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闫云凤

作品数:72 被引量:614H指数:14
供职机构: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环境科学与工程文化科学自然科学总论更多>>

文献类型

  • 63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62篇经济管理
  • 11篇环境科学与工...
  • 4篇文化科学
  • 1篇动力工程及工...
  • 1篇社会学
  • 1篇自然科学总论

主题

  • 18篇全球价值链
  • 18篇价值链
  • 12篇
  • 11篇隐含
  • 11篇碳排放
  • 7篇投入产出法
  • 7篇结构分解分析
  • 7篇产出法
  • 6篇对外贸易
  • 6篇金融
  • 6篇交易
  • 6篇出口
  • 5篇低碳
  • 5篇演进
  • 5篇中国对外贸易
  • 5篇碳交易
  • 5篇气候
  • 4篇气候变化
  • 4篇足迹
  • 4篇贸易隐含碳

机构

  • 35篇首都经济贸易...
  • 18篇对外经济贸易...
  • 18篇华东师范大学
  • 17篇上海海事大学
  • 2篇上海立信会计...
  • 1篇国务院发展研...
  • 1篇中国社会科学...
  • 1篇浙江农林大学
  • 1篇山东财经大学
  • 1篇利兹大学
  • 1篇格罗宁根大学
  • 1篇上海立信会计...

作者

  • 70篇闫云凤
  • 15篇杨来科
  • 11篇赵忠秀
  • 5篇王苒
  • 3篇甘爱平
  • 2篇黄灿
  • 2篇张云
  • 2篇裴建锁
  • 1篇姜磊
  • 1篇梁慎刚
  • 1篇陈可桢
  • 1篇宣晓伟
  • 1篇赵捧莲
  • 1篇晋淑惠
  • 1篇黄敏
  • 1篇韩超

传媒

  • 6篇世界经济研究
  • 3篇中国人口·资...
  • 3篇国际贸易问题
  • 3篇西安交通大学...
  • 3篇经济研究导刊
  • 3篇上海财经大学...
  • 2篇国际经贸探索
  • 2篇高等学校文科...
  • 2篇上海立信会计...
  • 2篇广西财经学院...
  • 1篇资源科学
  • 1篇中外企业家
  • 1篇东南亚纵横
  • 1篇软科学
  • 1篇经济师
  • 1篇经济与管理研...
  • 1篇经济问题
  • 1篇财贸研究
  • 1篇财贸经济
  • 1篇当代财经

