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韩璐璐

作品数:6 被引量:21H指数:3
供职机构: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细胞
  • 2篇肿瘤
  • 2篇结肠
  • 2篇结肠癌
  • 2篇抗体
  • 2篇肠癌
  • 1篇单核
  • 1篇单核细胞
  • 1篇单核细胞趋化
  • 1篇单核细胞趋化...
  • 1篇单核细胞趋化...
  • 1篇单克隆
  • 1篇单克隆抗体
  • 1篇血清
  • 1篇食管
  • 1篇食管癌
  • 1篇嵌合
  • 1篇嵌合抗体
  • 1篇肿瘤干细胞
  • 1篇肿瘤显像

机构

  • 5篇中国医学科学...
  • 2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中日友好医院
  • 1篇北京协和医学...

作者

  • 6篇杨治华
  • 6篇孙力超
  • 6篇冉宇靓
  • 6篇韩璐璐
  • 4篇遇珑
  • 4篇孙立新
  • 3篇刘彤
  • 2篇李闯
  • 2篇李树婷
  • 1篇赵璇
  • 1篇胡海
  • 1篇李智峰
  • 1篇彭亮
  • 1篇赵泽国
  • 1篇刘军

传媒

  • 2篇中国肿瘤
  • 1篇中国肿瘤生物...
  • 1篇中国卫生检验...
  • 1篇中国肿瘤临床
  • 1篇现代肿瘤医学

年份

  • 1篇2013
  • 4篇2011
  • 1篇2010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结肠癌患者血清MCP-1含量的检测及其意义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研究结肠癌患者外周血中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水平的变化,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分别测定98例结肠癌患者(37例未发生肝转移\61例发生肝转移)和40例正常人(对照组)血清MCP-1的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发生肝转移结肠癌患者血清MCP-1水平为(158.7±267.4)pg/ml,未发生肝转移结肠癌患者血清MCP-1水平为(78.3±116.1)pg/ml,正常对照组血清MCP-1水平为(57.1±48.8)pg/ml。临床相关性发现血清MCP-1水平与肝转移、临床分期相关。结论:MCP-1在结肠癌肝转移中起重要作用,监测血清MCP-1水平可反映结肠癌的进展程度,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孙力超李树婷孙立新遇珑韩璐璐刘彤杨治华冉宇靓
关键词:结肠癌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
胃癌SP表型细胞侵袭转移相关性研究
2011年
目的:观察人胃癌SNU5肿瘤细胞系及其高侵袭细胞亚系中是否含有SP细胞,并验证该表型细胞与侵袭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Transwell小室,体外筛选出高侵袭细胞;经Hoechst33342染色,应用流式检测并分选出SP表型以及非SP表型细胞;应用无血清培养方法检测SNU5亲本细胞、SP表型以及非SP表型细胞在无血清培养中的成球能力。将分选出的SP表型以及非SP表型细胞进行侵袭实验、划痕迁移实验。裸鼠皮下接种,检测SP表型以及非SP表型细胞的自发性肺转移能力。基因芯片的方法分析SP表型以及非SP表型细胞的基因表达谱差异。结果:经过三轮筛选建立了稳定的高侵袭亚细胞群SNU5-P3。SP分选检测发现,SNU5-P3的SP细胞比例为1.6%;无血清培养发现,SNU5-P3-SP细胞成球数为104±19,显著强于SNU5以及SNU5-P3-non-SP细胞。侵袭实验检测发现,SNU5-P3-SP细胞的侵袭能力比SNU5、SNU5-P3-non-SP细胞增强近2.5倍。划痕迁移检测发现,SNU5为-P3-SP运动能力显著增强,划痕24h愈合。体内移植瘤转移实验发现SNU5-P3-SP细胞自发性肺转移率为100%,SNU5为50%,而SNU5-P3-non-SP仅有16.7%。基因芯片分析,获得733个差异基因,其中上调基因450个,36%的基因与侵袭转移有关。结论:胃癌SP表型细胞具有干细胞的特征,在胃癌侵袭、转移中起到关键作用。
孙力超彭亮韩璐璐李闯杨治华冉宇靓
关键词:胃癌SP细胞肺转移
抗肝癌干细胞功能性单克隆抗体的研制被引量:10
2010年
