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高建华

作品数:398 被引量:1,883H指数:20
供职机构: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名医工程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机械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320篇期刊文章
  • 75篇会议论文
  • 2篇科技成果

领域

  • 379篇医药卫生
  • 9篇生物学
  • 4篇自动化与计算...
  • 3篇机械工程
  • 3篇农业科学
  • 1篇天文地球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主题

  • 121篇瘢痕
  • 96篇瘢痕疙瘩
  • 79篇基因
  • 76篇细胞
  • 60篇皮瓣
  • 50篇干细胞
  • 45篇纤维细胞
  • 43篇成纤维细胞
  • 30篇脂肪
  • 27篇外科
  • 23篇瘢痕疙瘩家系
  • 23篇FAS基因
  • 23篇病理
  • 22篇脂肪来源干细...
  • 21篇手术
  • 20篇蛋白
  • 20篇乳房
  • 19篇脂肪组织
  • 19篇突变
  • 19篇畸形

机构

  • 224篇南方医科大学...
  • 165篇中国人民解放...
  • 30篇南方医科大学
  • 9篇中国人民解放...
  • 7篇中山大学
  • 6篇日本医科大学
  • 6篇第一军医大学
  • 5篇温州医学院附...
  • 4篇汕头大学医学...
  • 4篇福建医科大学...
  • 3篇伦敦大学
  • 3篇上海第二医科...
  • 3篇延边大学
  • 2篇广东省人民医...
  • 2篇广州军区广州...
  • 2篇广西医科大学...
  • 2篇广东省中医院
  • 2篇河北医科大学...
  • 2篇上海交通大学...
  • 2篇广州医学院第...

作者

  • 397篇高建华
  • 125篇鲁峰
  • 56篇刘晓军
  • 55篇胡志奇
  • 41篇冯传波
  • 38篇姜平
  • 31篇张立宪
  • 31篇颜玲
  • 26篇罗锦辉
  • 24篇黎小间
  • 24篇廖云君
  • 23篇陈阳
  • 20篇罗盛康
  • 19篇罗力生
  • 18篇徐达传
  • 18篇严欣
  • 18篇宋玫
  • 17篇段红杰
  • 17篇朱茗
  • 16篇刘永波

