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黄侃

作品数:32 被引量:210H指数:10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上海市卫生局中医药科研基金浙江省中医药科学研究基金上海市科委中药现代化专项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4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 2篇科技成果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1篇卒中
  • 11篇脑卒中
  • 9篇眩晕
  • 8篇中医
  • 7篇抑郁
  • 7篇中医药
  • 6篇动脉
  • 6篇动脉粥样硬化
  • 6篇血管
  • 6篇颈动脉
  • 6篇颈动脉粥样硬...
  • 6篇干预
  • 6篇斑块
  • 5篇动脉粥样硬化...
  • 5篇硬化斑块
  • 5篇粥样硬化斑块
  • 5篇卒中后
  • 5篇脑血
  • 5篇脑血管
  • 5篇颈动脉粥样硬...

机构

  • 23篇上海交通大学...
  • 7篇浙江省中医院
  • 5篇浙江中医药大...
  • 3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上海中医药大...
  • 1篇上海市中医医...

作者

  • 32篇黄侃
  • 20篇王宇新
  • 20篇霍清萍
  • 19篇梁芳
  • 15篇彭文波
  • 8篇陈眉
  • 8篇孟胜喜
  • 8篇王兵
  • 6篇汪天湛
  • 6篇魏德芝
  • 4篇裘涛
  • 4篇张伟骏
  • 3篇王兵
  • 3篇陈珺明
  • 2篇何道同
  • 2篇李文涛
  • 1篇张丽萍
  • 1篇谷满仓
  • 1篇王静
  • 1篇王静

传媒

  • 6篇中西医结合心...
  • 3篇中国中医急症
  • 2篇中国中医药信...
  • 2篇中华中医药杂...
  • 2篇第十次全国中...
  • 1篇世界华人消化...
  • 1篇上海中医药大...
  • 1篇浙江中西医结...
  • 1篇现代中西医结...
  • 1篇山东中医杂志
  • 1篇中医杂志
  • 1篇上海中医药杂...
  • 1篇中成药
  • 1篇实用医学杂志
  • 1篇实用中医药杂...
  • 1篇中华中医药学...
  • 1篇第九次全国中...
  • 1篇中华中医药学...
  • 1篇第十三次全国...

