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马旭

作品数:31 被引量:120H指数:7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0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1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14篇肿瘤
  • 10篇药物
  • 9篇肺癌
  • 6篇多态
  • 6篇多态性
  • 6篇血栓
  • 6篇血栓栓塞
  • 6篇血栓栓塞症
  • 6篇栓塞症
  • 6篇细胞
  • 6篇静脉血
  • 6篇静脉血栓
  • 6篇静脉血栓栓塞
  • 6篇静脉血栓栓塞...
  • 6篇基因
  • 5篇药物基因
  • 5篇药物基因组学
  • 5篇细胞肺癌
  • 5篇小细胞
  • 5篇小细胞肺癌

机构

  • 31篇北京大学肿瘤...
  • 2篇北京大学
  • 2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北京市药品不...

作者

  • 31篇马旭
  • 18篇张艳华
  • 15篇韩森
  • 13篇方健
  • 6篇陈筱玲
  • 6篇吴頔
  • 6篇龙皆然
  • 6篇聂鋆
  • 6篇韩金娣
  • 6篇刘颖
  • 6篇戴玲
  • 6篇李然
  • 6篇马向娟
  • 6篇张洁
  • 6篇田广明
  • 5篇王洋
  • 4篇王丹
  • 4篇白羽
  • 4篇刘红
  • 4篇张关敏

传媒

  • 5篇中华肿瘤防治...
  • 4篇中国肿瘤临床
  • 3篇中国药学杂志
  • 2篇肿瘤防治研究
  • 2篇中国药房
  • 2篇中国肺癌杂志
  • 2篇中华心力衰竭...
  • 1篇中国临床药理...
  • 1篇中国临床药学...
  • 1篇中国医院药学...
  • 1篇中国新药杂志
  • 1篇中国医院用药...
  • 1篇临床药物治疗...
  • 1篇实用药物与临...
  • 1篇中国药物应用...
  • 1篇中国医药生物...
  • 1篇现代药物与临...

