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邓长春

作品数:19 被引量:280H指数:10
供职机构:四川农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8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9篇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

主题

  • 11篇凋落
  • 9篇林线
  • 9篇高山林线
  • 8篇人工林
  • 8篇马尾松
  • 8篇马尾松人工林
  • 8篇交错带
  • 7篇凋落叶
  • 6篇林窗
  • 5篇凋落物
  • 5篇土壤
  • 4篇凋落叶分解
  • 4篇落叶分解
  • 3篇凋落物分解
  • 3篇有机碳
  • 2篇地被物
  • 2篇植物
  • 2篇微生物
  • 2篇林线交错带
  • 2篇酶活性

机构

  • 19篇四川农业大学
  • 1篇阿坝州川西林...
  • 1篇四川省林业勘...

作者

  • 19篇邓长春
  • 17篇张健
  • 13篇刘洋
  • 11篇陈亚梅
  • 8篇杨万勤
  • 5篇李建平
  • 5篇杨林
  • 4篇宋小艳
  • 4篇张艳
  • 3篇张丹桔
  • 3篇欧江
  • 3篇李勋
  • 3篇刘军伟
  • 3篇张明锦
  • 2篇张捷
  • 2篇刘华
  • 1篇高顺
  • 1篇蒋先敏
  • 1篇邓超
  • 1篇刘洋

传媒

  • 5篇应用生态学报
  • 3篇生态学报
  • 3篇应用与环境生...
  • 3篇生态学杂志
  • 2篇植物生态学报
  • 1篇东北林业大学...
  • 1篇生态环境学报

