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巍

作品数:2 被引量:7H指数:2
供职机构: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篇形态发生蛋白
  • 1篇生物材料
  • 1篇生物相容
  • 1篇生物相容性
  • 1篇生物相容性材...
  • 1篇人骨形态发生...
  • 1篇重组人骨形态...
  • 1篇重组人骨形态...
  • 1篇微球
  • 1篇微球制备
  • 1篇明胶
  • 1篇纳米
  • 1篇纳米微球
  • 1篇骨形态
  • 1篇骨形态发生蛋...
  • 1篇合金
  • 1篇合金表面
  • 1篇RHBMP-...
  • 1篇
  • 1篇

机构

  • 2篇第四军医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金...

作者

  • 2篇郭征
  • 2篇樊向利
  • 2篇李勇
  • 2篇李小康
  • 2篇杨巍
  • 2篇孟祥飞
  • 2篇王财儒
  • 1篇万鹏
  • 1篇杨柯

传媒

  • 1篇实用骨科杂志
  • 1篇中华创伤骨科...

年份

  • 2篇2015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多孔钛合金表面镁涂层改性及其成骨效应的实验研究被引量:5
2015年
目的 探讨多孔钛合金表而镁涂层改性材料的制备方法及其成骨效应. 方法 采用真空离子镀技术在多孔钛合金材料内、外表面制备镁金属涂层.扫描电镜观察材料表面及孔隙内部涂层形态,能谱分析涂层的元素组成.取成年家兔24只,随机分为2组(n=12),建立双侧股骨外侧髁部骨缺损模型,分别植入未涂层的多孔钛合金(对照组)和镁涂层多孔钛合金(实验组),于取材前2周及前2d分别荧光标记骨小梁.术后2、4、8周取材,应用显微CT检测成骨情况,硬组织切片荧光显微镜观察骨小梁的生长速率,Van Gieson染色后光镜下观察材料周围的成骨情况. 结果 电镜下镁涂层致密且形态规则,与材料表面结合良好,能谱分析显示镁元素存在于材料表面.显微CT结果显示:术后4、8周实验组的新生骨体积百分比平均分别为7.81% ±1.21%、16.83%±2.39%,均显著高于对照组(5.38%±0.75%、12.08%±1.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荧光双标的骨小梁染色结果显示:术后4、8周实验组材料周围双标骨小梁之间的距离平均分别为(49.96 ±5.34)、(67.25±6.75) μm,均显著大于对照组[(26.08±3.64)、(34.69±8.71) 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学结果显示:术后4、8周实验组材料新生骨面积百分比平均分别为9.37%±1.66%、16.51%±3.06%,均显著大于对照组(6.70%±0.79%、l2.1 8%±2.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多孔钛合金表面镁涂层改性处理对多孔材料内部的骨长人和骨修复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裴轶丰李小康王财儒李勇樊向利杨巍孟祥飞蓝平衡万鹏杨柯郭征
关键词:生物相容性材料合金
rhBMP-2明胶纳米微球制备及体外缓释效果研究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制备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recombinant human 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2,rhBMP-2)明胶纳米微球并检测其体外缓释效果。方法 "二次凝聚法"制备明胶纳米微球,扫描电镜、透射电镜和粒径分析仪检测纳米微球的表面形态、内部结构、粒径,计算其溶胀率;将rhBMP-2与明胶纳米微球复合,计算其包封率和载药量,并对其体外缓释效果进行检测。结果明胶纳米微球的表面形态良好,分散均一,内部结构多孔隙、通道,平均粒径(171.49±50.12)nm,溶胀率为1.83;rhBMP-2明胶纳米微球的包封率为(98.13±0.131)%,载药量为(58.89±0.079)ng/mg;rhBMP-2明胶纳米微球释药时间在1个月以上,呈"双相缓释",第1天为"突释相",释药量约为7%,以后平缓释放呈"缓释相",40%左右的药物于28 d内释放,约60%的药物在1个月以后释放。结论成功制备rhBMP-2明胶纳米微球,不但包封率高,而且体外缓释效果好。
孟祥飞郭征李小康李勇裴轶丰王财儒杨巍樊向利
关键词:明胶纳米微球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生物材料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