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胡波涌

作品数:17 被引量:45H指数:4
供职机构: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骨折
  • 6篇关节
  • 5篇手术
  • 4篇切口
  • 4篇钢板
  • 3篇髋关节
  • 3篇髋关节置换
  • 3篇疗效
  • 3篇内固定
  • 3篇关节置换
  • 2篇引流
  • 2篇引流术
  • 2篇远端
  • 2篇术后
  • 2篇髓内
  • 2篇髓内钉
  • 2篇髓内钉治疗
  • 2篇平台骨折
  • 2篇切口感染
  • 2篇全髋

机构

  • 17篇广州市第八人...

作者

  • 17篇胡波涌
  • 10篇叶俊杰
  • 3篇陈志刚
  • 2篇郭丽琼
  • 2篇彭洪
  • 2篇苏华斌
  • 2篇宋清宇
  • 2篇冯涛
  • 1篇陈洪涛
  • 1篇钟活麟
  • 1篇孙宇
  • 1篇朱郇荣
  • 1篇张理中
  • 1篇廖思兰
  • 1篇马灿业
  • 1篇李宝金
  • 1篇李宝金

传媒

  • 3篇中国伤残医学
  • 2篇抗感染药学
  • 1篇现代医药卫生
  • 1篇广东医学
  • 1篇海南医学
  • 1篇中国社区医师
  • 1篇实用中西医结...
  • 1篇岭南现代临床...
  • 1篇中国现代医药...
  • 1篇中国现代药物...
  • 1篇医学信息
  • 1篇中国医药科学
  • 1篇中国继续医学...
  • 1篇外科研究与新...

