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郑晓丹

作品数:16 被引量:48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附属汕头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汕头市科技计划项目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9篇肝炎
  • 6篇病毒
  • 5篇血清
  • 5篇乙型
  • 4篇重型
  • 4篇肝炎病毒
  • 3篇蛋白
  • 3篇乙型肝炎
  • 3篇乙型肝炎病毒
  • 3篇慢性
  • 3篇免疫
  • 2篇亚群
  • 2篇乙型肝炎病毒...
  • 2篇再激活
  • 2篇重型乙型
  • 2篇细胞
  • 2篇细胞亚群
  • 2篇免疫指标
  • 2篇肝功
  • 2篇肝功能

机构

  • 15篇汕头市中心医...
  • 2篇中山大学
  • 2篇汕头大学医学...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中山医科大学
  • 1篇汕头市第二人...

作者

  • 16篇郑晓丹
  • 7篇陈瑞烈
  • 6篇康惠忠
  • 6篇林少锐
  • 2篇李忆璇
  • 2篇庄见齐
  • 2篇郑晓辉
  • 2篇肖湘明
  • 2篇黄可青
  • 2篇杨礼旭
  • 1篇吴启水
  • 1篇柯伟民
  • 1篇杨小铭
  • 1篇陈益宏
  • 1篇郭耿龙
  • 1篇郑定纲
  • 1篇林立民
  • 1篇王光丽
  • 1篇罗端德
  • 1篇黄仰甦

传媒

  • 5篇中国基层医药
  • 2篇现代中西医结...
  • 1篇上海医药
  • 1篇河北医学
  • 1篇中国煤炭工业...
  • 1篇中西医结合肝...
  • 1篇实用预防医学
  • 1篇广东卫生防疫
  • 1篇热带医学杂志
  • 1篇世界感染杂志
  • 1篇中华医学会全...

