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金振民

作品数:194 被引量:1,636H指数:24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文化科学历史地理水利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41篇期刊文章
  • 49篇会议论文
  • 2篇专利
  • 2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82篇天文地球
  • 3篇文化科学
  • 2篇水利工程
  • 2篇历史地理
  • 1篇化学工程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理学

主题

  • 40篇岩石
  • 40篇榴辉岩
  • 40篇辉岩
  • 29篇地质
  • 26篇变质
  • 22篇地幔
  • 18篇地震
  • 18篇超高压榴辉岩
  • 17篇橄榄岩
  • 16篇地球化
  • 16篇地球化学
  • 16篇组构
  • 16篇高温高压实验
  • 16篇大陆科学钻探
  • 14篇俯冲
  • 14篇部分熔融
  • 13篇橄榄石
  • 12篇造山带
  • 11篇地质意义
  • 10篇地震波

机构

  • 17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9篇中国科学院
  • 18篇中国地质大学...
  • 12篇宜昌地质矿产...
  • 12篇中国地质大学...
  • 10篇中国地质科学...
  • 9篇中国地震局
  • 7篇成都地质矿产...
  • 5篇加利福尼亚大...
  • 3篇北京大学
  • 3篇吉林大学
  • 3篇中南大学
  • 3篇中国海洋大学
  • 2篇福州大学
  • 2篇国家海洋局第...
  • 2篇美国芝加哥大...
  • 2篇西北大学
  • 2篇中南工业大学
  • 2篇南京地质矿产...
  • 2篇中国地质大学...

作者

  • 194篇金振民
  • 30篇金淑燕
  • 25篇章军锋
  • 19篇高山
  • 18篇吴耀
  • 17篇欧新功
  • 15篇徐海军
  • 14篇刘祥文
  • 13篇彭松柏
  • 12篇王璐
  • 11篇刘云华
  • 11篇付建明
  • 10篇刘鹏雷
  • 10篇刘强
  • 9篇杨晓松
  • 9篇何龙清
  • 8篇蔡明海
  • 8篇王超
  • 7篇潘桂棠
  • 7篇王永锋

传媒

  • 24篇地球科学(中...
  • 19篇地质科技情报
  • 12篇岩石学报
  • 11篇中国科学(D...
  • 10篇地学前缘
  • 9篇地质学报
  • 8篇科学通报
  • 5篇第八届全国显...
  • 4篇地球物理学报
  • 3篇地质论评
  • 3篇中国科学:地...
  • 3篇人民论坛(中...
  • 3篇2007'全...
  • 2篇地质科学
  • 2篇地球科学进展
  • 2篇矿物岩石
  • 2篇电子显微学报
  • 2篇科学技术与工...
  • 2篇地质通报
  • 2篇长春科技大学...

