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晓君
- 作品数:19 被引量:94H指数:5
- 供职机构:蚌埠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安徽省科技攻关计划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腹腔镜下改良Soave术Ⅰ期治疗小儿长段型先天性巨结肠疗效观察被引量:26
- 2017年
- 目的研究腹腔镜下改良Soave术Ⅰ期治疗小儿长段型先天性巨结肠的效果。方法选择2009年1月—2016年1月入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小儿外科诊断为先天性巨结肠长段型患儿共86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其中对照组男30例,女13例,年龄3~15个月,平均(6.7±3.3)个月,体重5~13kg,平均(7.8±2.6)kg;观察组男31例,女12例,年龄3.5~14.0个月,平均(6.3±3.5)个月,体重5.5~12.5kg,平均(8.6±2.8)kg。对照组采用开腹改良Soave术,观察组应用腹腔镜下改良Soave术,对比观察2组患儿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除肠管长度、术后肠蠕动恢复时间、禁食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肛门功能及术后并发症。结果 2组手术均顺利进行,无死亡并发症。2组切除肠管长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肠蠕动恢复时间和禁食时间明显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2个月,观察组的肛门功能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早期和晚期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下改良Soave术Ⅰ期治疗小儿长段型先天性巨结肠与传统开腹手术相比,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的优点,手术方式是安全、有效的。
- 陈芳芳付晓君姜磊徐建中鲁正
- 关键词:腹腔镜改良SOAVE术先天性巨结肠
- 一种新型可复性梗阻性黄疸大鼠模型的建立被引量:2
- 2018年
- 目的建立一种新型可复性梗阻性黄疸大鼠模型并评价临床实用价值。方法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对照组、和实验组各20只,大鼠于术前、术后第3天(拔管前)、第7天(拔管前)、第8天(再通第1天)、第10天(再通第3天)、第14天(再通第7天)分别采血测定肝功能。再通1个月后行胆管造影观察胆管扩张情况。结果血清总胆红素(TBIL)在胆总管结扎后3d后明显升高,术后第7天达到高峰,为(189.1±26.9)μmol/L,解除梗阻以后逐渐下降,在再通术后第7天血清胆红素下降至正常水平,而对照组再通7d后TBIL仍高于实验组[(23.5±3.6)μmol/L比(4.3±1.5)μmol/L,P=0.001]。谷丙转氨酶(ALT)、谷氨酰转肽酶(GGT)表现出相同的变化规律。梗阻后实验组大鼠胆管扩张,解除梗阻后造影显示远端胆管再通并恢复正常大小。结论新型可复性梗阻性黄疸模型的建立为今后研究梗阻性黄疸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和手段。
- 陈芳芳鲁正付晓君姜磊张大坤徐建中
- 关键词:梗阻性黄疸动物
- 胸腺素beta-4在肝母细胞瘤肝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意义的研究
- 目的对HB患儿肝组织中胸腺素β4(Thymosin β4,Tβ4)表达水平及其临床病理意义进行研究,并从细胞分子学角度研究Tβ4在肝母细胞瘤转移中的作用及其机制,为临床HB的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基础。方法收集19例儿童HB...
- 付晓君
- 关键词:肝母细胞瘤胸腺素Β4淋巴转移
- 文献传递
- 经脐单孔腹腔镜治疗儿童腹股沟疝的临床疗效分析被引量:2
- 2023年
- 目的对经脐单孔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疝中一种新的套线方式的临床疗效进行探讨,并进行安全性评价。方法选取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于2020年8月—2021年8月期间收治的腹股沟斜疝病例220例,其中接受单孔腹腔镜治疗的116例腹股沟疝患儿作为观察组,采用双孔腹腔镜手术治疗的104例腹股沟疝患儿作为对照组。对在术中、术后、围手术期2组患儿的不良反应及远期复发状况进行比较。结果(1)患儿基本资料比较:在年龄、性别、发病部位等一般资料上,2组患儿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患儿手术基本状况比较:在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长上,2组患儿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手术花费、术后住院时长上,2组患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围手术期不良反应:在术后阴囊水肿、发热反应上,2组患儿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术后不良切口反应上,2组患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复发情况:对出院后2组患儿进行随访,时长为6个月,结果显示观察组患儿无复发,对照组有1例复发(0.96%);在复发率上,2组患儿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单孔腹腔镜治疗小儿腹股沟疝中,新的套线方式安全有效,具有推广价值。
- 陈芳芳付晓君姜磊王超汪宇
- 关键词:腹股沟疝
- 胸腺素beta-4在肝母细胞瘤肝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意义被引量:3
- 2014年
- 目的研究肝母细胞瘤(HB)患儿肝组织中胸腺素beta-4(Tβ4)表达水平及其临床病理意义。方法利用免疫组化法检测Tβ4、E-cadherin和β-catenin在19例儿童HB及其瘤旁对照肝组织中的表达水平,进一步探索Tβ4对HB转移的具体功能。结果 HB患儿肿瘤肝组织中Tβ4表达阳性率显著高于其远端瘤旁组织(P<0.01)。Tβ4和细胞核β-catenin在淋巴结转移患者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患者(P<0.01),而E-cadherin表达量却明显降低(P<0.01)。体外划痕实验结果表明Tβ4敲除后的HepG2细胞迁移能力显著小于非敲除细胞(P<0.05)。结论 Tβ4在儿童HB淋巴转移中发挥重要功能,是治疗HB转移恶化的潜在分子靶点。
- 付晓君刘弋
- 关键词:肝母细胞瘤淋巴转移
- 腹股沟斜疝伴苗勒氏管退化不全综合征1例
- 2017年
- 患者臧某,男,14月,因发现双侧腹股沟可复性包块两月入院。患儿系G1P1,无特殊家族史。查体:双侧腹股沟区均可及一肿块,左侧偏大约7 cm×5 cm大小,可完全降入阴囊。阴茎长约0.8 cm,包茎,阴囊偏大。双侧睾丸可及,左侧位置偏高。初步诊断:双侧腹股沟斜疝,隐匿阴茎可能。拟行脐部单部位腹腔镜下双侧腹股沟斜疝疝囊高位结扎术。
- 汪宇付晓君
- 关键词:双侧腹股沟斜疝苗勒氏管综合征疝囊高位结扎术双侧睾丸隐匿阴茎
- 胸腺素β4在肝母细胞瘤肝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意义的研究
- 目的:对HB患儿肝组织中胸腺素β4(Thymosinβ4,Tβ4)表达水平及其临床病理意义进行研究,并从细胞分子学角度研究Tβ4在肝母细胞瘤转移中的作用及其机制,为临床HB的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基础。 方法:收集19例儿...
