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韩永华

作品数:44 被引量:198H指数:10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第六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哲学宗教生物学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1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4篇医药卫生
  • 1篇哲学宗教
  • 1篇生物学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34篇精神分裂症
  • 34篇分裂症
  • 10篇精神分裂症患...
  • 9篇基因
  • 7篇多态
  • 7篇眼球运动
  • 7篇病例
  • 6篇病例对照
  • 6篇病例对照研究
  • 5篇多态性
  • 4篇抑郁
  • 4篇抑郁症
  • 4篇症状
  • 4篇同胞
  • 4篇强迫症
  • 4篇基因多态性
  • 3篇调节子
  • 3篇多巴
  • 3篇多巴胺
  • 3篇信号

机构

  • 43篇北京大学第六...
  • 4篇东京医科齿科...
  • 3篇北京医科大学
  • 3篇东京大学
  • 3篇日本大学
  • 2篇哈佛大学
  • 2篇通辽市精神病...
  • 1篇广州市惠爱医...
  • 1篇杭州市第七人...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上海市精神卫...
  • 1篇南京医科大学...
  • 1篇日本筑波大学
  • 1篇新乡医学院
  • 1篇重庆医科大学...
  • 1篇密歇根州立大...
  • 1篇北京回龙观医...
  • 1篇湖南省脑科医...
  • 1篇闽清精神病防...
  • 1篇天津市安定医...

作者

  • 44篇韩永华
  • 15篇朱日升
  • 9篇沈渔邨
  • 7篇周儒伦
  • 7篇王玉凤
  • 6篇张岱
  • 5篇周朝凤
  • 5篇小岛卓也
  • 5篇阮燕
  • 4篇岳伟华
  • 4篇曲梅
  • 4篇潘超
  • 4篇汤富磊
  • 4篇卢天兰
  • 3篇张大荣
  • 3篇胡宪章
  • 3篇陈景旭
  • 3篇司天梅
  • 3篇崔玉华
  • 3篇陈昌惠

传媒

  • 14篇中国心理卫生...
  • 6篇中国临床康复
  • 4篇中华精神科杂...
  • 2篇临床精神医学...
  • 2篇中国康复医学...
  • 2篇中国新药杂志
  • 2篇北京医科大学...
  • 2篇中国生育健康...
  • 2篇国际精神病学...
  • 1篇中国行为医学...
  • 1篇北京大学学报...
  • 1篇中国神经精神...
  • 1篇上海精神医学
  • 1篇现代生物医学...
  • 1篇'2006北...

