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韩美

作品数:27 被引量:211H指数:7
供职机构:中国海洋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电子电信更多>>

文献类型

  • 18篇期刊文章
  • 6篇会议论文
  • 2篇专利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5篇天文地球
  • 1篇电子电信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8篇台风
  • 8篇暴雨
  • 7篇边界层
  • 5篇气象
  • 3篇降水
  • 3篇海洋气象
  • 3篇边界层高度
  • 3篇边界层特征
  • 2篇登陆
  • 2篇低能见度
  • 2篇低云
  • 2篇对流边界层
  • 2篇训练期
  • 2篇探空
  • 2篇探空数据
  • 2篇统计特征
  • 2篇能见度
  • 2篇气象台
  • 2篇气象学
  • 2篇气象站

机构

  • 23篇福建省气象局
  • 6篇中国海洋大学
  • 2篇台州市气象局

作者

  • 27篇韩美
  • 6篇吴幸毓
  • 5篇张苏平
  • 5篇林小红
  • 5篇刘通易
  • 4篇高珊
  • 4篇刘爱鸣
  • 4篇郭弘
  • 3篇曾瑾瑜
  • 2篇李白良
  • 2篇何小宁
  • 2篇蔡义勇
  • 2篇衣立
  • 2篇刘铭
  • 2篇吴启树
  • 2篇陈淼
  • 1篇苏同华
  • 1篇马昌明
  • 1篇潘宁
  • 1篇刘会军

