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聪明

作品数:27 被引量:160H指数:8
供职机构:西安交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陕西省社会发展科技攻关项目陕西省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9篇骨折
  • 9篇胫骨
  • 9篇关节
  • 8篇股骨
  • 7篇髓内
  • 6篇髓内钉
  • 6篇内固定
  • 6篇固定术
  • 6篇关节置换
  • 5篇手术
  • 5篇髓内钉治疗
  • 5篇疗效
  • 5篇老年
  • 5篇骨折固定
  • 5篇骨折固定术
  • 4篇置换术
  • 4篇术后
  • 4篇髋关节
  • 4篇膝关节
  • 3篇远端

机构

  • 27篇西安交通大学
  • 8篇延安大学

作者

  • 27篇张聪明
  • 19篇张堃
  • 17篇王谦
  • 15篇李忠
  • 14篇任程
  • 13篇马腾
  • 11篇薛汉中
  • 11篇段宁
  • 11篇路遥
  • 9篇李明
  • 7篇孙亮
  • 7篇李忠
  • 6篇马腾
  • 4篇张育民
  • 3篇李明
  • 3篇黄强
  • 3篇刘曙光
  • 3篇秦四清
  • 2篇姚建锋
  • 2篇王军伟

传媒

  • 9篇中华创伤骨科...
  • 5篇国际外科学杂...
  • 2篇医用生物力学
  • 2篇实用骨科杂志
  • 2篇骨科
  • 2篇中国骨与关节...
  • 1篇中国药业
  • 1篇实用临床医药...
  • 1篇中国骨与关节...
  • 1篇中华老年骨科...
  • 1篇中华骨与关节...

