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芳芳
- 作品数:5 被引量:60H指数:3
- 供职机构:蚌埠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安徽省科技攻关计划安徽省高校省级自然科学研究项目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腹腔镜下改良Soave术Ⅰ期治疗小儿长段型先天性巨结肠疗效观察被引量:26
- 2017年
- 目的研究腹腔镜下改良Soave术Ⅰ期治疗小儿长段型先天性巨结肠的效果。方法选择2009年1月—2016年1月入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小儿外科诊断为先天性巨结肠长段型患儿共86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其中对照组男30例,女13例,年龄3~15个月,平均(6.7±3.3)个月,体重5~13kg,平均(7.8±2.6)kg;观察组男31例,女12例,年龄3.5~14.0个月,平均(6.3±3.5)个月,体重5.5~12.5kg,平均(8.6±2.8)kg。对照组采用开腹改良Soave术,观察组应用腹腔镜下改良Soave术,对比观察2组患儿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除肠管长度、术后肠蠕动恢复时间、禁食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肛门功能及术后并发症。结果 2组手术均顺利进行,无死亡并发症。2组切除肠管长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肠蠕动恢复时间和禁食时间明显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2个月,观察组的肛门功能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早期和晚期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下改良Soave术Ⅰ期治疗小儿长段型先天性巨结肠与传统开腹手术相比,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的优点,手术方式是安全、有效的。
- 陈芳芳付晓君姜磊徐建中鲁正
- 关键词:腹腔镜改良SOAVE术先天性巨结肠
- 经脐单孔腹腔镜治疗儿童腹股沟疝的临床疗效分析被引量:2
- 2023年
- 目的对经脐单孔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疝中一种新的套线方式的临床疗效进行探讨,并进行安全性评价。方法选取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于2020年8月—2021年8月期间收治的腹股沟斜疝病例220例,其中接受单孔腹腔镜治疗的116例腹股沟疝患儿作为观察组,采用双孔腹腔镜手术治疗的104例腹股沟疝患儿作为对照组。对在术中、术后、围手术期2组患儿的不良反应及远期复发状况进行比较。结果(1)患儿基本资料比较:在年龄、性别、发病部位等一般资料上,2组患儿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患儿手术基本状况比较:在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长上,2组患儿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手术花费、术后住院时长上,2组患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围手术期不良反应:在术后阴囊水肿、发热反应上,2组患儿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术后不良切口反应上,2组患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复发情况:对出院后2组患儿进行随访,时长为6个月,结果显示观察组患儿无复发,对照组有1例复发(0.96%);在复发率上,2组患儿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单孔腹腔镜治疗小儿腹股沟疝中,新的套线方式安全有效,具有推广价值。
- 陈芳芳付晓君姜磊王超汪宇
- 关键词:腹股沟疝
- 小儿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与传统疝囊高位结扎术的临床研究被引量:29
- 2015年
- 目的探讨小儿腹腔镜下行腹股沟斜疝疝囊高位结扎手术方法、疗效及优缺点。方法回顾性分析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用腹腔镜手术治疗90例小儿腹股沟斜疝,男72例,女18例;年龄5个月~6岁,平均2.5岁,双侧疝22例,单侧疝68例,术中发现隐匿疝12例。30例传统腹股沟斜疝疝囊高位结扎术,男24例,女6例,均为单侧腹股沟斜疝,年龄5个月~7岁,平均2.5岁。比较小儿腹腔镜下腹股沟斜疝疝囊高位结扎术与传统腹股沟斜疝疝囊高位结扎术术中、术后及并发症情况。结果腹腔镜组手术时间平均为(7.230±3.350)min,传统组手术时间平均为(18.560±5.232)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腹腔镜组术中出血平均为(0.856±0.753)ml,传统组术中出血(3.225±0.742)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腹腔镜组住院时间为(3.125±1.216)d,传统组住院时间为(5.512±0.825)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腹腔镜组术后复发与传统组术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传统组术后并发症与腹腔镜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腹腔镜下腹股沟斜疝疝囊高位结扎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切口小,损伤小,康复快,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短,安全、疗效可靠;可同时发现及处理对侧隐匿性疝,并发症少,复发率低,值得临床推广。
- 周凯杨向东付晓君姜磊张大坤陈芳芳
- 关键词:腹腔镜儿童腹股沟斜疝
- 原发性胃癌淋巴结转移风险的新型目标预测模型
- 2023年
- 目的寻找原发性胃癌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并构建新型目标预测模型。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的方法,收集2019年12月—2022年6月在本院普外科和肿瘤外科行胃癌根治术的514例原发性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所有患者被随机分为目标模型组(347例,67.5%)和对比验证组(167例,32.5%)。先运用Logistic单因素分析方法,对所有病例样本进行回顾性分析,筛查影响淋巴结转移的变量,确定目标预测模型输入节点的变量项目,再使用多层感知器训练目标模型。目标模型由Logistic单因素分析筛选出的变量构成输入层。人工智能依据输入数据分析患者淋巴结转移状态,并与真实值进行比较。通过绘制受试者操作特性(ROC)曲线、获取曲线下面积(AUC)来评估模型的准确性。结果目标模型组与对比验证组临床资料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肿瘤位置、肿瘤形态、肿瘤长径、分化程度、以及肿瘤分期与淋巴结转移有关。根据目标预测模型绘制出的ROC曲线分析显示,目标模型组的AUC为0.841(95%CI:0.795-0.863),对比验证组的AUC为0.707(95%CI:0.679-0.852),提示目标预测模型有较高的淋巴结转移诊断能力。结论原发性胃癌淋巴结转移与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肿瘤位置、肿瘤形态、肿瘤长径、肿瘤分化程度、肿瘤分期等有关。本研究构建的新型目标预测模型能准确预测原发性胃癌患者的淋巴结转移情况,具有临床诊断和治疗及预后评估价值。
- 汪宇陈芳芳王超陈春春
- 关键词:胃肿瘤淋巴结转移影响因素
- PTBS术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临床价值及预后因素分析被引量:3
- 2019年
-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经皮肝胆管置管引流联合胆道支架植入(PTBS)术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MOJ)病人的临床价值及预后因素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5月至2018年3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普外科接受姑息治疗的MOJ病人,按其治疗方式不同分为经皮肝胆管置管引流(PTCD)组和PTBS组,分析病人肝功能的改善情况、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比值(MLR)变化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术后生存情况等。Kaplan-Meier曲线及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影响病人术后总体生存时间的相关因素。结果:共纳入病人69例,其中PTCD组30例,PTBS组39例。2组病人术后1个月ALT、AST、TBil、DBil均较术前显著降低(P<0.01);与PTCD组相比,PTBS组术后1月NLR、MLR、PLR均较术前显著升高(P<0.01),PTBS组病人可获得更佳的术后生存(P<0.05)。2组病人术后并发症发生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ox多因素回归模型结果表明:术前较高的TBiL、MLR、CA19-9是影响病人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接受PTBS治疗是独立的保护性因素(P<0.05~P<0.01)。结论:与单纯PTCD相比,PTBS法可改善MOJ病人的预后,延长其生存期。术前较高的TBiL、MLR、CA19-9是影响病人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 姜磊都晓英孙医学张大坤周凯徐建中陈芳芳
- 关键词:恶性梗阻性黄疸胆道支架预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