年份

  • 1篇2021
  • 2篇2020
  • 2篇2019
  • 4篇2017
  • 1篇2016
  • 4篇2015
  • 8篇2014
  • 5篇2013
  • 7篇2012
  • 6篇2011
  • 5篇2010
  • 5篇2009
  • 9篇2008
  • 8篇2007
  • 22篇2006
  • 15篇2005
  • 23篇2004
  • 12篇2003
  • 6篇2002
  • 15篇2001
19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碳酸盐熔体与华北克拉通破坏关系的高温高压实验研究
洋壳中的碳主要以3种方式存在:大洋沉积碳酸盐(Mackenzie and Morse,1992)、洋壳蚀变玄武岩(Alt and Teagle,1999)、蛇纹石化橄榄岩(Schwarzenbach et al.,201...
王超章军锋刘勇胜金振民
大别山超高压岩石形成深度局限于100~150km吗?——针状含钛铬磁铁矿的发现及动力学意义的思考被引量:43
1998年
在大别山碧溪岭石榴石橄榄岩的早期世代粗粒橄榄石中发现针状 (或杆状 )出溶体 ,长度为 5~ 30 μm ,宽度 2~ 6 μm ,沿橄榄石 [0 10 ]方位定向排列 .经综合方法鉴定研究结果表明 ,这种针状出溶体为含钛铬磁铁矿 ,是β相橄榄石中出溶体 ,它说明该超高压榴辉岩_超镁铁岩体形成的压力不只局限于柯石英_金刚石稳定场 (3~ 4GPa) ,有可能在大于 10GPa以上 (即 30 0km深度以下 )
金振民金淑燕高山赵文霞
关键词:超高压岩石石榴石橄榄岩磁铁矿变质岩
俯冲洋壳中等深度地震成因新机制:榴辉岩脱水
<正> 岩石流变学,矿物相变动力学实验和地球物理(地震学)探测已经证实洋壳俯冲带浅源、中等深度和深源地震分别与岩石脆性破裂、矿物脱水和矿物(主要是橄榄石)相变有密切关系。目前大部分学者都认为洋壳俯冲带的中等深度地震(70...
章军锋H.W.GreenK.Bozhilov金振民
文献传递
国家理科基地地质学专业研究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及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被引量:8
2002年
在新的世纪,地球科学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培养地球科学研究型人才是发展我国未来地球科学事业、占领世界地球科学研究制高点的关键.我们在进行国家理科基地地质学专业点建设的同时,结合学校的特点,对地学研究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对新世纪地学人才的知识结构体系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对原有地学专业基础课程进行了课程体系重建和教学内容改革两个层次的教学改革,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李昌年杜远生欧阳建平金振民刘世勇
关键词:研究型人才理科基地地质学课程体系
西藏亚东淡色花岗岩Rb-Sr和Sm-Nd同位素研究——关于其年龄和源岩的证据被引量:25
2001年
对西藏亚东淡色花岗岩Rb-Sr和Sm-Nd同位素的详细研究表明,亚东淡色花岗岩Rb-Sr和Sm-Nd同位素组成十分不均匀,其初始Sr值和ε-(Nd)(13 Ma)分别介于0.756~0.775和-11.6~-16.3。由于存在着显著的同位素变异,而难以获得其全岩Rb-Sr等时线年龄。但研究获得了12.9±0.95Ma矿物—全岩Rb-Sr等时线年龄,其锶初始值为0.7744±0.0008,该年龄可以与高喜马拉雅带其他淡色花岗岩的年龄对比。Rb-Sr和Sm-Nd同位素组成显示亚东淡色花岗岩的源岩很可能是聂拉木群副变质岩。年龄统计分析表明,喜马拉雅淡色花岗岩是在地壳伸展和快速隆起背景下形成的,因此它的形成年龄是碰撞造山后地壳强烈活动和快速隆起的重要标志。
杨晓松金振民
关键词:同位素铷-锶钐-钕
秦岭-大别造山带下地壳拆沉作用被引量:147
1999年