年份

  • 5篇2016
  • 8篇2015
  • 6篇2014
1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林窗大小对马尾松和樟凋落叶质量损失的影响被引量:3
2016年
林窗在人工林林分结构优化和调整上具有重要价值.为了解林窗面积对凋落物分解是否有显著影响以及哪种面积林窗下凋落物分解更快,以采伐形成的42年生的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人工林7种不同大小的林窗(G1,100m^2;G2,225 m^2;G3,400 m^2;G4,6 25 m^2;G5,900 m^2;G6,1 225 m^2;G7,1 600 m^2)为研究对象,以林下为对照,采用凋落袋分解实验,探讨不同林窗面积对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和樟(Cinnamomum camphora)凋落叶分解的影响.结果表明:1)林窗面积对凋落叶的分解具有显著(P<0.05)影响,即Olson经典分解模型拟合凋落叶质量损失的分解系数k值比较,马尾松为G4>G1>CK>G2>G3>G5>G6>G7,樟为G2>G4>G1>CK>G5>G6>G7>G3.可见中型(G4:625 m^2)林窗下马尾松和樟的质量损失率高于其它林窗和林下.2)马尾松和樟凋落叶(每30天)质量损失速率都表现出先升高(0-90 d)后降低的趋势.分解一年后,两种凋落叶在3个孔径凋落袋内的质量损失率比较,马尾松为0.04 mm(35%)<0.5 mm(43%)<3 mm(51%),樟为0.04 mm(42%)<0.5 mm(49%)<3 mm(60%),两者的分解95%的平均时间分别为马尾松4.35年和樟3.60年.可见樟凋落叶比马尾松凋落叶分解得更快.综上,林窗面积对凋落物分解有显著影响,在马尾松低效林改造过程中,可利用中型林窗这一显著作用,引入乡土阔叶树种樟,加速马尾松人工林的物质循环,维持林分地力.
李勋崔宁洁张健刘洋张艳邓长春张明锦刘华
关键词:凋落叶分解林窗马尾松马尾松人工林
川西高山林线交错带两种地被物分解的木质纤维素酶活性特征被引量:3
2015年
以川西高山林线交错带两种优势地被物锦丝藓和高山冷蕨为对象,对针叶林和林线中锦丝藓植物残体及高山冷蕨凋落叶分解的质量损失和木质纤维素酶活性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锦丝藓和高山冷蕨的质量损失率在雪被期和生长季均表现为林线高于针叶林,而酶活性整体上表现为针叶林显著高于林线.两种地被物不同季节的质量损失有显著差异,雪被期林线和针叶林的锦丝藓质量损失率占全年的69.8%和83.0%;生长季林线和针叶林的高山冷蕨质量损失率分别占全年的82.6%和83.4%.高山冷蕨凋落叶在生长季节快速分解,与其生长季节末较高的纤维素酶活性相吻合,说明纤维素和半纤维素的酶解作用可能是凋落物前期质量损失的主要原因.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表明,环境因子和凋落叶初始质量能共同解释酶活性变异的45.8%-85.1%,两种地被物分解过程中酶活性主要受到雪被期冻融循环的影响.
陈亚梅和润莲邓长春杨万勤张健杨林刘洋
川西高山林线交错带凋落物纤维素分解酶活性研究被引量:19
2014年
以川西高山林线交错带3种典型植被类型(针叶林、高山灌丛、高山草甸)下两个层次(LF层:新鲜凋落物层和发酵层;H层:腐殖质层)的凋落物为研究对象,分别模拟凋落物分解的前期和后期阶段,对凋落物分解过程中的纤维素酶活性及凋落物质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凋落物分解前期的纤维素酶活性和纤维素含量均显著高于分解后期,但植被类型对LF和H层的纤维素含量的影响都不显著。双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凋落物分解阶段对纤维素酶活性和纤维素含量的影响比植被类型对纤维素酶活性和纤维素含量的影响更大。不同种类的纤维素酶活性在分解前期和分解后期受到不同因子的限制。凋落物分解前期,微晶纤维素酶和β-葡萄糖苷酶活性可能受N、P含量的限制,而羧甲基纤维素酶主要受底物纤维素含量控制;凋落物分解后期,羧甲基纤维素酶和β-葡萄糖苷酶可能受C、N含量的限制。生态化学计量学的理论预测,底物质量比C:N>27或C:P>186时会限制微生物生长,因此判断高山林线交错带凋落物微生物生物量和纤维素酶活性同时受到底物N、P的限制,尤其是高山草甸上微生物生物量在凋落物分解前期受到底物N、P的限制比分解后期更显著,这充分说明了底物质量调控着凋落物分解过程中的纤维素酶活性和微生物生物量。
陈亚梅和润莲邓长春刘洋杨万勤张健
关键词:纤维素酶活性
季节性雪被对高山林线交错带凋落叶分解的影响
植物凋落叶分解是陆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的主要途径。高山林线交错带是陆地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响应的敏感区域。研究该区域凋落叶分解过程中的质量损失、元素释放和组分降解,对于深入了解和预测全球气候变化对高山生态系统的影响...
邓长春
关键词:凋落叶分解过程
文献传递
林窗对马尾松人工林植物多样性的影响被引量:40
2014年
为了解人工抚育调控林窗对马尾松人工林植物多样性的影响,以长江上游低山丘陵区39年生的马尾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人为砍伐形成不同大小(100-1 600 m2)的林窗共计21个,研究了林窗、林窗边缘、林下的植物多样性.结果表明:马尾松人工林林窗内外的丰富度指数R0(物种数)、Simpson生态优势度指数(SP)、Shannon-Wiener物种多样性指数(SW)差异显著(P<0.05),其丰富度指数的大小顺序是林窗>林窗边缘>林下.不同大小林窗之间的丰富度指数也有显著差异(P<0.05),但Simpson生态优势度指数、Shannon-Wiener物种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Jsw)差异均不显著.不同大小林窗边缘的丰富度指数、优势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没有显著差异(P>0.05).综合来看,林窗的形成显著提高了马尾松人工林林下植物的丰富度,林窗大小对林下植物的物种组成和丰富度也有显著影响.
崔宁洁刘洋张健杨万勤欧江张捷邓长春李建平
关键词:马尾松人工林林窗人工抚育生态优势度物种多样性
高山森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对模拟增温的响应被引量:25
2016年
