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阳

作品数:36 被引量:117H指数:7
供职机构: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名医工程研究项目福建省科技厅青年人才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5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5篇瘢痕
  • 25篇瘢痕疙瘩
  • 20篇瘢痕疙瘩家系
  • 17篇易感基因
  • 17篇基因
  • 11篇微卫星
  • 11篇微卫星标记
  • 11篇汉族
  • 10篇易感
  • 9篇易感基因位点
  • 9篇位点
  • 9篇基因位点
  • 9篇家系
  • 7篇染色
  • 7篇染色体
  • 6篇细胞
  • 4篇中国汉族
  • 4篇EB病毒
  • 3篇脂肪来源干细...
  • 3篇术后

机构

  • 24篇南方医科大学...
  • 14篇福建医科大学...
  • 4篇福建省妇幼保...
  • 2篇南京军区福州...
  • 1篇福建医科大学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作者

  • 36篇陈阳
  • 23篇高建华
  • 17篇严欣
  • 17篇刘晓军
  • 17篇宋玫
  • 4篇宋良萍
  • 3篇鲁峰
  • 3篇察鹏飞
  • 2篇于松英
  • 1篇修志夫
  • 1篇叶为民
  • 1篇牛高祥
  • 1篇陈宗基
  • 1篇吴秀丽
  • 1篇刘小军

传媒

  • 8篇中国美容医学
  • 4篇中华整形外科...
  • 4篇南方医科大学...
  • 4篇中国组织工程...
  • 2篇福建医药杂志
  • 2篇第四军医大学...
  • 2篇中华医学美学...
  • 2篇中国美容整形...
  • 1篇中华实验外科...
  • 1篇第一军医大学...
  • 1篇广东医学
  • 1篇国外医学(妇...
  • 1篇中国修复重建...
  • 1篇海峡药学
  • 1篇中国实用美容...

