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苗胜

作品数:14 被引量:53H指数:4
供职机构:邳州市人民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腰椎
  • 5篇椎间盘
  • 4篇疗效
  • 4篇骨折
  • 3篇退变
  • 3篇股骨
  • 2篇腰椎间盘
  • 2篇影像
  • 2篇影像学
  • 2篇影像学变化
  • 2篇手术
  • 2篇椎弓
  • 2篇椎弓根
  • 2篇椎间盘退变
  • 2篇髋关节
  • 2篇髋关节置换
  • 2篇疗效分析
  • 2篇疗效观察
  • 2篇颈椎
  • 2篇脊柱

机构

  • 9篇邳州市人民医...
  • 4篇徐州医学院附...
  • 1篇江苏省苏北人...
  • 1篇宿迁市宿城区...
  • 1篇铜山县第三人...

作者

  • 13篇苗胜
  • 7篇郭政
  • 4篇龚维成
  • 4篇王永东
  • 4篇范磊
  • 3篇颜连启
  • 3篇周生瑞
  • 3篇李强
  • 2篇邵林
  • 2篇秦宏敏
  • 2篇郭开今
  • 2篇胡东
  • 1篇王宁
  • 1篇宋良玉
  • 1篇石玉刚
  • 1篇马怀忠

传媒

  • 3篇中国骨伤
  • 2篇实用骨科杂志
  • 1篇齐齐哈尔医学...
  • 1篇工企医刊
  • 1篇哈尔滨医药
  • 1篇中华外科杂志
  • 1篇徐州医学院学...
  • 1篇中国脊柱脊髓...
  • 1篇现代医院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年份