将高山森林土壤装入PVC管中(土壤有机层在上、矿质土壤层在下)培养10周,以高山森林土壤年均温为对照,采用室内人工气候箱分别模拟增温2和4℃,研究土壤微生物群落和土壤酶活性对温度升高的响应.结果表明:温度升高显著降低了土壤有机层中细菌、矿质土壤层中革兰氏阴性菌(G^-)PLFAs含量,但对土壤真菌无显著影响.温度升高引起革兰氏阳性菌和阴性菌比值(G^+/G^-)升高,改变了微生物群落结构.增温对漆酶、β-葡萄糖酶、酸性磷酸酶和N-乙酰葡糖胺糖苷酶活性没有显著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之间呈现出协同增长的趋势,真菌、细菌、G^+、G^-等微生物群落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土壤有机层中β-葡萄糖苷酶与土壤微生物群落对碳源利用的竞争,导致β-葡萄糖苷酶活性与土壤有机层细菌、真菌、G^+呈显著负相关.高山森林不同土壤微生物类群对增温的响应不同,细菌比真菌对温度的响应更敏感,真菌对增温有一定的耐受能力.
杨林陈亚梅和润莲邓长春刘军伟刘洋
关键词:土壤微生物群落土壤酶活性模拟增温磷脂脂肪酸
川西高山林线交错带凋落叶分解初期转化酶特征被引量:5
2016年
胞外酶对于有机质的降解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凋落物分解过程中,酶活性不仅受到凋落物种类或基质质量的影响,还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转化酶催化蔗糖水解为葡萄糖和果糖,因此在凋落物分解早期,转化酶比降解难分解物质的酶具有更重要的作用。以川西高山林线交错带12种代表性凋落叶为研究对象,对林线交错带不同植被类型下的凋落叶转化酶活性以及物种和环境因子对转化酶活性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同一植被类型下,12个物种转化酶活性具有极显著差异(P<0.01)。物种、环境因子及其交互作用对转化酶活性有极显著的影响(P<0.01)。初始纤维素含量与转化酶活性极显著正相关(P<0.01)。初始木质素和总酚含量与转化酶活性极显著负相关(P<0.01),能够共同解释转化酶活性变异的50.8%。不同植物生活型中,禾草类转化酶活性均为最高,这可能与禾草类较高的初始纤维素含量、较低的木质素和总酚含量有关。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表明,凋落叶含水量能单独解释转化酶活性变量的62.1%,是环境因子中最重要的变量。从植被类型来看,大多数物种的转化酶活性在针叶林中均极显著高于高山草甸和灌丛(P<0.01),这可能与针叶林中凋落叶的含水量最高且雪被最厚有关。历经一个雪被期分解后,凋落叶初始质量与环境因子的综合作用能够解释转化酶活性变异的79.1%,表明川西高山林线交错带凋落叶分解前期转化酶活性主要受初始木质素含量、总酚含量和含水量的调控。在全球气候变化情景下,凋落物水分含量的变化将会强烈的影响凋落叶分解前期的转化酶活性。
陈亚梅和润莲刘洋张健邓长春宋小艳杨林刘军伟
关键词:转化酶林线交错带凋落物分解
川西高山林线三种灌木凋落叶分解中的无脊椎动物多样性被引量:6
2016年
以无脊椎动物为主体的土壤动物是影响凋落物分解的重要生物因素,对维持陆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具有重要作用。高山林线交错带是高山植被垂直带谱中重要的过渡区域,拥有比相邻生态系统更高的生境复杂性和物种多样性。林线上温度波动和冻融循环频率显著高于针叶林,为了了解林线交错带上环境差异对凋落物分解过程中的土壤动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影响,采用凋落物分解袋的方法,于高山生态系统的两个主要时期,即雪被末期和生长季末期,研究了林线主要代表性灌木——高山柳(Salix cupularis)、高山杜鹃(Rhododendron lapponicum)和红毛花楸(Sorbus rufopilosa)凋落叶分解的土壤动物多样性特征。结果表明:凋落物中的无脊椎动物群落多样性及个体、类群密度随物种、海拔梯度和季节而变化,且季节差异对无脊椎动物多样性的影响比物种和海拔梯度更显著。3个因子的交互作用不仅影响土壤动物群落多样性和均匀度,而且影响群落个体密度和类群密度。雪被末期,凋落物中的无脊椎动物多样性指数H、均匀度指数J及丰富度指数D以针叶林最高,优势度指数C以林线最高;生长季节末期的无脊椎动物类群密度和个体密度显著高于雪被末期。总体上,凋落物中的无脊椎动物群落丰富度以生长季末期最高,林线较针叶林丰富。这意味着,未来气候变暖情景下,灌丛密度增加,凋落物输入量增大,可能导致无脊椎动物多样性增加。
和润莲陈亚梅邓长春杨林刘军伟杨万勤张健刘洋
关键词:无脊椎动物高山林线灌木凋落叶
川西高山林线交错带凋落叶分解速率与初始质量的关系被引量:24
2015年
对我国川西高山林线交错带14种代表性植物凋落叶分解速率与初始质量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高山林线交错带植物凋落叶分解速率(k)为0.16-1.70,乔木和苔藓凋落叶分解较慢,灌木凋落叶次之革本凋落叶分解最快.凋落叶分解速率与N、木质素、酚类物质、C/N、C/P、木质素/N均具有显著的线性回归关系.通径分析得出,木质素/N和半纤维素含量可以解释k变异的78.4%,其中木质素/N可以解释k变异的69.5%,木质素/N对κ的直接通-径系数为-0.913.主成分分析表明,第1排序轴k、分解时间(t)的贡献率达99.2%,木质素/N、木质素含量、C/N、C/P与第1排序轴呈显著正相关,其中木质素/N与第1排序轴的相关关系最强(r=0.923).木质素/N是影响川西高山林线交错带植物凋落叶分解速率的关键质量指标且凋落叶初始木质素/N越高分解速率越低.
杨林邓长春陈亚梅和润莲张健刘洋
关键词:分解速率凋落叶
中小型土壤动物对川西高山草甸枯落物分解的季节响应被引量:7
2015年
中小型土壤动物是土壤生态系统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了解川西高山草甸不同草本植物枯落物中土壤动物季节动态,利用凋落物网袋法,于雪被末期(5月初)和生长季末期(11月初)对6种草本植物残体中的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干漏斗(Tullgren)法共分离到中小型土壤动物871只,隶属1门4纲9目27类(科).雪被末期获得562只,隶属1门4纲7目14类群,其中以矮蒲螨科和美绥螨科为优势类群;生长季末期共获得309只,隶属1门4纲9目19类群,其中以丽甲螨科和舟蛾科为优势类群.川西高山草甸枯落物分解的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具有显著的季节特征,多样性和类群数受季节变化的影响显著(P<0.05),且常见类群和稀有类群均发生明显变化.禾本类和阔叶杂草两类植物功能群的土壤动物群落多样性无显著差异(P>0.05).两个季节草本植物残体中土壤动物群落Sorensen相似性系数均低于0.5.草本各物种组成对土壤动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不显著(P>0.05).以上研究结果表明,川西高山草甸生态系统中,季节交替引起的环境因子变化,特别是日均温和枯落物含水量是影响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的主要因素.
和润莲陈亚梅邓长春杨万勤张健刘洋
关键词:高山草甸草本植物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