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苏国富

作品数:105 被引量:357H指数:10
供职机构:军事医学科学院生物工程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化学工程冶金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98篇期刊文章
  • 3篇专利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70篇医药卫生
  • 35篇生物学
  • 1篇化学工程
  • 1篇冶金工程

主题

  • 31篇基因
  • 21篇细胞
  • 21篇痢疾
  • 16篇蛋白
  • 14篇肿瘤
  • 12篇免疫
  • 11篇痢疾杆菌
  • 11篇克隆
  • 11篇杆菌
  • 10篇毒素
  • 10篇大肠杆菌
  • 9篇疫苗
  • 9篇志贺氏菌
  • 7篇融合蛋白
  • 7篇基因表达
  • 7篇PCR
  • 6篇肠毒素
  • 5篇乳球蛋白
  • 5篇转录
  • 5篇细菌性

机构

  • 88篇军事医学科学...
  • 13篇北京生物工程...
  • 9篇陕西师范大学
  • 6篇长春生物制品...
  • 5篇西安交通大学
  • 4篇中国人民解放...
  • 3篇吉林大学
  • 3篇解放军第30...
  • 2篇白求恩医科大...
  • 2篇中国人民解放...
  • 2篇北京医科大学...
  • 1篇北京化工大学
  • 1篇沈阳药科大学
  • 1篇西北农林科技...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中日友好医院
  • 1篇重庆医科大学
  • 1篇河南省肿瘤研...
  • 1篇山东师范大学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作者

  • 102篇苏国富
  • 39篇黄翠芬
  • 29篇叶棋浓
  • 26篇冯尔玲
  • 20篇王恒梁
  • 20篇王恒樑
  • 19篇黄留玉
  • 18篇姚潇
  • 18篇芮贤良
  • 17篇韩照中
  • 14篇史兆兴
  • 10篇黄培堂
  • 9篇徐永强
  • 8篇周廷冲
  • 8篇张毅
  • 7篇廖翔
  • 7篇应天翼
  • 6篇滕家波
  • 5篇程萱
  • 5篇陈红星

传媒

  • 18篇生物技术通讯
  • 9篇军事医学科学...
  • 8篇生物工程学报
  • 6篇微生物学免疫...
  • 5篇中国科学(C...
  • 4篇Journa...
  • 3篇中国肿瘤生物...
  • 3篇微生物学报
  • 3篇中国生物化学...
  • 3篇细胞与分子免...
  • 2篇白求恩医科大...
  • 2篇中国免疫学杂...
  • 2篇科学通报
  • 2篇中华微生物学...
  • 2篇遗传
  • 2篇微生物学通报
  • 2篇云南大学学报...
  • 2篇中国公共卫生...
  • 2篇基础医学与临...
  • 2篇生物化学杂志

