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永战

作品数:8 被引量:22H指数:3
供职机构:黑龙江大学化学化工与材料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理学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6篇理学
  • 2篇化学工程

主题

  • 4篇MOO
  • 3篇相结构
  • 3篇非晶
  • 3篇TIO
  • 3篇WO
  • 3篇ZRO
  • 2篇锐钛矿
  • 2篇锐钛矿型
  • 2篇分散阈值
  • 2篇催化
  • 1篇球形
  • 1篇热法
  • 1篇微晶
  • 1篇量热
  • 1篇量热法
  • 1篇光谱
  • 1篇红外
  • 1篇红外光
  • 1篇红外光谱
  • 1篇非晶相

机构

  • 8篇黑龙江大学
  • 5篇哈尔滨师范大...

作者

  • 8篇李永战
  • 6篇王智民
  • 3篇韩维屏
  • 1篇韩基新
  • 1篇李丽
  • 1篇尹喜林

传媒

  • 4篇Chines...
  • 2篇黑龙江大学自...
  • 1篇无机材料学报

年份

  • 1篇2003
  • 2篇2002
  • 2篇1992
  • 2篇1991
  • 1篇1989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二元过渡金属氧化物界面结构的研究(Ⅱ):应用FT-IR及DSC方法表征非晶相结构被引量:2
2002年
继前文之后,应用FT-IR及DSC方法进一步研究了五种二元过渡金属氧化物体系,即含0~100Wt%MoO3的MoO3-Fe2O3,MoO3-V2O5,MoO3-TiO2(锐钛矿),MoO3-WO3及 MoO3-ZrO2在界面上非晶相分散的结构。根据FT-IR光谱及其差谱的原始数据,首次报导了界面上新生的非晶相物种的特征吸收谱带,并将其与键价结构相关联。DSC热分析证明,组分氧化物在固相热反应中的放热峰及吸热峰与非晶相分散的微晶及盐类复合氧化物或固溶体的形成有关,其中包括晶格畸变和瓦解、熔化、烧结或表面化学反应等机理有关。
王智民李永战韩维屏
关键词:FT-IR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差示扫描量热法微晶
MoO_3-V_20_5,MoO_3-TiO_2(锐钛矿型),MoO_3-WO_3和MoO_3-ZrO_2界面过渡层的非晶相结构被引量:2
1991年
应用FT-IR光谱及其差谱、DSC热分析以及催化选择性实验研究了不同配比的MoO_3-V_2O_5,MoO_3-TiO_2(锐钛矿型),MoO_3-WO_3和MoO_3-ZrO_2四种体系经不同温度焙烧后,界面过渡层非晶相分散的非单层结构及催化性能。FT-IR光谱及其差谱上出现了非晶相的特征吸收峰,并将其逐个与分子结构关联。DSC证明,在高于焙烧温度的升温扫描范围内(500~720℃),过渡层呈热介稳态,放热峰的出现与固熔体的形成及晶格畸变有关,但不存在表面及体相化学反应。以邻二甲苯选择性氧化制酸酐作为催化性能的反应探针,测定了转化率和选择性,表明非晶相分散的MoO_3和V_2O_5对反应有利,当配比处于分散阈值附近时选择性最佳。结合前文结果讨论了过渡层的非晶相分散机理和八面体非单层模型。
王智民李永战
关键词:分散阈值
MoO_3与TiO_2界面化学分散的研究被引量:13
1992年
在XRD相定量分析的阈值时,MoO_3/TiO_2(锐钛矿)界面上,MoO_3和TiO_2都有一个单分子层左右的非晶相分散,当MoO_3在催化剂中的含量超过阈值时,则它的非晶相量将增加为该含量的(1—0.73)倍。在这个非晶相层中,主要是聚钼酸和少量的MoO_3集合体,TiO_2则是表面层结构的畸变,它们的红外特征是:Mo=O的伸缩振动由993cm^(-1)红移到960cm^(-1),MoO_3集合体的伸缩振动为828cm^(-1),未发现MoO_4^(-2)的伸缩振动(898cm^(-1)),766和603cm^(-1)是畸变的TiO_2表面层同含Mo物种形成的表面化学键的特征伸缩振动,这个表面化学键对邻二甲苯选择氧化有利。