年份

  • 1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2
  • 1篇2007
  • 7篇2006
  • 1篇2005
  • 1篇2003
  • 2篇1998
  • 1篇1996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肝豆状核变性34例临床分析
2006年
目的探讨肝豆状核变性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34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神经型12例,肝型12例,肝神经型10例。34例中13例以肝功能受损为首发症状,平均年龄13.4岁;神经系统首发症状16例,平均年龄21.2岁。K-F环阳性31例;血清铜蓝蛋白(CER)降低33例,血清铜降低32例;尿隐血阳性16例,尿蛋白阳性11例;头颅CT异常15例,头颅MRI异常6例。结论肝豆状核变性多见于青少年,肝及神经系统损害为主要临床表现,常伴有肾脏损害。角膜K-F环是重要阳性体征,血清CER及血清铜是重要实验室检查指标,头颅CT或MRI可作为辅助手段。
郑晓丹陈瑞烈康惠忠
关键词:肝豆状核变性肝功能血清铜蓝蛋白
抗结核药所致药物性肝损伤80例临床分析被引量:5
2015年
目的观察抗结核药导致的药物性肝损伤的临床特点并探讨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汕头市中心医院于2008年6月至2013年6月期间收治并确诊的751例肺结核患者中出现药物性肝损伤的8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80例药物性肝损伤与年龄、饮酒史、乙肝病毒携带、治疗方案有关。年龄>60岁占58.8%(47/80)。且患者年龄越大药物性肝损伤发生率越高,有饮酒史占47.5%(38/80),乙肝病毒携带占45.0%(36/80)。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等药物治疗方案比较显示,四联抗结核治疗致药物性肝损伤发生率最高(50.0%)。结论抗结核药能对肝脏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及早发现、及时治疗均能迅速恢复正常且预后良好。
郑晓丹洪丽如陈瑞烈
关键词:抗结核药药物性肝损伤结核病
妊娠合并病毒性肝炎96例分析被引量:9
2006年
目的分析妊娠合并病毒性肝炎(妊娠期肝炎)的发病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96例妊娠期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与同期育龄非妊娠病毒性肝炎比较,比较她们的病因、肝功能生化指标改变及发病的临床特点。结果妊娠期肝炎以乙型为主,随妊娠周数增加,肝炎发病率增加,妊娠期肝炎凝血酶原时间(PT)明显延长,白蛋白(ALB)显著降低,并发肝性脑病和肝肾综合征均高于非妊娠肝炎组,妊娠期肝炎组重型肝炎发生率高于非妊娠肝炎组(P<0.05)。结论妊娠期肝炎临床特点与非妊娠病毒性肝炎有所不同,患者的处理需视不同的病程、病情采取相应的措施。
郑晓丹林少锐康惠忠
关键词:妊娠并发症肝炎病毒性
慢性肝病血清肝纤维化指标检测的临床意义被引量:12
2006年
目的探讨慢性肝病病人血清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PCⅢ)、IV型胶原(IV-C)、层粘连蛋白(LN)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放射免疫法检测211例慢性肝病病人血清HA、PCⅢ、IV-C及LN水平。结果慢性肝病病情轻重以及不同病程之间HA、PCⅢ、IV-C、LN水平升高有显著差异(P〈0.01),血清HA、PCⅢ、IV-C、LN水平随病情的加重以及病程的延长而逐渐升高。结论慢性肝病病人血清HA、PCⅢ、IV-C、LN水平能反映肝纤维化的程度和肝功能损害程度,对临床诊断及预后判断有重要意义。
林少锐陈瑞烈郑晓丹康惠忠
关键词:肝纤维化透明质酸IV型胶原层粘连蛋白
72例成人破伤风临床分析被引量:3
2006年
目的:对72例成人破伤风的临床表现及治疗进行总结,提高成人破伤风的治愈率,降低病死率。方法:回顾性分析72例成人破伤风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他们的临床类型,潜伏期。结果:潜伏期愈短,病型愈重,病死率愈高。安定、氯丙嗪及鲁米那交替使用,可有效控制痉挛期的发作。结论:对破伤风的治疗,除常规治疗外,重型病例应尽早气管切开,保持呼吸道通畅,是抢救成功的关键。
郑晓丹康惠忠
关键词:成人破伤风
九维他注射液佐治慢性活动型肝炎疗效观察被引量:1
1998年
目的:对慢性活动型肝炎患者在护肝药物的基础疗法上加用九维他注射液,观察其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均采用护肝疗法。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九维他1支静脉滴注,每日1次,疗程为2个月。结果:治疗组在改善主观症状、SB、ALT指标等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护肝药物基础上加用九维他可提高慢性活动型肝炎的疗效。
肖湘阴辜镜全郑晓丹杨礼旭
关键词:慢性肝炎疗效
化疗后T细胞亚群变化与乙型肝炎病毒再激活关系研究
2014年
目的 了解患者化疗后出现乙型肝炎病毒再激活时T细胞亚群CD3+、CD4+、CD8+变化情况.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接受化疗的32例发生乙型肝炎病毒再激活和25例未发生乙型肝炎病毒再激活化疗前后外周血T细胞亚群.结果 化疗后CD3+T细胞、CD4+ T细胞百分比以及CD4+/CD8+较化疗前明显降低(P<0.05),CD8+T细胞百分比较化疗前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 化疗能对T细胞数量及比例产生明显的影响,抑制细胞免疫功能是导致乙型肝炎病毒再激活的原因之一.
庄见齐郑晓辉郑晓丹黄可青
关键词:化学治疗T细胞亚群乙型肝炎病毒再激活
重型乙型肝炎血清HBV DNA水平与肝功能及免疫指标的关系研究被引量:12
2006年
目的 探讨重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 DNA水平与肝损害程度以及血清免疫指标之间的关系.方法 应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分别检测197例乙肝患者血清HBVDNA水平与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HBVM).结果 重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 DNA水平显著低于慢乙肝重度,慢乙肝轻、中度及急性乙肝(P<0.01);重型乙型肝炎患者HBeAg阴性率最高(P<0.05);重型乙肝患者血清HBV DNA水平与ALT、TBil无相关性,与C3、C4呈显著正相关(P<0.01),与PT、IgG、IgA、IgM呈显著负相关(P<0.05~0.01);重型乙型肝炎死亡患者血清HBV DNA水平显著低于存活者(P<0.05).结论 重型乙型肝炎血清HBV DNA复制水平低,HBeAg阴性率高,与病毒变异有关;重型乙型肝炎血清HBV DNA水平与肝功能及免疫指标有良好相关性;定量检测重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 DNA对判断病情危重程度、指导抗病毒治疗和估计预后有重要意义.
陈瑞烈林少锐郑晓丹康惠忠陈造基林立民
关键词:酶联免疫吸附测定聚合酶链反应
商陆抗病毒蛋白抗病毒作用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07年
美洲商陆抗病毒蛋白(pokeweed antiviral protein,PAP)是从美洲商陆属植物Phytolacca acinosa的不同生长阶段或不同组织中分离和纯化出来的一类具有酶功能的核糖体单链失活蛋白(ribosome-inactivating proteins,RIP)。由于PAP具有特异的细胞毒特性,对细胞蛋白质合成的抑制作用以及广谱的抗病毒生物活性,而受到广大研究者的日益关注,本文就PAP抗病毒作用的有关研究综述如下。
陈瑞烈林少锐李忆璇郑晓丹
关键词:美洲商陆抗病毒蛋白抗病毒作用PROTEIN蛋白质合成失活蛋白生物活性
商陆抗病毒蛋白对感染细胞模型中HCV复制的影响被引量:2
2006年
目的:探讨商陆抗病毒蛋白(PAP)对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细胞模型中HCV复制的影响。方法:用不同浓度PAP处理HCV感染细胞模型(HCV-HepG2),以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培养上清液中及细胞内HCV RNA,以不同浓度的α-2b干扰素(IFNα-2b)处理同样的细胞模型作为对照。结果:经PAP处理后各模型组细胞内HCVRNA含量于48小时、96小时和144小时进行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培养上清液中HCV RNA含量在48小时时,各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在96小时和144小时时,各组间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PAP对HCV的抑制作用随PAP浓度的增加而增强,以100μg/ml浓度的抑制作用最强。用IFN-α2b处理HCV-HepG2模型亦得出类似的结果。两者均以第48小时的抑制率最高。但在96小时、144小时时PAP对细胞内HCV的抑制作用明显强于IFN(P<0·05,P<0·01)。结论:PAP对HCV感染细胞模型中的HCV复制有明显地抑制作用,且作用强于IFN-α2b。PAP对细胞无明显毒性。
陈瑞烈林少锐李忆璇郑晓丹贺永文高勇杨小铭罗端德
关键词:丙型肝炎病毒干扰素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