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智聪

作品数:247 被引量:1,569H指数:21
供职机构: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广州市医药卫生科技项目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17篇期刊文章
  • 14篇专利
  • 7篇会议论文
  • 3篇科技成果

领域

  • 222篇医药卫生
  • 12篇文化科学
  • 5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62篇流行病
  • 62篇流行病学
  • 54篇病毒
  • 40篇登革热
  • 39篇流感
  • 32篇疫情
  • 19篇甲型
  • 17篇病例
  • 15篇登革病毒
  • 13篇禽流感
  • 13篇流行病学分析
  • 12篇手足
  • 12篇手足口
  • 12篇手足口病
  • 11篇疾病暴发
  • 11篇疾病暴发流行
  • 11篇发病
  • 9篇流感病毒
  • 9篇流行病学调查
  • 9篇流行病学研究

机构

  • 239篇广州市疾病预...
  • 19篇中山大学
  • 13篇广东药科大学
  • 7篇广东省疾病预...
  • 6篇广东药学院
  • 6篇南方医科大学
  • 4篇广州市番禺区...
  • 4篇广州市越秀区...
  • 4篇广州市白云区...
  • 3篇暨南大学
  • 3篇中山大学附属...
  • 2篇广东工业大学
  • 2篇广东省卫生厅
  • 2篇中山大学附属...
  • 2篇深圳市疾病预...
  • 2篇广州市胸科医...
  • 2篇广州军区疾病...
  • 2篇茂名市疾病预...
  • 2篇广州市荔湾区...
  • 2篇中国人民解放...

作者

  • 241篇杨智聪
  • 51篇罗雷
  • 46篇狄飚
  • 42篇景钦隆
  • 39篇李铁钢
  • 39篇刘于飞
  • 34篇王玉林
  • 33篇王鸣
  • 32篇吴新伟
  • 31篇李美霞
  • 31篇蒋力云
  • 27篇魏跃红
  • 27篇肖新才
  • 25篇陆剑云
  • 23篇袁俊
  • 21篇李晓宁
  • 20篇李意兰
  • 20篇陈宗遒
  • 19篇张周斌
  • 18篇陈守义

传媒

  • 40篇热带医学杂志
  • 23篇华南预防医学
  • 22篇中华流行病学...
  • 13篇中国学校卫生
  • 11篇医学动物防制
  • 10篇中华疾病控制...
  • 9篇疾病监测
  • 9篇中华预防医学...
  • 6篇中国热带医学
  • 5篇中国预防医学...
  • 4篇中国卫生检验...
  • 4篇中华传染病杂...
  • 4篇中国公共卫生
  • 4篇中国媒介生物...
  • 3篇中华医院感染...
  • 3篇预防医学情报...
  • 3篇中国公共卫生...
  • 3篇中国人兽共患...
  • 2篇中国地方病防...
  • 2篇实用预防医学

