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建平

作品数:10 被引量:103H指数:7
供职机构:四川农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四川省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0篇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

主题

  • 8篇人工林
  • 8篇马尾松
  • 8篇马尾松人工林
  • 7篇林窗
  • 5篇土壤
  • 3篇有机碳
  • 2篇氮转化
  • 2篇凋落
  • 2篇有效氮
  • 2篇土壤有效
  • 2篇土壤有效氮
  • 2篇铵态氮
  • 2篇活性有机碳
  • 1篇单因素
  • 1篇单因素试验
  • 1篇蛋白
  • 1篇蛋白酶
  • 1篇地震
  • 1篇地震灾区
  • 1篇凋落物

机构

  • 10篇四川农业大学
  • 1篇德阳市林业局

作者

  • 10篇李建平
  • 8篇张健
  • 6篇宋小艳
  • 5篇欧江
  • 5篇邓长春
  • 3篇张丹桔
  • 3篇刘洋
  • 2篇高顺
  • 2篇杨万勤
  • 2篇邓超
  • 2篇张捷
  • 2篇张艳
  • 2篇张明锦
  • 1篇许旭
  • 1篇陈亚梅
  • 1篇吴超
  • 1篇罗承德
  • 1篇段琛皓
  • 1篇龚伟
  • 1篇胡相伟

传媒

  • 2篇应用与环境生...
  • 2篇生态学杂志
  • 1篇植物生态学报
  • 1篇生态学报
  • 1篇东北林业大学...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四川林业科技