年份

  • 1篇2024
  • 4篇2023
  • 6篇2021
  • 10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 4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4
3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非小细胞肺癌MET基因突变的机制及靶向药物研究进展被引量:10
2020年
间质-上皮细胞转化因子(mesenchymal-epithelial transition factor,MET)基因是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的一种重要肿瘤驱动基因,针对MET 14外显子的跳跃突变的靶向治疗药物给患者带来新的希望。目前已经上市或者即将上市的MET抑制剂包括:克唑替尼、卡博替尼、沃利替尼和Tepotinib等。MET抑制剂的客观缓解率较高,并且安全性良好。但是,MET抑制剂的耐药不可避免,因此需要重视对于耐药机制的研究。肝细胞生长因子(hepatocyte growth factor,HGF)/MET信号通路抑制剂与其他药物的联合应用,对于抑制和逆转耐药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韩森马旭方健
关键词:肺肿瘤MET靶向治疗
二氢嘧啶脱氢酶和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基因多态性与卡培他滨方案治疗结直肠癌患者药物不良反应的相关性被引量:6
2017年
目的分析结直肠癌患者二氢嘧啶脱氢酶(DPYD)和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基因多态性的分布情况及基因多态性与卡培他滨方案治疗的药物不良反应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4月至2016年10月治疗的81例结直肠癌患者DPYD、MTHFR基因型的分布情况,用数字荧光分子杂交(DFMH)技术对患者基因型进行测定。药物不良反应评价按照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常规药物不良反应判定标准3.0(NCI-CTCAE3.0)实施。结果 81例结直肠癌患者DPYD基因检测未发现突变型,而MTHFR基因检测结果分布如下:MTHFR(1298A>C)野生型A/A、杂合突变型A/C和纯合突变型C/C分别为57例(70.37%),21例(25.93%)和3例(3.70%)。MTHFR基因纯合突变型(C/C型)和杂合突变型(A/C型)发生Ⅱ~Ⅳ度恶心呕吐风险高于野生型(A/A),分别为33.33%,19.05%和1.75%(P<0.05)。MTHFR突变型基因发生Ⅱ~Ⅳ度白细胞减少和血小板减少的风险高于野生型,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我院尚未发现DPYD基因突变型患者,MTHFR基因多态性可以预测卡培他滨方案治疗结直肠癌患者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风险。
白羽吴海伟刘颖马旭张艳华
关键词:二氢嘧啶脱氢酶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基因多态性卡培他滨药物不良反应
肺癌合并静脉血栓栓塞症患者的抗凝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及其潜在影响因素
2020年
目的探讨肺癌合并静脉血栓栓塞症(VTE)患者的抗凝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及其潜在影响因素。方法收集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胸部肿瘤内二科2012年9月至2019年8月期间收治的肺癌合并VTE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人口学信息、肺癌的诊断情况、VTE的诊断和治疗情况、VTE的抗凝治疗效果和出血不良反应。通过多变量logistics回归分析,筛选影响VTE抗凝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共有115例肺癌患者发生VTE,年龄为(58.5±11.0)岁(范围27岁~79岁),男性78例(67.8%)。肺腺癌76例(66.1%),肺鳞癌19例(16.5%),小细胞肺癌13例(11.3%),其他类型肺癌7例(6.1%)。VTE的抗凝治疗效果:52例(45.2%)血栓消失或者好转,32例(27.8%)未好转或复发,31例(27.0%)未复查或者情况不详。VTE抗凝治疗过程中发生出血不良反应9例(7.8%)。多变量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肺癌肿瘤分期越低(Ⅰ~Ⅲ期比Ⅳ期,比值比OR=4.839,P=0.010)和不伴有上腔静脉综合征(OR=0.124,P=0.025)是VTE抗凝治疗效果较好的独立影响因素,而基线或血栓发生时血小板计数升高(OR=4.511,P=0.034)是VTE抗凝治疗中出血不良反应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肺癌合并VTE患者的抗凝治疗效果不理想。肺癌分期较早及不伴有上腔静脉综合征的患者抗凝治疗效果较好。基线期或血栓发生时血小板升高患者抗凝治疗出血风险较高。
马旭安涛张宇辉张艳华方健聂鋆戴玲胡维亨陈筱玲张洁马向娟田广明吴頔龙皆然韩金娣王洋张自然韩森
关键词:肺癌静脉血栓栓塞症抗凝治疗疗效
端粒与端粒酶研究在肺癌中的临床应用前景与挑战被引量:8
2021年
肺癌是世界范围内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的恶性肿瘤之一。端粒和端粒酶与肺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虽然端粒酶可能不是导致细胞癌变的直接原因,但在维持端粒长度和肿瘤生长方面起到关键作用。包括肺癌在内的大部分肿瘤端粒长度缩短。端粒长度的变化与肺癌发生风险相关,并可能成为肺癌的治疗靶标和预测指标。针对端粒和端粒酶信号通路的靶向治疗药物正在探索中,以端粒酶抑制剂为代表的小分子药物有希望应用于肺癌的临床治疗中。但是,人们对于端粒和端粒酶的研究还远远不够,端粒长度维持的旁路作用机制可能是下一步需要深入研究的方向。
韩森马旭方健
关键词:端粒端粒酶肺肿瘤端粒酶抑制剂
1例卡培他滨致严重不良反应患者的治疗药物监测被引量:4
2015年
1例患者在应用卡培他滨化疗后出现了严重黏膜毒性,诱发多器官功能损伤的严重不良反应。临床药师结合临床诊治,对该患者进行了治疗药物监测(TDM),经检测患者血浆氟尿嘧啶浓度为181 ng·m L^(-1),考虑可能存在代谢障碍,建议患者进行血液滤过治疗,临床医生予以采纳,经对症治疗患者症状好转后转院。
李然焦园园刘颖马旭张艳华
关键词:卡培他滨血药浓度治疗药物监测药品不良反应
GSTP1(rs1695)基因多态性与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血液学毒性的关系研究被引量:5
2018年
