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松山

作品数:9 被引量:41H指数:6
供职机构:中国矿业大学安全工程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矿业工程理学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矿业工程
  • 1篇政治法律
  • 1篇理学

主题

  • 6篇煤尘
  • 6篇煤尘爆炸
  • 3篇变质
  • 3篇变质程度
  • 2篇气体
  • 2篇不同变质程度
  • 1篇点火
  • 1篇点火能量
  • 1篇岩粉
  • 1篇声发射
  • 1篇时空变化特征
  • 1篇气固
  • 1篇气态
  • 1篇气体分析
  • 1篇瓦斯
  • 1篇瓦斯含量
  • 1篇瓦斯膨胀能
  • 1篇挥发分
  • 1篇混凝土
  • 1篇固态

机构

  • 9篇中国矿业大学
  • 3篇教育部
  • 2篇宿迁南钢金鑫...

作者

  • 9篇张松山
  • 7篇刘贞堂
  • 7篇林松
  • 2篇赵恩来
  • 2篇李忠辉
  • 1篇蒋承林
  • 1篇孔彪
  • 1篇王宁博
  • 1篇王亚博
  • 1篇张印
  • 1篇冯晓波
  • 1篇李爱国
  • 1篇吴俊勇

传媒

  • 2篇煤炭技术
  • 1篇中国煤炭
  • 1篇中国矿业大学...
  • 1篇爆炸与冲击
  • 1篇煤炭工程
  • 1篇煤炭学报
  • 1篇煤矿安全
  • 1篇工矿自动化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6
  • 7篇2015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水平管道煤尘爆炸残留物时空变化特征被引量:6
2017年
为了研究煤尘爆炸气固态残留物成分差异性及其时空分布规律,利用水平管道煤尘爆炸装置进行了煤尘爆炸实验,收集并分析了气固态残留物类别及特征。研究表明:爆炸后煤尘中灰分显著增加,挥发分和固定碳减少;爆炸前后煤尘的微观形貌特征差别明显,爆炸后煤尘颗粒表面光滑,且产生了颗粒破裂现象,部分颗粒中出现孔洞,少数颗粒呈现薄壳状,颗粒之间出现了粘结现象;煤尘爆炸气体残留物成分主要有氧气、氮气、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甲烷、乙烯、乙烷、乙炔、丙烷等,爆源点处最低氧气浓度仅为2.52%,一氧化碳浓度达到0.38%~0.68%,距离爆源点越远,氧气浓度越高,碳氧化物气体与烃类气体浓度越低。
刘贞堂林松赵恩来张松山郭汝林
关键词:时空变化特征煤尘
不同变质程度煤尘爆炸特性对比分析被引量:6
2015年
采用20L球形爆炸装置研究了煤尘浓度、点火能量、煤尘粒径对不同变质程度煤尘爆炸特性的影响,分析了不同变质程度煤尘在相同条件下的爆炸特性差异性。结果表明:浓度为100g/m3时不同变质程度煤尘最大爆炸压力相差较大,700g/m3时差异不大,最佳煤尘浓度下爆炸最大压力与变质程度呈负相关。低变质程度煤尘爆炸最大压力随点火能量增大而增大,高变质程度煤尘爆炸最大压力受低点火能量影响显著,当点火能量增大至8kJ后影响作用减弱。高变质程度煤尘的燃烧持续时间受点火能量影响作用明显,低变质程度煤尘的燃烧持续时间受粒径影响作用明显。
刘贞堂张松山郭汝林耿龙建张印林松
关键词:变质程度
基于20L球形爆炸装置的煤尘爆炸残留物研究被引量:10
2015年
采用20L球形爆炸装置进行煤尘爆炸实验,对3种煤尘在不同质量浓度下的爆炸气固态残留物进行了收集分析.通过对残留物SEM图像的形态特征分析,将残留物分为类原煤颗粒、类球形煤胞和残球形煤胞3类,半定量分析了3种形态残留物在不同质量浓度下的近似比例:在低质量浓度(100g/m3)时,残留物中类原煤颗粒所占比例最少且残留物容易结块,在最佳爆炸质量浓度(300~400g/m3)时类球形及残球形煤胞所占比例较高,高质量浓度(700g/m3)时类原煤颗粒所占比例较高.工业分析显示煤尘爆炸后挥发分、固定碳含量均减少,灰分含量大幅升高,水分含量变化较小,且变化量与煤尘变质程度密切相关.煤尘爆炸残留气体φ(CO),φ(H2)及烃类气体体积分数随煤尘质量浓度升高有上升趋势,φ(CO2)呈先升后降趋势.
刘贞堂张松山李忠辉赵恩来林松郭汝林
关键词:煤尘爆炸气体分析
不同变质程度煤尘爆炸残留气体特征研究
2015年
为分析不同变质程度煤尘爆炸残留气体成分的特征规律,利用水平管道煤尘爆炸实验装置进行了贫瘦煤、肥煤、气煤、长焰煤4种不同变质程度的煤尘爆炸实验,研究了不同变质程度煤尘爆炸后气体残留物含量的差异,并对气体残留物产生机制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对于揭示煤的变质程度与煤尘爆炸气体残留物成分特征的关系以及研究煤尘爆炸机理具有重要意义。