提供了秦岭 大别造山带下地壳拆沉作用的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证据 ,建立了下地壳拆沉作用的化学地球动力学模型 .综合研究表明 ,大别 苏鲁地区的榴辉岩是最可能被拆沉的物质 ,现今秦岭 大别地区地壳较为亏损的Eu ,Sr,Cr,Ni,Co ,V和Ti含量要求被拆沉的榴辉岩质下地壳累计厚度为 37~ 82km .秦岭 大别造山带现今众多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特征可较好地用下地壳拆沉作用来解释 .
高山张本仁金振民H.Kern
关键词:秦岭-大别造山带
道县玄武岩中麻粒岩包体的岩石学及年代学被引量:24
2000年
湖南道县虎子岩玄武岩是中生代末期形成的 ,含有较多的岩性各异的深源岩石包体。其中 ,麻粒岩包体属二辉麻粒岩 ,以含变质成因的紫苏辉石为鉴别特征。麻粒岩的平衡温压条件为 :t =845~ 95 0℃ ,p =0 .734GPa ,h =2 5km。取麻粒岩包体全岩样品及斜方辉石和长石矿物样品 ,进行Sm -Nd同位素测定。全岩两阶段模式年龄为 1.76~ 1.77Ga ;矿物等时线年龄值为 (5 44± 9)Ma ,ε=- 6 .2。由此可佐证麻粒岩包体来源于下地壳 ,其原岩是中元古宙裂谷期基性岩浆活动的产物 ,于早加里东期变质 ,其Sm -Nd同位素得到再次平衡。
孔华金振民林源贤
关键词:麻粒岩包体玄武岩岩石学年代学
蛇绿碳酸岩高温高压实验研究:对冷俯冲带CO2再循环的启示
碳酸盐矿物是蚀变洋壳和岩石圈地幔中常见的富C矿物,在板块俯冲过程中部分CO2可以通过变质反应脱碳、碳酸盐熔体、含水碳酸盐流体和流体溶解作用等方式进入上覆地幔楔(Kerrick and Connolly, 1998; Da...
徐奇瑾张艳飞张艳飞王超
文献传递
两类榴辉岩的石榴石变形特征差异——来自TEM研究的证据被引量:17
2005年
大陆碰撞造山带中超高压榴辉岩从变形程度上通常可以分为面理化榴辉岩和块状榴辉岩两类。本文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对中国大陆科学钻探主孔岩心中面理化榴辉岩和块状榴辉岩的石榴石变形特征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面理化榴辉岩中石榴石的位错密度比块状榴辉岩中石榴石的位错密度高大约3个数量级,位错密度达1.2×1010/cm2。并且有水分子团与高密度位错共存,表明主导石榴石发生强烈塑性变形的机制为水弱化的位错滑移。(2)块状榴辉岩中石榴石的位错密度低,没有观察到水分子团,虽然在局部发现有位错网,但总体上仍呈刚性。(3)两类榴辉岩的石榴石中占主导地位的位错滑移系都是1/2<111>{110},其次为<100>{010}。本文对变形石榴石晶体中水的赋存状态、水弱化机制及变形石榴石形态优选方位与晶格优选方位不协调问题进行了讨论:(1)水在石榴石晶体中有三种可能赋存状态:第一种是吸附于位错管道中的极化水分子;第二种是通过晶体表面以及位错管道扩散进入晶格的间隙水分子;第三种是以4OH-替代SiO44-形式的结构水。(2)石榴石水弱化机制有两种可能:一种是水弱化促进的位错滑移机制,在面理化榴辉岩石榴石的塑性变形中起主导作用;另一种是水弱化促进的扩散和颗粒边界滑移机制,在面理化榴辉岩石榴石的塑性变形中只起次要作用。(3)变形石榴石不产生明显的LPO是由其晶体结构本身特征所决定的,并不能排除其主导变形机制仍然是位错滑移的可能性。
刘祥文金振民金淑燕曲晶徐薇
关键词:CCSD榴辉岩石榴石TEM
地幔转换带底部橄榄石和辉石高压相变实验研究:对660km地震不连续面结构的启示被引量:4
2013年
橄榄石和辉石以及它们的高压相是地幔转换带主要矿物,系统研究橄榄石和辉石在转换带底部温度和压力条件下相变的差异是认识660km地震不连续面位置和形态的关键.本文使用多面砧压机开展了橄榄石和顽火辉石在压力为21.3~24.4GPa,温度为1600℃的相变实验研究.地幔转换带底部,橄榄石和顽火辉石相变主要的差异在于钙钛矿出现的压力不同.在橄榄石体系中,后尖晶石相分解发生在23.8GPa,与660km不连续面具有很好的对应关系;而在顽火辉石体系中,钙钛矿出现的压力小于23GPa.研究结果表明,橄榄石后尖晶石相变与辉石中钙钛矿的出现之间有约0.5—1GPa压力差.因此,在受大洋俯冲带影响地区(例如中国东部),辉石体系中发生的秋本石(钛铁矿).钙钛矿的相变能够合理解释660km地震不连续面向上的起伏或分裂.
吴耀张艳飞王雁宾金振民董树文
关键词:橄榄石辉石高压相变地幔转换带
共20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