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苏文哲

作品数:29 被引量:146H指数:8
供职机构: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广州市医药卫生科技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2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3篇医药卫生
  • 3篇农业科学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16篇病毒
  • 10篇登革热
  • 10篇流行病
  • 10篇流行病学
  • 7篇禽流感
  • 7篇流感
  • 6篇登革病毒
  • 6篇E基因
  • 4篇疫情
  • 4篇进化
  • 3篇系统进化树
  • 3篇进化树
  • 3篇基因
  • 2篇输入性
  • 2篇禽类
  • 2篇禽流感病
  • 2篇禽流感病毒
  • 2篇全基因组
  • 2篇流行病学调查
  • 2篇进化分析

机构

  • 26篇广州市疾病预...
  • 1篇广东药学院
  • 1篇陕西中医药大...
  • 1篇中山大学
  • 1篇中山大学附属...
  • 1篇中国疾病预防...
  • 1篇西安市疾病预...
  • 1篇广州市白云区...

作者

  • 26篇苏文哲
  • 13篇狄飚
  • 9篇蒋力云
  • 9篇张周斌
  • 9篇杨智聪
  • 9篇陈宗遒
  • 8篇曹毅敏
  • 7篇刘文辉
  • 7篇李魁彪
  • 6篇刘静雯
  • 6篇李意兰
  • 6篇陆剑云
  • 5篇曹蓝
  • 5篇刘远
  • 5篇马钰
  • 4篇陈艺韵
  • 4篇景钦隆
  • 4篇王鸣
  • 4篇鲁恩洁
  • 4篇刘艳慧

传媒

  • 5篇中华流行病学...
  • 4篇热带医学杂志
  • 2篇中华实验和临...
  • 2篇中华预防医学...
  • 2篇中国公共卫生
  • 2篇医学动物防制
  • 2篇华南预防医学
  • 2篇中国人兽共患...
  • 1篇疾病监测
  • 1篇中国动物检疫
  • 1篇预防医学情报...
  • 1篇病毒学报
  • 1篇中华疾病控制...