年份

  • 5篇2023
  • 5篇2022
  • 5篇2021
  • 8篇2020
  • 12篇2019
  • 22篇2018
  • 12篇2017
  • 18篇2016
  • 10篇2015
  • 12篇2014
  • 13篇2013
  • 17篇2012
  • 21篇2011
  • 16篇2010
  • 24篇2009
  • 16篇2008
  • 10篇2007
  • 4篇2006
  • 2篇2005
  • 4篇2004
24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广州地区2008年手足口病病原体检测分析被引量:27
2009年
目的对2008年广州地区手足口病病例进行病原体检测。方法临床诊断为手足口病病例的粪便、咽拭子或肛拭子标本752份,首先采用荧光定量PCR筛选出总肠道病毒阳性的标本,再分别使用CA16和EV71型的特异引物进行RT-PCR检测。结果总肠道病毒阳性率为8.78%,CA16阳性率为2.26%,EV71阳性率为2.53%。阳性率较高的地区为人口密集区,年龄为2~5岁,男性略多于女性,接触者的阳性率约为患者的一半。结论分子生物学方法可用于手足口病的病原体检测、EV71和CA16分型以及接触者的排查,有利于感染者的早发现、早隔离,对手足口病的监测及防控具有重要作用。
吴新伟蒋力云伍业健康燕李向忠陈艺韵谢华萍杨智聪
关键词:手足口病EV71CA16PCR分子生物学
广州市甲型H1N1流感流行初期疫情特点分析被引量:2
2010年
目的总结广州市甲型H1N1流感流行特点,为预防控制提供参考。方法从三间分布、本地病例与输入性病例特点、感染场所、暴发疫情特点、临床表现、流行病学史、发现方式等特征分析广州市2009年5-7月网络直报的173例实验室确诊病例。结果本地病例97例(56.1%),输入性病例76例(43.9%)。男性104例(60.1%),女性69例(39.9%)。年龄为6个月至71岁,中位数为18.4岁。本地病例感染场所主要为学校,占64.9%。输入性病例中60.5%为散发病例,而本地病例中23.7%为散发病例,以聚集性为主,两类病例流行形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9,P〈0.001)。临床表现以发热(≥37.5℃)(94.6%)、咳嗽(63.1%),咽痛(40.3%)为主。8.7%病例出现消化道症状。47.0%的病例与有明确类症状病人接触史。输入性病例发病至确诊时间比本地病例要短(t=2.791,P=0.006),发病至首次就诊时间间隔也比本地病例短(t=2.059,P=0.041)。输入性病例主要为出入境检验检疫发现(72.4%),本地病例主要为自行就诊发现(46.4%)。结论广州市仍处于甲型H1N1流感流行初期。部分甲型H1N1流感病例有消化道症状,提示消化道传播的可能性需要关注。
袁俊谢朝军刘于飞毛新武李海麟沈纪川蔡文锋刘建平杨智聪王鸣
关键词:甲型H1N1流感流行病学
基于互联网建立的病媒生物实时监测与防控移动信息平台研究被引量:4
2019年
目的建立基于互联网的病媒生物实时监测与防控移动信息平台,以节省现场人力、物力,规范数据上报形式,提高数据质量和利用率。方法采用浏览器/服务器架构,以Java EE作为开发集成环境,Eclipse 4.5.0软件为程序开发工具,收集气象条件、地理位置和媒介传染病疫情等信息,系统采集8种病媒生物监测指标的效果。结果病媒生物实时监测与防控移动信息平台融合了移动互联网浏览器账号登录方式和手机应用程序方式,其中手机端用于任务创建和监测现场,网页端用于修订、浏览和生成检测报告,主要实现了病媒生物监测、疫点白纹伊蚊专项监测、常规白纹伊蚊监测和生成监测报告4大功能。用户角色包括市级、区级和街镇的调查员及管理员6种角色。配对t检验结果显示,4个指标平台记录方式耗时均小于传统方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624、3.528、2.863、3.165,均P<0.05)。结论病媒生物实时监测与防控移动信息平台可保证监测数据传递的及时性和准确性,简化现场调查流程,保证现场调查的质量。
李晓宁鲁影刘远江毅民梁雪莹刘杰张旭赵正阳罗雷杨智聪
关键词:病媒生物白纹伊蚊互联网
2006-2008年广州市霍乱监测结果分析被引量:4
2010年
目的分析2006-2008年广州市霍乱监测结果,为制定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对广州市2006-2008年霍乱监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3年共监测各类标本89017宗,霍乱弧菌阳性40宗,其中病例10例,外环境16宗,水产品14宗,阳性率分别为0.02%、0.15%和0.12%。外环境中珠江水体霍乱弧菌共检出11宗,占阳性标本68.75%(11/16)。病人为流行株,其它均为非流行株或非毒力株。结论重点加强珠江水体和水产品的监测,了解其携带毒力的变化情况,防止霍乱的暴发和流行。
魏跃红李美霞康燕罗雷杨智聪
关键词:霍乱病原学监测水产品
2005-2010年广州市霍乱流行特征及监测结果分析被引量:4
2011年
目的对广州市2005-2010年霍乱流行特征和监测结果进行分析,为制定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疫情资料和监测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广州市2005-2010年共发生霍乱病例82例,年平均发病率为0.24/10万,带菌者21例,无死亡病例,无二代病例,以暴发疫情为主(61例),感染来源主要是受污染的食物和水。优势菌株为稻叶1f(54.4%)和小川2f(40.5%),O139群也有检出。监测分离到的菌株主要来自水产品(鱼类、贝类、青蛙和甲鱼等)、腹泻病人和水体。结论加强腹泻病人和外环境的监测,掌握菌型变迁,及时发现并管理好传染源,是控制霍乱的重要策略。
李美霞魏跃红杨智聪康燕王大虎