- 付晓君
- 关键词:肝母细胞瘤胸腺素Β4淋巴转移
- 文献传递
- miR-129-5p表达量与胃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分析
- 2021年
- 目的探讨miR-129-5p表达量与胃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取2016年12月至2020年12月在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治疗的胃癌患者95例,同时选取癌旁组织作为对照(距癌边缘>5 cm)。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组织miR-129-5p表达,比较不同病理特征胃癌组织miR-129-5p表达,以及不同miR-129-5p表达患者无进展生存时间差异。结果胃癌组织miR-129-5p相对表达量为0.522±0.101,明显低于癌旁组织(1.722±0.3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直径≥5 cm、有淋巴结转移、TNM分期Ⅲ期组织miR-129-5p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431±0.105、0.443±0.105和0.430±0.101,明显低于肿瘤直径<5 cm(0.566±0.103)、无淋巴结转移(0.599±0.102)、TNM分期Ⅰ~Ⅱ期组织(0.592±0.10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iR-129-5p相对表达量与胃癌患者性别、年龄、分化程度无明显关系(P>0.05);miR-129-5p低表达患者无进展生存时间为25个月(95%CI:22.61~27.39),明显短于miR-129-5p高表达患者(P<0.05);Cox比例风险回归,结果显示:TNM分期、淋巴结转移和miR-129-5p是胃癌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HR=2.779、1.667和0.587,P<0.05)。结论胃癌组织miR-129-5p表达下调,与淋巴结转移、肿瘤直径及TNM分期及预后有关,值得进一步研究。
- 郭涵王栓虎徐建中姜磊付晓君
- 关键词:胃癌临床病理特征预后
- 先天性肠闭锁38例手术治疗分析被引量:2
- 2010年
- 目的:探讨先天性肠闭锁的手术治疗方法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对1990~2009年收治的38例先天性肠闭锁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8例患儿中十二指肠闭锁5例,空回肠闭锁30例,结肠闭锁3例;其中隔膜型7例,盲端型28例,多节段型3例。术前均获确诊。合并肠旋转不良2例,胎粪性腹膜炎3例。38例中治愈存活34例,术后病死2例,放弃治疗2例;治愈率为89.47%。结论:先天性肠闭锁的手术方式应根据闭锁部位及类型来选择,其疗效和预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 姜磊宫莉徐建中付晓君周凯
- 关键词:肠闭锁先天畸形肠吻合术
- 改良可复性梗阻性黄疸大鼠模型建立及其应用价值被引量:1
- 2019年
- 目的探讨一种改良可复性梗阻性黄疸大鼠模型建立的可行性,并评价其应用价值。方法 90只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改良组、对照组和假手术组,每组30只。3组分别建立改良型大鼠可复性梗阻性黄疸模型、传统可复性黄疸模型和假手术;术后7 d解除胆管梗阻。3组围手术期肝功能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LSD-t检验,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解除梗阻后改良组死于胆漏2只,对照组9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1,P<0.05)。改良组与对照组从术后至再通7 d的TB、ALT、ALP水平和肝脏组织学改变呈现相似的变化规律。改良组再通后3 d的TB、ALT、ALP分别为(4.3±1.5)μmol/L、(25±8)U/L、(130±14)U/L,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3.5±3.6)μmol/L、(49±8)U/L、(170±14)U/L(LSD-t=-23.09,-10.36,-9.67;P<0.05),且改良组表现出轻度淤胆、胆管上皮正常、管壁稍有增生,而对照组中度淤胆、胆管内见狭窄。结论改良可复性梗阻性黄疸大鼠模型对胆管损伤较传统模型轻微,更好地模拟了临床梗阻性黄疸再通后恢复胆肠循环的生理过程,是一种安全、简便、经济的动物模型。
- 陈芳芳徐之端王冬冬付晓君姜磊鲁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