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代明

作品数:13 被引量:79H指数:3
供职机构:湘潭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经济管理文化科学社会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政治法律
  • 3篇经济管理
  • 2篇文化科学
  • 1篇哲学宗教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社会学

主题

  • 3篇官员
  • 2篇地方官
  • 2篇地方官员
  • 2篇地方政府
  • 2篇责任追究
  • 2篇政府
  • 2篇政治
  • 2篇生态
  • 2篇生态环境
  • 2篇问责
  • 2篇官员问责
  • 1篇大众
  • 1篇大众阅读
  • 1篇地方政府间
  • 1篇行政
  • 1篇行政权力
  • 1篇畜牧
  • 1篇畜牧产业
  • 1篇依法
  • 1篇依法治国

机构

  • 12篇湘潭大学
  • 1篇中共中央党校

作者

  • 12篇李代明
  • 4篇盛明科
  • 1篇刘光全
  • 1篇唐越
  • 1篇邹鹏
  • 1篇郑柏松
  • 1篇李毅

传媒

  • 2篇山西农业大学...
  • 2篇江南社会学院...
  • 1篇中国行政管理
  • 1篇中国出版
  • 1篇吉首大学学报...
  • 1篇邵阳学院学报...
  • 1篇四川行政学院...
  • 1篇农业部管理干...
  • 1篇西部学刊
  • 1篇毛泽东研究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21
  • 2篇2018
  • 5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生态政绩考评失灵与环保督察——规制地方政府间“共谋”关系的制度改革逻辑被引量:39
2018年
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常规式治理与运动式治理是解决生态环境治理问题最为常见的两种机制。运动式治理机制因常规式治理机制失灵而启动并通过嵌入性控制来实现组织目标。生态政绩考评试图通过例行的考评机制来引导和调控地方政府及官员的施政行为。这种机制因存在委托-代理风险、央地目标冲突、绩效结果激励约束强度小等问题,容易导致地方政府间的生态环境治理"共谋行为"的产生,亟须可替代性的治理机制来实现可行的和有效的治理。为此,环保督察应运而生并成为调控生态环境治理节奏的显性机制;通过嵌入性控制能够有效遏制生态政绩考评失灵,规制地方政府间的"共谋行为",实现对地方政府环境治理行为的有效控制。
盛明科李代明
关键词:共谋行为控制权
正向激励与逆向惩罚:地方官员生态环境责任追究的控制机制
2017年
地方官员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是建设生态文明和实现绿色发展的有效途径,党政同责和终生追责,既抓住了问责的关键少数,又规定了问责时限。当前我国地方官员生态环境损害问责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权责不明、认识偏差、规避问责、问责执行不到位。解决路径在于制定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建立地方官员生态政绩考评机制、元问责机制和复出机制。
李代明
全面依法治国视域中行政权力法治化路径研究
2016年
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实现行政权力法治化,是依法治国、治官、治权的需要,也是全面依法治国新常态的应有之义,而高效的法律实施体系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关键,全面依法治国必须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行政权力法治化要通过行政权力设定法治化、行政权力调整法治化、行政权力运行法治化和行政权力监督法治化来实现。
李代明刘光全
关键词:行政权力职权法定
毛泽东协商决策思想及其当代价值被引量:1
2017年
协商决策是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动员干群力量、化解社会矛盾、走出治理困境时运用最多的领导艺术。经历了早期开创性的萌芽、探索中的成长、理论上的成熟、制度化的完善的不断发展过程。毛泽东从主体类型与范围两个维度对协商决策主体进行构建,强调将协商思想始终贯穿政治决策过程,并以"三三制"政权建设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创立等实践形式有力地推进了协商决策制度化建设。毛泽东协商决策思想对当今党和国家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完善民主决策制度、健全社会协商民主制度有重要现实意义。
盛明科李代明
关键词:毛泽东民主协商
地方生态治理支出规模与官员晋升的关系研究——基于市级面板数据的结论被引量:27
2018年
生态治理财政投入是生态治理的重要保障,彰显出地方官员对生态治理支持力度。通过2007-2016年42个市生态治理支出规模与市委书记市长的匹配数据,本文研究了地方生态治理支出规模对官员晋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生态治理支出规模对市委书记和市长晋升的直接影响不显著;生态治理绩效在官员晋升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对市委书记市长的晋升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无论是东部地区还是中西部地区,GDP依然对官员晋升存在正向作用。这一研究结果的解释是:官员政绩考核体系改革工作和生态治理政策发挥了一定作用,生态治理绩效激励为地方官员生态治理行为注入新的动力,但以GDP为导向的政绩考评体系没有彻底转变,地方官员对GDP的追求依然存在;在面临经济下行压力和环境污染治理压力的"两难"抉择中,发展经济对地方"第一责任人"来说依然是现实选择。根本治理之策在于健全科学的生态政绩考评体系,完善生态政绩考评结果运用机制和生态政绩考评监督机制,向地方政府及官员传递生态政绩压力,激励地方官员进行生态治理。
