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忠璇
- 作品数:16 被引量:7H指数:2
- 供职机构: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湖南省教育厅科研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艺术社会学更多>>
- 爱与恨的交织——解析张爱玲笔下“活在过去”的男人
- 2014年
- 张爱玲的小说中塑造了一系列暗含悲剧而又内涵深刻的女性形象,这些鲜活的形象引起了文学评论界的广泛关注和评论。她们在男权文化下被迫害凌辱,在不幸的爱情中妥协退让,在人性的欲望中压抑沉沦。张爱玲通过这些女性形象的刻画,探讨人性的弱点,揭示女性悲剧命运的痼疾,从而引起疗救的注意和唤醒女性意识的深刻社会意义。
- 纪忠璇
- 关键词:小说女性
- 欲与情的博弈——解析张爱玲笔下的失败男人三部曲
- 2010年
- 张爱玲在刻画了具有劣根性女性形象的同时,也塑造了一系列失败的男性形象。其中《沉香屑第二炉香》、《茉莉香片》和《心经》分别从欲望的三个方面,即身体之欲、自由之欲、乱伦之欲,描绘了一幅陷在欲望中挣扎并最终沉沦的男性画像。
- 纪忠璇
- 一种球形高松装密度Cr<Sub>3</Sub>C<Sub>2</Sub>-NiCr热喷涂粉的制备方法
- 本发明提供一种球形高致密Cr<Sub>3</Sub>C<Sub>2</Sub>‑NiCr热喷涂粉的制备方法,具体的说是75Cr<Sub>3</Sub>C<Sub>2</Sub>‑25(80Ni‑20Cr)和80Cr<Su...
- 刘宝刚纪忠璇
- 文献传递
- 台湾早期女作家笔下的女性生存状态研究
- 2017年
-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台湾,封建主流文化中"男尊女卑"的观念根深蒂固。女性沉重的负荷与苍凉的生存状态引起了当时精英女作家们的关注与反思。作为台湾女性文学拓荒者的林海音、孟瑶、郭良蕙等作家,她们或以强烈的女性意识为在封建泥潭中挣扎的女性呐喊,或用更广阔的视野将女性命运做了整体和深入的思考,以女性的苦难挣扎史来反映现实社会。她们通过女性形象的悲惨境遇对整个中国女性命运做了痛苦而深刻的反思,但由于台湾的特殊文化环境、女作家本身时代观的限制,女作家们陷入讲述一个个凄惨哀怨的女性悲剧的创作思路,并没有对陷入困境的女性指出一条明确的道路。
- 纪忠璇
- 关键词:女性生存状态女性意识
- 一种硼化锆粉末的制备方法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硼化锆粉末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a、将B粉置于内壁涂有BN粉末的石墨坩埚中,再一同置于氢气还原炉还原;b、将Zr粉置于内壁涂有BN粉末的石墨坩埚中于氢气中还原;c、将步骤a和步骤b制得的B粉和Zr粉按...
- 刘宝刚李鸿娟纪忠璇黄珊
- 文献传递
- 林海音笔下的女性生存状态研究
- 2016年
- 20世纪50年代的台湾,封建主流文化中"男尊女卑"的观念根深蒂固。女性沉重的负荷与苍凉的生存状态引起了当时精英女作家的关注与反思。作为台湾女性文学拓荒者的林海音,以悲天悯人的情怀,用伤感的笔触描述了不同时期女性面临的生存困境,通过不同女性形象的悲惨境遇对整个中国女性命运做了痛苦而深刻的反思。
- 纪忠璇苏世丽
- 关键词:女性形象
- 一种硼化铬粉末的制备方法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硼化铬粉末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a、将B粉置于内壁涂有BN粉末的石墨坩埚中,再一同置于氢气还原炉还原;b、将Cr粉置于内壁涂有BN粉末的石墨坩埚中于氢气中还原;c、将步骤a和步骤b制得的B粉和Cr粉按...
- 刘宝刚李鸿娟纪忠璇黄珊
- 文献传递
- “新闻评论热”的冷思考被引量:2
- 2007年
- 中国社科院的陈力丹先生在谈到新闻评论时曾用一句话概括新闻评论的作用:“减去相同的东西,加上新闻的意义。”所谓“相同的东西”,是指新闻报道。世界上每天就发生这么多事,很多报纸在新闻报道上大同小异,难以分出截然高下。而评论就不同了,它是给人展示和分析所谓“新闻的意义”,给社会热点、焦点、现实的问题以最直接有力的回应,帮助我们认识社会现象、梳理社会认知、澄清错误认识。现今,很多党报开了时评栏目,很多晚报、都市报开辟了时评版。随着新闻评论与人们的零距离化,新闻评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也必须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新闻评论为什么会在今天得到快速发展?
- 纪忠璇
- 关键词:新闻评论新闻报道社会现象中国社科院社会认知
- 大气:标题“抓心”的艺术
- 2009年
- 大气的新闻标题,主要是指数量大、规模大、场面大、含量大而视觉冲击力强、心理震撼力大的新闻标题.它们给读者或观众的视觉、心理的冲击、震撼非常大,能在短短的儿秒钟内抓住读者或观众的心.让读者或观众产生欲罢不能、先睹为快的强烈冲动。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大气的新闻标题是一种不可多得的“抓心”艺术。
- 黄立平纪忠璇马藜
- 关键词:新闻标题艺术视觉冲击力观众震撼力
- 社会需求导向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力的构成要素
- 2009年
- 2003年是1999年首次高校扩招的本科生走向社会的第一个毕业高峰年,毕业人数达212万,比2002年的145万人增加了30%。对毕业生而言,就业压力之大可想而知,大学生就业困难也就逐渐进入公众视野。2006年年底,劳动人事部门负责人确认,当年413万大学毕业生中有120万左右没有当期就业。今年年初,社会科学院有关专家发布消息称,2007年毕业的495万毕业生有100万没有找到工作。
- 张互桂纪忠璇
-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就业力大学毕业生高校扩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