼患者4383例(54.1%)。3年累计构成比中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原发性婴幼儿型青光眼、青少年型青光眼、新生血管性青光眼、青光眼睫状体炎综合征、正常眼压性青光眼分别占39.0%、30.1%、10.3%、1.9%、4.2%、3.7%、1.5%、0.2%。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原发性婴幼儿型青光眼、青少年型青光眼、新生血管性青光眼、青光眼睫状体炎综合征中男性分别占26.0%、59.4%、21.1%、66.3%、65.0%、64.8%、73.4%;患者平均年龄分别为(62.6±9.8)、(52.5±15.1)、(65.3±9.0)、(10.7±11.5)、(21.1±5.9)、(56.8±15.7)、(37.0±14.5)岁。结论 2014-2016年北京同仁医院青光眼专科门诊中原发性青光眼占青光眼患者的3/4,半数患者为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占30%。与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相比,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年龄较大,女性更常见。
- 闫玮玉李建军徐亮赵晶徐捷刘丽娟王立波
- 关键词:构成比
- 一例眼-面-心-牙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表型特征及分子遗传学研究被引量:1
- 2016年
- 目的对一罕见的眼-面-心-牙(OFCD)综合征患者家系进行临床表型特征随访研究及致病基因突变筛查研究。方法实验研究。对患者进行详尽的临床多科室检查及表型资料收集。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和Sanger测序法对OFCD患者及其父母进行候选基因BCOR的突变筛查,对携带碱基改变的序列进行单链PCR克隆产物的测序验证,并在60名无关正常对照人群中进行测序验证。结果表型研究结果提示患者存在眼部、面部、心脏、牙齿和肢体的先天发育异常,同时合并有脉络丛乳头状瘤表型,患者父母的临床表型未见异常,患者被确诊为OFCD综合征。候选基因突变筛查研究发现患者BCOR基因外显子4存在一个新的杂合缺失突变c.1296delT,该突变在患者父母及正常人群中没有检测到。结论本研究首次报道了一例OFCD综合征合并脉络丛乳头状瘤的表型,拓展了OFCD综合征的疾病表型谱。候选基因突变筛查发现了BCOR基因外显子4的一个新缺失突变c.1296delT,该突变导致0FcD综合征的发生。
- 贾红艳王进达张景尚熊瑛李婧刘雪李晓霞赵晶张晓慧万修华
- 关键词:表型
- 3.2mm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术治疗放射状角膜切开术后白内障的效果及安全性被引量:7
- 2015年
- 目的评估3.2 mm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术治疗放射状角膜切开术(radial keratotomy,RK)后白内障的效果与安全性。设计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既往有RK手术史的白内障患者8例13眼,其中RK角膜瘢痕为8刀者2例4眼,12刀者3例4眼,16刀者3例5眼。方法由同一手术医师进行3.2 mm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8刀RK组中,角膜主切口位于相邻两条放射状角膜瘢痕之间,未与瘢痕接触;12刀RK组中,主切口跨越1条角膜瘢痕;16刀RK组中,主切口跨越2条角膜瘢痕。于术后1天,1周,1、3、6个月,1、2、3年进行随访,观察角膜RK瘢痕情况、并发症处理及术后视力恢复情况。主要指标有无RK瘢痕裂开、术后最佳矫正视力、角膜散光、角膜内皮细胞密度。结果 8刀RK组和12刀RK组术中均未发生角膜RK瘢痕裂开,术毕切口密闭良好;16刀RK组中,2眼发生术中角膜瘢痕裂开,1眼采用前房注气封闭切口,另1眼采用主切口下注入黏弹剂,侧切口前房注气封闭切口。随访过程中,所有13眼术后角膜切口密闭良好,均未出现新发角膜瘢痕裂开。最后1次复查时,最佳矫正视力为(0.67±0.18)较术前(0.29±0.20)提高(t=-6.077,P=0.000),角膜散光(1.69±1.23 D)较术前(1.28±0.78 D)无明显变化(t=-0.758,P=0.470),角膜内皮细胞密度(1716.95±906.79/mm2)较术前(2383.97±833.39/mm2)降低(t=2.995,P=0.012)。结论 8刀、12刀RK术后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手术时采用3.2 mm透明角膜切口是安全的,16刀者术中易发生角膜瘢痕裂开,对此应采用更小的角膜切口或采用传统的角巩膜隧道切口。
- 刘雪王进达张景尚熊瑛李婧李晓霞赵晶万修华
- 关键词:放射状角膜切开术
- 黄斑区脉络膜分层厚度SD-OCT测量的一致性研究被引量:1
- 2016年