林松刘贞堂郭汝林张松山孔彪
关键词:煤尘爆炸变质程度
煤尘爆炸残留物特征影响因素研究被引量:1
2016年
为了研究煤尘浓度、煤尘粒径以及点火能量对煤尘爆炸后气、固态残留物组分特征的影响,利用20L球形爆炸装置测试系统进行了煤尘爆炸实验,并对爆炸残留物进行了收集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煤尘浓度的增加,气态残留物中CO、H_2、CH_4、C_2H_4、C_2H_6及C_3H_8的体积分数逐渐增大,而CO_2先增大后减小,固态残留物挥发分与固定碳含量逐渐增加,灰分含量逐渐减少;煤尘浓度为100g/m^3时,粒径48~75μm的煤尘爆炸残留气体中CO、CO_2、H_2、CH_4等气体的体积分数达到最大值,煤尘浓度为400g/m^3时,CO、CO_2、H_2、CH_4等气体的体积分数随着煤尘粒径的减小而增大,固态残留物挥发分含量随煤尘粒径减小而逐渐减小,灰分含量逐渐增大;随着点火能量增大,气态残留物中CO、H_2、CH_4、C_2H_6、C_3H_8逐渐升高,固态残留物挥发分与固定碳含量逐渐减小,而灰分含量不断增大。
林松刘贞堂喜润泽张松山吴俊勇
关键词:煤尘爆炸点火能量
基于初始释放瓦斯膨胀能测定极限抽放半径技术研究被引量:2
2015年
为解决高瓦斯突出煤层预抽煤层瓦斯过程中存在抽放钻孔设计不合理易导致突出危险性未能消除的问题,通过对初始释放瓦斯膨胀能和瓦斯压力、瓦斯含量关系的分析,提出了基于初始释放瓦斯膨胀能测定钻孔极限抽放半径的新技术,并在高河煤矿进行了现场应用。结果表明基于初始释放瓦斯膨胀能测定钻孔极限抽放半径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高河煤矿3~#煤层北翼西回风巷极限抽放时间为150 d,极限抽放半径为1.5 m。
蒋承林冯晓波张松山王宁博冯超辉
关键词:初始释放瓦斯膨胀能瓦斯含量抽放半径
受限空间煤尘爆炸残留气体特征分析被引量:14
2015年
采用20 L球形爆炸装置进行煤尘爆炸实验,研究了不同条件下煤尘爆炸后气体体积分数变化及生成规律。结果表明:爆炸残留气体成分及体积分数与煤尘浓度、粒径、点火能量以及煤尘变质程度关系密切。随煤尘浓度升高,爆炸后残留气体体积分数φ(CH4),φ(CO),φ(H2)及φ(CO)/φ(CO2)呈上升趋势,φ(CO2)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一定范围内随煤尘粒径减小,φ(CH4)增大,φ(CO)及φ(CO)/φ(CO2)呈减小趋势,当粒径小于25μm时,φ(CH4)急剧减小。随点火能量增大,φ(CH4)及φ(CO)增大,φ(CO)/φ(CO2)整体变化量不大,当点火能量大于10 k J时,φ(O2)明显减小。随煤尘变质程度增加,φ(CO)/φ(CO2)先增大后减小,φ(CH4)整体呈降低趋势,烟煤煤尘爆炸消耗的O2量较褐煤、无烟煤少。
刘贞堂张松山喜润泽郭汝林刘宝贝林松
关键词:煤尘爆炸变质程度
混凝土变形破坏的红外辐射特征研究被引量:7
2015年
对混凝土试样进行单轴压缩实验,利用红外热像仪和声发射仪,测试并研究了加载过程中试样的红外辐射与声发射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混凝土试样受载破坏过程中红外辐射温度曲线呈典型的降转升型,试样发生破坏时,平均红外辐射温度的增温幅度为0.15℃,最高红外辐射温度的增温幅度为1.05℃;平均红外辐射温度在试样破坏前有明显前兆特征,载荷比为66.7%时温度快速下降,载荷比为82.6%时温度上升;在混凝土试样破裂及其发展阶段,红外热像上出现高温条带和低温条带,高温条带处于2个破裂面的错动摩擦区域,而低温条带和试样表面的裂缝对应,处于张性破裂区域。混凝土变形破坏的红外辐射演化特征为监测混凝土工程受力破坏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娄全李忠辉李爱国张松山王亚博
关键词:红外热像声发射
煤尘爆炸性与挥发分关系研究被引量:8
2015年
采用大管状煤尘爆炸装置对挥发分已知的煤样进行煤尘爆炸性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无爆炸性煤尘其挥发分<16%,<16%的煤尘超过1/3具有爆炸性。强爆炸性煤尘中,高以及特高挥发分煤尘占近90%,超过99%的中高挥发性煤尘具有爆炸性。发现了挥发分与火焰长度近似呈指数函数关系,火焰长度与抑制煤尘爆炸最低岩粉量近似呈对数函数关系。研究结果有助于理解煤尘爆炸性与挥发分的关系,为防尘抑爆提供基础数据。
张松山刘贞堂高勤琼郭汝林娄全林松
关键词:挥发分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