年份

  • 6篇2015
  • 3篇2014
  • 1篇2011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长江上游马尾松人工林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对采伐林窗的初期响应被引量:11
2015年
为了解采伐林窗对马尾松人工林土壤有效氮的影响,在长江上游低山丘陵地区,选取人为采伐形成的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人工林7种不同大小林窗(G1-G7,面积分别为100 m2、225 m2、400 m2、625 m2、900 m2、1 225 m2、1 600 m2)以及林下对照为研究对象,研究林窗中央和边缘铵态氮(NH4+-N)和硝态氮(NO3--N)的生长季变化.结果显示:林窗形成初期,其大小仅对土壤NH4+-N有显著影响,季节变化仅对NO3--N有显著影响,但两者对土壤NH4+-N、NO3--N均有显著的交互作用,林窗中央和边缘间土壤NH4+-N、NO3--N差异均不显著.具体为:(1)林窗土壤NH4+-N含量为4.30-11.99 mg kg-1,NO3--N含量为2.57-10.81 mg kg-1;不同大小林窗间NH4+-N、NO3--N仅在生长季中期总体随林窗增大先升后降;总的来看,面积为100-400 m2的林窗土壤NH4+-N、NO3--N较高.(2)在季节动态上,NH4+-N在生长季中期较低;NO3--N为中高末低.同时,生长季初期和末期NH4+-N高于NO3--N,而中期却相反.(3)较之林下,生长初期及末期部分林窗土壤NH4+-N、NO3--N降低.(4)相关分析表明,NH4+-N与微生物生物量氮(MBN)极显著正相关,NO3--N与土壤温度、MBN和有机质均极显著正相关,但土壤含水量对NH4+-N、NO3--N均无显著影响.因此,林窗对土壤温度及微生物活性的改变可能是影响土壤有效氮含量的主要因素.
欧江刘洋张捷崔宁洁张健李建平宋小艳邓超
关键词:生长季铵态氮硝态氮单因素试验
林窗对马尾松人工林蛋白酶和羟胺还原酶的影响被引量:1
2015年
人工砍伐四川高县39年生马尾松人工林形成7种不同大小林窗(100~1 600 m2),并栽植红椿幼苗1 a后参照土壤酶测定方法对林窗中央、林缘、林下蛋白酶和羟胺还原酶活性进行了测定。不同采样位置蛋白酶活性由大到小顺序为林缘、林下、林窗中央,羟胺还原酶活性由大到小顺序为林窗中央、林缘、林下,但均差异不显著(P〉0.05);林窗中央蛋白酶活性最大体现在1 225 m2林窗,羟胺还原酶活性最大体现在625 m2林窗,两种酶活性随林窗面积增加变化规律不明显,且不同大小林窗间酶活性差异也不显著(P〉0.05);2012年4月—2013年1月,林下蛋白酶活性呈现"W"型变异规律,羟胺还原酶活性呈现"√"变异规律,林窗形成显著改变了酶活性季节动态。林窗式间伐并栽植红椿幼苗改造模式对不同位置蛋白酶、羟胺还原酶活性影响不显著,但是可以明显改变这两种酶活性季节动态。
李建平高顺张健宋小艳欧江张明锦
关键词:马尾松人工林林窗
川北地震灾区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抗蚀性的影响被引量:4
2011年
以川北地震灾区不同植被恢复模式(慈竹林、茶树林、喜树林、柳杉林和农耕地)为对象,研究土壤抗蚀性,并探讨土壤有机质与抗蚀性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植被恢复后水稳性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结构性颗粒指数、团聚状况和团聚度增加,土壤结构体破坏率、不稳定团粒指数、分散率、侵蚀系数和受蚀性指数降低;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土壤抗蚀性综合主成分值呈现出慈竹林>茶树林>喜树林>柳杉林>农耕地的规律;土壤有机质与绝大多数土壤抗蚀性指标呈显著相关。说明土壤有机质能较好地表征土壤抗蚀性,慈竹林对于提高研究区土壤抗蚀性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许旭罗承德喻晓钢龚伟吴超段琛皓李建平罗智凯
关键词:地震灾区植被恢复土壤抗蚀性
马尾松人工林林窗对土壤有效氮和氮转化酶活性的影响
马尾松人工林由于树种组成单一、层次结构简单及人为活动的干扰,出现了立地衰退、生产力下降等问题。目前针对马尾松人工林林地退化等关键科学问题,主要采用混交林培育和抚育间伐等技术,以期改变这种现状。抚育间伐作为主要的营林措施之...
李建平
关键词:马尾松人工林林窗有效氮
文献传递
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人工林林窗对土壤不同形态活性有机碳的影响被引量:11
2015年
研究了四川盆地低山丘陵区马尾松人工林不同大小林窗对表层土壤活性有机碳(水溶性有机碳、微生物量碳、易氧化碳)含量、分配比例及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结果表明:(1)林窗下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与分配比例较林下土壤有所升高,而水溶性有机碳与易氧化碳含量及水溶性有机碳分配比例有所降低。(2)林窗大小显著影响林窗中心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与分配比例。随林窗面积增大,水溶性有机碳、微生物量碳与易氧化碳含量呈现较为一致的升高趋势;水溶性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分配比例也升高,易氧化碳分配比例先下降后升高,稳定态碳先升高后降低;总体表现为较大林窗(900—1225m2)微生物活性强,活性有机碳含量高,且有机碳库稳定性较好。(3)土壤碳库管理指数随林窗面积增大无显著变化,但与各形态活性有机碳含量及总有机碳含量显著相关,说明土壤碳库管理指数能够相对全面地反映林窗大小对土壤碳库的影响。
宋小艳张丹桔张健李建平纪托未欧江胡相伟
关键词:活性有机碳碳库管理指数马尾松人工林
林窗对马尾松人工林植物多样性的影响被引量:40
2014年
为了解人工抚育调控林窗对马尾松人工林植物多样性的影响,以长江上游低山丘陵区39年生的马尾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人为砍伐形成不同大小(100-1 600 m2)的林窗共计21个,研究了林窗、林窗边缘、林下的植物多样性.结果表明:马尾松人工林林窗内外的丰富度指数R0(物种数)、Simpson生态优势度指数(SP)、Shannon-Wiener物种多样性指数(SW)差异显著(P<0.05),其丰富度指数的大小顺序是林窗>林窗边缘>林下.不同大小林窗之间的丰富度指数也有显著差异(P<0.05),但Simpson生态优势度指数、Shannon-Wiener物种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Jsw)差异均不显著.不同大小林窗边缘的丰富度指数、优势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没有显著差异(P>0.05).综合来看,林窗的形成显著提高了马尾松人工林林下植物的丰富度,林窗大小对林下植物的物种组成和丰富度也有显著影响.