传媒

  • 51篇中华整形外科...
  • 23篇中华医学美学...
  • 22篇中国美容医学
  • 22篇南方医科大学...
  • 18篇中国修复重建...
  • 16篇中国临床康复
  • 16篇中国组织工程...
  • 14篇第一军医大学...
  • 14篇中国临床解剖...
  • 14篇中国美容整形...
  • 13篇实用美容整形...
  • 12篇中华实验外科...
  • 10篇中华显微外科...
  • 8篇中华医学会第...
  • 7篇广东医学
  • 6篇中华医学美容...
  • 6篇中华整形烧伤...
  • 5篇中国康复医学...
  • 4篇健康世界
  • 4篇修复重建外科...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18
  • 5篇2017
  • 9篇2016
  • 3篇2015
  • 5篇2014
  • 9篇2013
  • 20篇2012
  • 10篇2011
  • 24篇2010
  • 33篇2009
  • 25篇2008
  • 32篇2007
  • 33篇2006
  • 19篇2005
  • 40篇2004
  • 32篇2003
  • 20篇2002
  • 17篇2001
39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先天性小耳畸形的耳廓再造被引量:22
2003年
目的:总结采用I期和分期手术方法再造先天性小耳畸形耳廓缺损的经验。方法:根据耳廓缺损的范围和外形要求,2000年3月至2002年5月,分别采用I期成形耳后皮瓣、筋膜瓣全耳廓再造和皮肤扩张后,分期全耳廓再造两种术式修复23例先天性Ⅱ度小耳畸形。结果:23例中21例再造效果理想,其中手术效果不佳两例。一例为分期再造术后软骨支架排出,经再用颞浅筋膜I期覆盖手术补救成功。另一例为I期再造术后耳部外形欠佳的,经二次手术修整后,也可达到满意效果。结论:在耳廓再造术中,耳廓软骨支架的立体雕塑是本技术的关键,耳后皮肤扩张,及充分利用小耳组织,术后持续的负压吸引,有助于塑造更完美的耳廓。
冀航胡志奇高建华
关键词:全耳廓再造耳后皮瓣皮肤扩张
Fas介导下瘢痕成纤维细胞中死亡信号传导的研究被引量:56
2000年
目的 研究和比较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经Fas单抗 (FasMcab)诱导产生凋亡的能力 ,同时探讨Ca2 + 、氢过氧化物 (LPO)在其相应死亡信号通道中的作用。方法 取手术切除的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患者的瘢痕及瘢痕疙者组织各 6例 ,通过细胞培养 6~ 8代后 ,以FasMcab为处理因素作用于增生性瘢痕及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 2 4h ,应用透射电镜证实凋亡现象的发生 ;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及比较两者凋亡率。同时 ,应用粘附式细胞仪检测FasMcab作用下胞内Ca 2 +、LPO的变化。结果 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在工作浓度以上的FasMcab作用下 ,发生明显的凋亡现象 ,其凋亡率随着单抗浓度的增高不断增高。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在各浓度梯度下 ,均未发现明显的凋亡 ,且各组间差异无显著意义。在FasM cab作用下 ,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内Ca2 + 、LPO显著增高 ,而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内Ca2 + 、LPO的变化差异无显著意义。结论 Fas介导凋亡的异常可能是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增殖~凋亡调控异常的细胞生物学机理之一。在FasMcab作用下 ,细胞内Ca2 + 、LPO产生的障碍可能直接导致瘢痕疙瘩的凋亡异常。
鲁峰高建华黎小间于伟
关键词: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
取脂方法及吸脂压力对脂肪细胞损伤程度的实验研究被引量:28
2001年
目的 研究 3种方法取脂及 4种压力抽脂对脂肪细胞损伤的影响程度 ,以指导临床。方法 分别采用剪刀剪碎、2 2号特制钝头侧孔脂肪抽吸针头注射器抽吸、吸管 (直径 4mm无菌吸引头分别以-2 5、-5 0、-76及 -10 1kPa)抽吸脂肪 ,所得标本做成石蜡切片 ,Van Gieson染色 ,镜下观察脂肪细胞的损伤程度。结果 剪碎法、注射器法及吸管法 (均值 )取脂对脂肪细胞的损伤率分别为 ( 8.6± 1.8) %、( 15 .7±2 .4) %及 ( 38.4± 4.2 ) % ;吸管法中 4种压力对脂肪细胞的损伤率分别为 ( 2 6.3± 2 .5 ) %、( 2 7.6± 2 .6) %、( 36.8± 3.5 ) %及 ( 68.9± 7.4) %。 3种方法相互间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 ,4种压力中 ,除 -2 5kPa与 -5 0kPa组间差异无显著意义外 ,>-5 0kPa各组相互间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结论  3种方法取脂对脂肪细胞的损伤程度不同 ,剪刀剪碎法最轻 ,注射器法居中 ,吸管法最重。压力不同对脂肪细胞的损伤程度亦不同 ,当压力 <-5 0kPa时 ,对脂肪细胞的损伤程度差异无显著意义 ,压力 >-5 0kPa时 ,随着压力增大 ,脂肪细胞损伤程度增加。