年份

  • 4篇2006
  • 5篇2004
  • 7篇2003
  • 3篇2002
  • 15篇2001
  • 6篇2000
  • 12篇1999
  • 13篇1998
  • 10篇1997
  • 11篇1996
  • 7篇1995
  • 1篇1994
  • 6篇1993
  • 1篇1989
  • 1篇1982
10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宋内Ⅰ相抗原和霍乱CT-B共表达的免疫保护效果观察被引量:5
1996年
将编码宋内氏痢疾菌(Shigella sonnei)I相O抗原的基因和霍乱弧菌(Vibrio choler-ae)的CT-B基因克隆至带asd基因的质粒PYA248,得重组质粒PMGL105。将该重组质粒转入asd基因缺失的减毒伤寒沙门氏菌X4072,构成了一个不带抗药性基因的载体-宿主平衡致死系统。一系列实验表明,该重组菌X4072(PMGL105)能稳定地表达宋内I相O抗原和霍乱弧菌的CT-B抗原。小鼠免疫保护实验表明,该重组菌对有毒的宋内氏I相痢疾杆菌及霍乱弧菌的攻击均具有良好保护作用。
李德玲苏国富芮贤良黄翠芬
关键词:霍乱免疫保护
菠菜乙醇酸氧化酶基因的克隆及表达被引量:11
2002年
采用RT PCR技术从菠菜总RNA中分离扩增了乙醇酸氧化酶 (GO)基因的cDNA序列 ,首先克隆到质粒pMD18 T ,进行了测序。然后将乙醇酸氧化酶的cDNA分别亚克隆至质粒pThioHisC、pTIG Trx、pBV2 2 0和pET 2b(+) ,分别转化大肠杆菌DH5α和BL2 1(DE3) ,并对重组乙醇酸氧化酶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进行了研究。SDS PAGE和酶活分析表明 ,菠菜乙醇酸氧化酶在E .coliBL2 1(DE3) (pTIG Trx GO)和E .coliBL2 1(DE3) (pET 2 2b(+) GO)里得到了高水平的表达 ,其中E .coliBL2 1(DE3) (pET 2 2b(+) GO)的乙醇酸氧化酶活性较高。
晋剑锋谭天伟苏国富
关键词:乙醇酸氧化酶基因克隆菠菜
重组人GM-CSF/MCAF融合蛋白的构建及其体内外抗肿瘤研究被引量:2
1997年
以单核细胞趋化激活因子(MCAF)作为导向效应细胞(单核细胞)到靶部位的因子,与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FS)融合构建成细胞因子融合蛋白rhGM-CSF/MCAF.它分别保留各自较高的生物学活性及具有协同与增强功能.体外抗肿瘤试验表明,它激活单核细胞后能抑制多种肿瘤细胞的生长.裸鼠抗肿瘤试验同样显示明显的抑瘤效应,且优于rhGM-CSF.病理组织学检查提示这种抗肿瘤作用是通过将大量的单核细胞募集到肿瘤部位来实现的.
叶棋浓苏国富黄翠芬张述
关键词:细胞因子GM-CSF基因克隆融合蛋白肿瘤
噬菌体表面显示技术在生物医学研究中的应用被引量:1
1998年
利用噬菌体表面显示技术,将蛋白质或短肽分子在噬菌体表面表达,可以对抗原表位及蛋白质的相互作用位点进行定位与模拟,并用于蛋白质的体外亲和力优化以及新基因的克隆,在小分子药物的设计和筛选中也具有重要的作用。环肽结构的设计以及筛选策略和方法的改进,逐步推动着噬菌体表面显示技术在免疫学。
韩照中苏国富黄翠芬
关键词:噬菌体生物医学
志贺氏菌属的致病因子及其菌苗研究进展被引量:13
1998年
痢疾是一种在全世界范围内流行的传染病,由志贺氏菌属引起。志贺氏菌有4个种群:福氏志贺氏菌、宋内氏志贺氏菌、痢疾志贺氏菌和鲍氏志贺氏菌。除宋内氏菌以外,每个种群还有不同的血清型。 迄今已知志贺氏菌的主要致病因子有:位于志贺氏菌大质粒上与侵袭力相关的基因,其功能是使志贺氏菌能进入人的肠上皮细胞;位于志贺氏菌染色体上的脂多糖基因,其功能与已进入宿主细胞的志贺氏菌的增殖相关;志贺氏毒素,它是由Ⅰ型痢疾志贺氏菌产生,其基因也位于染色体上,它具有肠毒、细胞毒和神经毒作用;此外,志贺氏菌对铁的吸收能力和温度也是志贺氏菌毒力的调节因子。 痢疾菌苗的研制始于本世纪40年代,起初从胃肠道外途径用死菌苗对志愿者进行了现场试验,结果表明死菌苗没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后来采用口服途径、但口服死菌苗对人体也没有保护作用,而口服减毒活菌苗有保护作用。但这些菌苗减毒的遗传背景不清楚,存在回复突变的可能性。现已构建了毒力基因缺失的减毒株,这种减毒株不可能发生回复突变成有毒株,很有希望成为理想的痢疾菌苗候选株。
