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韩维屏

作品数:8 被引量:21H指数:2
供职机构:哈尔滨师范大学表面化学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理学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理学
  • 3篇化学工程

主题

  • 5篇催化
  • 4篇催化剂
  • 3篇非晶
  • 3篇TIO
  • 2篇相结构
  • 2篇
  • 1篇氧化钒
  • 1篇氧化磷
  • 1篇氧化钛
  • 1篇原子
  • 1篇酸性
  • 1篇球形
  • 1篇烷烃
  • 1篇卤代
  • 1篇卤代烷
  • 1篇卤代烷烃
  • 1篇金属
  • 1篇金属原子
  • 1篇固溶
  • 1篇红外

机构

  • 8篇哈尔滨师范大...
  • 4篇黑龙江大学

作者

  • 8篇韩维屏
  • 3篇王智民
  • 3篇李永战
  • 2篇韩基新
  • 2篇李丽
  • 1篇王潍平
  • 1篇邓启刚
  • 1篇尹喜林
  • 1篇欧阳峰

传媒

  • 3篇Chines...
  • 2篇无机材料学报
  • 2篇石油学报(石...
  • 1篇哈尔滨师范大...

年份

  • 2篇2003
  • 1篇1993
  • 2篇1992
  • 2篇1990
  • 1篇1989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卤代烷烃σ分子轨道的计算
1993年
在前文基础上,把基团均衡诱导效应的量子化学处理,用于卤代烷,选出了有关参数δ_x^0(C),δ_c^0(H),∑∑项中的δ_(xc)~0及δ_(HC)~0,γ_i^R,γ_i^H,γ_i^F和γ_i^(Cl),以及共振积分校正系数ω_(CF),ω_(CCl)。对氟和氯代物的σ分子轨道进行了计算,用所得结果同若干物理化学实验值进行关联,有良好的相关性,可用本文结果,解释有关问题。
韩维屏
关键词:分子轨道卤代烷Σ键
五种二元过渡金属氧化物界面上的相互作用、非晶相结构及催化性能(Ⅱ)——DSC、半导体气敏特性、催化活性与亚单层分散模型
2003年
应用DSC、半导体气敏特性、催化活性及亚单(分子)层分散模型共四项表征技术,进一步研究了五种二元氧化物的界面结构及其特性,DSC曲线的放热峰及吸热峰分别与界面化学反应、晶格畸变和瓦解、熔化、烧结以及固溶体的形成相关,导电性能的测试证明这些二元氧化物属于N-型半导体,对邻二甲苯具有气敏特性,其灵敏度在化学吸附的初期阶段与邻二甲苯蒸气浓度呈线性关系,催化选择性及转化率的测定证明V_2O_5-MnO_3及WO_3-MoO_3体系对邻二甲苯选择性氧化为苯酐具有催化活性,其非晶相MoO_3及V_2O_5的活性较为显著,尤其当二元氧化物的组成接近分散阈值Dt时,选择性最佳,为了解释大的分散阈值Dt与小的比表面积之间的关系,经计算机编程计算,在分子水平及纳米尺度上提出了球形八面体密置的亚单层分散模型并求得了模型的七个参数,通过讨论亚单层分散与非晶相结构之间的关系,提出了晶相损失的机理以及作为催化剂的非晶相结构对热的亚稳特性。
王智民李丽韩基新李永战韩维屏
关键词:催化活性
金属原子对磷钒催化剂中未知相与酸性的影响被引量:1
1990年
用TPD、XRD、IR和ESR等方法考查了金属原子对P-V催化剂中未知相的形成和酸性的影响。原子比为1:1的P-V催化剂中的未知相,是由前驱体(VO)_2P_2O_7·2H_2O或(VO)_2P_2O_7(B相)在活化过程中形成的。过量的磷(例如原子比为1.15的P-V)和Fe、Co等原子有稳定前驱体和B相的作用,所以P-V(原子比为1.15)和Fe-P-V、Co-P-V中没有未知相。由于未知相的存在,催化剂比表面积下降、L酸强度低、L酸和B酸的酸中心数也少。L酸的强度和酸中心的数量同催化反应结果有良好的相关性。
韩维屏邓启刚
关键词:催化剂酸性金属原子
MoO_3与TiO_2界面化学分散的研究被引量:13
1992年
在XRD相定量分析的阈值时,MoO_3/TiO_2(锐钛矿)界面上,MoO_3和TiO_2都有一个单分子层左右的非晶相分散,当MoO_3在催化剂中的含量超过阈值时,则它的非晶相量将增加为该含量的(1—0.73)倍。在这个非晶相层中,主要是聚钼酸和少量的MoO_3集合体,TiO_2则是表面层结构的畸变,它们的红外特征是:Mo=O的伸缩振动由993cm^(-1)红移到960cm^(-1),MoO_3集合体的伸缩振动为828cm^(-1),未发现MoO_4^(-2)的伸缩振动(898cm^(-1)),766和603cm^(-1)是畸变的TiO_2表面层同含Mo物种形成的表面化学键的特征伸缩振动,这个表面化学键对邻二甲苯选择氧化有利。