崔宁洁刘洋张健杨万勤欧江张捷邓长春李建平
关键词:马尾松人工林林窗人工抚育生态优势度物种多样性
马尾松人工林林窗土壤有效氮和氮转化酶活性的季节动态被引量:9
2015年
对长江上游低山丘陵区马尾松人工林4种不同大小林窗(G1:100 m2、G2:400 m2、G3:900 m2、G4:1600 m2)及林下土壤铵态氮、硝态氮、脲酶及亚硝酸还原酶活性进行季节动态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林窗面积增大,铵态氮呈先升后降的趋势,硝态氮呈现降低的趋势,铵态氮、硝态氮、脲酶活性分别在400 m2、100~400 m2、900~1600 m2的林窗较高,亚硝酸还原酶活性在面积为400 m2的林窗较低,说明林窗面积对铵态氮和硝态氮有显著影响,小林窗更利于土壤中有效氮的积累。铵态氮春季显著高于其他三季,硝态氮、脲酶活性秋冬两季较高,亚硝酸还原酶活性秋季较高。与林下相比,有效氮仅小林窗在春夏季明显升高;酶活性总体较林下高,但无明显差异,仅林窗边缘的亚硝酸还原酶活性显著高于中央。此外,土壤有效氮、酶活性与土壤温度、含水量密切相关。林窗形成后,对微气候条件尤其是土壤湿度的改善,可能提高土壤酶活,进而促进土壤氮的转化。
李建平欧江宋小艳邓长春张艳张健高顺
关键词:马尾松人工林林窗铵态氮脲酶
雪被期川西高山林线交错带凋落物可溶性有机碳的淋失特征被引量:11
2014年
凋落物可溶性有机碳(dissolved organic carbon,DOC)是土壤DOC的主要来源之一,同时,凋落物DOC的淋失过程是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重要环节。本文采用凋落物分解袋法,于2012年10月—2013年5月,以川西高山林线交错带12种代表性植物的凋落物为材料,研究了冬季雪被期凋落物DOC在暗针叶林森林、高山林线和高山草甸3种分解生境中的淋失特征。结果表明:1)凋落物初始DOC含量为22.78~178.8 g·kg-1,物种间差异显著;2)经过一个雪被期(182 d),凋落物DOC淋失率为18.92%~62.33%,各物种DOC的淋失率对分解生境的响应差异较大;3)分解生境差异对凋落物DOC的淋失产生了显著影响,暗针叶林生境中凋落物DOC的淋失率显著高于林线和高山草甸生境;4)雪被是影响冬季高山林线交错带凋落物DOC淋失的主要环境因素。因此,高山林线交错上雪被期DOC淋失的空间变异性主要是景观尺度分布的雪被差异造成的,分解生境中较厚的雪被更利于凋落物DOC的淋失。
邓长春陈亚梅和润莲刘洋张健宋小艳李建平
关键词:可溶性有机碳凋落物
马尾松人工林林窗对土壤团聚体及有机碳分布的影响被引量:14
2014年
以四川宜宾39年生马尾松人工林人工采伐形成的不同大小林窗为对象,研究林窗对土壤团聚体的组成、有机碳及活性有机碳含量和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团聚体组成以〉2mm团聚体为主,其含量占团聚体总量的51.7%~78.7%.〉5mm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含量与土壤总有机碳和总活性有机碳含量相关性最高,且有机碳及活性有机碳含量和储量均较高,是该地区土壤有机碳固定的特征团聚体,马尾松林窗形成后,土壤总有机碳及各团聚体有机碳含量普遍降低,但1225m^2林窗有机碳储量略高于林下;总活性有机碳含量仅225和400m^2林窗较马尾松林下高,总活性有机碳储量225、400、900和1225m^2林窗较马尾松林下高,其余面积林窗低于林下,这表明合适的林窗面积可以增加土壤有机碳及活性有机碳积累,林窗大小显著影响到团聚体的组成、有机碳及活性有机碳含量和储量,其中,1225m^2林窗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储量均最高,活性有机碳储量也较高,且团聚体组成较好,是比较适宜的林窗面积。
宋小艳张丹桔张健李建平邓长春邓超
关键词:林窗马尾松人工林土壤团聚体有机碳活性有机碳
马尾松人工林林窗大小对两种凋落叶难降解物质含量的影响被引量:20
2015年
林窗通过改变森林微环境及土壤环境而影响凋落物难降解物质的降解,目前关于人工林林窗对凋落物分解过程中难降解物质影响的研究较少。该文采用凋落物分解袋法,以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人工林人工砍伐形成的7个不同面积的林窗(G1:100 m2、G2:225 m2、G3:400 m2、G4:625 m2、G5:900 m2、G6:1 225 m2、G7:1 600 m2)为研究对象,以林下为对照,研究了林窗大小对两种乡土树种——樟(Cinnamomum camphora)和红椿(Toona ciliata)凋落叶分解过程中难降解物质(木质素、纤维素、总酚、缩合单宁)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林窗大小对林窗中心红椿凋落叶缩合单宁、总酚、木质素的含量有显著影响,对其纤维素含量和樟凋落叶中4种难降解物质含量均无显著影响。随着林窗面积的增大,红椿凋落叶中除纤维素含量外的其余3种难降解物质含量,中小型林窗(G1–G5,G1:100 m2,G2:225 m2,G3:400 m2,G4:625 m2,G5:900 m2)低于大型林窗(G6、G7,G6:1 225 m2,G7:1 600 m2)。2)林窗不同位置,只有红椿凋落叶中缩合单宁含量林窗中心显著低于边缘,其余难降解物质含量和樟凋落叶中4种难降解物质含量均无显著差异。樟凋落叶的木质素含量在G3林窗显著低于林下;红椿凋落叶除纤维素含量外的其余难降解物质含量,中小型林窗从林窗中心到边缘均显著低于林下。3)随着分解时间的延长,两种凋落叶都表现出缩合单宁、纤维素含量降低,木质素含量升高,总酚含量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中小型林窗(100–900 m2)较大面积林窗干扰更有利于凋落叶中难降解物质的降解,而林窗内的环境异质性应该是凋落物中难分解物质分解动态的主要调控因子,并且这种效应依赖于初始凋落物质量。
张艳张丹桔张健杨万勤邓长春李建平李勋唐仕姗张明锦
关键词:马尾松人工林难降解物质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