韩维屏尹喜林李永战
关键词:催化剂
Mo/Zr,Mo/V,Mo/W二元金属氧化物界面非晶相层的研究被引量:1
1992年
文献对二元氧化物界面结构虽有介绍,但作者认为两者都是过渡金属氧化物时,在彼此表面能的作用下,表面各键都将扭曲,或脱离晶格分解成碎片,故很难说谁向谁分散,且分散也不一定是一个分子层.本文就MoO_3/ZrO_2(简写为Mo/Zr),MoO_3/V_2O_5(Mo/V)和MoO_3/WO_3(Mo/W)三体系进行了研究.
王智民李永战韩维屏
五种二元过渡金属氧化物界面上的相互作用、非晶相结构及催化性能(Ⅱ)——DSC、半导体气敏特性、催化活性与亚单层分散模型
2003年
应用DSC、半导体气敏特性、催化活性及亚单(分子)层分散模型共四项表征技术,进一步研究了五种二元氧化物的界面结构及其特性,DSC曲线的放热峰及吸热峰分别与界面化学反应、晶格畸变和瓦解、熔化、烧结以及固溶体的形成相关,导电性能的测试证明这些二元氧化物属于N-型半导体,对邻二甲苯具有气敏特性,其灵敏度在化学吸附的初期阶段与邻二甲苯蒸气浓度呈线性关系,催化选择性及转化率的测定证明V_2O_5-MnO_3及WO_3-MoO_3体系对邻二甲苯选择性氧化为苯酐具有催化活性,其非晶相MoO_3及V_2O_5的活性较为显著,尤其当二元氧化物的组成接近分散阈值Dt时,选择性最佳,为了解释大的分散阈值Dt与小的比表面积之间的关系,经计算机编程计算,在分子水平及纳米尺度上提出了球形八面体密置的亚单层分散模型并求得了模型的七个参数,通过讨论亚单层分散与非晶相结构之间的关系,提出了晶相损失的机理以及作为催化剂的非晶相结构对热的亚稳特性。
王智民李丽韩基新李永战韩维屏
关键词:催化活性
MoO_3-V_20_5,MoO_3-TiO_2(锐钛矿型),MoO_3-WO_3和MoO_3-ZrO_2界面过渡层上的双向分散阈值及非单层分散模型被引量:3
1991年
应用XRD和BET方法,研究了四种二元复氧化物在不同配比及不同焙烧温度下界面过渡层的结构。XRD证明各组分都在另一组分表面具有分散阈值,其值远大于单层饱和容量且与焙烧温度无显著关系;“阈值后”剩余晶相量与加入晶相量虽呈线性关系,但斜率并不都近于1,有的明显小于1。BET比表面测定表明,各纯氧化物及不同配比试样的比表面较γ-Al_2O_3的小得多。对过渡层提出了球形八面体二维密置的非单层双向分散模型,计算了各项模型参数,较好地解释了高分散阈值与低比表面积之间的关联,并与O^(2-)密置的单层模型作了对比。讨论了晶相消失的机理,以及非晶相与非单层分散厚度的关联。
王智民李永战
二元过渡金属氧化物界面结构的研究(Ⅰ):XRD及BET方法测定双边分散阈值被引量:4
2002年
应用XRD及BET方法研究了MoO3-Fe2O3,MoO3-V2O5,MoO3-TiO2(锐钛矿),MoO3-WO3和MoO3-ZrO2五种二元过渡金属氧化物界面上的相互作用及非晶相自发分散.这些二元氧化物均含有0~100%之间的十个不同掺杂配比的MoO3,经干混和适宜温度下焙烧而得.XRD晶相定量分析及外推法证明,每种组分氧化物都在界面上自发分散为非晶相,并具有各自的分散阈值.当配比大于分散阈值时,各组分氧化物焙烧后的剩余晶相量与加入晶相量之间为线性关系,其中MoO3和ZrO3的斜率显著小于1.BET测定证明,所有试样的比表面积(3.71~11.25m2/g)较常见载体如SiO2等小得多.MoO3在五种二元氧化物界面的分散阈值各不相同(0.33~1.43 g/100m2),远大于唐有祺等人根据O2-密置模型计算得的在高比表面载体上的单层饱和容量(0.117g/100m2).这预示着界面上可能存在非单层分散及表面化学反应,XRD晶相分析及后续文章中FT-IR等表征手段证实了此点.
王智民李永战刘燃韩维屏
TiO<,2>(anatase)、V<,2>O<,5>、WO<,3>和ZrO<,2>在MoO<,3>界面中间层结构的研 究
李永战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