年份

  • 2篇2023
  • 3篇2022
  • 6篇2021
  • 2篇2020
  • 1篇2019
  • 7篇2018
  • 3篇2016
  • 2篇2015
2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广州市猴痘疫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2023年
目的了解广州市猴痘病例流行特征,为疫情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广州市猴痘监测网络体系,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发现猴痘样症状者后报告疾控机构进行采样、处置,并落实明确诊断。广州市猴痘疫情流行特征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截至2023年6月23日24时广州市猴痘确诊病例基本信息、临床特征、就诊情况和阳性检出率等情况进行分析。使用Illumina Miniseq高通量测序平台进行病毒全基因组测序。结果6月10日,广州市报告广东省首例猴痘确诊病例。截至6月23日24时,广州市累计发现猴痘确诊病例25例,均为男性,年龄M(Q1,Q3)为32(26,36)岁,96.0%为MSM。病例发病至就诊时间间隔为1~12 d,M(Q1,Q3)为5(4,7)d。临床特征以皮疹(100.0%,25/25)、淋巴结肿大(100.0%,25/25)、发热(52.0%,13/25)为主,出疹部位多位于生殖器及其周边(88.0%,22/25)。密切接触者以家庭同住人员为主(40.4%,23/57),暂未出现发热、出疹等可疑症状。病例家庭环境样本阳性率为30.5%。3条猴痘病毒基因全序列分型均为西非型Ⅱb分支,B.1.3家系。结论猴痘病毒在广州市MSM中已发生隐匿性传播,但涉疫人群相对局限,社会面广泛传播可能性较低。
甄若楠苏文哲温韵菁骆诗韵廖鑫龙谭志勇罗业飞韩志刚许建雄狄飚秦鹏哲
关键词:猴痘
广州市境外输入性基孔肯雅热病例的流行病学和病原学特征分析
2021年
目的了解2017—2019年广州市输入性基孔肯雅热(CHIKF)病例流行特征和基孔肯雅病毒(CHIKV)E1基因特征,为疫情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使用SPSS 19.0软件,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2017—2019年广州市输入性CHIKF病例流行特征,并以CHIKV的E1基因序列进行同源分析和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广州市输入性CHIKF病例报告40例,其中经广州市中转病例15例(37.50%,15/40),归属广州市处置病例25例(62.50%,25/40)。报告时间主要分布于5—10月,占全部病例的85.00%(34/40)。所有病例中,男性34例,女性6例;年龄分布为14~68岁,中位数为33.5岁;主要为商务、经商相关人士,占52.50%(21/40)。病例输入来源国主要为亚洲国家(90.00%,36/40),其余病例均来自非洲(10.00%,4/40)。CHIKV分离株基因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7.34%~100.00%和93.82%~100.00%。结论5株广州市输入性CHIKV分离株属于亚洲基因型,应继续加强联防联控机制,重视开展早期诊断并采取正确防控措施。
甄若楠苏文哲廖鑫龙马晓薇李泳光冯晶肖新才谢朝军
关键词:基孔肯雅热输入性E1基因基因特征
一例首剂接种二价脊灰减毒活疫苗后引发的高危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的调查被引量:1
2018年
目的对广州市2017年3月发生的1例高危急性弛缓性麻痹(Acute Flaccid Paralysis,AFP)病例进行调查,探讨引起该案例的原因,为防控及调查处置类似事件提供经验与借鉴。方法对病例及密切接触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采集血液标本检测脊灰中和抗体,采集粪便标本进行病毒分离与测序;对增城市区级以上医院进行AFP病例主动搜索;对病例所在镇7岁以下儿童开展脊灰疫苗接种率调查及查漏补种。结果患儿在出生5个月时首剂接种二价脊灰减毒活疫苗后发生急性弛缓性麻痹,对患儿连续6次采集粪便标本,前2次均检测出Ⅰ型脊灰疫苗病毒,变异数分别为2,3个碱基;一名密切接触者便标本检出Ⅲ型脊灰疫苗类似株;在患儿、一名密切接触者及患儿母亲血液标本中分别检测到脊灰抗体阳性。未发现医院漏报15岁以下儿童AFP病例。结论该病例属于"高危AFP病例"。省AFP病例分类专家诊断小组将其分类为"脊灰排除病例",但不能排除疫苗相关麻痹型脊髓灰质炎病例(Vaccine-Associated Paralytic Poliomyelitis,VAPP)。提示在实施脊灰疫苗IPV/OPV国际序贯免疫程序转换策略之后,接种单位应优先保障适龄儿童首剂及时接种IPV疫苗,以减少VAPP发生的风险。
崔敏苏文哲许建雄沈纪川马钰江毅民贺晴张桂兴王鸣
关键词:个案调查
禽类生鲜上市减少市场环境禽流感病毒污染的研究被引量:13
2016年