目的:研制抗肝癌干细胞的功能性单克隆抗体,为肝癌干细胞的靶向治疗提供候选抗体药物。方法:从人肝癌组织中分离人肝癌干细胞样细胞(human liver cancerstem-like cells,hLCSLCs),免疫BALB/c裸鼠,采用脾细胞融合法制备大容量单抗库。应用细胞免疫荧光、无血清成球培养、裸鼠皮下成瘤等方法筛选、鉴定特异识别肝癌干细胞的单克隆抗体。流式细胞仪分选hLCSLCs侧群细胞(hLCSLCs side population cells,hLCSLCs-SP),无血清悬浮培养法和CCK-8法检测杂交瘤单抗对hLCSLC-SP自我更新和增殖能力的影响。结果:细胞融合后获得2964株杂交瘤克隆,在能与hLCSLCs反应的237株克隆中,有116株单抗能与hLCSLCs的细胞膜结合,其中的33株杂交瘤单抗只与hLCSLC-SP反应(阳性率为2%~5%)、不与非hLCSLC-SP反应。该33株单抗中有6株能与CD133阳性细胞有不同比例的共染,并且与无血清悬浮培养的成球细胞呈阳性反应(阳性率为3%~26%),明显高于hLCSLCs-SP。裸鼠皮下接种1×104个15D2单抗阳性的hLCSLCs,成瘤率为100%。功能性筛选实验发现,6株单抗中的4株能显著抑制hLCSLC-SP的增殖和成球生长,其抑制率分别为24%~42%和13%~50%。结论:采用自建的大容量单克隆抗体库技术,筛选获得了4株特异性识别hLCSLC-SP的功能性单抗,为肝癌干细胞的抗体靶向治疗奠定了基础。
孙力超赵璇遇珑韩璐璐刘彤胡海孙立新杨治华冉宇靓
关键词:肝肿瘤肿瘤干细胞单克隆抗体靶向治疗
^99mTc标记的抗CEA小分子嵌合抗体的体内分布与肿瘤显像
2013年
[目的]采用99mTc标记抗人CEA小分子嵌合抗体Rch24 F(ab’)2,研究其在荷人结肠癌裸鼠体内的生物学分布及放射免疫显像的特征与应用价值。[方法]采用SnCl2直接还原法标记抗体,快速薄层层析法(ITLC)测定抗体的标记效率、放化纯度和体外稳定性,ELISA检测标记抗体的免疫比活性。荷人结肠癌裸鼠尾静脉注射99mTc-Rch24 F(ab’)2后,研究标记抗体在裸鼠体内的生物学分布,并进行肿瘤显像。[结果]99mTc-Rch24 F(ab’)2的标记率为90%,放化纯度>95%。99mTc-Rch24 F(ab’)2的放射比活为840MBq/mg,免疫比活性为65.7%。标记抗体24h时放射性脱落小于5%。荷瘤裸鼠注射99mTc-Rch24 F(ab’)23h后即可观察到肿瘤影像,5~24h均可获得清晰的肿瘤影像,标记抗体在体内呈肿瘤靶向性分布,12h时肿瘤的摄取和多数脏器T/NT比值均达到最高水平。[结论]99mTc-Rch24 F(ab’)2在体内靶向分布于结肠癌肿瘤组织,具有较高的T/NT比值并可在肿瘤局部滞留,注射99mTc-Rch24 F(ab’)25h后肿瘤成像满意。99mTc-Rch24 F(ab’)2在临床肿瘤的放射免疫分子显像诊断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孙立新赵泽国遇珑刘军韩璐璐杨治华孙力超冉宇靓
关键词:放射免疫显像
ALCAM在食管癌中的表达及其功能研究被引量:4
2011年
[目的]研究ALCAM基因在食管癌及其淋巴结转移灶中的表达,以及ALCAM在淋巴细胞内皮黏附、跨淋巴内皮迁移中的作用。[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ALCAM基因在食管癌中的表达;应用Lipofectin2000将ALCAM-si-RNA转染到人食管癌细胞株KYSE30、EC9706;采用RT-PCR方法检测敲降效率;通过体外与淋巴内皮细胞黏附实验、跨淋巴内皮迁移实验研究ALCAM基因对食管癌与淋巴内皮细胞黏附、跨内皮的影响。[结果]ALCAM在食管癌组织以及淋巴结转移灶中的表达显著高于正常食管组织。ALCAM-siRNA能显著敲降EC9706中ALCAM的表达。淋巴内皮黏附实验结果显示,敲降ALCAM的食管癌细胞EC9706与LyEC黏附的细胞数为195±16,而亲本细胞的黏附细胞数为563±67,其与LyEC黏附的能力显著下降。跨淋巴内皮实验结果显示敲降ALCAM的EC9706细胞跨过LyEC数量为36±17,与亲本细胞跨过内皮的细胞数(73±16)相比,敲降ALCAM的食管癌细胞的跨内皮能力显著下降。[结论]ALCAM促进食管癌细胞与淋巴细胞内皮黏附以及跨内皮迁移,可能与食管癌的淋巴结转移相关,阻断这种黏附作用有可能治疗食管癌的淋巴结转移。
孙力超李智峰李闯韩璐璐杨治华冉宇靓
关键词:ALCAM食管癌
肝窦内皮细胞与结肠癌细胞相互作用促进肝转移的影响被引量:6
2011年
目的:探讨结肠癌细胞和肝窦内皮细胞共培养对结肠癌细胞功能以及肝转移能力的影响,为结肠癌肝转移机制的研究提供一种基本实验材料。方法:体外将人肝窦内皮细胞和结肠癌细胞进行共培养21轮,采用Transwell法、明胶酶谱分析、CCK-8法、集落形成实验检测共培养后结肠癌细胞SW1116P21体外侵袭、增殖、克隆形成能力;采用皮下成瘤实验以及实验性肝转移实验检测SW1116P21皮下成瘤以及肝转移的影响;Western blot的方法检测相关分子的改变。结果:共培养后的结肠癌细胞SW1116P21的细胞间界限明显。侵袭检测发现,SW1116P21细胞的侵袭能力较SW1116亲本细胞提高了2倍;明胶酶谱分析检测发现,SW116P21分泌MMP-2/9的能力显著高于亲本细胞。皮下成瘤实验发现,SW1116P21皮下成瘤能力显著增强。实验性肝转移发现,SW1116P21肝转移能力显著高于SW1116细胞。Western blot检测发现SWlll6P2l细胞表达E-cadherin显著下调,vimentin表达上调。结论:结肠癌细胞和肝窦内皮细胞相互作用可促进瘤细胞侵袭、增殖、克隆形成以及体内细胞生长,更易发生肝转移,这种影响是与内皮细胞相互作用后结肠癌细胞发生EMT有关。
孙力超李树婷遇珑孙立新韩璐璐刘彤杨治华冉宇靓
关键词:结肠癌肝窦内皮共培养肝转移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