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艳
- 作品数:9 被引量:28H指数:3
- 供职机构:沧州市中心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抗血小板药物抵抗的个体化治疗在预防缺血性脑卒中再发作中的应用研究被引量:3
- 2018年
- 目的研究抗血小板药物的个体化治疗方案对缺血性脑卒中再发作的预防作用,为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及抗血小板药物抵抗的处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我院TIA和轻型卒中患者共223人,记录患者入院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MAR%)。入院当天给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治疗7日后根据血栓弹力图结果将患者分为抗血小板药物抵抗组(试验组87人)与无抵抗组(对照组136人)。予试验组调整药物为西洛他唑+波立维;对照组继续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治疗。治疗一年后再次记录两组平均MAR%,比较两组缺血性脑卒中的再发作率有无差异。结果试验组与对照组在治疗后相比于治疗前其MAR%均显著降低(P<0.05),且试验组相比于对照组其MAR%降低更为明显(P<0.05)。此外,相比于对照组(5.88%),实验组的缺血性脑卒中的再发作率(2.30%)显著降低,该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行个体化抗血小板治疗可有效改善抗血小板药物抵抗,并降低缺血性脑卒中的再发率。
- 李雪艳李海妹裘雪艳赵沙沙刘万根刘金峰
- 关键词:缺血性脑卒中抗血小板药物再发作个体化治疗
- 多系统萎缩-C型患者运动皮质特征与病情严重程度相关性研究
- 2021年
- 目的观察多系统萎缩小脑型(MSA-C)患者运动诱发电位(MEP)与健康人群的差异,并探讨MSA患者MEP参数与共济失调严重程度相关性。方法选取2019年2月至2019年11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14例MSA患者为MSA组,社区招募15例与之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被试组成正常对照组。采用经颅磁刺激MEP作为观察指标,比较两组MEP潜伏期、时长、波形的变化及MSA患者MEP参数与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结果MSA患者组MEP的潜伏期相比于健康对照组明显延长(P<0.01),MEP波形在MSA患者组及健康对照组有明显差异(P<0.01)。MSA患者MEP潜伏期与其共济失调评分成正相关(P<0.05)。结论MSA患者MEP潜伏期及波形与健康人群存在差异,MSA患者随着病情加重其MEP潜伏期逐渐延长,这对于协助评估MSA患者病情变化有一定帮助。MSA患者的MEP波形评级与共济失调评分有无相关性有待进一步研究。
- 李思燃李雪艳宋鹏辉武晓昱林华
- 关键词:多系统萎缩共济失调运动诱发电位
- 阿托伐他汀联合通心络及脑超声波干预易损斑块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用药量分析被引量:1
- 2016年
-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联合通心络及脑超声波干预易损斑块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用药剂量。方法:选择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183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3组,治疗A组62例,口服通心络4粒,每日3次,阿托伐他汀10 mg,每日1次,同时常规给予脑超声波SUT-800型,超声输出频率800 k HZ,声强0.75~1.25 w/cm2治疗每日一次,每次30min,10 d一个疗程,间隔1周再进行第二个疗程,6个月观察疗效;治疗B组60例,口服通心络4粒,每日3次,阿托伐他汀20 mg,每日1次,另加脑超声波治疗同治疗A组,6个月后观察疗效;对照组61例:仅给予口服普通降脂药心脑清及脑超声波治疗。观察3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变化及脂肪斑块情况。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A组和B组,血清TC、TG、LDL-C浓度下降,HDL-C浓度升高,颈动脉IMT明显变小或消失,易损斑块减少,稳定斑块明显增加,斑块长径及厚度积分明显变小(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血脂水平及板块性质、数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治疗A组和B组血脂水平下降,斑块长泾及厚度积分变小(P〈0.05);与治疗A组比较,B组血脂水平及斑块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通心络、脑超声波治疗能明显降低血脂水平,干预颈动脉脂肪斑块疗效明显,而且可以减少阿托伐他汀的用药剂量。
- 王焕君李严吴强徐成龙田蕊李雪艳
- 关键词:通心络阿托伐他汀缺血性脑血管病
- 丁苯酞联合间充质干细胞颈动脉与鞘内注射治疗脑血管性痴呆
- 目的 观察丁苯酞联合间充质干细胞蛛网膜下腔及颈动脉注射治疗脑血管病痴呆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入院患者随机分为三组联合组:静脉输入丁苯酞注射液10ml,日二次14 天一疗程;同时由颈动脉和鞘内注射间充质干细胞,每周一次,每...