年份

  • 3篇2012
  • 7篇2009
  • 6篇2008
  • 6篇2007
  • 9篇2006
  • 1篇2005
  • 1篇2001
  • 2篇2000
  • 1篇1999
3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中国汉族瘢痕疙瘩家系易感基因位点的定位分析研究被引量:8
2008年
目的定位中国汉族瘢痕疙瘩家系的易感基因位点。方法采集2个4代发病的中国汉族瘢痕疙瘩大家系51例成员的外周静脉血样,提取基因组DNA;假定Fas基因为该家系致病基因的候选基因位点,选取位于10q23.31上Fas基因周围共约10Mbp范围内与细胞凋亡障碍有关的已知基因相邻的微卫星标记D10S1687、D10S1765、D10S1735和D10S1562,对这些微卫星位点进行PCR扩增,产物片断基因分型,再进行连锁分析。结果在重组率θ=0~0.5时,这些微卫星标记的两点LOD值绝大部分都小于1,排除连锁关系存在。结论研究发现中国汉族瘢痕疙瘩家系易感基因位点不在染色体10q23.31区域。
刘晓军高建华宋玫陈阳严欣
关键词:瘢痕疙瘩家系易感基因位点FAS基因微卫星标记
汉族瘢痕疙瘩家系的易感基因位点的定位分析研究
目的定位中国汉族瘢痕疙瘩家系的易感基因位点。方法采集2个4代发病的中国汉族瘢痕疙瘩家系51名成员的外周静脉血样,提取基因组DNA;假定Smad基因为该瘢痕疙瘩家系易感基因位点,选取位于15q22.31-q23及18q21...
刘晓军高建华宋玫陈阳严欣
文献传递
瘢痕疙瘩家系外周血永生细胞库的建立被引量:5
2006年
目的建立瘢痕疙瘩家系永生细胞库,为瘢痕疙瘩发病机制的研究提供永久的研究材料。方法采用EB病毒(Epstein-Barrvirus)转化技术,把瘢痕疙瘩家系外周血B淋巴细胞转化成永生化淋巴母细胞系(LCL)。结果成功地为一个瘢痕疙瘩家系27个个体建立了永生细胞株,所有的细胞株冻存后复苏的成功率为100%。结论瘢痕疙瘩家系永生细胞库保存了原来个体完整的基因组,为以后的深入研究提供用之不竭的DNA资源。
宋玫高建华严欣刘晓军陈阳
关键词:瘢痕疙瘩家系EB病毒B淋巴细胞
一汉族瘢痕疙瘩家系的易感基因定位分析研究被引量:5
2007年
目的采用连锁分析方法探讨瘢痕疙瘩(keloid)家系的疾病易感基因与15q22.31-q23及18q21.1区域的连锁关系。方法1个中国东北地区5代keloid家系,采集家系中32名成员的外周血标本提取DNA,选择位于15q22.31-q23及18q21.1区域7个微卫星标记,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得到扩增产物片断,测定PCR产物片段大小,得到每个样本的基因型,运用连锁分析软件Linkage 5.11的MLINK程序计算每个标记的LOD值,根据两点间LOD值判断连锁关系。结果D15S108、D15S216、D15S534、D18S363、D18S846五个位点的两点LOD值在重组率为0时均小于-2,可以排除连锁关系,而D18S460、D18S467两位点在重组率口为0.05和0.10时的两点LOD值均大于1,D18S460在θ=0时大于2,提示此家系keloid易感基因与这两个位点存在一定连锁关系。绪论此汉族keloid家系的易感基因可能位于染色体18q21.1区域内,初步确定SMAD2和PIAS2基因为可能的易感基因。
严欣高建华陈阳宋玫刘晓军
关键词:瘢痕疙瘩家系易感基因短串联重复序列
瘢痕疙瘩家系永生淋巴细胞株的建立及其染色体分析被引量:4
2006年
目的建立瘢痕疙瘩家系永生淋巴细胞株,并对该细胞株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探讨用这种方法建立瘢痕疙瘩永生细胞库的可行性和可靠性。方法采用EB病毒转化技术,把瘢痕疙瘩家系外周血B淋巴细胞转化成永生化淋巴母细胞系(LCL)。分别对建株前和建株后10、20、30、35代的细胞株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成功地对瘢痕疙瘩家系27个个体建立了永生细胞株,建株后10代、20代的细胞株染色体未发现明显异常;而培养30代、35代的细胞株染色体发生数目和结构的异常。结论瘢痕疙瘩家系永生淋巴细胞株可以为以后的研究提供随时可取的实验材料,在用做遗传学分析时宜在转化早期进行。
宋玫高建华严欣刘晓军陈阳
关键词:瘢痕疙瘩家系EB病毒染色体
血管化游离腓骨肌皮瓣修复足跟缺损
1999年
陈阳牛高祥
关键词:足跟缺损修复术
中国人群瘢痕疙瘩家系易感基因的定位研究被引量:5
2006年
目的:定位中国人群瘢痕疙瘩家系的易感基因.方法:选择2个中国人群瘢痕疙瘩大家系,从中选出51名成员,采集其外周静脉血样,提取基因组DNA;参照国外最近相似研究的文献报道,采集其外周静脉血样,提取基因组DNA;参照国外最近相似研究的文献报道,在染色体2q23上选取6个微卫星标记,经PCR扩增,产物片断基因分型,再进行连锁分析.结果:在重组率θ=0时,这些微卫星标记的两点LOD值绝大部分<-2,排除连锁关系存在.结论:中国人群瘢痕疙瘩家系的易感基因位点不在染色体2q23上.
陈阳高建华刘晓军严欣宋玫
关键词:瘢痕疙瘩家系微卫星标记易感基因
福建省两个汉族瘢痕疙瘩家系易感基因的定位研究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开展汉族瘢痕疙瘩家系易感基因定位研究。方法:收集来自福建省不同地区的两个汉族瘢痕疙瘩家系,分别命名为A和B家系,从中选出26名具有较高遗传学研究意义的成员作为研究对象,采集他们的外周静脉血样,提取基因组DNA;设定Fas基因为导致家系发病的一个候选基因,选取位于10q23.31上Fas基因周围共约10Mbp范围内与细胞凋亡障碍或肿瘤发生有关的所有已知基因相邻的微卫星标记D10S1687、D10S1765、D10S1735和D10S1562共4个,对这些微卫星位点进行PCR扩增,产物片断基因分型和连锁分析。结果:A家系微卫星标记D10S1765LODZMAX为1.86,D10S1735LODZMAX为1.29,支持连锁;D10S1562LODZMAX为0.42,不排除连锁;在θ=0.0~0.10时,D10S1687标记的所有LOD值都小于-2,排除连锁。B家系微卫星标记D10S1765LODZMAX为1.63,D10S1735LODZMAX为1.37,支持连锁;D10S1562LODZMAX为0.25,不排除连锁;在θ=0.0~0.10时,D10S1687标记的所有LOD值都小于-2,排除连锁。结论:本研究提示这两个来自福建的汉族瘢痕疙瘩家系的易感基因可能位于10q23.31上D10S1765与D10S1735两位点间约1Mbp区域。
陈阳宋良萍察鹏飞
关键词:瘢痕疙瘩家系易感基因FAS基因微卫星标记
瘢痕疙瘩家系17号染色体易感基因位点的定位分析被引量:4
2008年
目的定位中国汉族瘢痕疙瘩家系的易感基因位点。方法采集2个4代发病的中国汉族瘢痕疙瘩家系51名成员的外用静脉血样,提取基因组DNA;假定p53基因为该瘢痕疙瘩家系易感基因住点,选取位于17号染色体区域的10个微卫星标记位点D17S849,D17S938,D17S1852,D17S799,D17S921,D17S1857,D17S1868,D17S787,D17S949,D17S784,对这些微卫星位点进行PCR扩增,产物片断基因分型,再进行连锁分析。结果在重组率0=0~0.5时,这些微卫星标记的两点LOD值绝大部分都小于1,可以排除连锁关系存在。结论研究发现中国汉族瘢痕疙瘩家系易感基因位点不在17号染色体区域。
刘晓军高建华宋玫陈阳严欣
关键词:瘢痕疙瘩家系易感基因位点P53基因微卫星标记
三个汉族瘢痕疙瘩家系调查
2009年
目的:开展汉族瘢痕疙瘩家系的遗传学研究。方法:收集无亲缘关系的汉族瘢痕疙瘩家系的临床资料,绘制家系图谱,抽取部分家系成员的外周静脉血样。结果:三个汉族瘢痕疙瘩家系中四代家系1个,三代家系2个;家系成员共62人,发病13人,可疑发病1人,2个未发病肯定携带者,1个未发病可疑携带者;三代发病家系1个,两代发病家系2个;采集家系成员外周静脉血样37份。结论:这三个汉族瘢痕疙瘩家系的遗传模式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伴外显不完全,家系调查有助于瘢痕疙瘩的进一步遗传学研究。
宋良萍陈阳察鹏飞
关键词:汉族瘢痕疙瘩家系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