年份

  • 1篇2018
  • 2篇2017
  • 4篇2016
  • 3篇2015
  • 2篇2014
  • 9篇2013
  • 3篇2012
  • 4篇2011
  • 2篇2009
  • 2篇2008
3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稳消Ⅲ号方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不稳定斑块、脂质代谢及踝臂指数的作用被引量:5
2016年
目的:观察稳消Ⅲ号方对颈动脉粥样硬化(CAS)不稳定斑块、脂质代谢、踝臂指数(ABI)的作用。方法:将98例CAS伴不稳定斑块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9例。对照组给予基础治疗,治疗组在基础治疗同时加用稳消Ⅲ号方。两组疗程均为24周,观察治疗前后颈动脉斑块状况、血脂水平及ABI变化。结果:治疗组治疗后的颈动脉斑块状况、血脂水平及ABI均较本组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P<0.01),且治疗组各指标改善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同期(P<0.05,P<0.01)。结论:稳消Ⅲ号不仅可以减少CAS不稳定斑块形成,还可以改善脂质代谢,降低踝臂指数,从而起到延缓动脉硬化、减少斑块的作用。
孟胜喜霍清萍梁芳黄侃王兵彭文波王宇新汪天湛
关键词:颈动脉不稳定斑块脂质代谢踝臂指数
中药有效成分对缺血性脑血管病作用研究进展被引量:11
2015年
中药有效成分具有物质基础相对清晰、疗效明确、作用机制相对清楚等特点,可通过多途径、多靶点、多层次有效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本文总结了近年来中药有效成分防治缺血性脑血管病研究现状,并认为中药有效成分研究是一种基于中医药理论的创新研究模式,是中医药现代研究的重要途径之一。
孟胜喜霍清萍王兵彭文波王宇新黄侃梁芳
关键词:中药有效成分缺血性脑血管病
稳消方干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临床研究被引量:4
2013年
目的观察稳消方干预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斑块形成患者颈动脉斑块变化情况,同时评估用药安全性。方法将60例CAS斑块形成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33例及对照组27例,对照组予常规治疗,干预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稳消方,并进一步分为干预半年组与对照半年组、干预1年组与对照1年组进行比较,采用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估斑块状况,同时测定肝、肾功能指标。结果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干预半年组及1年组平均斑块数量、斑块最大厚度、Crouse积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而斑块的稳定性干预1年组优于半年组;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对照组斑块数量增多、增大,Crouse积分增加(P<0.05,P<0.01)。干预组及对照组双侧颈总动脉内径、内膜-中层厚度及肝、肾功能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稳消方治疗CAS斑块形成疗效确切、安全性良好,且随干预时间延长,稳定斑块趋势更为明显。
黄侃霍清萍王宇新彭文波梁芳
关键词: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医药疗法
颈复汤对颈性眩晕患者血浆内皮素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水平影响的研究被引量:24
2013年
目的观察颈复汤对颈性眩晕患者血浆内皮素(ET-1)、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水平变化的影响及临床疗效。方法将170例确诊为颈性眩晕的患者随机分为颈复汤低剂量联合西药倍他司汀组(低结合组)、颈复汤中剂量联合西药倍他司汀组(中结合组)、颈复汤高剂量联合西药倍他司汀组(高结合组)、颈复汤中剂量组(中药组)、倍他司汀组,每组34例,疗程1周,用放射免疫法检测治疗前后血浆ET-1、CGRP水平变化,并进行积分评估。结果治疗后各组血浆ET-1水平显著下降,血浆CGRP水平和CGRP/ET-1比值显著提高。血浆ET-1水平各结合组与中药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血浆ET-1水平高结合组、中结合组与倍他司汀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血浆CGRP水平高结合组、中结合组与中药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高结合组与倍他司汀组、中结合组、低结合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治疗后积分评估各组显著升高,低、中、高结合组与中药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高结合组、中结合组与倍他司汀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血浆ET-1、CGRP可能是颈性眩晕发病的重要物质基础,两者失衡对颈性眩晕的发生发展起着重要作用。颈复汤可能通过对ET-1与CGRP水平的调整而起治疗作用,值得深入研究。
梁芳魏德芝王宇新黄侃霍清萍
关键词:颈性眩晕颈复汤ET-1CGRP
基于系统生物学组学技术的缺血性脑血管病中医药研究新思维被引量:6
2017年
系统生物学是一种整合型大科学,它从系统水平来分析和研究生物学系统;中医学的核心是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两者的本质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系统生物学组学技术为缺血性脑血管病中医药研究提供一个很好的平台,为缺血性脑血管病中医药防治进行有效的指导和反馈,也将成为今后中医药防治缺血性脑血管病现代化研究的重要方向。
孟胜喜霍清萍王兵彭文波王宇新梁芳黄侃汪天湛李文涛
关键词:系统生物学中医药缺血性脑血管病组学技术
颈复汤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颈复汤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0年s月一2011年3月我院中医科住院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60例,治疗组60例,两组均根据病情给予控制血糖、血压,调脂等基础治疗治疗及丹参...
彭文波梁芳黄侃魏德芝王宇新霍清萍
关键词: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中药治疗颈复汤药理作用临床疗效
文献传递
从痰瘀角度论治缺血性脑血管病被引量:11
2015年
通过中医古今文献研究和现代临床总结,探讨痰瘀与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发生发展的关系,提出痰蒙清窍是ICVD的病机基础,瘀血阻络是ICVD的病机核心,痰瘀互结、阻滞脑络是ICVD的病机关键,痰瘀同治是ICVD的治疗重点。
孟胜喜霍清萍王兵彭文波王宇新黄侃梁芳
关键词:痰瘀缺血性脑血管病
稳消方干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经中药稳消方干预后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斑块形成患者颈动脉斑块变化情况,同时评估用药安全性.方法:将60例CAS斑块形成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33例及对照组27例,干预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稳消方,并进一步分为干...
黄侃霍清萍王宇新彭文波梁芳
涤痰化瘀汤防治急性脑卒中后抑郁的临床研究被引量:7
2011年
目的观察涤痰化瘀汤防治急性脑卒中后抑郁(PSD)的作用。方法将102例急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62例)及对照组(40例)。所有患者均采用常规脑卒中处理,干预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涤痰化瘀汤。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评价抑郁状态发生率及变化,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价神经功能缺损改变。结果中药干预组较对照组PSD发生率降低,其中干预1个月组在3个月时发生抑郁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各随访时点,HAMD、NIHSS评分干预组较对照组均改善,而干预1个月组差异更显著(P<0.05,P<0.01),且在3个月时各方面均优于干预2周组(P<0.05,P<0.01)。结论涤痰化瘀汤早期干预可降低PSD发生,并能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
黄侃陈眉裘涛张伟骏
关键词:脑卒中抑郁症涤痰化瘀汤中医药疗法
复方中药联合行为干预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90例被引量:10
2012年
目的:观察基础治疗加用复方中药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区组设计方法将120例患者分为治疗组90例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采用行为干预及口服脂必泰,治疗组加用复方中药,分3型5个基础方.两组均连续治疗12wk,治疗后评价肝脏超声、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并进行综合疗效评价.结果:各治疗组治疗前后自身比较,肝脏B超结果显示改善(P<0.01),症状总积分下降(P<0.05).与平行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肝脏B超结果和症状总积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平均有效率为73.70%,对照组有效率为66%,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复方中药联合行为干预能更有效改善患者肝脏脂肪浸润,并缓解临床症状.
陈珺明田淑霞王兵王宇新黄侃
关键词: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辨证论治中医药疗法行为疗法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