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莹
- 作品数:25 被引量:137H指数:4
- 供职机构:西南民族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建筑科学文化科学经济管理社会学更多>>
- 少数民族地区灾后聚落重建特色探讨——以北川吉娜羌寨重建为例
- 2011年
- 随着技术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聚落特色正随着重建逐步消失。通过吉娜羌寨重建过程中的经验总结,梳理在少数民族地区灾后恢复重建中保持民族聚落个性特色,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新思路、新方法,为民族地区聚落空间的物质与精神家园建设提供技术思路,为民族稳定、和谐社会构建创造条件。
- 孟莹文晓斐
- 关键词:民族地区
- 西南民族大学城市规划专业“建筑设计”课程体系探索
- 设计课程是我校城市规划专业的主要应用型课程之一.鉴于学校开办该专业主导思想的特殊性,以及起步时间较晚等客观原因,要使该专业的毕业生在激烈竞争的市场占有一席之地,就应具有突出于其他高校毕业生的特色之处.为此,我们必须根据现...
- 杨旭明孟莹刘艳梅李明融陈洁
- 关键词:建筑设计课程
- 公共政策视角下传统村落保护规划探讨——以三门峡市陕州区曲村为例
- 2024年
- 传统村落是我国乡村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对其进行保护和传承不但可以彰显文化自信,而且可以促进文化振兴。传统村落保护规划是从国家层面对传统村落优秀的社会文化和物质空间做出的一项保护性制度安排,具有公共政策属性。在分析传统村落保护规划编制、实施、监管与公共政策相通之处的基础上,通过实地调研法、访谈法、文献研究法和直接观察法对三门峡市陕州区曲村传统村落保护规划进行了实证研究,针对曲村“空心村”现象严重,基础设施匮乏,建筑风貌混乱、乡土特色缺失,缺乏统一规划和整体管理,保护意识不足,参与环节缺失等问题,提出其保护规划应遵循公共性、强制性与权威性、生态性与协调性等原则,注重多元参与、坚持曲村特色、实施全面监管等策略方法。
- 杜雨青孟莹
- 关键词:公共政策
- 民族高校城市规划学科的发展探讨
- 2006年
- 本文从民族高校城市规划专业产生的背景入手,结合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分析,探讨民族高校城市规划专业的发展思路,寻找适合民族高校城市规划专业发展的现实途径,关注民族地区城市化过程中的特色问题,民族高校城市规划应为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培育专业人才。
- 孟莹赵兵陈显秀
- 关键词:民族高校城市规划民族经济
- 系统观下民族高校城乡规划本科实践教学体系的特色塑造
- 城乡规划学科呈现出显著的系统性和复杂性特征,加之教学活动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系统,在系统论的视域下探讨城乡规划教学体系的相关问题是避免体系内各要素割裂,并保证教学体系整体性的科学思路.民族高校的城乡规划专业办学相对较晚,学科...
- 文晓斐孟莹洪英
- 关键词:民族高校实践教学系统论
- 民族高校建筑类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特色构建--以西南民族大学城市规划与建筑学院为例
- 民族高校承担为民族地区输送人才的重任,民族高校专业拓展是适应新时期社会发展的需求,也是民族院校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从民族高校建筑类学科发展的背景入手,分析民族高校建筑类学科发展与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密切关系,结合建...
- 孟莹钟熠赵兵
- 关键词:民族高校建筑类专业实践课程办学特色
- 文献传递
- 山、水、城、人和谐共生--青川县城老城区修建性详细规划编制研究被引量:4
- 2012年
- 灾后重建规划,应首先考虑人的安全性,注意避让存在安全隐患的地理因素,同时注意设施的完善与文化的传承。青川县城老城区修建性详细规划以山、水、城、人的和谐共生为规划理念,以人为本,趋利避害,巧借山水资源,力图做到山、水、城的融合,为人们打造一座宜居、宜业的城区。
- 孟莹韩华余鹏
- 关键词:灾后重建
- 申报制度下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价值取向
- 2013年
- 历史文化遗产正随着快速城镇化步入旅游产业殿堂。由于我国历史文化遗产的多样性以及所处地域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文化遗产保护及利用与价值取向紧密相关。通过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的解读,分析申报制度下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价值主体认定模糊,结合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特性分析和遗产保护价值取向因素,提出主体价值取向下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策略。
- 孟莹
- 关键词: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 少数民族地区灾后聚落重建——以北川吉娜羌寨重建为例
- 地震灾害的频繁发生,使承载少数民族文化的村寨聚落在灾难中遭受重创,如何在恢复重建中通过一些创新保持民族聚落个性,传承民族文化精髓,恢复少数民族重建家园的信念和决心,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文章通过吉娜羌寨重建过程中的经验总结,...
- 孟莹文晓斐
- 关键词:空间重塑
- 文献传递
- 乡村空间营造的逻辑——基于文化与社会空间理论视角的分析被引量:36
- 2018年
- 基于乡村文化、社会、环境与能动者的关系视角,按照空间营造理论,把乡村空间作为研究对象,分析空间形成过程中文化、社会等结构性要素的相互作用,阐述了乡村空间营造的结构层级、不同层级的构成以及相互之间的逻辑关系。围绕乡村空间营造实践,分析了乡村主体的价值取向和空间的文化意义,提出正是乡村内生的文化价值体系,与土地制度及管理方式一起,形塑了空间的文化属性和文化的空间结构。同时,针对空间营造的社会过程,指出乡村主体与其他主体在自组织方式基础上,与财产继承关系、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一起形塑了空间社会属性和社会空间结构。最后指出空间营造的核心是乡村文化价值的营造,主体和客体在认知方面的统一才有利于乡村社会文化空间的保护和传承。
- 孟莹张冠增
- 关键词:乡村规划社会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