年份

  • 2篇2023
  • 3篇2022
  • 2篇2021
  • 4篇2020
  • 2篇2019
  • 7篇2018
  • 2篇2017
  • 6篇2016
  • 3篇2015
  • 5篇2014
  • 11篇2013
  • 7篇2012
  • 2篇2011
  • 4篇2010
  • 7篇2009
  • 1篇2008
  • 2篇2007
7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生产分割、区域间贸易与CO_2排放:基于IRIO模型的研究被引量:9
2018年
当前,国际生产分割快速发展,传统的生产者责任污染排放核算面临挑战,消费者责任核算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实际上,一国内部地区间的生产分割程度较之国际更高,地区间贸易隐含碳研究却相对较少。数据可得性较差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本文利用半官方的区域间投入产出表,辅以海关数据,调整加工贸易影响;并基于改进的区域间投入产出模型,研究了生产分割下地区间贸易隐含碳排放。进而,提出拓展的"碳排放要素"HOV模型,预测隐含碳的净流向。模型证实,各区域"生产碳排放"与"消费碳排放"之差,等于各区域"隐含碳净流量",生产碳排放可由消费碳排放与隐含碳净流出加总得到。实证结果显示:京津区域、东部沿海区域等经济发达区域的消费碳排放大于生产碳排放,它们是隐含碳净流入地区;而东北区域、西南区域等地区是隐含碳净流出地区,即地区发展中高排放产业转移造成的污染转移多从经济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转移,表明地区间碳排放转移差异巨大,这增加了碳排放交易的难度和不确定性。2002年和2007年"碳排放要素"HOV模型的预测成功率分别为75%和89%,该结果与以往对于国家层面研究相比,理论与实证相符程度更高,说明一国内部各区域更接近HOV模型的经典假设。对各区域碳排放影响因素的分解结果显示,多数地区的资本形成是消费碳排放的主因,这从侧面反映了我国投资驱动型的经济增长模式。通过对2002年和2007年两个时点的比较发现,各地区的消费碳排放本地市场效应明显,但随着时间在逐步减弱,意味着地区环境政策的有效性需要考虑区际贸易。本文最后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赵忠秀闫云凤裴建锁
关键词:区域间投入产出模型贸易隐含碳消费者责任
中日韩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和作用——基于贸易增加值的测度与比较被引量:51
2015年
东亚地区作为全球经济重要引擎和贸易重地,其核心国家中日韩在国际生产分工中的地位举足轻重。文章从增加值贸易角度测算和比较了中日韩3国的贸易趋势和结构特征,了解3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和作用。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增加值贸易在全球贸易中的地位逐年上升,而日本逐渐下降,韩国趋势稳定。中国和韩国进口大量中间品加工后再出口,出口中属于本国的增加值较少,而日本出口中的本国增加值较多。中日韩3国的"电气和光学设备制造业"以及日韩两国的"运输设备制造业"都是重点出口行业,且增加值出口占比都远小于海关出口,说明这两个行业的中间品贸易占有很大比例,出口中包含了大量的国外增加值。因此,建立增加值贸易统计体系可以更好地刻画国际贸易的现实,中日韩3国应改变生产偏向的关税政策,不断降低最终产品关税水平。
闫云凤
关键词:中日韩全球价值链
山东半岛FDI技术溢出效应及吸收能力研究
20世纪90年代以来,FDI的技术溢出效应在中国成为被广泛关注的课题。山东半岛的吸引的FDI一直居于全国前列。利用FDI能否获得技术溢出?FDI的技术溢出效应受什么因素的制约?能否采取措施促进FDI的技术溢出效应?这些问...
闫云凤
关键词:外商直接投资
文献传递
中美两国内资和外资企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演进路径被引量:2
2021年
基于区分内资和外资企业的非竞争型全球投入产出模型,本文构建了生产链长度指标,对比分析中美两国内资和外资企业在全球价值链(GVC)中的演进路径,结果表明:中国内资企业的生产链比美国内资企业长,但中国外资企业的生产链比美国外资企业短。从整体看,中国内外资企业的纯国内和GVC生产链变长;而美国内资企业的纯国内和GVC生产链变短,外资企业的纯国内生产链变长、GVC生产链变短。从细分行业看,中国内资企业大多数细分行业的纯国内和GVC生产链变长;外资企业有21个细分行业的纯国内生产链变短,其中有14个行业纯国内生产链变短、GVC生产链变长。美国内资企业的20个细分行业和外资企业的25个细分行业GVC生产链变短。这说明中国内资企业生产分割程度在提高,但外资企业出现了撤资和产业外移的趋势;而美国的内资和外资企业国外生产分割程度降低、回归美国国内生产的趋势比较明显。为此,建议重视制造业对GVC上下游的拉动和促进作用,充分发挥内资企业在深化国内分工、稳定经济方面的支柱作用,并防范外资撤离带来的风险,加强国内产业链的自主性。
闫云凤
关键词:全球价值链
京津冀碳足迹演变趋势与空间、产业分布被引量:6
2016年
本文采用30个省、区、市区域间投入产出表和分省市分行业碳排放数据,构建多区域投入产出(MRIO)模型测度京津冀碳足迹和空间、产业分布。结果表明:与2007年相比,2010年京津冀碳足迹增加了29.57%,其中天津增长最快。北京和天津是隐含碳净调入,河北是隐含碳净调出。京津冀三地碳足迹关键部门分布集中且相似度较高。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三地应统一规划,综合评价,协调治理京津冀污染排放问题。
闫云凤
关键词:碳足迹
多哈会议后碳交易向何处去被引量:1
2013年
中国的碳交易正吸引着全球的目光,如果试点计划最终能催生一个有效的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会推动世界其他地区碳排放交易体系的建设。
闫云凤赵忠秀宣晓伟
关键词:碳交易交易市场交易体系碳排放
全球价值链下我国碳排放的追踪与溯源——基于增加值贸易的研究被引量:11
2015年
全球价值链为气候谈判与国际贸易提供了新的视角。文章从最终需求角度对我国碳排放的部门和国别结构进行追溯,结果表明:我国生产碳排放从1995年的2664百万吨(Mt)增加到2009年的5907 Mt。从部门结构来看,我国国内消费和出口碳排放主要集中在"S17电力、燃气和水生产和供应业"等高耗能高排放部门,但随着我国出口结构的改善,高排放部门隐含碳出口比重有所下降。从国别结构来看,欧盟和美国对我国进出口隐含碳的影响在下降,印度、巴西等新兴经济体的影响在上升。虽然目前我国隐含碳进口远远少于隐含碳出口,但增长幅度却大于隐含碳出口。从长期趋势来看,如果在国际气候谈判中过分强调国外消费的增加是我国碳排放增长的一大主要原因,可能对中国不利。
闫云凤黄灿
关键词:全球价值链国际气候谈判
国际贸易对气候变化的影响研究综述被引量:3
2012年
随着世界贸易量的急剧增长,贸易自由化引起了一系列对气候变化问题的思考:贸易自由化是否导致温室气体排放的增加?贸易对气候变化影响的程度到底有多大?围绕这些问题,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大量研究。文章在对国际贸易与气候变化关系的文献进行梳理后,侧重于分析贸易自由化对气候变化影响的研究,主要围绕三个方面对现有文献进行述评:对外贸易的环境效应、环境库茨涅茨曲线、国际贸易隐含碳。这些研究对我国减排目标和政策的制定都具有重要的启示。
闫云凤甘爱平
关键词:国际贸易气候变化环境效应
基于经典环境库兹涅茨模型的中国碳排放拐点预测被引量:20
2013年
本文使用1960-2010年14个碳排放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呈现典型倒U型国家的面板数据,采用改进的STIRPAT模型考察了碳排放拐点在能源结构、生产结构、技术水平、贸易结构、消费水平、政策等因素影响下的变化情况。研究发现,碳排放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拐点并未在上述因素的冲击下产生显著变化,该结果证明了经典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在拐点预测方面的有效性。在该结论的基础上,本文使用经典环境库兹涅茨模型对中国的碳排放拐点进行了预测,结论表明,在人均GDP增长率为7%的高油价情景下,中国碳排放拐点最早将会在2022年出现。
赵忠秀王苒Hinrich Voss闫云凤
关键词:碳排放环境库兹涅茨曲线STIRPAT模型
全球价值链视角下APEC主要经济体增加值贸易竞争力比较
2016年
APEC主要经济体增加值出口普遍小于传统贸易统计方法下的全值出口,其中韩国、墨西哥、中国、加拿大增加值出口比重相对较低,说明传统贸易统计夸大了这些国家在全球价值链中的贸易利益。此外,在全球价值链中,俄罗斯处于上游原材料供应环节;美国处于上游和下游等环节:澳大利亚处于中、上游环节;中国、韩国、墨西哥、印度尼西亚、加拿大处于中间加工制造环节;日本虽然也处于中间环节,
闫云凤
关键词:全球价值链APEC经济体贸易竞争力传统贸易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