年份

  • 1篇2012
  • 2篇2011
  • 2篇2010
  • 5篇2008
  • 5篇2007
  • 4篇2006
  • 5篇2005
  • 3篇2004
  • 3篇2003
  • 1篇2002
  • 2篇2001
  • 3篇2000
  • 1篇1999
  • 1篇1998
  • 1篇1997
  • 2篇1996
  • 1篇1993
  • 1篇1992
  • 1篇1990
4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注射用长效利培酮微球治疗40例精神分裂症疗效与安全性研究被引量:9
2008年
目的:探讨长效利培酮微球治疗40例精神分裂症8~20周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4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入组。40例患者使用长效利培酮微球首次剂量均为每2周25mg,随后根据病情变化增加,最大剂量每2周50mg。采用阳性和阴性精神症状评定量表(PANSS)、临床总体印象量表(CGI)评定患者精神症状与疗效变化;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不良反应。采用自身对照法,在治疗前与治疗后的4,8,12,16,20周分别评定疗效与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第4周PANSS减分率为39.5%;第8周为58%;第12~16周为75.5%;第20周为86.1%。PANSS总分在治疗后4,8,12,16,20周的降低与基线比较其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P〈0.01)。CGI-S评分在治疗后4,8,12,16,20周各个阶段的降低与基线比较其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P〈0.01)。30例患者在治疗前后检测血常规、血生化无异常变化,在单用长效利培酮微球的患者中未见显著的EPS与胆碱能样反应。结论:长效利培酮微球治疗4周末(即第3针)即可起效,3~4周可渐减口服药物剂量。长效利培酮微球具有疗效确切、安全性高的特点。
韩永华闫俊程嘉翁亚琴宋燕华罗和春崔玉华方耀奇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PANSSCGITESS
31例抑郁症患者探究性眼球轨迹运动分析被引量:4
2006年
目的探讨抑郁症患者探究性眼球轨迹标记运动的临床特征。方法应用探究性眼球轨迹运动标记记录仪(Type-Ⅳ)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DepressionScale,HAMD)对31例抑郁症患者于治疗前后分别进行两次检查,间隔时间(34±8)天;31例正常人对照组只作一次检查。结果判别分析值(Discriminantanalysis,D分值)在抑郁症组前后两次检查的结果(0.52±1.58,0.79±1.44)均高于正常人对照组(-1.00±0.85),差异均有统计学显著性(t=4.40、5.80,P<0.01)。抑郁症组前后两次检查HAMD量表评分差异有显著性(32.14±5.72,17.48±7.82,t=11.91,P<0.01),但前后两次探究性眼球轨迹运动主要指标之间比较其差别无显著性(P>0.05)。结论抑郁症组与正常对照组探究性眼球轨迹运动结果不同,抑郁症组经过抗抑郁剂治疗后,探究性眼球轨迹运动主要指标前后两次比较无明显变化。
潘超单敏朱日升韩永华
关键词:抑郁症病例对照研究
精神分裂症患者及其一级亲属探究性眼球轨迹运动的研究被引量:25
1999年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及其一级亲属的眼球轨迹运动在生物遗传学上的意义。方法应用眼球轨迹运动标记记录仪,对64例精神分裂症患者(症状显著26例,症状缓解38例)及其26例一级亲属、35名正常人进行测试。经判别式分析获正分者为精神分裂症性障碍,获负分者为非精神分裂症性障碍,并以眼球轨迹运动的有关参数作为分析指标。结果显著组患者判别式分析平均获2.076分,缓解组患者平均获2.571分,一级亲属组平均获2.677分,对照组平均获0.267分。眼注视点、认知性探究分、眼视踪总距离、眼视踪平均距离、反应性探究分(RSS)的分析指标显示,显著组与缓解组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对照组与精神分裂患者一级亲属组的差异有显著性(P<0.05),一级亲属组与精神分裂症患者组(显著组和缓解组)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及其一级亲属眼球轨迹运动存在异常,有可能是特定的生物遗传学指标。
韩永华周凤小岛卓也松岛英介沈渔邨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双亲同胞眼球运动遗传学
当前有和无自杀观念的难治性抑郁症临床特征的比较被引量:8
2010年
目的对当前有和无自杀观念的难治性抑郁症患者的临床特征进行对照分析。方法按最近1周有无自杀观念将327例难治性抑郁症患者分为自杀观念组(n=59)和无自杀观念组(n=268),比较其人口学和临床特征,并对自杀观念的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自杀观念组的目前年龄、首次发病年龄、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临床大体印象量表(CGI)和HAMD-24的绝望感条目的评分均明显高于无自杀观念组(P<0.05),自杀观念组的精神病性症状(OR=4.03,P<0.05)、不典型症状(OR=7.53,P<0.01)和躯体疾病共病(OR=11.19,P<0.01)明显多于无自杀观念组。回归分析结果显示,HAMD-17总分(OR=1.19,P<0.01)、绝望感(OR=2.13,P<0.01)、不典型症状(OR=1.44,P<0.05)和躯体疾病共病(OR=2.84,P<0.05)与自杀观念相关。结论有自杀观念的难治性抑郁症具有一定的人口学和临床特征,应对其进行综合评估和干预。