目的 通过活禽经营区和生鲜试点区市场环境禽流感病毒(AIV)检测,评估禽类生鲜上市是否减少市场环境AIV污染水平。方法 选择广州市活禽经营区和生鲜经营区各20个市场40个档口,每季度开展一次共4轮市场环境监测。棉拭子涂抹采集每个档口4份不同部位环境标本,RT-PCR检测环境标本中AIV核酸,进一步检测H5、H7、H9亚型AIV核酸。结果 活禽经营区的活禽市场中,所有档口均在售卖点宰杀活禽,95.0%(38/40)档口每日活禽存栏过夜,25.0%(10/40)档口每日消毒;95.0%(38/40)档口每周大扫除;95.0%(38/40)档口每月一日休市。而生鲜试点区的生鲜市场档口未发现销售和宰杀活禽,20.0%(8/40)档口每日消毒,90.0%(36/40)档口每周大扫除,96.0%(38/40)的档口曾售卖光禽(活禽屠宰脱毛加工)。活禽经营区市场环境标本AIV核酸阳性率为40.4%(252/623),高于生鲜试点区(32.3%,197/6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85,P=0.003);H9亚型阳性率为28.6%(178/623),高于生鲜试点区(16.2%,99/6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6.95,P〈0.001)。生鲜试点区同时销售光禽的市场AIV核酸阳性率为37.3%(180/482),高于纯生鲜禽市场(13.3%,17/1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6.78,P〈0.001);H9亚型阳性率为19.1%(92/482),高于纯生鲜禽市场(5.5%,7/1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80,P〈0.001)。市场AIV及其H9亚型核酸阳性率在第二轮监测(2014年10月)为最高。不同采样部位,环境标本AIV及其H5、H7、H9亚型核酸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同一采样部位,环境标本H9亚型病毒核酸阳性率活禽经营区高于生鲜试点区(P〈0.05)。结论 禽类生鲜上市能有效降低市场环境AIV的污染水平,生鲜试点区同时销售光禽的市场存在引入AIV的风险。
谢朝军苏文哲李魁彪陈建东刘建平冯晶刘艳慧马晓薇刘于飞袁俊王鸣
关键词:禽流感
2010—2019年广州市城郊区域登革热本地疫情趋势分析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分析2010—2019年广州郊区6区登革热本地疫情流行趋势,为制订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国家传染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收集病例信息,对每个登革热本地病例和暴发疫情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并完成调查处置报告。对收集的疫情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并对2010—2013年和2015—2019年疫情资料分组,对比发病水平、波及范围、疫情强度、病毒型别等方面的变化趋势。结果相比2010—2013年,2015—2019年广州市郊区登革热总体疫情规模呈上升趋势,病例数上升7.82倍;本地疫情波及范围从2010—2013年的26个街镇扩大到2015—2019年的60个街镇;疫情强度从2010—2013年的部分散发和个别暴发进展为2015—2019年的普遍散发和部分暴发甚至较大暴发,此外,重症死亡病例增多,本地疫情每年的病毒型别也从1种进展为至少2种。结论近年来,广州郊区登革热疫情强度明显上升,已成为广州登革热高风险区域,需加强郊区的登革热防控以遏制疫情的扩散。
江思力王大虎苏文哲李意兰刘文辉景钦隆张周斌陈宗遒
关键词:登革热流行病学病毒分型
广州市2010―2019年4型登革热病例流行特征及其病毒E基因被引量:2
2021年
目的了解2010―2019年广州市4型登革热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和4型登革病毒的分子生物学特征。方法2010―2019年,收集广州市登革热病例相关资料及血清标本,使用RT-PCR法检测血清标本并分型,对4型登革热病例标本进行登革病毒包膜(envelope,E)蛋白基因序列测定,并进行进化树构建及基因重组分析。结果2010―2019年,广州市共报告43174例登革热病例,其中23例为4型登革热病例。4型登革热病例仅分布在5个区,曾在2010年出现本地流行。广州市的4型登革热输入病例主要来自东南亚国家,病毒E基因序列与东南亚国家的序列有较高相似性,病毒基因型归属于印度尼西亚基因型和东南亚基因型,未检测到基因重组。结论应加强对广州市4型登革热病例流行状况和输入病例的监测和关注,并进一步加强对东南亚回国人员登革热常识和个人防护的健康宣传。某些区需要预防出现4型登革病毒的扩散和蔓延。登革病毒基因型转换并未引起登革热在广州市流行强度的变化,有待进一步的观察和研究其是否会发生重组。
蒋力云刘远苏文哲罗雷曹毅敏狄飚吴新伟张周斌
关键词:登革热E基因
广州市2014-2017年登革病毒Ⅰ型流行株E基因演化研究被引量:9
2018年
目的对2014-2017年广州市登革热流行数据和登革病毒分离株E基因进行分析,寻找广州市登革热的流行规律并进行生物学溯源。方法通过传染病监测网络收集广州市登革热流行数据,对急性期登革热患者血清进行病毒分离培养并对分离到的DENV-Ⅰ型毒株进行E基因测序和系统发生树构建。结果 2014-2017年间,广州市登革热的流行季节均始于5-6月,并在9-10月达到流行的最高峰,从11月开始发病数开始出现断崖式下降,于12月终止;2014年的疫情规模最大,全年总计病例数达到37 340例;广州市登革病毒在演化上有2个主要的来源,分别属于Ⅰ型登革病毒的基因Ⅰ型和基因Ⅴ型。结论 2014-2017年广州市流行的登革病毒Ⅰ型存在2个不同分支,其中南亚来源的基因Ⅴ型分支是2014年大暴发的源头;而东南亚来源的基因Ⅰ型分支一直在本地循环流行,是历年散发流行的主要来源。