传媒

  • 4篇海峡科学
  • 2篇应用气象学报
  • 2篇气象与环境学...
  • 2篇福建气象
  • 1篇海洋湖沼通报
  • 1篇海洋科学
  • 1篇气象科技
  • 1篇热带气象学报
  • 1篇自然灾害学报
  • 1篇中国海洋大学...
  • 1篇气象研究与应...
  • 1篇应用海洋学学...
  • 1篇第31届中国...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1
  • 2篇2020
  • 9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 3篇2016
  • 4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2
2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福建一次春季海雾的边界层特征及其成因分析被引量:6
2019年
2018年3月3~4日,福建沿海及台湾海峡出现一次大范围自南向北发展的海雾过程,该文利用沿海自动站、浮标站资料、微波辐射计、风廓线雷达及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对海雾成因及生消机理进行分析,着重探讨了海雾过程中的边界层特征及气海温差。结果表明,近地面逆温层、大湿度区维持、中层"干暖盖"、风速适宜、温度露点差小、液态水含量及综合水汽加大,对海雾形成有利;垂直风切变减小,海气界面之间湍流混合强度减弱,致使低层的暖湿空气不易向上输送,有利于海雾的生成发展;在海雾形成过程中,气温高于海温,使得冷海面上空暖湿空气降温冷却达到饱和形成海雾。
黄惠镕韩美潘宁陈德花张伟
关键词:边界层特征
双台风“纳沙”和“海棠”登陆后强度变化成因及对比分析被引量:4
2021年
利用NCEP(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再分析资料对2017年双台风"纳沙"(1709)和"海棠"(1710)先后登陆福建后的强度变化特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低纬水汽输送的强弱变化是造成双台风强度变化的主要原因,而越赤道气流对水汽输送起到关键作用。副热带西风急流与中低空风场强弱变化一致,西风急流增强伴随中低空东风加强是"海棠"陆上强度维持不减的原因之一,反之"纳沙"快速减弱。双台风效应对强度变化也起着重要作用:双台风靠近相吸作用下,"纳沙"残余环流卷入"海棠"环流中,为其输送正涡度因子及斜压能量,也是促使"海棠"强度维持的原因。台风登陆后,其上空三种不同层差的垂直风切变值表现一致减小的变化趋势及低于6 m·s^(-1)的风切,有利于弱台"海棠"陆上长久维持。海岸锋生及海表通量动热力因子对"海棠"右侧中小尺度对流发展和维持起到重要作用,加剧了"海棠"非对称性结构,促使"海棠"强度维持不减。
林小红林小红蔡义勇韩美郭弘
关键词:双台风台风强度水汽输送
高空间分辨率的精细化大气水平能见度自动预报方法及系统
本发明涉及一种高空间分辨率的精细化大气水平能见度自动预报方法及系统。全面分析和处理大气数值模式数据和自动气象站观测数据,以空间水平距离最小原则建立大型数据集;将数据集输入到深度神经网络框架中,经过多个隐藏层后,得到了一个...
李昕蓓张苏平衣立崔丛欣韩美潘宁
2014年福建省首场暴雨过程分析
2014年
本文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对2014年3月11日20时-12日20时福建省北部地区一次暴雨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这是一次中纬度槽与南支槽同位相叠加、西南低涡东北移动、西南急流加强、冷暖空气交汇情况下发生的暴雨过程。干冷空气入侵导致低层辐合加强,气旋加强,利于强降水的产生和维持。主要强雨区在高空急流入口区右侧、低层西南急流左前侧、低层切变南侧。比湿异常度能够更直观地表现出湿度条件的优劣。
韩美刘爱鸣李白良
关键词:暴雨西南急流
三个典型登闽空心结构台风强降水分布差异分析被引量:6
2019年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和NCEP(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再分析资料对1710"海棠"、1307"苏力"和0709"圣帕"这三个典型登闽空心台风分别于2017年7月31日、2013年7月13日和2007年8月19日产生的强降水分布差异采用诊断方法分析。结果表明:高层辐散分流通道显著不同,"海棠"与"圣帕"为反气旋性流出气流,"苏力"属于单一流出通道。环境风垂直切变方向对"海棠"与"苏力"大降水落区有一定预报指示意义。湿度锋区及干舌侵入位置的差异对三个台风空心结构形成及强降水分布的差异有重要影响。湿位涡场均呈现下负上正分布,表明大气在低层为对流不稳定状态。湿正压项是"海棠"与"圣帕"台风MCS发展的主要不稳定条件,而湿正压项和湿斜压项均对"苏力"台风MCS发展起加强作用,其中湿正压项对MCS非对称分布起主要作用。
林小红吴建成刘通易韩美郭弘柯小青
WRF、EC和T639模式在福建沿海冬半年大风预报中的检验与应用被引量:16
2015年
基于福建省冬半年沿海和港湾岛屿自动站的逐时极大风观测资料和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EC(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细网格以及T639(TL639L60)三种模式预报的10 m风场资料,将模式预报的风向风速与观测资料进行对比检验,结果表明:福建省沿海冬半年大风的盛行风向以东北风为主,大风的时空分布极为不均,沿海风力的脉动性、跳跃性、局地性突出。从三种模式对风速风向的模拟效果来看, WRF和EC细网格的预报效果较好,有可参考性, T639可参考性不高。对于风速,模式预报结果相比实况极大风速偏小,港湾岛屿代表站风速的平均绝对误差均小于沿海代表站,预报平均误差由沿海向内陆逐渐减小,由中部向南北逐渐减小。风向相比风速的预报效果要差, WRF和EC细网格的风向预报误差在45°-50°,有一定的参考意义;港湾岛屿代表站风向的平均绝对误差大于沿海代表站,以浮标站的误差最大。当观测风速出现7级及以上风速时,若对大风进行分级检验,则较低风速的预报平均绝对误差小于较高风速;风向预报的平均绝对误差也大大降低,且误差都在45°以内,具有良好的参考性。
曾瑾瑜韩美吴幸毓林青廖廓
关键词:WEATHER冬半年
两个相似台风强降水空间分布差异成因被引量:2
2019年
1307号台风"苏力"和1513号台风"苏迪罗"路径相似,登陆位置相近,登陆之前均达到了超强台风级别,造成的强降水落区却大有不同。该文从高低空环流配置、水汽、垂直运动和冷暖平流等方面对二者降水落区成因进行分析,得到以下结论:南亚高压和低空西南急流的垂直配置造成"苏力"南侧强降水,而副热带西风急流入口区和低空东南风急流的垂直配置造成"苏迪罗"北侧强降水;副热带高压的相对位置可能对台风东北侧的垂直运动有重要影响。台风"苏力"的水汽来源于南海,台风"苏迪罗"的水汽来源于孟加拉湾;"苏力"北侧偏南风急流形成辐散区,南侧东北气流和南风气流形成辐合区,而"苏迪罗"北侧为强盛的东南气流,形成强辐合区,南侧辐合偏弱,整层水汽辐合的象限不同是造成强降水落区南北差异的必要条件。两个台风垂直运动的非对称性分布是形成台风单侧强降水的重要条件。台风登陆前后中低层上冷下暖的垂直分布造成大气层结的不稳定,进而触发对流,对强降水落区有重要的指示意义,"苏迪罗"登陆过程中冷空气南下,形成了北侧强降水增幅。
韩美刘会军吴幸毓韩赓陈淼
关键词:强降水
黄东海大气边界层特征及其与海雾/低云分布的关系
本文利用青岛与台州两个沿海台站的L波段雷达探空资料和地面观测资料、CFSR再分析资料、OAFlux资料、ICOADS资料等对青岛与台州两个台站的边界层特征、黄东海边界层的基本特征以及其与海雾/低云分布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分析...
韩美
关键词:边界层高度EOF低云
登陆闽东北台风暴雨落区差异的成因对比分析被引量:5
2016年
路径相似的登陆闽东北台风所造成的暴雨落区有显著差异。对比分析了台风暴雨位于路径左侧和右侧的两类个例组的影响条件差异性。结果表明,二者在200 hpa、500 hpa和850 hpa的环流特征上均存在显著差异;散度中心随高度南倾是流场垂直运动南强北弱不对称结构的重要动力条件;闽东北地形抬升对流场垂直运动北强南弱起到一定的增幅作用;高低空环境风垂直切变对降水结构的非对称分布有着很好的动力指示意义;对流层冷暖交汇的高度和强烈程度对层结不稳定强弱起到关键的作用。
林小红吴巍韩美刘通易吴幸毓刘爱鸣
福建台风极端强降水的时空分布及环流特征被引量:8
2019年
利用福建省1979-2018年国家气象站和2007-2018年区域自动站1h降水观测资料,采用国际上在气候极值变化研究中通用的取某个百分位值作为阈值的方法,确定不同时间分辨率下福建台风极端强降水阈值标准。以6h为例,分析了台风极端强降水的时空分布及环流形势特征,结果如下:①随着2007年以后区域自动站的增多,降水的极值更容易被观测到,极端强降水的阈值也明显提高;②无论是出现极端强降水的台风个数还是台风极端强降水的出现次数,都有随时间增多的趋势,台风极端强降水主要出现在沿海各地市和内陆的局部县市;③极端强降水强度并不随台风强度减弱而减弱,热带风暴、热带低压影响下出现的极端强降水常比强热带风暴和台风强。极端强降水出现前台风中心主要位于福建沿海地市及台湾海峡,其次是江西境内及闽赣交界处、广东东部沿海及南海北部;④极端强降水的产生与台风环流低层不同来向气流之间的辐合、海上气流的水汽输送以及福建沿海地形的抬升作用有关,台湾岛地形对台风外围气流的分流作用也为福建极端强降水的产生提供有利条件。
蔡义勇党皓飞林青李白良韩美
关键词:台风极端强降水环流特征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