  • 2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10
  • 4篇2009
  • 1篇2008
  • 2篇2007
  • 1篇2005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椎间盘摘除术并发马尾神经损伤的临床观察被引量:2
2005年
秦宏敏龚维成李强苗胜马怀忠胥毅
关键词:马尾神经损伤椎间盘摘除术并发腰椎间盘手术腰椎间盘摘除随访结果
AO加压接骨板治疗肱骨干骨折不愈合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观察AO加压接骨板治疗肱骨骨干骨折不愈合的临床效果。方法对于保守治疗失败的肱骨骨折,常规游离桡神经并加以保护,手术复位后取自体髂骨植骨,使用6~8孔AO加压接骨板作骨折内固定。然后对18例病患进行术后随访,随访时间4~15个月,平均13个月。结果骨折均获愈合,愈合时间最短4个月,最长10个月,平均5.5个月,无一例发生感染。结论使用AO加压接骨板治疗肱骨骨折临床效果良好。
胡东龚维成李强苗胜
关键词:肱骨干骨折骨折不愈合
经伤椎椎弓根固定结合椎体内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分析被引量:4
2009年
目的探讨采用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结合经伤椎椎体内植骨螺钉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自2004年3月~2006年10月间经后路减压横突间植骨融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患者61例作为研究对象且分为两组:(结合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椎体内植骨者27例为A组,仅行后路减压横突间植骨融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者为B组)进行回顾性分析。术后随访2~2.5年,观察两组间术后2周及内固定物去除后伤椎椎体高度、Cobb角的变化;同时评价内固定的失败率。结果Cobb角及伤椎体高度在术后2周两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在内固定去除后两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在内固定去除后腰背痛发生率较低且未发现内固定失败。结论经伤椎椎弓根固定结合伤椎体内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可以降低术后矫正角度的丢失及内固定的失败率。
苗胜王永东郭政范磊沙广钊
关键词:椎体内植骨胸腰段脊柱骨折
局部椎板骨椎间融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症疗效观察被引量:9
2013年
目的探讨采用局部椎板骨椎间植骨融合结合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8年3月至2011年4月间我科采用局部椎板骨椎间植骨融合结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症患者27例为观察对象,分别从术后患者影像学观察植骨融合成功率、术前术后视觉疼痛评分及并发症等方面进行观察。结果 27例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为1.5年。术后1年影像学显示融合率92.6%,2例未融合,支具外固定平均约3个月延迟融合;视觉疼痛评分术前(6.9±1.5)分恢复至术后(1.7±0.8)分,27例患者术后优良率为88.9%;2例出现脑脊液外漏,余无其他严重并发症。结论采用局部椎板骨椎间融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症,具有临床疗效满意、融合率高等优点为临床治疗腰椎滑脱较好的方法。
苗胜沙广钊郭政邵林
关键词:椎间融合腰椎滑脱
动力髁部螺钉(DCS)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37例疗效观察被引量:2
2010年
目的探讨动力髁螺钉(DCS)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自2007年10月至2009年10月期间本院采用DCS手术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老年患者37例,术前完善各项检查及治疗各种并发症,术后指导加强功能锻炼,对其进行追踪随访。结果本组病例手术及住院期间无死亡;术后随访6~12个月,37例骨折患者全部治愈;按黄公怡提出标准评定功能[1]:优30例,良6例,差1例,优良率为97.29%。结论充分的术前评估和术前准备,选择DCS手术方式,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良好,能提高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愈率。
周生瑞苗胜石玉刚
关键词:股骨粗隆间骨折DCS骨折固定术
不同程度退变的软骨终板的影像学变化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10
2008年
目的:从影像学角度研究腰椎间盘不同程度退变时终板在矢状面和横断面的形态变化规律,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本研究选取58例L4,5椎间盘呈退行性改变的影像学资料(MRI、CT)进行研究(其中椎间盘突出者34例),分别将其矢状位MRIT2WI成像采用MRI机内Mean/Curve测量软件测量L4,5运动节段退变的椎间盘与相应节段脑脊液平均信号强度比值,判断椎间盘退变程度进行分组。分为3组:轻度退变组17例,中度退变组17例,重度退变组24例。同时采用正中矢状位MRIT2WI成像分别测量相应椎间(L4,5)终板于矢状面上的凹陷角。另外借助L4,5椎间CT平扫成像测量其相邻终板的最大前后径和横径,计算终板的相对曲率,分析椎间盘在不同退变程度下椎体终板凹陷角及其相对曲率的变化规律,并探讨椎体终板的凹陷角与其相对曲率的相关性。结果:①椎体终板(L4下终板,L5上终板)凹陷角均随着相应椎间盘退变程度加重而增大,重度退变组与中度、轻度退变组(L4下终板、L5上终板)凹陷角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重度退变组与轻度退变组(L4下终板、L5上终板)相对曲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中度退变组与轻度退变组(L4下终板、L5上终板)相对曲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中度退变组与重度退变组(L4下终板、L5上终板)相对曲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终板凹陷角与其相对曲率呈正相关关系(r=0.786,0.490)。结论:椎体终板的凹陷角与相对曲率随着椎间盘退变程度加重而发生相应变化,这种变化是腰椎间盘退变突出、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重要因素,且椎体终板的凹陷角与其相对曲率存在着相关关系,故可以通过凹陷角的变化判断其相对曲率的改变,评估椎间盘突出的概率。
苗胜沙广钊王永东颜连启宋良玉郭政范磊邵林
关键词:腰椎椎间盘摄影测量法
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方式及其疗效观察被引量:5
2012年
目的探讨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far lateral lumbar disc herniation,FLLDH)的术式选择并观察其术后疗效。方法选取自2005年1月至2007年2月间收治的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1例为研究对象,其中7例为椎间孔型,椎间孔型合并椎间孔外侧型1例,椎间孔外侧型3例。分别采用经半椎板—关节突关节切除入路及经小关节突外手术入路治疗。结果 11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4~18个月,平均9个月。根据Macnab分级,优9例,良1例,总优良率91%。结论采用经半椎板—关节突关节部分切除入路及经小关节外入路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效果较好,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郭政苗胜
关键词:椎间盘移位腰椎手术入路
LCP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
2013年
目的探讨LCP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36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采用LCP手术内固定,术后均予以随访,随访疗效以黄公怡股骨粗隆间骨折疗效评价标准进行评价。结果随访4至12个月,平均8个月,其中术后功能优者24例,良10例,优良率达94.4%。结论采用LCP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是一种较好方法,值得推广。
郭政苗胜周生瑞
关键词:LCP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疗效
人工髋关节置换后感染的细菌培养及治疗对策文献复习被引量:4
2012年
背景:人工髋关节置换后假体周围感染是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目的:探讨人工髋关节置换后感染的原因分析及治疗对策的文献复习。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人工髋关节置换后感染患者的致病菌培养,并回顾治疗对策。结果与结论:18例患者人工髋关置换后平均随访25(12~48)个月:6例清创后保留假体,5例一期翻修者中1例清创复发再次清创伤口愈合;7例使用抗生素骨水泥二期翻修者,置换后25个月未见复发;所有患者伤口完全愈合,末次随访时均未见感染复发。髋关节Harris评分由置换前平均43.25分提高到86.5分。18例人工髋关节置换后感染的病原菌为:表皮葡萄球菌6例,金黄色葡萄球菌4例,阴沟肠杆菌3例,铜绿假单胞菌2例,溶血性链球菌1例,大肠杆菌2例。
周生瑞苗胜沙广钊
关键词:人工髋关节置换翻修
影响脊髓型颈椎病远期预后的相关因素分析被引量:4
2007年
目的:探讨年龄、病程、MRI(脊髓受压程度、髓内信号)和皮层体感诱发电位(cortical 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CSEP)变化对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CSM)手术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颈前路减压植骨整合钛制带锁螺钉钢板固定治疗的28例CSM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年龄35~71岁,平均49.6岁;病程4个月~2年,平均18个月。分别依患者的年龄、病程、MRI(脊髓受压程度及有无信号异常)和CSEP等因素进行分组,根据日本矫形外科学会(JOA)制定的脊髓功能评分标准评价患者术后脊髓功能状态,分析各因素与脊髓型颈椎病手术预后的关系。结果:随访1.5~3年,平均2.3年。年龄>60岁与年龄≤60岁术后JOA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程>6个月与病程≤6个月术后JOA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脊髓受压<1/3与脊髓受压≥1/3者术后JOA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T2加权像和T1加权像信号正常者与T2加权像高信号者术后JOA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2加权像高信号、T1加权像信号正常者与T2加权像高信号伴T1加权像信号减弱者术后JOA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SEP正常者与异常者术后JO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观察患者的年龄、病程、脊髓受压程度、髓内有无信号异常有助于预测CSM脊髓功能的预后,而不能仅依CSEP判断脊髓的功能状态。
苗胜龚维成秦宏敏李强胡东
关键词:脊髓型颈椎病磁共振成像皮层体感诱发电位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