- 王焕君李严吴强李雪艳刘庆冉吕晓影
- 简易认知量表在门诊快速识别轻度认知障碍患者中的价值被引量:20
- 2019年
- 目的比较简易认知(Mini-Cog)量表和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量表在神经内科门诊筛查轻度认知障碍(MCI)患者中的价值。方法 MCI患者(MCI组)和健康对照组各105例,将MCI组按年龄分为三组,40~60岁为年龄组Ⅰ,61~80岁为年龄组Ⅱ,≥81岁为年龄组Ⅲ。同时将MCI组按受教育年限分为文盲(未受教育)组,小学(受教育年限≤6年)组,中学或以上(受教育年限>6年)组。研究对象均进行Mini-Cog量表、MMSE量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临床痴呆评定(CDR)量表测试。结果 MCI组和健康对照组的Mini-Cog量表评分(t=11. 55,P<0. 05)和MMSE量表评分(t=13. 52,P<0. 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但Mini-Cog量表识别MCI的敏感性、特异性(85. 71%、78. 09%)均较MMSE量表(64. 77%、70. 48%)高,其中特异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 60,P> 0. 05)。不同年龄和不同教育程度MCI患者应用Mini-Cog量表效果优于MMSE量表(P<0. 05)。结论 Mini-Cog量表识别MCI患者比MMSE量表更具有优越性,Mini-Cog量表受年龄及教育程度的影响较MMSE量表小,同时具有耗时短(3~4 min)、易于被受检者接受的优点。
- 李雪艳代杰赵沙沙刘万根田蕊李海妹
- 抗血小板药物个体化治疗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影响被引量:3
- 2018年
- 目的探讨抗血小板药物个体化治疗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沧州市中心医院自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12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每组各60例。给予A组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给予B组抗血小板药物个体化治疗。治疗30 d,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白细胞介素-6(IL-6)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以及出血事件、主要心脑血管不良事件(MACCE)、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NIHSS评分均明显低于本组治疗前水平,且B组低于A组[(3.51±1.23)分比(5.36±1.7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IL-6均明显低于本组治疗前水平,且B组低于A组[(4.67±0.53)pg/ml比(8.54±0.88)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hs-CRP均明显低于本组治疗前,且B组低于A组[(17.39±3.43)mg/L比(22.57±3.95)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出血事件发生率为8.3%(5/60),B组为1.7%(1/60),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MACCE发生率为5.0%(3/60),B组为1.7%(1/60),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7%(1/60),B组为1.7%(1/60),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血小板药物个体化治疗对缺血性脑卒中具有积极影响,可显著改善炎症因子水平,减少MACCE和出血事件发生,安全性较高。
- 李雪艳李海妹裘雪艳赵沙沙刘万根刘金峰
- 关键词:抗血小板个体化缺血性脑卒中出血事件
- 神经系统损伤指标评估大脑中动脉闭塞性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预后的价值
- 2024年
- 目的 观察大脑中动脉闭塞性急性缺血性卒中(MCAO-AIS)患者神经系统损伤指标变化,探讨其评估MCAO-AIS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 2020年5月—2023年5月沧州市中心医院诊治MCAO-AIS患者50例为观察组,同期体检健康者48例为对照组。观察组于入院次日,对照组于体检时采集空腹静脉血,检测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S100-β、Adropin、脑钠肽(BNP)、D-二聚体(D-D)水平,行Alberta脑卒中早期分级CT评分(ASPECTS)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NIHSS)。观察组均给予规范保守治疗,治疗3个月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评估预后,mRS≤2分者34例为预后良好组,mRS>2分者16例为预后不良组,比较2组性别比例,年龄,合并症(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心房颤动),大脑中动脉狭窄程度,血清NSE、S100-β、Adropin、BNP、D-D水平及NIHSS、ASPECTS;绘制ROC曲线,分析血清NSE、S100-β、Adropin、BNP、D-D及ASPECTS、NIHSS评估MCAO-AIS患者预后的效能。结果 (1)观察组血清NSE[(29.63±4.34)μg/L]、S100-β[(3.51±1.09)ng/L]、BNP[(145.55±15.12)ng/L]、D-D[(1.94±0.46)mg/L]水平及NIHSS[(19.40±4.96)分]均高于对照组[(10.12±1.11)μg/L、(0.83±0.33)ng/L、(21.10±3.28)ng/L、(0.21±0.02)mg/L、(5.11±1.57)分](P<0.05),血清Adropin[(2.01±0.43)mg/L]水平及ASPECTS[(3.23±1.12)分]均低于对照组[(3.71±0.72)mg/L、(8.12±1.54)分](P<0.05)。(2)预后良好组性别比例、年龄、合并症与预后不良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比率(76.47%)低于预后不良组(93.75%)(χ2=12.536,P=0.001)。(3)预后不良组血清NSE[(27.45±3.77)μg/L]、S100-β[(3.28±1.01)ng/L]、BNP[(137.46±13.94)ng/L]、D-D[(1.61±0.28)mg/L]水平及NIHSS[(18.41±3.84)分]均高于预后良好组[(17.64±2.55)μg/L、(1.16±0.89)ng/L、(50.46±6.77)ng/L、(0.94±0.15)mg/L、(6.44±2.14)分](P<0.05),血清Adropin[(2.25±0.48)mg/L]水平及ASPECTS[(4.16±1.20)分]均低于预后良好组[(3.16±0.5
- 代杰吴强李雪艳
- 阿司匹林对伴缺血性脑血管病颅内未破裂小动脉瘤影响研究被引量:1
- 2017年
- 目的评价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同时伴有直径≤5mm无症状性颅内未破裂小动脉瘤的患者,其口服阿司匹林致动脉瘤破裂的风险,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1年3月至2014年7月于沧州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40~70岁(平均年龄56.3±9.7岁)伴有颅内单发无症状性未破裂小动脉瘤的脑梗死或TIA 63例,其随机分为口服阿司匹林和未口服阿司匹林两组,随访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动脉瘤破裂及脑缺血事件复发的情况。结果两组患者63例,口服阿司匹林组32例,未口服阿司匹林组31例,随访1年。随访结果提示口服阿司匹林组患者脑缺血复发率明显低于未口服阿司匹林组[5/32 15.63%与17/31 54.84%,χ~2=10.65,P<0.005]。口服阿司匹林组和未口服阿司匹林组患者动脉瘤破裂致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发生率无差异[2/32 6.25%与1/31 3.23%,χ~2=0.32,P>0.5]。结论患有脑梗死或TIA同时合并直径≤5mm无症状性颅内未破裂动脉瘤的患者,应常规口服阿司匹林预防ICVD的复发。
- 李雪艳王焕君吴强李严
- 关键词:颅内未破裂动脉瘤阿司匹林脑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