目的:研究GSTP1(rs1695)(简称GSTP1)基因多态性与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使用CBV方案(环磷酰胺、卡莫司汀、依托泊苷)预处理后血液学毒性之间的关系。方法:对2015年4月-2017年6月到我院治疗的83例使用CBV方案预处理的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荧光染色原位杂交检测法测定GSTP1 A313G的多态性,统计血液学毒性和粒细胞缺乏性发热发生率以及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血小板植入时间,分析GSTP1基因与上述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83例患者中28例(33.73%)存在有至少1个基因位点的变异,A等位基因频率为81.3%,G等位基因频率为18.7%。GSTP1 AA基因型患者发生Ⅳ度白细胞、Ⅳ度中性粒细胞、Ⅳ度血小板减少的时间分别为化疗后(8.91±1.25)、(9.02±1.19)、(11.56±1.58)d,携带GSTP1 313等位基因G(AG/GG基因型)的患者减少的时间分别为化疗后(8.61±1.17)、(8.68±1.19)、(11.44±1.34)d。GSTP1 AA基因型患者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血小板的植入时间分别为自体造血干细胞回输后(11.98±1.99)、(10.44±1.35)、(15.55±2.18)d;携带GSTP1 313等位基因G(AG/GG基因型)的患者植入时间分别为自体造血干细胞回输后(12.41±2.44)、(10.36±1.62)、(16.29±3.15)d。GSTP1 AA基因型及携带GSTP1 313等位基因G(AG/GG基因型)的患者移植期间发生Ⅲ~Ⅳ度贫血的患者分别为24、11例,分别占对应基因型患者的43.64%、39.29%;发生粒细胞缺乏性发热的分别为21、11例,分别占对应基因型患者的38.18%、39.29%,但上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GSTP1基因多态性与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使用CBV方案预处理后的血液学毒性未见相关性,亦不影响干细胞植入时间。
张关敏刘卫平马旭朱军王小沛张艳华
关键词:基因多态性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血液学毒性
临床药师参与1例芬太尼相关5-羟色胺综合征的治疗实践及文献复习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探讨阿片类药物相关5-羟色胺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发生机制和处置措施,以提高临床医务人员对芬太尼相关5-羟色胺综合征的认识。方法收集1例肿瘤患者在应用芬太尼透皮贴剂后引起5-羟色胺综合征的临床资料。临床药师根据临床表现、Naranjo评估量表分析芬太尼与不良反应之间的相关性,采用荧光原位杂交法检测药物相关基因多态性,并根据结果和文献调研分析不良反应发生的可能原因,同时提出治疗建议。结果停用芬太尼透皮贴剂后,患者症状减轻。经对症治疗后好转。患者芬太尼相关代谢酶基因为CYP2D6*10/*10 IM型、CYP3A4*1/*1型、OPRM1(A>G) AA型和ABCB1(3435 A/T>C) AA型。患者对芬太尼的代谢基本正常,对5-羟色胺的代谢可能减慢,应用阿片类药物需要较低的起始剂量。结论芬太尼透皮贴剂可能引起5-羟色胺综合征,在临床中不常见且存在个体间差异,临床应予以重视。在使用阿片类药物时,应注意使用规范并加强药学监护,一旦出现5-羟色胺综合征临床症状,要及时识别、停药,并做相应处理。
马旭张艳华
关键词:芬太尼5-羟色胺综合征单核苷酸多态性药学监护
肿瘤患者数字荧光分子杂交技术基因检测复测原因分析
2021年
药物基因组学(pharmacogenomics,PGx)是基于人类遗传多样性,在药物治疗中具有预测药物疗效和不良反应的作用。通过检测特定的PGx生物标志物,临床医生能够更好地预测哪些患者可能发生严重不良反应和(或)疗效不佳治疗,为医生临床决策提供参考依据[1-3]。对于多数基因检测研究,研究者多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联合Sanger法或焦磷酸对药物代谢酶或药物作用靶点进行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检测[4]。但是进行PCR对实验室要求较高,需要相应的实验室资质和认证。此外,传统的测序技术存在着处理量低、成本高、操作困难等缺点,限制了其在实验室诊断中的广泛应用[5]。然而杂交测序不需要高通量测序,也不受PCR实验室条件的限制,数字荧光分子杂交技术(digital fluorescence molecular hybridization,DFMH)是基于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发展起来的一种新技术。荧光团偶联特异的脱氧核糖核酸(DNA)作为探针杂交到互补序列上。FISH探针的设计包括两个荧光团,一个作用于染色体靶区特定的SNP,另一个作用于同源染色体的特定SNP,其分别对两个染色体进行差异性标记,通过荧光检测系统进行分析[6]。目前国内大部分医院采用DFMH进行SNP检测。
白羽马旭张艳华
关键词:分子杂交技术药物基因组学药物代谢酶基因检测同源染色体
沃利替尼治疗MET 14外显子跳跃突变的晚期肺鳞癌1例被引量:1
2020年
患者男性,68岁,主因"咳嗽、咳痰1年余"于2016年12月就诊于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胸部CT检查提示左肺上叶尖后段占位并纵隔淋巴结肿大。左肺占位行穿刺活检,病理回报:低分化鳞状细胞癌。完善分期检查后诊断为:左肺上叶低分化鳞癌T4Nx M0,纵隔及左肺门淋巴结转移不除外。
韩森马旭方健
关键词:靶向治疗
975例肿瘤患者血清9种维生素水平及维生素缺乏影响因素研究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 维生素水平异常与肿瘤发生、发展及治疗预后不良有关。本研究旨在了解肿瘤患者血清维生素水平及影响因素,为该群体维生素水平的个体化监测及维生素补充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2022年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血清维生素检测的患者数据,维生素浓度采用电化学方法测定,利用SPSS25.0统计分析,描述不同肿瘤患者的9种维生素浓度分布情况,分析维生素异常的相关因素。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975例肿瘤患者,进行维生素A、D_(3)、E检测975次,维生素B_(2)检测822次,维生素B_(9)、B_(12)检测820次,维生素B6检测819次及维生素C、B_(1)检测821次。结果表明,肿瘤患者维生素D_(3)、A、B_(9)及C缺乏率高,分别为73.8%、46.4%、18.9%、10.7%。其他类型维生素缺乏率均低于5%。少数肿瘤患者维生素水平超过正常值。Logistic回归结果表明,女性患者维生素D_(3)、A缺乏率高;BMI过低会增加维生素A、C缺乏的风险;季节是维生素D_(3)、A、B_(9)、C缺乏的共同影响因素;手术与肿瘤转移均会增加维生素A、C缺乏的风险。结论 肿瘤患者血清维生素D_(3)、A、B_(9)、C缺乏严重,需加强监测。本研究将为肿瘤患者血清维生素水平精准监测与补充提供依据。
温永青白羽史蕤张艳华马旭
关键词:维生素缺乏血清浓度肿瘤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