吴志国陈俊苑成梅王勇洪武张晨李则挚易正辉韩永华陶明郑洪波张帆郭田生吕永良谢世平方贻儒
关键词:难治性抑郁症自杀观念
非典型长效针剂(注射用利培酮微球)临床应用专家意见被引量:1
2012年
1.引言2.注射用利培酮微球的药理学特征2.1药动学特点2.2药效学特点2.3注射用利培酮微球剂型特点3.药物治疗学特征3.1有效预防复发3.2有效控制精神分裂症各种症状3.3长期治疗显著降低患者再住院率3.
司天梅吉中孚刘涛张鸿燕姜涛翁史旻梅其一韩永华蒙华庆舒良
关键词:利培酮注射用微球针剂精神分裂症
精神分裂症探究性眼球运动与认知功能的关系
探究性眼球运动主要是记录受试者在随意注视静止图像时出现的眼球运动轨迹,来判断受试者对外界环境的探究行为及认知功能,然而国内外很少文献对探究性眼球运动和认知功能的关系进行研究。目的:研究发作期精神分裂症探究性眼球运动与认知...
陈景旭唐宏宇韩永华朱日升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
文献传递
FGF20基因多态性与精神分裂症的关联研究
2007年
目的:既往研究表明,染色体8p21区与精神分裂症连锁,位于8p21.3-p22区的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0(fibroblast growth factor,FGF20)基因可能与精神分裂症关联,本研究旨在探讨FGF20基因与汉族人群精神分裂症的关联。方法:本研究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方法,分析301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和319例正常对照者中FGF20基因5’端单核苷酸多态性rs1721100与精神分裂症的关联。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精神分裂症患者rs1721100多态性的基因型(x2=21.977,df=2,p<0.001)和等位基因(C>G,x2=5.249,df=1,p<0.001,OR=1.67,95%CI:1.32-2.11)的频率差异有显著性。结论:本研究结果提示FGF20基因遗传多态性可能与精神分裂症存在关联。
岳伟华张彦波邱健文赵振国曲梅汤富磊韩永华阮燕卢天兰张岱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
强迫症患者眼球运动异常研究
2005年
目的:研究强迫症患者探究性眼球运动及其与临床的关系。方法:对符合DSM-IV诊断标准的57例强迫症(其中27例无用药史,30例有用药史)和50例在性别、年龄和受教育水平方面与之相匹配的正常人进行探究性眼球运动检查,并分析探究性眼球运动与临床的关系。结果:强迫症患者的探究性眼球运动多数指标均低于正常人(P<0.05或者P<0.01);强迫症患者差别分析值正分者占37%,而正常对照组为8%,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显著性(!2=12.27,P<0.001)。以眼球运动指标为因变量并以临床变量为自变量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在α=0.05水平,被选入反应性探究分回归方程者有思维形式障碍(如赘述);选入认知性探究分回归方程者为强迫症状诱发因素、病程、精神运动迟缓分、Mausley强迫症状总分。结论:强迫症患者探究性眼球运动异常,支持强迫症额叶皮层-基底节异常学说,强迫症与精神分裂症在生物学上存在某些关联或者重叠。
张伯全崔玉华韩永华朱日升方明昭沈渔邨
关键词:强迫症病例对照研究
精神分裂症与神经调节素1、G72及G-蛋白信号转导调节子4基因的关联研究被引量:6
2007年
目的 探索神经调节素1(NRG1)、G72、G-蛋白信号转导调节子4(RGS4)基因变异的独立或联合作用与精神分裂症的关联。方法 采用酶切或测序方法,对315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和347例正常对照者NRG1、G72、RGS4基因的13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位点进行基因型检测和遗传关联分析。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和风险或保护基因型分层后卡方检验评估三基因的交互作用。结果 单位点关联分析发现,NRG1的5个SNPs、G72的1个SNP、RGS4的2个SNPs与精神分裂症关联(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构建了三个基因交互作用模型,各自变量的OR分别为:nrg1=3.58,rgs4=1.24,g72_rs947267=1.45,nrg1*rgs4=3.03,nrg1*g72_rs947267=1.06。应用基因型分层后卡方检验表明,三基因存在协同风险效应(OR=2.35~4.05;P〈0.05)。结论 NRG1、G72及RGS4基因的单独或交互作用与精神分裂症关联。
岳伟华康国莲张瀚迪汤富磊曲梅韩永华闫俊阮燕卢天兰张岱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
103例强迫症患者探究性眼球轨迹运动分析
2008年
郑秀霞韩永华
关键词:强迫症病例对照研究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