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双源CT低千伏和自动管电流技术对恶性肿瘤患者的价值。方法收集2013年10月~2014年6月行CT随访的93例恶性肿瘤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A组(100 k V自动管电流组)、B组(100k V组固定电流组)、C组(120 k V自动管电流组)和D组(120 k V固定电流组,标准条件)行胸腹盆增强检查,计算4组每次CT检查的CTDLvol、DLP和ED,比较它们在各组间的差异。测量4组图像的SNR和CNR,并比较它们在各组间的差异,肉眼主观评估4组的解剖结构和病灶图像质量并进行评分。结果 A、B、C和D组CTDLvol、DLP、ED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F=1114.203,P〈0.001;F=106.174,P〈0.001;F=106.163,P〈0.001),经两两比较,CTDLvol在各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DLP和ED,除B组与D组外,各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和C组、C组和D组SNR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组CN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242,P=0.299),4组图像质量主观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107,P=0.351)。结论恶性肿瘤患者行胸腹盆部双源CT增强扫描随访,应用自动管电流技术和低千伏(100 k V)技术,在图像质量满足临床诊断的同时,辐射剂量显著下降。
目的探讨高浓度钆塞酸二钠短T_2效应对T_2WI和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显示胆道系统解剖结构以及结石的影响。方法 66例肝硬化患者,Child-Pugh(CP)分级A级33例,B级24例,C级9例,行MRI钆塞酸二钠增强前及肝胆期10、15和20 min轴位SSFSE T_2WI和MRCP检查,记录对比剂在肝管、胆总管以及胆囊在T_2WI、MRCP上出现时间以及表现,分析其对胆道结构和病变显示影响。结果对比剂引起T_2WI上胆管信号降低(n=62),胆汁和对比剂分层(n=21),形成点状"充盈缺损"(n=6),在较宽大的胆管内对比剂形成浮云状低信号(n=2)。低信号的对比剂沿胆囊内侧壁充盈,在胆囊底部似充盈缺损(n=35),浮云状低信号(n=18),线样低信号沿胆囊长轴直达胆囊底部(n=1)。在T_2WI上肝胆期肝外胆道各部分显影程度和时间与CP分级相关(肝管延迟10 min r=-0.393,P=0.001;胆总管延迟10 min r=-0.416,P=0.001,延迟15 min r=-0.485,P<0.001;胆囊延迟10 min r=-0.365,P=0.004,15 min r=-0.329,P<0.001,延迟20 min r=-0.483,P=0.011),在MRCP上胆管显影也与CP分级相关(延迟10 min r=-0.555,P<0.001,20 min r=-0.372,P=0.002)。3例胆囊结石和1例肾盂结石与对比剂难以区分。结论钆塞酸二钠短T_2效应影响胆道解剖结构在T_2WI和MRCP上显示,而且与肝硬化程度相关,与胆道结石难以区分,建议这些序列安排在增强前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