年份

  • 1篇2022
  • 2篇2021
  • 4篇2020
  • 3篇2019
  • 2篇2018
  • 3篇2017
  • 2篇2015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封闭式引流对艾滋病患者创面组织Bax和Bcl-2蛋白表达的影响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研究封闭式负压引流术(VAC)治疗艾滋病病人感染创面的Bax和Bcl-2蛋白变化。方法 40例艾滋病人分为VAC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感染创面采用常规换药治疗方法,VAC治疗组感染创面采用VAC治疗方法。观察两组病人创面治疗效果,免疫组化检测感染创面细胞的Bax和Bcl-2蛋白表达。结果 VAC治疗的病人创面愈合效果优于普通换药的病人,其中显效17例,有效2例,1例无效;对照组显效3例,有效14例,3例无效,两组有效病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治疗前Bcl-2蛋白阳性的细胞数接近(P>0.05),其干预治疗后第3、7、14天为6±1.5/HP、10±2.3/HP、14±2.7/HP、15±3.2/HP,高于对照组的5±1.2/HP,6±2.1/HP,6±1.8/HP,7±0.9/HP。同样,两组患者治疗前的Bax蛋白阳性细胞数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但第3、7、14天,VAC治疗组感染创面Bax蛋白阳性的细胞数分别14±3.2/HP,13±3.5/HP,10±3.1/HP,5±1.2/HP,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病人的13±2.8/HP、12±3.2/HP、11±3.1/HP、10±2.5/HP(P<0.05)。结论VAC能够促进艾滋病感染创面的愈合,其机制可能与下调Bax和Bcl-2蛋白表达抑制细胞凋亡有关。
朱郇荣钟活麟李宝金胡波涌孙宇
关键词:艾滋病封闭式负压引流术BAX蛋白BCL-2蛋白
抗菌药物对骨科手术患者术前术中及术后给药预防切口感染的效果评价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评价抗菌药物对骨科手术患者术前术中及术后给药预防切口感染的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法,选取2015年8月—2016年8月间骨科手术患者240例,将其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120例,干预组患者术前术中给药,对照组患者术后给药;分析两组患者分别给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率,并比较了术前术中与术后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结果:干预组患者术后发生2例切口感染,并无其他混合感染,其发生率为1.67%;而对照组患者发生21例切口感染(其中4例出现二重感染),其发生率为17.50%;干预组患者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骨科手术患者术前术中及术后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疗效优于术后用药的预防效果,实施干预措施提高了围术期患者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
胡波涌
关键词:骨科抗菌药物切口感染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在HIV感染患者手术切口管理中的应用分析
2019年
目的观察应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SD)处理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患者手术切口的临床疗效,为HIV感染患者外科手术后切口管理提供临床参考。方法选取该院2016年4月至2018年4月收治的30例HIV感染行手术治疗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缝合VSD组(A组)、常规缝合包扎组(B组),各15例。A组术后切口给予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处理,B组常规缝合包扎,观察两组患者的术后切口换药次数,切口感染情况、切口愈合情况,医务人员暴露情况及陪护人员满意度等指标。结果A组无切口感染情况发生,B组1例切口出现浅表感染,予以清创VSD处理后,切口愈合,感染率为6.67%;其余患者手术切口愈合良好。B组1例患者因感染导致切口愈合时间延长。A组患者陪护人员满意度较高。两组均无一例职业暴露情况发生。结论VSD应用于HIV感染患者手术切口中可以降低切口感染率,提高陪护人员的满意度,且能够防范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值得在临床上应用。
陆细红胡波涌叶俊杰王岳桂苏华斌宋清宇
关键词:HIV感染切口感染
推拿手法对胫骨平台骨折术后膝关节功能康复影响的临床研究思路总结被引量:2
2021年
目的:讨论中药烫疗联合推拿手法在胫骨平台骨折术后患者康复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7年3月-2019年4月收治胫骨平台骨折患者20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10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功能训练;观察组在常规功能训练基础上应用中药烫疗联合推拿手法。比较两组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及疼痛评分。结果:观察组膝关节功能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烫疗联合推拿手法在胫骨平台骨折术后患者康复治疗中的应用价值较为理想,有利于缓解患者疼痛感,对患者膝关节功能的早期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冯涛彭洪胡波涌郭丽琼
关键词:传统手术胫骨平台骨折膝关节功能
改良后外侧入路与传统后外侧入路在初次人工全髋关节置换中的应用被引量:3
2020年
目的比较改良后外侧入路与传统后外侧入路在初次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2月至2017年8月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骨科收治的41例行初次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诊疗资料,按手术入路不同分为A组22例和B组19例,A组采用改良后外侧入路,B组采用传统后外侧入路。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地时间及末次随访时的髋关节功能。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体质量指数、术前髋关节Harri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为(92.73±15.11) min,明显少于B组的(107.40±16.14) min,术中出血量为(424.6±76.33) m L,明显少于B组的(535.8±72.83) mL,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手术切口长度、住院天数、术后下地时间及末次随访时髋关节Harris评分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后外侧入路与传统后外侧入路行初次人工全髋关节置换均能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但在减少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方面改良后外侧入路更有优势。
