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姚煦

作品数:120 被引量:319H指数:10
供职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卫生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97篇期刊文章
  • 2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15篇医药卫生
  • 2篇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
  • 1篇机械工程
  • 1篇电子电信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35篇细胞
  • 27篇皮炎
  • 23篇受体
  • 22篇特应性
  • 17篇特应性皮炎
  • 17篇红斑
  • 16篇皮肤
  • 16篇荨麻
  • 16篇荨麻疹
  • 14篇系统性红斑
  • 14篇系统性红斑狼...
  • 14篇狼疮
  • 14篇红斑狼疮
  • 13篇慢性
  • 12篇系统性红斑狼...
  • 12篇核细胞
  • 12篇红斑狼疮患者
  • 11篇外周
  • 11篇外周血
  • 10篇单一核细胞

机构

  • 109篇中国医学科学...
  • 10篇北京协和医学...
  • 6篇南京大学医学...
  • 4篇兰州军区兰州...
  • 3篇福建医科大学
  • 3篇第四军医大学
  • 3篇北京市海淀医...
  • 2篇南京大学
  • 2篇江苏大学附属...
  • 2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北京大学第一...
  • 1篇武汉市第一医...
  • 1篇富阳市中医医...
  • 1篇石狮市医院
  • 1篇徐州医科大学

作者

  • 119篇姚煦
  • 23篇陈志强
  • 18篇李遇梅
  • 15篇韩悦
  • 14篇林麟
  • 14篇张宇
  • 12篇陈敏
  • 11篇李文忠
  • 11篇王宝玺
  • 11篇崔盘根
  • 9篇马一平
  • 8篇李安生
  • 8篇刘军
  • 7篇弓娟琴
  • 7篇胡兹嘉
  • 7篇高建明
  • 7篇温志华
  • 6篇顾宁琰
  • 6篇苏惠春
  • 6篇罗阳

传媒

  • 32篇中华皮肤科杂...
  • 15篇中国麻风皮肤...
  • 15篇国际皮肤性病...
  • 7篇临床皮肤科杂...
  • 6篇中华临床免疫...
  • 5篇中国皮肤性病...
  • 4篇中华风湿病学...
  • 3篇国外医学(皮...
  • 3篇中华医学会2...
  • 2篇中华医学遗传...
  • 2篇中国医学文摘...
  • 1篇中国免疫学杂...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中国新药杂志
  • 1篇江苏大学学报...
  • 1篇中国感染控制...
  • 1篇医学与哲学(...
  • 1篇中华医学会第...