苏国富
关键词:志贺氏菌属致病因子菌苗
免疫捕捉PCR技术及其应用被引量:5
2006年
通过免疫捕捉结合PCR扩增来检测微量抗原的方法称为免疫捕捉PCR,它的检测对象是完整的病原体,具有非常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在传染病的诊断、流行病学调查以及环境微生物的检测等诸多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高荣凯苏国富
关键词:PCR病原体病毒
p21基因的克隆及其对肺癌细胞生长的抑制
1997年
用反转录PCR从正常人胚胎肺细胞中获得了p21基因cDNA,将其插入真核表达载体pMSCVneo,构建成重组质粒pMS21,并将其转染至肺癌细胞株A549。通过集落形成观察到p21对肺癌细胞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经RNA狭缝杂交、Western印迹分析和免疫细胞化学实验证实这是p21表达的结果。荷瘤裸鼠实验也进一步证实了p21对肺癌细胞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王恒梁叶棋浓张述张毅苏国富
关键词:P21基因治疗肿瘤抑制
痢疾菌苗研究进展被引量:1
1997年
痢疾是全世界范围内流行的肠道传染病。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迄今已构建了新一代预防痢疾的疫苗,其中包括:具有侵袭力和不具侵袭力的单价口服活菌苗候选株;它们与大肠杆菌、伤寒沙门氏菌和血清型不同的痢疾杆菌组成的双价和三价菌苗候选株;以及以脂多糖和核糖体为基础的不经胃肠的组分菌。猴体和人体试验证明它们安全有效。预计在未来的10年中,将会有一个或几个安全有效的痢疾疫苗投放市场。
苏国富
关键词:志贺氏菌属菌痢菌苗
逆转录病毒载体介导入GM-CSF基因转染肿瘤细胞被引量:2
1995年
本文应用逆转录病毒载体pZIP Neo SV(X)介导人GM-CSF基因转染肿瘤细胞获得表达。经Lipofectin将含有人GM-GSF基因的重组逆转录病毒载体pZIP-GM转染兼性病毒包装细胞系PA317,继之用病毒收获液感染人肝癌细胞SMMC7721和人胃癌细胞BGC-823,经GM-CSF依赖细胞株TF1测活和双抗夹心法ELISA测定表明:人GM-CSF基因在人肿瘤细胞中获得稳定高效表达。为进一步建立GM-CSF的转基因治疗模型提供了基础。
隋拥君苏国富叶棋浓
关键词:逆转录病毒载体GM-CSF肿瘤细胞基因治疗
用双杂交系统发现与CPP32相互作用的新型分子的初步研究被引量:2
1998年
作为ICE蛋白酶家族的一员 ,CPP32 (又称Yama ,Apopain)在许多形式的凋亡途径中起极其重要的作用 .为研究调控CPP32的分子 ,本文运用酵母双杂交系统杂找与CPP32相互作用的分子 .首先将CPP32基因克隆到 pGBT9质粒载体中 ,得到的重组质粒命名为pGBT9/CPP .然后将 pGBT9/CPP转化酵母菌HF7C ,再导入人白血病文库质粒 ,用营养缺陷培养基 (TrpLeuHis)初步筛选文库中插入cDNA所编码的序列与CPP32相互作用的菌落 ,再进一步检测 β 半乳糖苷酶活性 .我们共得到 4 2个在营养缺陷培养基上生长的菌落。β_半乳糖苷酸活性检测表明 ,只有 5个菌落在显色底物X_gal的存在下变蓝色 .提取该 5个阳性酵母菌落的质粒 ,电击转化E .coliHB10 1.提取文库质粒 ,经酶切鉴定、重新转化及序列测定后发现 ,与CPP32相互作用的分子为一新型 15肽 。
叶棋浓姚潇王恒梁苏国富黄翠芬周廷冲
关键词:双杂交系统CPP32蛋白酶细胞死亡
共11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