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达

作品数:4 被引量:24H指数:2
供职机构: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辽宁省教育厅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卒中
  • 2篇卒中患者
  • 2篇脑卒中
  • 2篇脑卒中患者
  • 1篇地诺前列酮
  • 1篇地诺前列酮栓
  • 1篇电针
  • 1篇电针刺
  • 1篇电针刺激
  • 1篇电针治疗
  • 1篇动功
  • 1篇运动功能障碍
  • 1篇针刺
  • 1篇诊治
  • 1篇诊治进展
  • 1篇妊娠
  • 1篇日常生活活动
  • 1篇日常生活活动...
  • 1篇生活活动能力
  • 1篇随机对照试验

机构

  • 4篇中国医科大学
  • 1篇中国医科大学...

作者

  • 4篇刘达
  • 1篇刘岿然
  • 1篇张悦
  • 1篇刘学勇
  • 1篇王晓樱
  • 1篇魏军
  • 1篇杨洋

传媒

  • 2篇中国医科大学...
  • 1篇现代妇产科进...
  • 1篇药物不良反应...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电针刺激结合Bobath技术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疗效被引量:9
2017年
目的探究电针刺激结合Bobath技术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脑卒中患者87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A组、B组、C组,每组29例,A组患者采用Bobath技术培训,B组患者采用电针刺激进行治疗,C组在进行Bobath技术培训基础上结合电针刺激治疗。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MBI)、改良Ashworth分级(MAS)、步行分级评定(FAC)对治疗前后患者下肢的运动情况进行评定。结果 3组患者比较,治疗前FMA、MBI评分各项以及整体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组患者的FMA、MBI评分各项以及整体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治疗后C组FMA、MBI评分各项以及整体评分高于A、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比较,治疗前MAS分级、FAC分级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C组与A、B组比较,MAS分级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与A组比较FAC分级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与B组比较FAC分级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刺激结合Bobath技术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治疗效果较好,与单纯进行电针刺激或Bobath技术培训相比,能够明显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下肢运动功能、步行能力以及改善肢体痉挛状况。
杨洋刘达
关键词:脑卒中BOBATH技术电针治疗下肢运动
弥漫性子宫平滑肌瘤病的诊治进展被引量:13
2016年
弥漫性子宫平滑肌瘤病是子宫肌瘤的一种特殊生长方式,较罕见,病因尚未明确。临床表现以月经量增多为主,多继发中重度贫血,多数患者伴有腹痛、腰酸等盆腔压迫症状。病理大体观表现为子宫弥漫性均匀性增大,肌层增厚,肌壁间弥漫布满细小瘤样结节,镜下表现为子宫肌层弥漫性结节样增生。本病需与子宫多发肌瘤、子宫腺肌症、子宫脉管内平滑肌瘤及子宫肉瘤相鉴别。治疗以手术为主,应根据患者病情合理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刘达王晓樱张悦刘岿然
关键词:全子宫切除术妊娠
丰富环境下多重任务导向机器人训练对脑卒中患者步行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干预效果
2023年
目的探讨丰富环境下多重任务导向机器人训练对脑卒中患者步行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干预效果。方法选取接受康复治疗的脑卒中患者59例,随机分为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30例)和研究组(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增加丰富环境下多重任务导向机器人辅助步行训练,29例),比较治疗前后2组患者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下肢部分(FMA-LE)评分、Hoffer步行能力分级、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MBI)、表面肌电图信号。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FMA-LE评分、Hoffer步行能力分级、BBS评分、MBI、表面肌电图信号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2组患者FMA-LE评分、Hoffer步行能力分级、BBS评分、MBI、表面肌电图信号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且研究组改善情况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丰富环境下多重任务导向机器人辅助步行训练可以改善脑卒中患者步行功能,提高步行能力,增强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刘达韩小钗王子良赵紫剑贾雪嵩何宇刘学勇
关键词:康复机器人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康复治疗
地诺前列酮栓促宫颈成熟疗效与安全性的随机对照试验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 探讨地诺前列酮栓促宫颈成熟的疗效与安全性. 方法 研究设计为随机对照试验.采用信封抽签法,将2011年9月至2013年9月在中国医科大学盛京医院住院、宫颈条件不成熟的足月妊娠妇女随机分为地诺前列酮栓组(地诺前列酮栓1枚置阴道后穹窿处,12 h后取出)和缩宫素组(缩宫素2.5U入0.9%氯化钠注射液500 ml缓慢静脉滴注).疗效评价指标措施为用药前及用药后6、12 h的Bishop评分、第一、二、三产程和总产程时间以及阴道分娩率.安全性评价指标为孕妇不良反应、胎儿窘迫和新生儿窒息发生率. 结果 地诺前列酮栓组用药后6、12 h Bishop评分[(6.5±0.8)、(8.3±0.9)分]均高于用药前[(4.2±0.6)分]及缩宫素组[(4.2±0.6)、(4.5±0.3)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地诺前列酮栓组促宫颈成熟的总有效率[85.0% (221/260)]高于缩宫素组[23.1% (60/2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地诺前列酮栓组第一、二产程和总产程时间均短于缩宫素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地诺前列酮栓组阴道分娩率[90.8%(236/260)]高于缩宫素组[46.9%(122/2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地诺前列酮栓组孕妇不良反应、胎儿窘迫和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分别为7.0%(18/260)、4.7%(12/256)和3.9%(10/256);缩宫素组分别为6.2%(16/260)、4.8% (14/253)、4.3%(11/253);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 结论 地诺前列酮栓促宫颈成熟的作用优于缩宫素,有良好的安全性.
刘达魏军
关键词:地诺前列酮催产素宫颈成熟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