- 目的研究采用频域相干光断层扫描(spectral-domain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SD-OCT)深度增强成像技术测量黄斑区脉络膜血管层厚度的观察者内以及观察者间的一致性。设计前瞻性研究。研究对象"北京眼病研究2011"可以测量脉络膜厚度的3187名受试者(平均年龄64.0±9.6岁)中随机抽取的50人。方法受试者接受SD-OCT检查。由两名培训过的眼科医生分别测量研究对象右眼黄斑中心凹、中心凹鼻侧750μm及颞侧750μm的脉络膜中小血管层和大血管层的厚度。采用组内相关系数(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ICC)及Bland-Altman法进行组内及组间一致性分析。主要指标组内相关系数(ICC)及Bland-Altman表。结果观察者组内ICC值均>0.945,Bland-Altman法分析少于10.0%的点在95%的一致性界限之外(P<0.05);观察者组间ICC值均>0.977,Bland-Altman法分析少于8.0%的点在95%的一致性界限之外(P<0.05)。结论在常规测量条件下,SD-OCT测量脉络膜血管层厚度的观察者组内以及组间的一致性好,可辅助用于眼底疾病的临床诊断研究。
- 赵晶王亚星张琪李建军徐亮
- 关键词:脉络膜厚度
- LASIK术后白内障患者应用不同公式计算的人工晶状体植入后效果分析被引量:3
- 2016年
- 目的评估LASIK术后白内障患者应用SRK-T公式、HOFFER-Q修正公式和Haigis-L修正公式进行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intraocular lens,IOL)植入术后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从2011年1月至2015年2月行白内障超声乳化+IOL植入术且既往有LASIK术史的患者13例(21眼)。根据不同IOL计算公式分为3组,分别为SRK-T公式(6眼)、HOFFERQ修正公式(5眼)和Haigis-L修正公式(10眼)。所有患者在白内障术前术后均进行常规检查,均由同一手术医师进行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IOL植入术。术后随访6个月,使用配对t检验比较手术前后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等效球镜、眼压、角膜内皮细胞密度的变化,对不同公式计算的术后等效球镜和术后等效球镜与目标屈光度之间的差值进行方差分析。结果术后等效球镜和术后等效球镜与目标屈光度之间的差值,在±0.25 D内分别为5眼(23.81%)和1眼(4.76%),在±0.5 D内均为6眼(28.57%),在±1.0 D分别为10眼(47.62%)、11眼(52.38%)。与术前相比,术后6个月时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明显提高(均为P<0.001),等效球镜偏差度数显著减小(P<0.001)。应用SRK-T公式、HOFFER-Q修正公式和Haigis-L修正公式后,术后等效球镜误差在±1.0 D内的分别为67%、80%、30%;而术后等效球镜与目标屈光度之间的差值,误差在±1.0 D内的分别为50%、60%、50%。术后等效球镜和术后等效球镜与目标屈光度之间差值采用Haigis-L修正公式和HOFFER-Q修正公式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01)、Haigis-L修正公式和SRK-T公式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01)。结论 LASIK术后白内障患者在进行白内障超声乳化+IOL植入术后,HOFFER-Q修正公式计算的IOL度数误差相对较小。
- 张景尚王进达刘雪熊瑛李婧李晓霞赵晶万修华
- 关键词:白内障LASIK
- 应用眼动仪评价观看立体显示视频诱导的视疲劳程度的实验研究被引量:10
- 2014年
- 目的探讨应用眼动仪评价观看立体显示(threedimensional,3D)视频诱导的视疲劳程度的作用。设计观察性交叉研究。研究对象28例健康受试者,年龄20-30岁之间,-3.0D〈屈光状态〈+1.0D。方法受试者在实验中观看偏振光原理的3D显示器。显示器可分别以二维(twodimensional,2D)和三维两种方式显示观看内容。观看视频前安装好眼动仪设备,每位受试者分2次观看相同内容2D显示及3D显示视频各40分钟,用眼动仪实时记录观看视频中的各项眼动指标变化,并比较观看3D和2D视频时眼动指标的差异。主要指标眨眼频率与眨眼持续时间、注视持续时间、瞳孔直径、眼跳速度与加速度、眼跳持续时间、眼跳幅度。结果在观看3D视频中眨眼频率明显低于观看2D视频(左眼:P=0.02,右眼:P=0.01),随着观看3D时间的延长,眨眼频率增加,而观看2D过程中眨眼频率无明显变化。眨眼持续时间在观看2D和3D过程中无明显差异。观看2D和3D视频过程中瞳孔大小无明显差异(左眼:P=0.86;右眼:P=0.64)。观看3D过程中每个注视点的注视持续时间短于观看2D视频佐(眼:P=0.02,右眼:P=-0.02)。观看3D和2D过程中注视持续时间双眼无差异(3D:P=0.94;2D:P=0.98)。观看3D和2D过程中眼跳各项参数(眼跳频率、持续时间、幅度、速度与加速度)均有明显差异(P〈0.001),与观看2D视频相比,在观看3D视频过程中,眼跳幅度较大,眼跳频率较快,眼跳持续时间较短,眼跳速度较快。随着观看3D视频时间延长,眼跳频率下降,从最初平均每分钟980.8个眼跳(左眼)到最后平均每分钟937.2个眼跳(左眼)。左右眼的眼跳幅度无明显差异(2D:P=0.94;3D:P=-0.65),左右眼的眼跳速度无明显差异(2D:P=-0.90;3D:P=0.82)。结论观看3D视频会使眨眼频率减少,眼跳速度
- 张莉任杰徐亮张景尚赵晶
- 关键词:立体视觉眨眼眼跳瞳孔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