年份

  • 1篇2022
  • 4篇2020
  • 1篇2019
  • 9篇2018
  • 11篇2017
  • 14篇2016
  • 12篇2015
  • 12篇2014
  • 6篇2013
  • 4篇2012
  • 3篇2011
  • 10篇2010
  • 6篇2009
  • 2篇2008
  • 3篇2007
  • 4篇2006
  • 11篇2005
  • 3篇2004
  • 3篇2003
12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齐多夫定在银屑病中的应用被引量:2
2003年
齐多夫定是治疗HIV的主要药物。该药除具有抗HIV作用外 ,对治疗HIV感染相关的银屑病及非HIV感染相关的银屑病也有一定疗效。概述了齐多夫定在银屑病方面的应用及可能的机制、疗效。
姚煦李文忠陈志强
关键词:齐多夫定银屑病药理
嗜酸性环状红斑伴血小板减少一例
病例资料患者男,18岁.全身反复红斑、丘疹伴瘙痒二年余.患者2年前无明显诱因背部出现散在黄豆大小境界清楚的水肿性红斑,瘙痒剧烈,渐扩大,中央颜色变淡,边缘隆起,色较深,成环状.皮损2-3周可自行消退,遗留色素沉着,但反复...
顾宁琰姚煦
特应性皮炎治疗的新观念
姚煦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干扰素γ受体基因多态性研究被引量:2
2005年
目的初步探讨干扰素γ受体(interferonγreceptor,IFNγR)的两个氨基酸位点Val14Met和Gln64Arg多态性与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lupuserythematosus,SLE)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和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及DNA测序方法对94例SLE患者和80名健康对照者进行基因分型。结果IFNγR1和IFNγR2基因型与SLE易感性无显著相关(P>0.01)。其中Arg64/Arg64基因型在两组患者间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7,OR=2.481,95%可信区间为0.992~6.203)。此基因型在健康对照组中的分布频数高于SLE患者组,可能是一种具有保护作用的基因型。各个基因型的分布情况和优势比显示各基因型的组合与SLE的发病无显著相关(P>0.01)。其中Val14/Val14与Arg64/Arg64基因型的组合在两组患者间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7,OR=2.481,95%可信区间为0.992~6.203)。此基因型组合在健康对照组中的分布频数高于SLE患者组,故这是一种可能具有保护作用的基因型组合。结论IFNγR1和IFNγR2基因型与SLE易感性无显著相关。
姚煦李遇梅胡兹嘉李文忠陈志强
关键词:系统性红斑狼疮基因多态性基因型易感性聚合酶链反应
泛发性发疹性皮肤胶原瘤1例被引量:1
2012年
临床资料患儿男,19个月。因臀部密集皮色丘 疹19个月,泛发全身6个月,于2011年7月来我院就诊。患者出生时臀部存在大片密集皮色米粒大丘疹,无搔抓等不适,从未消退,后皮疹逐渐增多,渐扩展至躯干、四肢。
张宇姚煦刘军
关键词:胶原瘤发疹性泛发性皮肤出生时皮色
WHOQOL-BREF量表用于慢性荨麻疹患者生活质量的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评价WHOQOL-BREF中文版用于我国CU患者生活质量评估的可行性、信度和效度,并探讨CU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方法用WHOQOL-BREF和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标(DLQI)分别对210名CU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用S...
马一平姚煦林麟吴建兵冯雨苗
文献传递
慢性荨麻疹患者生活质量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7
2010年
评价我国慢性荨麻疹(CU)患者的生活质量并探讨其影响因素。选用WHOQOL-BREF中文版作为测量工具,对210例慢性荨麻疹患者一般情况、临床特征及生活质量进行评估。对不同分型患者各个领域的生活质量得分进行方差分析,并对各领域得分与可能的影响因素进行相关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CU患者生活质量得分普遍较低。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有家庭摩擦、食欲、自评分、视觉模拟评分、皮肤科症状评分等。CU患者生活质量偏低,改善患者的家庭关系和食欲等有助于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
马一平姚煦林麟吴建兵冯雨苗
关键词:荨麻疹生活质量问卷
药物斑贴试验与药疹被引量:1
2014年
药疹是指正常剂量的药物经过多种途径进入人体后引起的皮肤黏膜的损害,其病理生理学发病机制不明.药疹的临床表现多样,了解药疹的分类及发病机制对其诊断和寻找可疑致敏药物至关重要.药物斑贴试验的目的是寻找引起药疹的致敏药物,提供患者可能的致敏药物信息.近年来应用于临床的药物斑贴试验安全性较高、操作简便,为药疹的诊断提供了重要的依据.有关药物斑贴试验的相关研究较多,但结果不一.
陈京京姚煦王宝玺
关键词:药疹外用药
南京市2~6岁儿童荨麻疹现况调查被引量:9
2015年
目的 了解南京市2~6岁儿童荨麻疹的患病情况.方法 以问卷方式对南京市5个区2~6岁儿童进行调查.结果 有效样本量为13 061例,占92.58%.符合荨麻疹诊断标准共1 116例,其中男565例,女551例,男性儿童患病率为8.49%,女性儿童患病率为8.60%,总患病率为8.54%.男女儿童患病率经x2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4,P=0.832).2~6岁儿童患病率随年龄增长呈增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84,P=0.17),荨麻疹的患病率和家庭的教育程度呈正相关(rs=0.96,P=0.000),在出生地为城市的儿童中,荨麻疹的患病率高于出生地为农村的儿童(x2=13.98,P=0.000).结论 2~6岁儿童荨麻疹发病在上升,应加强发病机制和相关因素的研究,以利更好地防治荨麻疹.
盛楠余美文许昌春姚煦宗文凯
关键词:荨麻疹患病率儿童
C型凝集素受体树突细胞特异性捕获细胞间黏附分子3非整合素细胞表达模型的构建及功能研究被引量:3
2014年
目的构建C型凝集素受体树突细胞特异性捕获细胞间黏附分子3非整合素(DC—SIGN)细胞表达模型,为后续进行DC—SIGN蛋白受体功能研究提供基础。方法PCR扩增获得DC—SIGN分子的cDNA,克隆入真核表达载体P巨细胞病毒启动子-绿色荧光蛋白重组质粒(PCMV—EGFP),EGFP位于Dc—SIGNN末端,转染人胚肾细胞癌I-IEK293T细胞后,流式细胞仪检测DC—SIGN重组分子的表达,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DC—SIGN—EGFP融合蛋白的细胞定位情况,并进一步检测转染表达的DC—SIGN受体对过敏原抗原的识别和内吞过程。结果构建的荧光融合蛋白重组表达质粒,经PCR及Western印迹证明DC—SIGN表达成功;经流式细胞仪检测转染DC—SIGN融合质粒的HEK293T细胞的DC—SIGN受体表达量增多(约50%)。重组表达质粒转染293T细胞后,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显示,绿色荧光标记的DC—SIGN位于细胞膜上,可结合红色荧光素标记的过敏原抗原Derp2,并可将Derp2内吞人细胞内。结论构建的DC—SIGN—EGFP融合蛋白在293T细胞内表达后具有细胞表面受体分子的特征性分布,可被DC—SIGN特异性抗体识别并具有摄取过敏原功能,是研究DC—SIGN分子功能的理想细胞模型。
张宇姚煦顾汉艳王宝玺刘军
关键词:受体有丝分裂原重组融合蛋白质类
共12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