盛明科李代明
关键词:生态治理财政支出政治激励官员晋升
农村金融:助推农村经济发展的引擎--基于湖南X县农林畜牧产业的调查与思考
2017年
金融总是具有很强的逐利性,金融机构都愿意将贷款投入到能够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的地方,具有嫌贫爱富的特征。农村脱贫急需产业扶贫,发展农林畜牧特色产业,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吸纳农民就地就业,是产业扶贫构想的逻辑,但现实情况是农业一直备受银行冷落,得不到有效资金的支持。基于对湖南省邵阳市X县的深入调研分析,发现农林畜牧特色产业金融服务存在农户、企业"贷款难"和银行"难贷款"的困境。这就需要进行金融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发展特色产业提高金融资源承载能力,构建优质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构建以银行为主导的多方协同的金融平台,创新金融产品,简化流程,建立金融支持农林畜牧产业发展机制,助推农林畜牧特色产业发展。
李代明邹鹏胡万俊唐越郑柏松李毅
关键词:农村金融金融需求金融困境
从“理性经济人”到“理性生态人”——生态环境治理中的地方政府角色转型被引量:1
2022年
生态环境恶化及其衍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被广泛视作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政府作为生态环境治理的重要组织者和执行者,如何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到政府的施政行为中,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诉求,也是绿色发展型政府的本质要求。但在生态环境治理过程中存在着一个悖论:中央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建立了多维度多层次的环境治理与督察体系,但在具体生态环境治理中,不作为、慢作为,不担当、不碰硬,甚至敷衍应对、弄虚作假等形式主义问题却屡禁不止,导致生态环境治理效果不尽如人意。地方政府在生态环境治理过程中存在角色错位与冲突,亟待树立绿色发展观和生态政绩观、构建高效的生态政绩考评体系、强化制度执行与督察,形塑和强化“理性生态人”角色,实现生态治理现代化。
李代明胡意华
关键词:生态环境治理政府角色理性经济人
微文化背景下高校文科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究
2023年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微文化日渐盛行,它通过微博、微信、微视频和各类APP,以多向、互动、网状、裂变式的传播,全面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文科类大学生在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接受能力等方面具有特殊性,微文化背景下,如何探索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紧迫而重要。为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牢牢抓住微文化这个有效载体,正视学习方式转变的实际和教育思想滞后、教育内容缺乏创新性等问题,充分发挥微文化的正向功能,积极应对文科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多方面挑战,学校要拓宽“微”教育渠道,教师要提高“微”教育能力,社会要塑造“微”教育环境,提高微文化背景下文科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李代明邓巧玲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村规民约在构建乡村“三治”格局中的时代价值、现实困境与完善路径被引量:2
2021年
乡村振兴离不开乡治,乡治需要村规民约。村规民约向来是观察和研究中国乡村社会嬗变的重要参照,是乡村治理的重要工具之一。由于社会环境的支持与集体认同心理的支撑、自治传统的发扬与治村能人的推动、国家法律的确认与村规民约的变革调适,内生化的村规民约具有保障基层民主与管理公共事务、促进团结互助与推进移风易俗、维护乡村治安与调节民间纠纷等积极作用。然而,就村规民约的现实而言,还存在着被夸大的民主与规范的表象、被忽略的权威性弱化的困境、被异质化的主体——村民的流失等问题。加强新时代农村基层基础工作,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新格局,需要加强引导创新,开创乡村"自治"村约;坚持党建引领和在法治框架下创制"法治"村约;强化道德激励与约束机制构建"德治"村约,全面发挥村规民约在促成乡村"三治"格局中的作用,推进我国乡村地区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促进基层善治。
李代明陈云鹤
关键词:村规民约乡村治理善治
地方官员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存在的问题与解决路径被引量:3
2017年
地方官员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是建设生态文明和实现绿色发展的有效途径,党政同责和终生追责,既抓住了问责的关键少数,又规定了问责时限。当前,我国形成了环境保护法为主轴、各专门法律为支撑、法规条例和配套政策为补充的生态环境责任追究的基本架构。只是一些地方官员对于生态环境责任追究执行的不彻底或者变通执行,这需要根据实践来适时调整完善之。我国地方官员生态环境损害问责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权责不明、认识偏差、规避问责和问责执行不到位。解决路径在于制定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建立地方官员生态政绩考评机制、元问责机制和复出机制。
李代明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