韩维屏尹喜林李永战
关键词:催化剂
Mo/Zr,Mo/V,Mo/W二元金属氧化物界面非晶相层的研究被引量:1
1992年
文献对二元氧化物界面结构虽有介绍,但作者认为两者都是过渡金属氧化物时,在彼此表面能的作用下,表面各键都将扭曲,或脱离晶格分解成碎片,故很难说谁向谁分散,且分散也不一定是一个分子层.本文就MoO_3/ZrO_2(简写为Mo/Zr),MoO_3/V_2O_5(Mo/V)和MoO_3/WO_3(Mo/W)三体系进行了研究.
王智民李永战韩维屏
五种二元过渡金属氧化物界面上的相互作用、非晶相结构及催化性能(Ⅰ) 界面非晶相分散作用及体相晶相剩余率的提出被引量:3
2003年
通过固相热反应,以十种不同的配比和不同的焙烧制度,在MoO3中分别掺杂Fe2O3、V2O5、TiO2(锐钛矿型)、WO3和ZrO2,制得五种二元氧化物的系列试样.应用XRD、BET、FT-IR、DSC、半导体气敏特性和催化反应探针等表征技术,较系统地研究了这些组分氧化物形成二元氧化物时界面的非晶相分散结构及催化性能,并提出了相应的亚单层的非晶相分散模型.本文首先报道应用XRD,FT-IR和BET表征界面的非晶相分散.研究结果发现,各个组分氧化物的表面大小不同,但每一对组分氧化物在相互掺杂时,在界面上发生了组分氧化物的亚单分子层(meta-monolayer)的非晶相分散以及某些表面化学反应,前者的非晶相含量具有本征性的分散阈值,后者则生成新的化学物种.根据BET比表面积,求算了各组分氧化物在不同二元氧化物中每100m2的不同的非晶相分散阈值.XRD晶相定量分析和FT-IR差谱法(the differential spectra method)联合证明了非晶相新物种的存在,首次发现非晶相新物种的IR特征吸收峰与分子键价结构的关联.
王智民李丽韩基新韩维屏
关键词:分散阈值XRDBETFT-IR
Cs^+与P_2O_5对V_2O_5-TiO_2催化剂的协同作用被引量:2
1990年
V_2O_5-TiO_2催化剂在 Cs^+(Cs/PVT=0.012)和 P_2O_5协同作用下,V_2O_5晶相 V=O 键的特征伸缩振动1020cm^(-1)明显地位移到1005cm^(-1),与此同时,V-O-V 键的特征伸缩振动由879cm^(-1)红移到859cm^(-1)。说明一部分 V_2O_5在 TiO_2表面上转为非晶相,V=O 键长由1.58伸长到1.61。NH_3-TPD 谱与 NH_3-IR 谱的结果表明,Cs^+与 P_2O_5的协同作用还显著地加强了催化剂表面的 B 酸和 L 酸的强度。但 Cs/V 原子比如大于0.012时,ESR 谱中游离 V^(4+)的超精细结构讯号明显加强,对催化反应不利。Cs^+渗入到TiO_2晶格间隙,能提高联结有 VO_4四面体的 TiO_2的n 型电导,对于 VO_4捕捉气相氧原子有利。当 Cs^+接近 P-OH、V-OH 或 Ti-OH 的氧原子时,能极化氢氧基,提高了 B 酸强度。当 VO_4四面体氧原子缺位时,Cs^+接近 V-O-Ti 键的桥氧原子,则可提高 L 酸 V⊕的强度。
韩维屏王潍平欧阳峰
关键词:催化剂氧化钒氧化钛氧化磷
V_2O_5/TiO_2界面固溶过程的红外特征被引量:1
1989年
加热温度低于580℃时,V_2O_5/TiO_2催化剂体系内的V_2O_5在TiO_2表面上分散,此时虽有部分V_2O_5碎片渗入TiO_2表层,但还未形成固溶体。在此阶段,随温度的提高,无定形的V=O键伸缩振动(980cm^(-1))先是生成,后逐步消失;V—O—V键的伸缩振动(862cm^(-1))显著减弱,并紫移到885cm^(-1);新出现了1400cm^(-1)吸收峰,它是V_2O_5一级结构及其集合体的表征。同时,在TiO_2的宽频区出现了740,670和594cm(-1)三个吸收峰,这可能是Ti^(4+)d轨道在VO_4影响下能级分裂的结果。580℃到677℃,形成等一类固溶体,上述1400cm^(-1)吸收峰消失,740,670和594cm^(-1)三峰也逐步合一,这是固溶体中V-O-Ti键振动的象征。>677℃,第二类固溶体(V_xTi_(1-x)O_2)出现,其红外光谱同第一类固溶体,但TG有失重。
韩维屏欧阳峰
关键词:催化剂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