年份

  • 1篇2024
  • 2篇2023
  • 1篇2022
  • 8篇2021
  • 2篇2020
  • 3篇2019
  • 1篇2018
  • 4篇2017
  • 1篇2016
  • 4篇2015
2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骨搬运外固定技术结合锁定接骨板内固定技术在节段性胫骨骨缺损中的应用被引量:9
2019年
目的探讨骨搬运外固定技术结合锁定接骨板内固定技术治疗节段性胫骨骨缺损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7年3月在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红会医院采用环形外固定架联合长锁定接骨板处理治疗的12例节段性胫骨骨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0例,女性2例;平均年龄45岁,年龄范围20~65岁。记录外固定时间、外固定指数、愈合时间、平均愈合指数及并发症。门诊随访时间12~48个月,末次随访时采用Paley骨与功能评分方法评定疗效。结果所有患者均在牵张处和对接处骨愈合。平均外固定时间为112.1 d,平均外固定指数为16.5 d/cm,平均愈合时间为299.5 d,平均愈合指数为44.9 d/cm。7例患者出现牵引部位疼痛,4例针部感染,均为轻微并发症。骨折愈合评分情况:优12例;功能评分情况:优8例,良4例。结论骨搬运外固定技术结合长锁定接骨板内固定治疗节段性胫骨骨缺损,可以缩短带架时间、有利于术后患肢功能康复。
路遥马腾任程李忠张堃李明张聪明王谦
关键词:伊利扎罗夫技术胫骨锁定接骨板骨缺损
扩髓胫骨髓内钉治疗胫骨多段骨折的手术技巧及疗效观察被引量:18
2019年
背景:使用胫骨髓内钉治疗胫骨多段骨折时,如何判断力线、旋转、成角相对困难。目的:探讨扩髓胫骨髓内钉治疗胫骨多段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治疗22例胫骨多段骨折患者,男17例,女5例;年龄23~63岁,平均38.6岁。10例闭合性损伤,12例开放性骨折(GustiloⅠ型1例,Ⅱ型4例,ⅢA型7例)。骨折按AO/OTA分型均为C2型。开放性骨折患者入院后先予以清创、外固定架固定,伤口稳定后更换髓内钉。闭合骨折患者入院后予以跟骨牵引,直至手术更换髓内钉。结果:所有患者术后随访10~24个月,平均13.7个月。末次随访按照JohnerWruh胫骨干骨折疗效评估标准:优14例,良7例,可1例,优良率95.5%。结论:胫骨扩髓髓内钉在治疗胫骨多段骨折时具有手术创伤小、固定牢靠、对软组织损伤少等优点;但对于干骺端部位的骨折段复位时需要额外的操作或特殊入路胫骨髓内钉,减少该部位的成角畸形;扩髓时需要保护中间骨段,防止轴向旋转破坏血运,导致骨缺血愈合困难。
马腾王谦路遥孙亮卢代刚李明薛汉中段宁张聪明李忠张堃
关键词:胫骨多段骨折髓内钉
股骨颈动力交叉钉系统固定Pauwels Ⅲ型股骨颈骨折头钉不同置入位置的有限元分析被引量:2
2023年
目的 通过有限元分析方法,比较股骨颈动力交叉钉系统(femoral neck system,FNS)内固定治疗PauwelsⅢ型股骨颈骨折时,头钉不同置入位置抵抗髋内翻的生物力学差异,从而为临床手术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人体股骨CT扫描数据,将其导入到Mimics 21.0软件中得到原始模型,在Geomagic 2017软件中进行精细处理,在将其导入Solidworks 2017软件中并按照临床内植物尺寸大小将内固定模型置入股骨模型中,分为两种置入位,A.动力棒组:动力棒正侧位居股骨颈中央;B.头钉组:头钉夹角中线正侧位居股骨颈中央。最后使用ANSYS软件进行划分网格、材料赋值和数据计算等,比较FNS动力棒两种位置置入时股骨及内固定物的应力和位移情况。结果 负荷加载后,两组模型股骨应力峰值分别为40.91 MPa和54.4 MPa,两组模型股骨的位移峰值分别为3.06 mm和3.56 mm,两组模型股骨头的应力峰值分别为8.18 MPa和6.13 MPa,两组模型内固定物的应力峰值分别为3.06 MPa和3.56 MPa,两组模型内固定物位移峰值分别为2.79 mm和2.90 mm。结论 FNS动力棒居股骨颈中央整体力学稳定性优于头钉整体居股骨颈中央,术后出现髋内翻、内固定失效的风险更低。
姬帅马腾王谦路遥张聪明许毅博黄强杜兵李明任程张堃李忠
关键词:股骨颈骨折有限元分析
抗凝时机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的影响研究被引量:5
2021年
目的探讨抗凝时机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至2018年12月期间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红会医院创伤骨科下肢病区收治的179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资料。男78例,女101例;年龄为62~91岁,平均79.5岁;股骨颈骨折79例,股骨转子间骨折100例;采用内固定治疗109例,髋关节置换70例。根据患者受伤后开始抗凝的时间不同分为3组:抗凝1组74例,受伤后<24 h开始抗凝;抗凝2组36例,受伤后24~48 h开始抗凝;抗凝3组69例,受伤后>48 h开始抗凝。所有患者均于术前12 h停药,术后8~12 h继续使用药物抗凝。比较3组患者围手术期DVT的发生率。结果3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84例患者围手术期发生DVT,发生率为46.9%(84/179)。抗凝1组、抗凝2组及抗凝3组患者围手术期DVT的发生率分别为27.0%(20/74)、47.2%(17/36)、68.1%(47/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206,P<0.001),3组之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受伤后越早开始抗凝,围手术期DVT的发生率越低。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受伤后早期正规进行预防性抗凝治疗,可有效降低围手术期DVT的发生率。