关键词:霍乱流行病学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后弥漫性板层间角膜炎暴发原因研究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对某医院准分子激光手术室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后暴发弥漫性板层角膜炎(DLK)并发症进行现场流行病学调查,为DLK预防控制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现场流行病学研究方法,调查9月21日-10月21日在该医院准分子激光手术室行LASIK后并发DLK者,采用队列研究方法推断病因。结果共发现11例DLK病例,罹患率8.21%;不同负责清洗护士、月份、台序进行手术的两组人群DLK罹患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多为一侧眼受累,临床处于Ⅰ、Ⅱ、Ⅲ期各有7眼(46.67%)、2眼(13.33%)、6眼(40.00%),潜伏期1、2、3d各有4例(36.36%)、2例(18.18%)、1例(9.10%),4例潜伏期不明确(36.36%);队列研究表明,C护士负责清洗、前5台及10月份术者是发生DLK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微型角膜刀头异体蛋白残留导致该次LASIK术后DLK并发症暴发;微型角膜刀头供需矛盾,清洗不彻底是暴发原因。
陈建东贺征杨智聪杨波龚玉姣王铮张晓晓张健刘于飞袁俊王鸣
关键词:角膜磨镶术激光原位手术后并发症
广州市2009年学校甲型H1N1流感暴发疫情分析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探讨广州市2009年学校甲型H1N1流感暴发疫情流行特征及采取的防制措施,为控制其暴发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广州市2009年发生并经实验室确诊的甲型H1N1流感暴发疫情的现场调查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9年广州市共报告学校甲型H1N1流感暴发疫情196起,其中小学114起,占疫情总数的58.16%。累计报告流感样病例6 548人,涉及305 977人,罹患率介于0.02%~36.51%。9-11月为发病高峰,共报告175起,占全年疫情的89.29%。首发病例到报告的时间与罹患率相关系数为0.268。结论 2009年广州市学校甲型H1N1流感活跃程度高,中小学校为疫情的高发场所,应加强监控。
陆剑云李铁钢柳洋练桂雄李魁彪陈艺韵王玉林李美霞杨智聪
关键词:疾病暴发流行流行病学研究
广州亚运会症状监测系统的建立与运行评价被引量:17
2011年
目的介绍广州亚运会症状监测系统并分析其运行情况,探讨症状监测体系在大型运动会卫生保障中的应用。方法开发亚运会症状监测与涉亚人员健康监测信息系统,从2010年11月3日起通过亚运场馆医疗点、定点医院、接待酒店等途径收集所有涉亚人员发热、腹泻、皮疹、结膜红肿、黄疸等5类症状信息,对所有出现症状人员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同时收集同时期学生因病缺勤信息。采用敏感度、特异度等指标对监测体系进行评价。结果广州亚(残)运会期间,症状监测系统报告五大症状的患者476人次,其中发热症状163例,腹泻202例,皮疹61例,结膜红肿31例,黄疸0例,发热伴腹泻11例,发热伴皮疹4例,发热伴结膜红肿1例。学校学生症状监测各类症状7273人次,其中以咳嗽和发热为主;监测体系报告及时,病例症状发生到报告平均6.3h,聚集性症状报告平均2.5h,报告准确率99.78%,无传染病、食物中毒病例漏报。结论亚运会期间,基于驻馆医疗团队及公共卫生保障团队、定点医院主动监测为主要形式,发热、腹泻等五大类症状为监测内容的监测系统敏感性、特异性高,成本费用低,能及早地识别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可以广泛应用于大型活动的卫生保障实践。
肖新才陈纯李意兰丁鹏吴家刚杨智聪
关键词:症状监测大型运动会
广州市甲型H1N1流感病例密切接触者调查及医学观察结果分析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对广州市甲型H1N1流感病例密切接触者进行调查,并对隔离医学观察情况进行分析,为制定甲型H1N1流感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确诊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确定密切接触者名单并对其进行追踪调查,采取定点医院和定点宾馆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的方法对密切接触者进行隔离观察,出现症状者采集咽拭子用real-time RT-PCR方法检测甲型H1N1流感病毒核酸。结果对223例密切接触者进行调查和观察,对其中23例出现症状者进行排查,及时发现3例甲型H1N1流感病例,其余220例均顺利解除隔离。在入境检疫时发现4例输入病例,其密切接触者104人,未发现甲型H1N1流感病例;在自行前往医院就诊时发现2例输入病例,其密切接触者共60人,发现了3例病例。密切接触者追踪调查与集中隔离时发现的3例病例,其密切接触者59人未发现甲型H1N1流感病例。结论对密切接触者进行调查和隔离医学观察是及时发现续发病例,防止疫情进一步传播和扩散的有效措施,病例不同发现方式影响密切接触者的转归。
李美霞陆剑云董智强陈纯康燕冯晶胡文穗刘于飞毛新武杨智聪王鸣
关键词:甲型H1N1流感密切接触者
广州地区从业人员的肠炎沙门菌PFGE分子分型及耐药性研究被引量:5
2013年
目的了解广州地区从业人员健康体检分离的肠炎沙门菌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为食源性疾病溯源及致病菌数据库的建立提供数据。方法采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ulsed-field gel electrophoresis,PFGE)对广州地区2009-2011年从业人员健康体检获得的17株肠炎沙门菌分离株进行分子分型及耐药性检测。结果 17株肠炎沙门菌分为10个PFGE型:G1、G2、G3、G4、G5、G6、G7、G8、G9和G10型,各种PFGE型别之间仅有1~3条带的差异,相似度在86.6%~100%,菌株之间具有很近的亲缘关系;药敏分析显示除7株肠炎沙门菌对哌拉西林耐药外,对头孢噻肟、亚胺培南、甲氧苄啶/磺胺甲恶唑等药物均敏感。结论从业人员健康体检分离的肠炎沙门菌菌株之间既存在分子水平的同源性也存在非同源性,加强对从业人员健康体检分离的肠炎沙门菌菌株实时分子分型检测能快速预警肠炎沙门菌潜在爆发和追溯污染源。
邓志爱周勇李孝权夏丹胡玉山张欣强杨智聪
关键词:肠炎沙门菌脉冲场凝胶电泳药物敏感试验耐药性
共25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