苏文哲陈宗遒蒋力云李意兰曹毅敏刘文辉胡玉山杨智聪
关键词:登革病毒登革热E基因
诺如病毒重组株GⅡ.P16-GⅡ.2在广州地区引起暴发的分子流行病学调查被引量:5
2019年
目的揭示2016年7月至2017年6月广州市诺如病毒暴发流行的源头及其规律。方法通过哨点医院和各级疾控中心收集病例信息和粪便标本,用荧光定量PCR方法对标本中的诺如病毒核酸进行检测,并对阳性标本核酸进行扩增和测序,通过BLAST比对寻找同源性最接近的参考序列并构建系统发生树。结果通过广州市感染性腹泻监测网络共收集标本854人份,患者男女性别比为1∶0.67,78.33%的病例为7岁以下学龄前儿童,共检出诺如病毒GII组核酸阳性220份(25.76%,合并GI组核酸阳性5份);2016年下半年流行的主要型别是GII.Pe-GII.4.Sydney_2012型(94.64%),2017年上半年流行的主要型别是GII.P16-GII.2型(67.65%)。2016年9月份开始广州市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疫情的报告数逐渐增多,至2017年2~3月份迎来发病高峰,4月份疫情报告数开始下降,5~6月份之后腹泻疫情报告数下降至2~3起/月。2016年9~11月份的暴发疫情均由GII.Pe-GII.4.Sydney_2012型引起;2016年12月至2017年4月的暴发疫情由GII.P16-GII.2型引起;部分疫点的厨工和保育员标本中有检出诺如病毒GII组阳性,且与病例标本的型别一致。结论2016至2017年冬春季节在广州地区暴发的诺如病毒疫情是诺如病毒重组株GII.P16-GII.2型在本地的首次暴发,各疫点间病毒基因序列同源性较高,提示可能是同一来源;部分疫点的厨工和保育员可能在部分疫情的扩散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苏文哲耿进妹赖赛麟刘静雯汪慧陈纯王大虎狄飚张周斌谢华萍
关键词: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分子分型分子流行病学
2008-2017年广州市登革热疫情流行趋势被引量:22
2018年
目的分析2008-2017年广州登革热流行趋势,为制订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国家传染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收集病例信息,对每起登革热暴发疫情均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并完成调查处置报告。对收集的疫情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并对2008-2012年和2013-2017年疫情资料分组,对比分析疫情规模、持续时间、波及范围、暴发强度、病毒型别等方面的变化趋势。结果相比2008-2012年,2013-2017年广州市登革热总体疫情规模和年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输入疫情持续上升,本地疫情上升迅猛且疫情持续时间明显延长,本地疫情波及范围从2008-2012年波及的7个区59个街镇扩大到全部12个区和97.1%(165/170)的街镇,疫情强度从局部暴发规模上升到多次出现全市流行规模,此外,重症死亡病例增多,本地疫情的病毒型别也从4种血清型散发出现进展为1型和2型病毒持续出现。结论广州地区登革热疫情强度的明显上升、流行趋势的转变以及相同病毒型别的持续,提示广州登革热流行正逐渐呈现由"输入引起的本地传播"向"本地化"进展的趋势。
陆剑云陈宗遒马蒙蒙蔡锐彬苏文哲李意兰马钰张周斌杨智聪
关键词:登革热流行病学
广州市两株人感染H5N6禽流感病毒全基因组序列特征分析被引量:4
2020年
H5N6禽流感是重要的人兽共患病,给公共卫生带来严重威胁。为研究人感染H5N6禽流感病毒的基因特征,本文对广州市两株人感染H5N6禽流感病毒进行全基因组序列扩增,应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分子变异和遗传进化特征。结果显示:两毒株各基因片段同源性存在差异,血凝素(Hemagglutinin,HA)基因同源性最高为98.3%,PB2基因同源性最低为85.2%。A/Guangzhou/41641/2014(H5N6)病毒的HA、神经氨酸酶(Neuraminidase,NA)、聚合酶碱性蛋白2(Polymerase basic protein 2,PB2)基因与猫源毒株A/feline/Guangdong/1/2015(H5N6)亲缘关系较近,推测可能起源于共同祖先。两株病毒均为禽源高致病性病毒,HA和NA表面蛋白受体结合位点、裂解位点和耐药位点未发生变异。内部基因重要位点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异,其中以41641病毒变异较大,并发生PB2蛋白E627K突变。两株病毒均发生与不同亚型病毒之间的重组现象,41641病毒的内部基因分别与H5和H9N2/H7N9发生重组,其中PB2和PB1基因分别与2013年暴发的华南分支和华东分支H7N9禽流感病毒亲缘关系相近,A/Guangzhou/37845/2015(H5N6)病毒的内部基因与H5N1/H5N6病毒发生重组。因此,广州市两株人感染H5N6禽流感病毒进化起源不同,属于两种不同的基因型,本研究推测2013年暴发的H7N9禽流感病毒在新型H5N6重组病毒的进化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曹蓝李魁彪刘艳慧陆剑云陈艺韵苏文哲鲁恩洁夏丹狄飚张周斌
关键词:基因重组进化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