张诚诚路遥任程孙亮王谦马腾李明李忠张堃张聪明许毅博黄强段宁刘宏亮薛汉中林华杨娜戚鸿飞崔玉
关键词:深静脉血栓形成髋关节置换创伤骨科围手术期
改良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对局部水泡的影响被引量:12
2017年
目的探讨改良负压封闭引流(VSD)技术在治疗开放性骨折创面过程中预防张力性水泡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至2016年2月收治的53例(60处)开放性骨折创面需要VSD覆盖的患者资料,男28例(33处),女25例(27处);年龄24—65岁,平均41.1岁。所有创面根据覆盖创面使用敷料不同分为传统组(使用传统VSD泡沫敷料,33处)和改良组(使用改良VSD泡沫敷料,27处)。受伤至手术时间平均为5.2h(2.0—8.3h)。治疗后5d第一次去除VSD观察敷料周围是否有张力性水泡形成。结果治疗后5d传统组9处创面敷料周围出现张力性水泡(水泡形成率27.3%),改良组1处创面敷料周围出现张力性水泡(水泡形成率3.7%),改良组创面张力性水泡形成率低于传统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7)。结论改良VSD技术在覆盖创面的同时可以有效预防VSD敷料周围张力性水泡的形成。
张聪明王谦任程马腾段宁李忠
关键词:张力性水泡
通道成骨技术治疗锁骨萎缩性骨不连的初步疗效观察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探讨通道成骨技术即保留骨不连断端硬化骨质联合有限接触动力加压锁定钢板(LC-DCP)治疗锁骨中段骨折术后骨不连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9年12月期间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创伤骨科收治且完整随访的41例锁骨中段骨折内固定术后萎缩性骨不连患者资料。男23例,女18例;平均年龄为47.6岁(28~63岁);左侧25例,右侧16例。患者骨不连手术与骨折初次手术的时间间隔平均为18.5个月(9~40个月);入院前有1次手术36例,2次手术5例。术中测量骨不连缺损长度,骨不连均采用建立植骨通道,取髂骨植骨联合锁骨上方LC-DCP内固定。术后12个月采用上肢功能障碍评分(DASH)评估患侧功能。结果41例患者术后获平均13.6个月(12~15个月)随访。25例患者骨缺损长度≤2.0 cm,16例患者骨缺损长度>2.0 cm。所有患者骨不连均获愈合,愈合时间平均为14周(12~16周)。1例患者术后出现供区持续疼痛,1例患者出现右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术后12个月DASH评分平均为14.7分。结论通道成骨技术保留了萎缩性骨不连断端的硬化骨,减少了髂骨的取骨量,治疗锁骨萎缩性骨不连可取得较好的疗效。
张聪明李忠王谦马腾薛汉中孙亮刘路许毅博张诚诚张堃王德智段宁
关键词:锁骨骨移植萎缩性骨不连
新复位方法在手术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中的应用被引量:1
2020年
目的探讨新复位方法在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术中应用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5月至2018年9月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创伤骨科医院下肢病区手术治疗的50例SchatzkerⅤ、Ⅵ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资料。男34例,女16例;年龄27~56岁,平均42.3岁。将患者按照术中复位方法不同分为两组,新复位方法组(n=23):按照由远及近的原则,以骨折远端为基础骨块,其他骨块以基础骨块为标准,逐一复位,最后复位压缩的骨折并固定;传统复位方法组(n=27):先复位关节面再将关节面骨块与胫骨骨折远端固定。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及手术时间。术后第2天摄膝关节正位X线片,测量胫骨平台内翻角(TPA)。根据TPA在±5°内被认为可接受,超过±5°被认为不可接受,比较两组患者的TPA可接受率。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2.7±0.4)、(3.0±0.6)h]和术中出血量[(215±56)、(221±52)mL]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新复位方法组患者的TPA可接受率为78.2%(18/23)高于传统复位方法组的48.1%(13/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复位方法相比,新复位方法在手术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时可以提高术中胫骨平台骨折复位的可接受率,但并不增加患者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为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切开复位内固定提供新的治疗思路。