张新合高建华
关键词:脂肪细胞
经乳晕切口治疗假体置入隆乳后包膜挛缩的经验
1995年
我科自1990年以来共收治19例假体置入隆乳术后 Baker Ⅲ、Ⅳ级纤维包膜挛缩者,采用局麻下乳晕切口部分切除挛缩包膜及重新置入假体法。术后乳房外观及手感良好,12例经6个月至两年半随访,纤维包膜收缩均限于 Baker Ⅰ级。我们就如何选择手术切口、切除挛缩包膜及预防包膜挛缩的发生进行了探讨。
罗盛康陈林峰罗锦辉高建华
关键词:纤维包膜挛缩
趋化因子与瘢痕疙瘩被引量:2
2013年
瘢痕疙瘩是一种创伤局部皮肤成纤维细胞过度增生,以及胶原异常聚集所致的良性疾病,主要表现为瘤样增生超出原伤口界限,侵犯邻近正常皮肤,不发生退行性变化,术后容易复发。根据既往组织病理学方面的研究发现,瘢痕疙瘩的组织病理变化主要见于早期真皮内发生炎症反应、白细胞浸润、成纤维细胞过度增生、胶原纤维过度合成,血管增生等。
陈莹鲁峰刘鹏熙高建华
关键词:瘢痕疙瘩趋化因子
旋转推进法在单侧唇裂Ⅱ期整复中的应用被引量:1
2001年
目的 :探索单侧唇裂术后继发唇鼻畸形较好的治疗方法。 方法 :比较近年来治疗此病的各种不同手术方法之效果 ,重点观察旋转推进法 (Millard法 )的疗效。 结果 :应用旋转推进法获得了满意的治疗结果 ,本法尤其适用于上唇有近似直线宽大瘢痕 ,患唇下降不足及唇红缘明显不齐者。 结论 :旋转推进法在单侧唇裂 期整复中仍有较广的适应证 。
冯传波罗盛康高建华罗力生陈林峰张立宪胡志奇
关键词:单侧唇裂旋转推进法整形手术唇鼻畸形
静脉移植的脂肪来源干细胞在创伤鼠体内的分布被引量:6
2009年
目的:研究脂肪组织来源干细胞(ADSCs)经尾静脉移植到软组织创面大鼠体内后的迁移和分布。方法:取第3代SD大鼠ADSCs,DiI标记后通过尾静脉移植到创伤鼠体内,术后3天、7天、11天、14天观察创口收缩率、愈合时间等,24天处死大鼠收集创面愈合组织标本行常规HE染色观察,48天收集创伤愈合组织及多个器官组织标本行快速冰冻切片,直接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拍照。结果:实验组较对照组创口收缩率大,创面完全愈合时间短,统计学上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组织学观察发现实验组创面较对照组的新生血管形成、成纤维细胞、腺样结构更为明显。荧光显微镜下实验组标本里可见标记细胞发出的荧光,肺、脾组织中滞留大量且较强的荧光,肝、心、肾组织内亦可见较多细弱荧光,远隔部位的正常皮肤软组织仅见少量荧光,创面愈合组织中所见的荧光要多于正常皮肤组织且分布相对有规律。对照组均未见有荧光。结论:静脉移植的大鼠ADSCs仅有少部分迁移到创伤部位,绝大部分细胞仍主要滞留于肺、脾等组织中,但ADSCs对于创伤愈合仍具有促进作用。
南华高建华鲁峰
关键词:脂肪组织来源干细胞创伤愈合
瘢痕疙瘩及增生性瘢痕Fas蛋白表达的免疫组化分析被引量:7
2003年
目的鉴别诊断瘢痕疙瘩及增生性瘢痕。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法检测Fas蛋白在增生性瘢痕、瘢痕疙瘩及其周围正常皮肤组织中的表达,并以图像定量分析比较其差异。结果瘢痕疙瘩的Fas蛋白表达显著高于增生性瘢痕;在瘢痕疙瘩及其周围正常皮肤中Fas蛋白表达均很高,两者之间无显著差异;而增生性瘢痕的Fas蛋白表达较低,且与周围正常皮肤之间差异显著。结论以免疫组化方法检测Fas蛋白来鉴别诊断瘢痕疙瘩及增生性瘢痕,方法简单,可进一步推广。
鲁峰高建华黎小间
关键词:瘢痕疙瘩FAS蛋白免疫组织化学
基因治疗与病理性瘢痕
<正>Science杂志曾载文将基因、基因诊断与基因治疗列为未来最有发展前途的十大科技领域之首。可以说基因治疗是21世纪里生命科学的最重要任务之一,她作为一种全新的医学生物学概念和治疗手段,正逐步走向临床,并将推动21世...
高建华鲁峰
文献传递
去分化脂肪细胞与脂肪来源干细胞成脂分化能力的比较研究被引量:5
2010年
目的种子细胞是组织工程研究热点,研究具有高成脂分化能力、可应用于脂肪组织工程的种子细胞,以提高组织工程脂肪的构建效率。方法取自愿捐赠的吸脂术脂肪组织采用胶原酶消化后,提取成熟脂肪细胞(mature adipocytes,MA)及脂肪来源干细胞(adipose-derived stromal cells,ADSCs);天花板贴壁培养法诱导MA去分化,获得去分化脂肪细胞(dedifferentiated adipocytes,DA)。取第4代DA和ADSCs行成脂诱导培养,采用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油红O染色分光光度计法及细胞计数法比较DA、ADSCs成脂分化能力。结果 MA在体外培养环境下能去分化为成纤维细胞状DA。成脂诱导培养14d内,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显示DA脂滴聚集能力显著大于ADSCs。油红O染色分光光度计法显示DA在诱导培养4d后出现显著性脂滴聚集,ADSCs 10d时才出现显著性脂滴聚集;诱导12d后DA的吸光度值大于ADSC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油红O染色细胞计数法显示,DA的成脂分化率为65%±6%,ADSCs为3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A成脂分化能力高于ADSCs,有望成为脂肪组织工程种子细胞。
廖云君高建华鲁峰
关键词:脂肪组织工程去分化脂肪细胞脂肪来源干细胞成脂分化
共40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