陆细红胡波涌叶俊杰王岳桂陈志刚
关键词:全髋关节置换疗效
miR-449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调控的机制研究
2020年
目的探究miR-449是否具有调控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成骨分化的作用。方法分离、培养骨髓MSCs,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CD44、CD29、CD34、CD45等表面相关标志抗原的表达鉴定骨髓MSCs;将MSCs分为对照组、miR-449a组、miR-449b组及anti-miR-449组,对照组用成骨诱导培养基培养,其余各组分别经miR-449a/b或inhibitors转染后在成骨诱导培养基培养,分别于培养第3、6、9、12天检测各组碱性磷酸酶活性,qRT-PCR检测miR-449a/b对成骨特异性基因Runx2、Osterix表达的影响。结果①第4代间充质干细胞CD44、CD29表达阳性,而CD34和CD45表达阴性,符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特征。②成骨诱导培养3、6、9、12 d后,MSCs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较上一时间点升高,且呈时间依赖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SCs成骨诱导培养3、6、9、12 d后,Runx2、Osterix表达水平逐渐升高。③miR-449a组和miR-449b组AKP活性低于对照组,而anti-miR-449组AKP活性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iR-449a组和miR-449b组Runx2、Osterix表达较对照组下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次实验成功分离、培养了骨髓MSCs,其具有体外成骨分化能力,而miR-449能抑制骨髓MSCs向成骨分化。
苏华斌胡波涌叶俊杰王岳桂宋清宇王蕾陆细红
关键词: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
探讨带锁髓内钉治疗四肢创伤骨折后骨不连的临床效果被引量:2
2020年
目的:对四肢创伤骨折后骨不连实施带锁髓内钉治疗,探讨临床效果.方法:本次共计录入研究对象76例,均为我院四肢创伤骨折后骨不连患者,控制研究时间在2017年4月-2018 年9 月,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均分为2 组(38 例/组),对照组采取加压钢板固定治疗,观察组采取带锁髓内钉治疗,统计2组治疗有效情况、记录各项临床相关指标、并发症情况.结果:(1)治疗有效率组间比较,观察组更高,P<0. 05;(2)2组在术中用时、切口长度对比中未见较大区别,P>0. 05;但观察组的术后出血量、引流量均更少于对照组,P<0. 05;(3)并发症发生率组间比较,观察组更低,P<0. 05.结论:四肢创伤骨折后骨不连治疗中应用带锁髓内钉,可进一步提升临床疗效.
叶俊杰胡波涌陆细红
关键词:带锁髓内钉骨不连
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的疗效分析被引量:3
2021年
目的讨论保守治疗、手术治疗在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96例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参照组与观察组,各48例。参照组患者实施保守治疗,观察组实施手术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腕关节功能恢复程度、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5.83%显著高于参照组的79.1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腕关节背伸、掌屈、桡偏、尺偏恢复程度分别为(58.93±1.07)、(45.11±1.66)、(18.23±1.67)、(24.38±2.87)°,均优于参照组的(63.23±3.23)、(46.83±3.27)、(19.89±2.26)、(31.24±1.0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2.50%明显低于参照组的29.1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术治疗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临床效果明显优于保守疗法,对于骨折部位愈合进程具有促进作用,从而有利于腕关节功能恢复,且具有良好的治疗安全性。
冯涛彭洪胡波涌郭丽琼
关键词: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保守治疗手术治疗临床疗效
微型钢板内固定与螺钉内固定治疗后踝关节骨折的疗效比较被引量:3
2019年
目的探讨微型钢板内固定与螺钉内固定治疗后踝关节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7年6月治疗的80例后踝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微型钢板组和拉力螺钉组,每组各40例。通过采用不同的内固定方法,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并随访1年,比较两组患者的Baird-Jackson评分及不良反应。结果拉力螺钉组患者的有效率为97.50%,虽然略高于微型钢板组患者的92.50%,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拉力螺钉组患者的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明显少于微型钢板组患者(P<0.05),随访1年后,拉力螺钉组患者的Baird-Jackson评分明显高于微型钢板组(P<0.05);两组患者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拉力螺钉与微型钢板内固定均是治疗后踝骨折的有效方法,但是两种固定方法在手术效果及术后恢复方面存在差异,因此在制定后踝骨折的内固定方案时还需根据患者骨折情况进行科学选择。
叶俊杰胡波涌陆细红王岳桂
关键词:微型钢板内固定拉力螺钉后踝骨折
双切口双钢板内固定术治疗复杂型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研究被引量:5
2022年
目的:评价双切口双钢板内固定术治疗复杂型胫骨平台骨折(CTPF)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就诊的CTPF患者4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例,分别行单切口锁定钢板内固定、双切口双钢板内固定术治疗。对比两组住院时长、骨折愈合时间,手术前后下肢功能评分、膝关节活动度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住院时长、骨折愈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后12周及术后24周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功能性步行量表(FAC)评分均高于对照组,膝关节活动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切口双钢板内固定术治疗可改善CTPF患者术后下肢功能,加快患者术后康复。
王岳桂陈志刚叶俊杰陆细红胡波涌
关键词:复杂型胫骨平台骨折下肢功能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