张聪明段宁王谦马腾薛汉中刘宏亮张诚诚张堃李忠
关键词:胫骨骨折外科手术
经内侧副韧带的后内侧入路对Schatzker Ⅳ、Ⅴ、Ⅵ型胫骨平台骨折膝关节功能的影响被引量:8
2016年
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骨创伤医院经内侧副韧带的后内侧入路(或)联合前外侧入路治疗Schatzker Ⅳ、Ⅴ、Ⅵ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的疗效,研究经内侧副韧带的后内侧入路治疗Schatzker Ⅳ、Ⅴ、Ⅵ型胫骨平台骨折对膝关节稳定性的影响。方法纳入2010年1月-2014年3月 Schatzer Ⅳ、Ⅴ、Ⅵ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87例,其中男58例,女29例,年龄22~63岁,平均(43.6±3.2)岁;采用 Schatzker 胫骨平台骨折分型,其中Ⅳ型16例,Ⅴ型43例,Ⅵ型28例。手术入路采用经内侧副韧带的后内侧入路或联合前外侧入路。采用SPSS 19.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使用( x-± s)表示,3组间比较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和均数多重比较方法(LSD)。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术后患者门诊随访,术后1、2、3、6、9、12个月门诊行膝关节正侧位X线片复查并随访,之后每年复查随访,随访时间10~48个月,平均(22.3±2.6)个月,末次随访时按照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功能评分法评定疗效:优58例,良16例,中11例,差2例,优良率为85.05%。16例 Schatzker Ⅳ型患者末次随访平均 HSS 评分(87.87±10.55)分,43例SchatzkerⅤ型患者末次随访平均HSS评分(87.23±10.79)分,28例Schatzker Ⅵ型患者末次随访平均HSS评分(86.17±9.89)分。三组间患者末次随访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153,P=0.859),且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Ⅵ、Ⅴ组间P=0.835,Ⅴ、Ⅵ组间P=0.680,Ⅳ、Ⅵ组间P=0.606)。末次随访时87例患者的膝关节活动度为100°~128°,平均115.5°,无屈曲挛缩畸形。本组患者无神经及血管损伤、感染、内固定物松动或断裂等并发症发生。结论经内侧副韧带的后内侧入路对于治疗Schatzker Ⅳ、Ⅴ、Ⅵ型胫骨平台骨折可达到充分显露,良好复位,有效固定的目的,且术后患者膝关节功能良好,该入路对膝关节稳定性未造成明显影响。
王谦薛汉中李忠任程马腾李明张聪明张堃
关键词:胫骨平台骨折膝关节
阻挡钉联合髓内钉治疗胫骨远端骨折的生物力学分析
2021年
目的在阻挡钉联合髓内钉治疗胫骨远端骨折的模型中,分析新型与传统阻挡钉的生物力学特性。方法采用人工骨制作胫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模型(AO,43-A3),模拟非扩髓髓内钉联合阻挡钉固定骨折。实验分为3组(每组10个样本):无阻挡钉,传统阻挡钉和新型阻挡钉组。在距髓内钉远端185 mm处施加150 N弯曲应力。
张聪明马腾张堃李忠
关键词:阻挡钉胫骨远端骨折不稳定骨折生物力学特性髓内钉生物力学分析
闭合复位髓内钉内固定治疗复杂胫骨骨折术中如何快速判断远端内外旋转被引量:21
2017年
目的探讨复杂胫骨骨折闭合复位髓内钉内固定手术治疗过程中如何快速判断远端内外旋转、避免复位不良。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期间采用闭合复位髓内钉内固定治疗的21例复杂胫骨骨折患者资料。男16例,女5例;年龄22~53岁,平均34.6岁。骨折按AO/OTA分型:42-C1型6例,42-C2型2例,42-C3型13例。术中利用胫骨髓内钉前侧压杆连杆与第2跖骨的关系进行旋转判断。术后利用CT平扫判断该手术方法的可靠性。对比分析伤前与末次随访时患侧膝关节功能指数问卷(FIQ)评分、Olerud Molander踝关节评分系统(OMAS)及中文版健康状况问卷(SF-36)评分,再次验证利用胫骨髓内钉前侧压杆连杆作为测量杆术中判断远端旋转的可行性及可靠性。结果21例患者术后获12~24个月(平均18.3个月)随访。骨折端于术后3~7个月(平均4.5个月)获得骨性愈合,未出现骨不连、再骨折等并发症。术后CT平扫两侧胫骨近端和胫骨远端的切线角度差,健侧平均为47.1°±2.9°,患侧平均为44.8°±5.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伤前与末次随访时患侧膝关节FIQ评分、踝关节OMAS评分及中文版SF-36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杂胫骨骨折闭合复位髓内钉内固定术中,利用胫骨髓内钉前侧压杆连杆作为测量杆,使其指向第2跖骨可以作为一种简单、有效的判断骨折远端是否发生内外旋转的方法。
马腾王谦路遥孙亮卢代刚李明薛汉中段宁张聪明李忠张堃
关键词:胫骨骨折骨折固定术髓内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